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措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03&run=13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十分关心,30多年来,先后投拨1.2亿多元经费,
用于解决沂蒙老区贫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困难。这些经费虽然缓解了特困群众的燃眉之急,但由于长
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未能对贫困状况,特别是北部山区6县的贫困状况进行周密、系
统的调查、研究,缺乏有效可行的扶贫措施和手段,致使区内的扶贫工作,仅仅停留在自然灾害救济
和社会救济上,常常是没有饭吃给救济粮,没有钱花发救济款,没有衣穿给救济衣。尽管这种方式可
以温暖贫困户的心,但却脱不了贫困群众的“贫”,而且容易形成贫困--伸手--救济,再贫困--再伸手-
-再救济的徒劳性循环。实践证明,这种“输血式”的济贫,难以启动内部“造血”功能,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真正把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建设大计,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继而拉
开全区扶贫攻坚战的序幕,是从1985年开始的。1984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
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指出:"解决好贫困问颗,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各级党委
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这些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进而
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要突
出重点,目前要集中力量解决十几个连片贫困地区的问题。要经过调查论证,综合研究,确定具体措
施,逐项予以落实。"为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山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向中央汇报改变沂蒙山区贫
困面貌意见,争取中央支持的同时,于是年11月底在沂水城设立了由副省长马连礼任组长的山东省沂
蒙山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中共临沂地委、行署于1985年初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翌年,地区扶贫办公
室成立,各县、市亦先后成立了扶贫办事机构。1985年8月,地委、行署先后组织2700余人的调查组,
对沂南、沂水、 沂源、蒙阴、费县、平邑6个连片山区县的2139个村采取抽样测算、综合分析等方法,
进行了170多项内容的调查,首次摸清了山区6县贫困状况的实底。地委、行署在向省委、省政府呈写
北部沂蒙山区6县贫困状况专题报告,要求上级给予扶持的同时,即要求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
层层制定扶贫脱贫计划。同年9月,便在全区抽调2192名干部到783个村包点扶贫。至此,沂蒙山区扶
贫开发的攻坚战全面展开。为了帮助沂蒙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很大关怀和支持。中央先后于1986年9月和1988年7月将沂南、沂水、沂源、
蒙阴、费县、平邑6县和苍山县的12个山区库区乡镇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沂蒙山区连片贫困山区县,
省委、省政府于1986年8月将临沭县列为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中央相继安排国家有关部委前来包点
扶贫,每年拨给沂蒙山区的各类扶贫资金达1亿元左右。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到沂蒙山区现场办公,
帮助研究扶贫开发规划和方针,制定优惠政策,落实扶持措施,并组织16个省直部门和济南、青岛、
烟台、威海、淄博5市来沂蒙山区包点扶贫和对口支援。本区各级党政组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
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如在扶贫之初根据贫困乡村荒山秃岭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远
抓林果近抓牧,种好粮食上工副,农闲时节出劳务,艰苦创业奔富路"的指导思想;1988年根据贫困
山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提出的"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1990年根据市场经
济的需要提出的"龙头带动、基地联动、服务促动"的发展战略;1992年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提出的"
两个稳定"、"三个提高"的工作方针("两个稳定"是:加强农田基建,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地解决温饱问
题;发展多种经营,实行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建设区域性支柱产业,实现高产高效,使贫困户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三个提高"是:提高贫困山区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贫困山区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提高贫困县财政自给能力)等,这些工作思路,对沂蒙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
指导作用。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沂蒙山区人民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脱贫工
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中、短期的和专项的综合开发规划。“七五”期间,按照“以林牧为主,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方针,突出3个重点,即以解决贫困农
