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洼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09&run=13

全区易涝耕地417.56万亩,临沂、苍山、郯城三县市占二分之一。苍山县的八大洼、青竹湖、芦
塘湖、糖稀湖、孤山湖,郯城县的采莲湖、大埠湖、大辛湖、马港口东湖,临沂市的八湖、洪湖、俄
庄湖、马厂湖,莒南县的黄河底,莒县的浮来洼,沂南县的界湖、新集湖,平邑县的南湖、保太湖等,
均是区内著名的易涝洼地。这些湖洼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一般年景粮食亩产仅几十公斤。1949~
1963年,全区平均每年受涝面积160余万亩,累计减产粮食14亿多公斤。其中1957年受涝成灾面积420
万亩,减产2.8亿公斤。
历史上,区内人民就有治理涝洼之举。1747年 (清乾隆十二年) ,郯城县开竣墨河以疏水;1759
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大挑郯城县沟渠计30余条;1760年,"沂州府兰、郯境内应开之武、城等沟河二
十五道,又续挑之响水等沟河二十五道,引洼地之水由邳州入运,并已工竣。"1854年(清咸丰四年),
沂水知县吴树声在《沂水桑麻话》中详细记述了当地农民治理涝洼地的经验和做法。1917年"百姓为
治理湖洼水势,实行按地亩出。卞庄湖柴泥河亦加以疏浚,确有防御水患增加收获之绩。"
新中国建立后,区内涝洼治理主要是整治涝洼地以内的行洪河道,便于排涝,同时解决好主河道
上游蓄水,以减下游湖区洪水压力。并在涝洼地区大力兴修条田、台田,提高防涝能力。从1958年始,
成立以水利技术人员、领导干部、老农三结合的规划班子,以县或公社、管理区为单位,在平原地区
打破地界,按片规划条、台田,每年冬、春有五六十万人出工,挖条、台田沟,整平地面,将田地划
成长形棋盘式,每隔8~15米挖一条沟,叫台田沟;深0.5~1米,口宽1~3米,田块长100~200米,两
头挖横沟,叫条田沟,沟深1~1.2米,口宽2~3米。台沟入条沟,条沟入支沟,支沟入干沟。挖出的
沟土平铺到地面上,抬高地面,因而叫台田。有的无台田沟,或台田沟小、疏,挖出的土堆在沟边。
不抬高田面的叫条田。1961年~1965年,全区挖条、台田近400万亩,提高了涝洼地的抗灾能力。据当
时调查,每亩平均增产粮食100公斤左右,特别是在1961、1963、1965等大雨之年,上述举措更显出抗
灾增产效益。
1949~1989年,全区治理涝洼375.5万亩,其中达5年以上防涝标准的287.72万亩。
在涝洼地实行稻改,为区内治理涝洼的重要措施,郯城县的采莲湖,临沂县的东张屯等都创造了
稻改经验,获得了农业丰收(详见"稻改"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