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194&run=13

区内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工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全区农村工副业完成总产值1428
万元。1958年"大跃进"中办起的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在全民
炼钢铁的带动下,大多数公社都办起了规模不等的公社工业。年底,全区公社工业企业发展到1004个,
完成工业总产值6055万元,是1956年的4.24倍。此后,县、公社相继建立公社工业管理机构,继续兴
办公社工业。1961年4月,专署设立公社工业局。管理的范围仅限于社办工业。在贯彻落实中央"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时,除按中央"手工业三十五条"的精神,将原
由手工业合作社、组改成的公社工业再转成手工业合作社,归各县手工业联社领导外,凡平调农村生
产大队的工副业项目办成的公社工业企业,一律退赔给生产大队,企业人员精减下放回村达90%以上。
地、县、公社工业局(组)也随之撤销。到1964年,全区公社工业总产值仅有45万元,平均每县3.46万元,
不及1958年的百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公社工业在"四为(为农业、为工业、为人民生活、
为外贸出口服务)、三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方针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其间虽然受
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公社工业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仍有较快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公社工业的补
助作用,壮大公社集体经济,国家将承担支农、配套、生活必需品和外贸出口产品生产的公社工业企
业所需的钢材、木材、煤炭、粮食、油料等控制物资列入计划,部分或全部供应,扶持公社工业的发
展。1976年,全区公社工业完成总产值4754万元,是1964年的105.6倍。此时,临沂等县又恢复了公社
工业局, 加强对公社工业的指导, 并到烟台、威海、泰安等地参观学习发展公社工业的先进典型。
1977年,全区公社工业总产值达1.18亿元,较上年增长1.48倍。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
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发展社队企业的方向和政策,
使公社工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地委、行署在贯彻国务院规定过程中,认真总结区内社办
工业的经验,紧密联系区情,制定有效措施, 推动公社工业的迅速发展。1980年,全区社队企业发展到
35509个,职工392152人,拥有固定资产2.88亿元;完成产值3.74亿元,较上年增长2.17倍;实现利润
1.1亿元,上交税金751万元。是年4月,行署再次决定设立公社工业局。1984年1月9日,地委、行署下
发了《关于学习推广罗庄公社发展社办企业的经验,加快全区社队企业发展的决定》。临沂县罗庄公
社是个新建公社,公社党委依据本公社为传统陶瓷生产地,有较多的煤炭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实际情
况,以发展社办小煤矿为龙头,掀起大办公社工业的热潮。1983年,该社企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
3450多万元,5年翻了3番。与1978年相比,1983年劳动效率提高2.5倍,利润增长3.87倍,税收增长76
倍,农民人均收入453元,增长6.5倍。地委、行署的决定,总结了罗庄6条基本经验,号召全区各级
认真学习推广。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乡镇企业会议精神,开创全区乡镇企业工作新
局面,地委、行署于是年7月22日,在罗庄召开全区乡镇企业会议,听取了罗庄镇等6个单位经验介绍,
讨论修改了地委、行署《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在此之前,根据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
变革,公社、生产大队恢复为乡(镇)、村的名称,公社工业改称乡镇企业。管理的范围,纵由乡办工
业、村办工业,一直管到户办、联户办;横由过去的单一工业,发展为乡、村办的工、商、运(输)、
建(建筑)、服(饮食生活服务)五大行业。
此次会议后,区内乡镇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各县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走出各有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如临沂市总结了罗庄镇坚持以镇办工业为龙头带动各业大发
展的模式;八湖乡走出的"种养保加工,加工促种养,种养加工一条龙,带动农工贸全面发展"的路子,
以乡办企业为龙头,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村办、户办、联户办,"四个轮子"一齐转;九曲乡根据本乡
五金加工个体生产普遍的特点,走出了一条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购销人员为纽带,以专业市场为依
托,靠搞好流通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龙头在乡、龙身在村、龙尾在户"的工副业格局,
全乡实现了"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天天见收入"的可喜局面。1986年3月19日《大众日报》报道:
1985年全省有10个县(市、区)乡镇企业总收入过5亿元,临沂市以年总收入51109万元列第4位;全省有7
个乡镇企业收入过亿元,罗庄镇以11513万元位列其中。此时的乡镇企业,不仅在产品出口创汇方面
成为生力军,在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也迈开了步伐。1986年建成投产的临沂联合毛纺有限
公司,是罗庄、省外贸畜产和香港永新实业公司合资经营的全区乃至全省乡镇企业中第一家合资企业。
投产第一年, 生产兔毛混纺纱335.98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482.89万元,实现利税550.19万元。为此,
1987年4月20日至24日,首次全省乡镇企业外经工作座谈会在罗庄镇召开。根据不断改革开放的新形
势,地委、行署于1986年11月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放宽政策、放
手发动、放开搞活乡镇企业。从1984年开始,全区乡镇企业以其产值年平均递增50%以上的速度发展。