民温饱问题为重点;解决温饱问题以库区和深山区为重点;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下,以搞好水、电、
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1987年,地委、行署制定了关于加快开发建设的10条优惠政策,对库区农
民从税收、认购国库券、粮油定购任务、乡镇统筹等方面减轻负担;在水面利用、水费、劳务输出、
智力开发等方面给予照顾; 并把国家投放的各种扶贫开发建设资金重点安排到库区。 同时确定,自
1987年起,全区干部职工每年收取一个月工资额的2%,从企业提取年销售额的1%,作为义务资助费,
用于库区农民发展生产。到1989年底,已收取义务资助费1500万元,并从中拿出800万元由农业银行发
放两年贴息贷款。1985~1994年,投放到库区的各类开发建设资金达6200万元。各县也都结合实际,
制定了扶持库区的优惠政策。
二是坚持自力更生,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85年至1989年,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学习平邑县九间棚、
费县桃园村等先进单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大搞山区开发建设,集体和群众自筹投入山区开
发资金3.45亿元,占同期山区建设总投资的80%;每个劳动力每年投义务工、基建工平均达到40个。
综合治理3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269片,占全部山区小流域的27.7%;新建山丘水平梯田266万亩,占
山丘耕地面积的40%;新建各类水利工程4万多处,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发展林果120多
万亩,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为了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级都重视了贫困地区的基础
设施建设,到1989年即取得了显著成效:新修乡村公路9794公里,新增通汽车的村5145个,占原不通汽
车村数的92%;新通电的村3306个,占原不通电村数的68%;新通广播的村5326个,占原不通广播村数
的95%。多渠道筹资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610个村,58.34万人吃水难的问题,分别占原吃水难
村庄、人口数的62%和60%。此后,继续解决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贫困村的"三通一难"问题。到1994年,
实现了村村通汽车,结束了"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历史;新架农村输电线路1.6万公里,实现了村村
通电;新建了一批水利设施,使94%的原吃水难的农民解决了吃水问题。
三是突出科教扶贫。区内集中扶贫开发之始,即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突出科教扶贫,以提高山
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省委、省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1986年9月1日,
由省科委、省科协组织的科技扶贫团一行92人,分赴本区沂水、沂源、沂南、蒙阴、费县、平邑和潍
坊市的临朐等7个县,实施科教扶贫。围绕8项农村实用技术开办培训班,现场指导,传授技术;为33
项本地资源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大篷车为山区群众送技术、送资料,使广大群众依靠科技脱
贫致富的意识大为增强。由中国科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央机关赴山东讲师团临沂分团一行28人
于1988年来临沂。在为临沂培训大批干部的同时,还根据科学院"支教为主,同时为地方经济、科技
服务"的要求,经协商聘请其中5位成员为科技副县长,于是年9月10日分赴沂源、平邑、费县、蒙阴、
沂南5县任职,加强了对贫困县科技工作的领导力量。1990年5月,由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与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沂蒙山区开发培训中心第一期学习班在沂水县举行。在为期15天的学习班上,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向6个山区县的分管副县长、乡镇长和村委主任
讲授了农技、农经管理和山区开发建设战略等方面的知识。此期,地、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强化科
技扶贫,大力推广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到1994年,共建立农村科技队(组)5000多个,举办各类农
民技术培训班5万多次,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13万农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
了脱贫致富道路。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扶贫。先后筹集资金3亿多元,对贫
困山区的校舍进行了改造,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六配套”标准。1991年6月4日,中国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首批资助全国贫困县1万名品学兼优但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小学生每年每人40
元,连续资助5年。沂水县成为全省本年唯一实施希望工程的县,100名小学生获此资助。到1994年5
月, “希望工程” 共资助了7个县、133个乡镇的1.1万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儿童,全区共建成5处
“希望小学”。其中,1993年建成开学的平邑县“希望小学”,系全省第一家。区内贫困村儿童入学
率达到98%,88%的乡镇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四是用好扶贫资金。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1986年12月,地委、行署下发了《关于扶贫
开发资金、物资使用管理的意见》,对中央、省、地下拨及地方、乡村自筹的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做
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了财经纪律。开始,各级本着"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适当集中,
