稻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10&run=13

发展灌溉,实行“稻改”(即改变农作物种植品种,由种植旱作物改为种植水稻),是临沂地区
治理涝洼,加快农业发展的一个创造。地处沂、沭河下游的临沂、郯城、苍山3县地势较低,湖洼颇
多,易涝面积占全区总易涝面积(417.56万亩)的一半以上。这些黑土涝洼湖地极易成涝,故在群众
中广泛流传着“浓似糖稀干似砖,雨后满湖水涟涟,春上播种夏季淹,十年九歉低产田”的民谣。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群众挖沟、排水,搞条、台田和河网化试点,使自然条件有所改
善。但因地势低洼,坡度缓,所种农作物仍程度不同的受涝减产。郯城县马头镇,有一片2.5万亩的
低洼易涝地,群众称之为采莲湖。1957年春,马头区委组织群众开挖了一条引水渠,因该渠既可将沂
河水引至采莲湖,又可在洪涝时起排水作用,故被群众称为"幸福河"。位于采莲湖北的梁村党支部书
记、转业军人梁学勤根据江南种水稻的经验,带领社员在洼地试种水稻17亩,秋后亩产稻谷175公斤,
为其他作物单产的两倍。受梁村种植水稻成功的启示,地委副书记兼郯城县委书记薛亭遂提出了在采
莲湖一带"学江南种水稻"的设想,受到地、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马头区委书记刘兴武、县农业局长
薛步林和技术员管新野等组成梁莲湖稻改指挥部,首先进行了水利工程配套和平整土地。省水稻研究
所的李树荣、颜若灿与以朱平为首的专署工作组到马头蹲点,指导稻改工作。翌年3月,地委作出稻
改的决定,提出了"学江南,赶江南,誓把临沂变江南"的号召。专署为此成立了稻改办公室,临沂、
郯城、苍山、莒南、莒县、日照等县亦先后成立稻改委员会或办公室。专署从各县农村抽调了百余名
知识青年,去江苏扬州、镇江等地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同时聘请了扬州专区的1位水利专家和50余名
种稻能手来临沂地区当水稻技术员,到各县、社、队操作示范传授种水稻技术。是年,全区种水稻14
万亩,但因绝大多数地块无灌溉条件,致使所种水稻大多减产或绝产,仅有具备水浇条件的郯城县采
莲湖内90亩和临沂县大塘崖、沈牌子、程子河等138亩稻田获得丰收,亩产稻谷270~300公斤。是年秋,
地委、专署及时总结了水稻种植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得出了"稻改是改变易涝地区农业生产面貌的重
要措施,但种水稻就必须大搞水利工程配套,整平土地"的结论。随后,便在全区掀起了大办水利的
热潮。1960年后,随着30座大中型水库和部分拦河闸坝的建成,涝洼地区加紧了田间工程配套建设,
挖渠道1.3万公里。同时整平地面,打稻田方,为实施稻改奠定了基础。
1959年1月,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到临沂市册山公社大塘崖大队驻点,由水利部门投
资,大队出工搞配套,整地100亩,当年种水稻80亩,亩产稻谷达400公斤。为在易涝地区推广稻改技
术,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在大塘崖大队设立了水稻试验站,试验推广灌水技术。到1964年,面上的稻
改己在全区铺开,全区共种水稻91万亩,平均亩产在200公斤以上。
在稻改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改造涝洼,变劣势为优势,通过种植水稻,大打农业翻身仗的先进典
型:郯城马头镇采莲湖一带干部群众受该地梁村试种水稻成功的鼓舞,于1959年春节即开始了稻改会
战。正月初四,湖区13个大队的社员不畏严寒,足插泥浆,经过45天的苦干,挖成了南北2条、东西4
条干渠及支斗渠,整平稻田方千余亩。一次种水稻720亩,平均亩产270公斤,其中20亩"黄壳早"平均
亩产达455公斤。采莲湖稻改成功,使之成为山东省治涝的典型。是年,省电影公司在采莲湖摄制了
名为《幸福河》的纪录影片,在全省播放推广治涝经验。《大众日报》和《临沂大众》发表了10余篇
有关报道。省委第一书记舒同、省长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袁升平和中央有关部委的
负责人先后来此视察,河南、江苏两省的部分地县及本区和济宁专区各县亦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最多时日达3000余人;临沂太平公社的东张屯大队是继采莲湖稻区后的又一个稻改典型。该大队共有
耕地4100余亩,其中四分之三是涝洼地。从1963年起,该大队干部群众在支部书记李玉德的带领下,
改造涝洼,修渠引水,灌田插秧,加强田间管理,所种2100亩水稻获得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250公
斤。翌年,该大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500亩,平均亩产达325公斤,全队不但改变了多年吃返销粮
的状况,还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百万斤。196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思想不断革命,生
产不断发展》的长篇通讯,介绍了东张屯稻改翻身的经验,同时还发表了题为《从胜利跨向更大的胜
利》的社论,对东张屯和临沂地区的稻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褒扬。同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又发表了题为《大米小传》的文章,详细报导了临沂专区稻改由试点到大面积推广受挫,后又采取治
水与种稻并举,终获成功的探索进取历程。
为了改变沂、沭河的下游十年九歉的落后面貌,区内各级干部以极大的热情全心身地投入了稻改
工作。 地委副书记兼临沂县委书记李永臣是位闻名全区的“稻改迷”,从1960年起,他就带领全市
(县)干部群众不断苦干、探索,终于把握了"稻改促进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促进稻改"的辩证关系,闯
出了一条根治涝洼的新路子。1964年,他带领技术干部赴江苏学习水稻栽培技术,并将学到的经验在
各社队示范推广。到1965年,仅临沂一县水稻种植面积即达46万亩。是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在
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记者的报导。报导临沂人民经过不断试验,通过稻改从根本上治理区内涝洼地
的成功经验,并发表了题为《做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临沂地区改造自
然的成功经验,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争做社会主义的新愚公。是年,全国有
20多个省市和山东省所有地市先后派员来临沂参观稻改。同年10月,东张屯等大队的稻改事迹参加了
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展览会。通过各级干部的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奋斗,临沂地区大面积稻改终获圆
满成功,1963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大多数地块稻谷单产超过400公斤,不少地方还出
现了"千斤田"。翌年,全区水稻面积发展到145万亩。临沂因此被誉为"山东江南",成为闻名全国的农
业先进专区。1975年后,由于连年干旱少雨,水库蓄水不足,全区水稻面积一般维持在六七十万亩左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