至1989年,全区乡镇企业达254848个。其中乡镇办企业2612个,村办21402个,联合体办17485个,个体
办213349个,从业者1228081人。总收入80.99亿元,总产值45.82亿元;固定资产达25.48亿元;实现利
润7.34亿元,税金2.78亿元;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2.32亿元。有27家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超过千万元。全
区有罗庄等12个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有临沂市白庄等29个乡镇过5000万元;有临沂市银雀山办事处
南关等20个村居过千万元;有366个村过百万元。全区乡镇企业提前实现了地委、行署提出的乡镇企
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为41.3亿元)、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外贸出口超过两亿元和乡
镇企业总产值与县以上工业总值持平(乡企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4.3%)的"三超、一平"的战略
目标,使乡镇企业成为全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进入90年代,经济领域一度出现市场疲软、效益滑坡的局面,"三角债"问题致使企业资金紧张,
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形势。区内不少乡镇企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地委、行署及时研究制定了
《关于在治理整顿中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统一认识,遏制思想滑坡。乡镇企业充分利用治
理整顿的时机,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和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国家产业政
策限制的一些产品产量明显下降。对浪费能源、原材料、严重污染环境、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进行了关、
停、并、转。同时用政策鼓励乡镇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靠产品质量开拓市场。全区乡镇企业克服
了前进中的困难,赢得了新的发展。"八五"第一年的1991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
关, 达到102.2亿元, 其中, 乡镇工业总产值达78.23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上述3项指标分别比
1990年增长26%、29%和23.2%。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后,区内乡镇企业以贯彻南巡谈话为契
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和增强。如临沂市靠发展乡镇企业,
经济实力迅速提高,获得了"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称号,于是年11月18日进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
了全国百强县博览会。仅隔一周时间,该市又被评为全省26个经济强县,名列第二位。该市乡镇企业
发展较好的罗庄镇、兰山办事处、银雀山办事处、义堂镇、大岭乡、付庄镇、金雀山办事处、白沙埠
镇、盛庄镇等9个乡镇、办事处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经济强乡行列,是全省入选乡镇最多的县(市)。是年,
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7.2亿元,较上年增长77.4%;实现利税20.2亿元,增长88.8%;乡村工业固定
资产投资达到12.6亿元,超过了"七五"期间投入的总和。1993年4月8日,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对
全省发展乡镇企业的先进市(县、区)、乡(镇)和先进企业进行了表彰。在被表彰的10个县(市、区)中,
临沂市位列前茅;在被表彰的50个乡镇中,有临沂市罗庄镇、傅庄镇、大岭乡、册山乡、兰山办事处、
银雀山办事处等6个乡镇;在被表彰的100个先进企业中,临沂的临沂华盛集团总公司、临沂新光纺织
有限公司、沂水青援食品厂、临沂华蒙食品集团公司跻身其中。同年9月,农业部做出决定,对全国
发展乡镇企业的200个先进县(市)进行表彰。临沂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受表彰的县(市),列在前几位。向
以贫穷落后著称的临沂地区,此时尚未摘掉贫困地区的帽子,临沂市乡镇企业即脱颖而出,在全国名
列前茅。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因此称临沂为"老区第一市,齐鲁开放城"。到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达
28.3万处,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83.6万人;完成乡镇工业总产值410.5亿元,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达到80%,实现了"五分天下有其四"。规模经济优势开始形成,乡镇企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乡镇发展到
16个,超2亿元的乡镇59个,超亿元的村24个,超亿元的企业13个,有12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6家企业跻身山东省首届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一百强。发展方向开始由内向外转变。全区乡镇企业
生产的工艺品、食品和矿产、纺织、化工等12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的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交货值达到16亿元。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老企业进行
嫁接改造,全区乡镇企业累计兴办利用外资项目164个,合同利用外资额突破1亿美元。改革步伐不断
加快,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联合、拍卖、租赁、破产等多种改革形式灵活运用。全区有5100
个乡村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股本总额达到15亿元,同时对155处微利、亏损企业进行了兼并、租
赁、拍卖,使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