各尽其责,各论其功"的要求,把用途相近的资金集中起来,按规划、按项目统筹投放。1985年至1989
年,将有关解决人畜吃水、架电的扶贫资金4677万元和将有关水土保持、山区开发的扶贫资金2100万
元集中起来,用于解决山区吃水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收到一举数得之效。扶贫开发以来,上级共向山
区贫困县投放信贷资金8.6亿元,作为扶贫项目的启动资金。在具体使用中,把基础设施、种养业和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建立了严格的评估审批制度,确保投资的准确性。
并由资金主管部门与使用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同时加强了资金回收再贷工作,采取"以贷促收,以
收定贷,收贷挂钩"的办法,加快了资金回收、周转效率,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全区扶贫资金回收率
保持在90%以上。其中,蒙阴县回收率达到100%。该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经验,得到国务委员、国
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的充分肯定,并批示在全国推广。从1987年始,地委、行
署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县、乡龙头加工企业、社会能人、科技服务组织兴办扶贫经济实体,由
他们承贷承还扶贫周转资金,保证了扶贫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良性循环。这一经验在当年召开的全省
贫困县经济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受到领导及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五是开展横向联合,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地委、行署制
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横向联合。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济南、青岛、
烟台、威海、淄博5市与7个对口支援贫困县达成协作项目572个,已实施的428个,每年新增产值1.3亿
元,利税3800万元;培训各类技术、管理人员5600多名。到1989年,全区与26个省市、95个市地、158
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和协作关系,共达成协作项目2260个,引进资金2.1亿元,协作物
资总额19.6亿元,引进人才7600多人次,开发新产品240多个。同时,还组织本区内经济条件较好的县
市、乡、村支援帮助贫困单位,走共同富裕道路。
六是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启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1985年开始扶贫时,全区贫困村
党支部班子较好的占26%,一般的32%,涣散软弱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42%。针对这种状况,
各级党委把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把选好一个优秀支部书记作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来
抓。对较好的领导班子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信心。对一般的领导班
子主要进行个别调整,加强培训。对较差的领导班子,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全面整顿,缺乏人选的动
员在乡镇企业工作的能人回村任职;选派国家机关中青年干部到村挂职;让先进村的干部跨村承包、
兼职或两个支部班子合并办公;还有的民主推荐村支书,由乡镇党委考察、任命。1985~1989年,全区
先后调整了3000多个贫困村的领导班子,调整充实了4000多名成员,有1458名乡镇企业或乡镇部门的
临时工、合同工回村任职,有49个先进党支部的干部跨村承包兼职,实行合并办公,有500多名县乡
脱产干部到400多个村挂职。在调整、整顿、充实的基础上,加强了政治和业务培训。各县市建立了
以县市党校为龙头,乡镇党校为主体,农村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培训网络。1985年至1989年,县
市和乡镇党校培训农村干部20多万人次。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农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党的"三会一
课"制度、农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员年度目标责任制度,把农村党支部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
范化的轨道。通过以上措施,贫困村的班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类支部达到57%,三类支部降至
3%。
七是动员全社会扶贫济困。全区各行各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把扶贫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
合起来,明确分工,落实任务。自1985年9月开始,从地、县、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抽掉干部职
工组成工作组到重点贫困村包点扶贫。1985年,首批抽调2192名干部进行包点扶贫。1986年后,全区
每年组织5000多名干部职工,包、带2600多个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76%。其中地直78个部门和72个
企业,组织400多名干部职工包带238个贫困村和10个乡镇企业。工作组吃住在点上,任务是"扶志、扶
本、扶班子",两个文明一齐抓。一年一轮换,换人不换点,一包到底,直至脱贫。至1989年,地直
部门所包的238个贫困村,有77%人均纯收入超过300元。不通车、不通电、吃水难、上学难的问题基
本得到解决。
八是注重山区整体开发。自1987年8月上旬召开的省沂蒙山区第三次现场办公暨全省扶贫工作会
后,全区扶贫工作即在继续解决山区"三通一难",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逐步转向开发式扶贫。
1988年1月,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扶贫暨库区工作会议,确定1988年扶贫的重点任务是:继续解决
贫困户温饱问题,搞好库区开发和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在发展林牧业、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劳务输出、
横向联合方面要有新突破。会后下发了《关于兴办扶贫经济实体的试行意见》,各贫困县利用扶贫信
贷资金的扶持, 紧密联系本地实际, 很快办起了一批经济实体,使开发性扶贫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88年7月25日至27日,省政府在沂南县召开了全省贫困县经济开发工作座谈会,与会人员实地察看
了沂南县农民蔬菜研究会、沂南县农民葡萄研究会、砖埠乡劳务输出服务公司等12个扶贫经济实体,
一致认为沂南县兴办扶贫经济实体,是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搞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新路子。它
突破了就贫困户解决贫困户问题的传统扶贫模式,把千家万户搞开发组织到以企业为依托的产品开发
中,形成规模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富民与富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农、工、牧有机结合的关系,
促进了农村第二步改革,发展了一批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认为该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借鉴这一经
验,全区8个贫困县共办起扶贫经济实体3000多个,不仅安排了8万多贫困户的劳力就业,还带动了近
30万户的种养生产。同年10月8日至12日,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北方区会议在临沂召开。
会议要求:在完成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第一步任务后,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入经济开发的第二步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建设成龙配套、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发展有竞争力的拳头
产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着力扩大工业比重,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畸型的农业生产结构;围绕商
品生产发展,统筹安排各类资金,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会后,各贫困县
立足本地资源上项目,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兴办扶贫经济实体结合起来。实行县、乡、村、户"四个轮
子一齐转",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一齐上,加强了非农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开发力度。沂水县
以青岛市援建的青援食品厂钙奶饼干生产为龙头,很快带起了面粉加工和其他相关产品生产,形成了
一个颇具规模的食品工业城,加工转化了大量小麦。该县以农户为主,兴办推广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的"家庭农校",已发展到1000多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20多项,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带起了100多个
种、养、加工专业村,获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另外,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经济联合体"也
在该县悄然兴起,这类涉及种、养、加工的经济组织已有3500多个,年创产值850多万元。蒙阴县养
长毛兔的历史较长,集中扶贫后发展较快,但由于只出售兔毛,不搞深加工,受市场影响,因而造成
了产量大、收入低的不正常现象。进入90年代,该县长毛兔年饲养量达到150万只,成为全国长毛兔
饲养第一大县和全国兔毛出口基地。仅此一项全县年收入5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百元。1988年
建成投产的年产兔毛混纺纱400吨的蒙阴兔毛纺纱厂, 投资1442万元, 主要设备系国外引进。 后
又追加1290.55万元投资,扩建年产150吨兔毛混纺纱、30万件兔毛衫的二期工程于是年底竣工。年产
兔毛纱超过500吨,产值达4500多万元,年利税超千万元,比单纯卖兔毛增值近1倍。费县则制定优惠
政策,建立缴费明白卡、保护卡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组织近千名县、乡干部下乡进村,帮
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县城设立占地70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吸收外地和本县的私营工商业户前往
投资设店办厂。 有52家外地客商前来经营, 投资达4000多万元。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5187户,私营企
业232家,年实现税收780万元。其发展数量和增长速度居全区第一位。临沭县则以白柳编织品为龙头,
形成了以出口产品为拳头产品的产业,带动全县十几万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白柳种植是白旄镇的传
统产业。70年代开始出口柳编制品,但规模较小,仅限于几个村。开展集中扶贫后,县委一手抓白柳
的扩大种植,一手抓龙头骨干企业的培植。到1994年,白柳种植除白旄镇35个村外,已扩大到该县西
部十几个乡镇的近百个村,种植面积由起初的4000亩左右猛增至10万亩。全县有10多万人从事柳编业。
县工艺美术公司和白旄镇柳编总公司为收购加工出口单位,年创总产值9亿多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
经济效益2.2亿元。白旄镇平均每人年收入1000元以上,占人均总收入的57.3%,柳编成为全县脱贫致
富的支柱产业。 素有"大蒜之乡"的苍山县,则做起了"大蔬菜"的文章。到199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
达到50万亩,年产各种蔬菜12亿公斤,收入达6.3亿元,成为"山东南菜园"和全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
成员。全县不仅有上万人从事蔬菜运销,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建起"苍山蔬菜一条街",
而且建有100多座恒温库、冷藏厂,成为全省最大的速冻蔬菜出口基地。他们组成恒温库、加工厂与
菜农相结合的速冻蔬菜出口的"种、加、储、销联合体",引种日、法、德、美等国家20多个优良菜种,
种植面积超万亩,年创汇超千万美元。平邑县利用建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当地出产的大理石、花岗
石加工成板材内销和出口, 成为省内著名的石材生产基地; 同时大搞石膏矿开采和石膏粉加工。到
1992年,全县完成石膏矿投资6351万元,年产石膏50万吨和石膏粉5万吨。其石膏产量、质量、销售量、
出口量都居全国第一位。由国家计委、交通部批准立项的以工代赈项目,纵贯沂蒙山腹地的第一条南
北大通道--沂蒙公路,全长163公里,连接蒙阴、费县、苍山3个贫困县的27个乡镇、76个村,直接受
益群众达百万人以上。全线穿越大小山头420座、深沟河流530条。总投资1.81亿元,其中地方自筹、
农民投工投料1.2亿元。711万立方米的路基工程全部是由沿线群众投工投劳兴建的。全路按二级公路
标准施工,一次铺筑沥清路面,成为沂蒙山区扶贫开发的最大单体工程。大开发促进了大发展,不仅
使贫困县、乡、村、户工副业产值在1989年超过了农业产值,而且促进了农牧业的生产。1988年,全区
339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5元,比1984年增长87.7%。1989年,在国家统计局按1989年产量
排定的粮、棉、油和猪牛羊肉100个生产大县中,油料产量临沭列19位、沂南列44位、平邑列61位、
沂水列96位;猪牛羊肉产量费县列69位。5个贫困县进入全国油料、肉类产量百强县行列。
进入90年代,地委、行署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把扶贫重点转向经
济开发,增强了贫困村、户的"造血"功能,提高了综合素质。到1993年底,全区原有贫困村中,98%
的村、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元;原来不通汽车、不通电、吃水难的村中,100%的村通了汽车,98%的
村通了电(至1994年6月23日下午5时,全区9539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电);80%的村、70%的人口解决了吃
水难的问题。199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9元。其中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0元。
1985年以来,8个贫困县共治山整地179.54万亩;造林170万亩,其中经济林158.93万亩;恢复和扩
大水浇面积48.85万亩。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达76.53亿元,比1984年增加48.93亿元,增长117%。其
中工业总产值55.33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6倍。

国家、省重点扶持单位(1984年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分布情况表
表5-18
┏━━━━━━━━┯━━━━━━━━━━━┯━━━━━━━┯━━━━━━━━━━━┓
┃县市 │ 贫困村 │面上插花贫困户│ 合计 ┃
┃ 数字 ├──┬───┬────┼───┬───┼──┬───┬────┨
┃ 项目 │村数│户数 │人口 │户数 │人口 │村数│户数 │人口 ┃
┠────────┼──┼───┼────┼───┼───┼──┼───┼────┨
┃国家重点扶持的沂│2753│48713 │1788890 │214720│792461│2753│699433│2581351 ┃
┃源、沂水、沂南、│ │ │ │ │ │ │ │ ┃
┃蒙阴、平邑、费县│ │ │ │ │ │ │ │ ┃
┃、苍山 │ │ │ │ │ │ │ │ ┃
┠────────┼──┼───┼────┼───┼───┼──┼───┼────┨
┃省重点扶持的临沭│320 │72257 │276445 │5000 │18500 │320 │77257 │294945 ┃
┃县 │ │ │ │ │ │ │ │ ┃
┠────────┼──┼───┼────┼───┼───┼──┼───┼────┨
┃未被列入重点扶持│317 │52324 │201267 │10500 │38850 │317 │62824 │240117 ┃
┃的临沂、日照、郯│ │ │ │ │ │ │ │ ┃
┃城、莒县、莒南 │ │ │ │ │ │ │ │ ┃
┠────────┼──┼───┼────┼───┼───┼──┼───┼────┨
┃合计 │3390│609294│226602 │230220│849811│3390│839514│3116413 ┃
┗━━━━━━━━┷━━┷━━━┷━━━━┷━━━┷━━━┷━━┷━━━┷━━━━┛

1984与1988年沂蒙山区3390个贫困村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比较表
表5-19
┏━━━━━━━━━━━┯━━━━┯━━━━┯━━━━━━┯━━━━━━━┓
┃项目 │1984年 │1988年 │增长度(%) │年均递增度(%) ┃
┠───────────┼────┼────┼──────┼───────┨
┃农村各业总收入(亿元) │5.26 │10.82 │105.7 │19.8 ┃
┠───────────┼────┼────┼──────┼───────┨
┃农村各业纯收入(亿元) │3.62 │6.98 │92.8 │17.8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62.2 │304.5 │87.7 │17.1 ┃
┠───────────┼────┼────┼──────┼───────┨
┃粮食产量(亿元) │12.39 │14.49 │16.95 │4.0 ┃
┠───────────┼────┼────┼──────┼───────┨
┃人均占有粮食(斤) │555.4 │632.2 │13.8 │3.3 ┃
┠───────────┼────┼────┼──────┼───────┨
┃农副产品出售总额(亿元)│2.52 │6.76 │168.3 │28.0 ┃
┠───────────┼────┼────┼──────┼───────┨
┃农副产品商品率(%) │40 │62.5 │30.2 │6.8 ┃
┠───────────┼────┼────┼──────┼───────┨
┃农民住房(万间) │188.75 │229.48 │21.6 │5.0 ┃
┠───────────┼────┼────┼──────┼───────┨
┃25-45岁光棍汉(人) │61660 │50779 │-17.6 │-4.7 ┃
┠───────────┼────┼────┼──────┼───────┨
┃文盲(万人) │29.46 │20.34 │-31.0 │-8.8 ┃
┗━━━━━━━━━━━┷━━━━┷━━━━┷━━━━━━┷━━━━━━━┛
注:此表数字系1989年对全区贫困村实地调查数字;数值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