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176&run=13

区内家畜主要有猪、羊、狗、兔、猫等,饲养历史均较长。尤以猪、羊、兔饲养量大。这些家畜
不仅提供了大量肉类为人食用,且皮、毛、骨向为工业原料,可制成各种生活必需品,是人们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动物。而狗、猫主要为主人看家、捉鼠等,价值不如上述几种,故饲养量亦少。
猪 区内养猪的历史可上溯四五千年。莒县陵阳河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猪下颌骨就是证明。1933
年全区养猪49.5万头,除供本地食用外,还销往上海、南京、济南、徐州等地达28.5万头。存栏量和
外销量分别占全省同期数的12.5%和33.3%, 成为全省养猪的重点地区。1936年,全区生猪存栏量达到
80.4万头。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全区生猪饲养受到很大损伤。 1949年,全区生猪饲养量降到
56.22万头,比1936年降低30%。区内饲养的猪多为当地家养品种,脸长耳大,被毛为黑色,腿较细长,
性温顺,体强健,适应力强,耐粗饲,成熟早,繁殖力强。生后半年即可配种,妊娠期1 14天,每胎
产6~15头,最多者超过20头。肉质鲜美,为区内群众的主要肉食。肥猪一般肉油比为1∶1。其脂肪油
不仅是生活困难时期农民的主要食用油,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同时,养猪还是农业生产中积攒有机
农家肥的重要措施。 建国后生猪生产一度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全区生猪存栏量突破百万头,较
1949年增长77.9%。农业合作化时期实行集体喂养,挫伤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1955年全区生猪存栏量
75.63万头,较上年下降24.5%。地委、专署迅速采取措施,制定了自繁自养和私养公助的政策,1957
年,生猪存养量达到122.96万头。"大跃进"刮起的"共产风"和三年自然灾害,使饲料缺乏,导致养猪量
下滑。1960年,全区生猪存栏量只有70.91万头,较"大跃进"前的1957年下降42.3%。1962年后,地委、
专署及时制订了鼓励养猪的政策,国家也采取收购生猪奖给饲料粮和布票的办法,生猪存养量开始回
升。是年,全区生猪存养量达114.11万头。此后,由于领导重视,政策稳定,加之国民经济调整后大
有好转,饲料增加,本区养猪业进入正常发展的时期。
1966年,全区生猪存栏212.52万头,其中集体养猪45.24万头。1973年9月,全区畜牧生产会议要求:
对社员养猪实行"一包三帮"办法。一包即户养猪、队包圈。猪从15公斤开始长到125公斤,每增重0.5
公斤,积肥报酬2角钱。另外,每养一天记栏底报酬1角钱。三帮:即帮饲料,实行斤猪斤粮或划给饲
料地;帮仔猪,实行队繁户养;帮建圈,户出料,队出工。是年,全区生猪存栏量达228.24万头,其
中集体养猪27.63万头。1976年12月,地委在蒙阴召开全区养猪工作会议,要求四级办场,五级养猪。
是年,生猪存栏量达299.74万头,其中集体养猪53.61万头。1979年,生猪存栏量达到325.01万头,其
中集体养猪35.95万头。1980年集体养猪比例下降到10%以下。1983年后,养猪专业户兴起,基本无集
体养猪。1984年秋,生猪经营方式改变,粮价下跌,猪价上升,养猪数量大增。1985年全区生猪存栏
量达到432.24万头,创历史最高纪录。1986年春,生猪及其产品收购、销售、调运困难,粮价大幅度
上涨,猪粮比价失调。是年,全区生猪存栏量377.59万头,较上年降低12.64%。1990年,由于市场疲
软,肉价下降,加之日照市、沂源县划出,生猪存栏量跌到279.35万头。后又逐步回升,1994年,全
区生猪存栏量为323.84万头, 比上年增长11.7%;生猪出栏量达387.13万头, 创历史最高纪录;猪肉
产量321934吨,亦创历史最高水平。建国后,特别是60年代后,临沂地区一直是全省养猪大区,生猪
外调量稳居全省第一。改革开放后,猪肉产量大幅增加,冷藏加工、运输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分割肉
出口和冻肉外调的大户。将毛猪就地加工后外销,比活猪出境增加了不少收入。
建国前,本区饲养的当地猪属华北型黑猪,俗称"大褶皮"。抗病耐粗饲,适宜放牧,圈养也可。
成熟期1年左右,增重较慢。成猪重67.5公斤,育肥时间362天,日增重165克,皮厚0.4厘米,膘厚2厘
米。1935年前后,莒县、沂水等地的猪贩子从青岛购进巴克夏猪,与当地母猪杂交,育成独特类型的
黑猪,定名沂南黑猪(1975年改称沂蒙黑猪)。1949年前后,有关部门引进约克夏、巴克夏、苏联大白
猪等品种。1957年后,引进新金、哈白、内江等品种。1965年5月,郯城县归昌农场从四川省引进荣
昌猪63头(其中公猪10头),其杂交后代耐粗饲,食量大,增重快,适宜当地饲养。荣沂杂一代198日龄
体重达90公斤,日增重586克。每增重1公斤,耗精料3.02公斤,粗料1.14公斤。屠宰率71.1%,肉脂比
接近1∶1。到70年代末,区内母猪及育肥猪多为荣杂猪。
1980年前,多数年份生猪出栏率在50%以下。1982年和1983年,有关部门从上海、广东引进杜洛克
种猪14头、汉普夏种猪10头,分别放在地区种猪场和费县种猪场饲养繁殖。杜洛克、汉普夏、大约克、
新长白等品种公猪与当地母猪杂交后代, 增重快, 胴体瘦肉多,出栏快。1989年全区存栏瘦肉型达
78.89万头,出栏达79.01万头,当年生猪出栏率达92%,比1980年的出栏率高出40个百分点。当年猪肉
产量29.82万吨,比1980年增长121.8%。
进入90年代,养猪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大力推广规模养殖,改变过去"一家一个圈,一头猪喂一
年"的分散养殖的做法,形成规模效益。到1994年,全区建有年出栏生猪过万头的猪场3处,年出栏千
头以上的猪场20个;二是推广暖圈饲养新技术,加快猪的成长,降低饲养成本。全区建有标准暖圈50
万间。 以上两条措施, 使全区规模饲养量占到生猪饲养总量的25%以上。 1994年,全区生猪存栏量
323.84万头,出栏量387.13万头,出栏率达119.7%,较1989年增加27.7个百分点。由于大力推广瘦肉型
猪的新品种,使全区瘦肉型猪良种覆盖率达到81.55%。并重点推广了"良种、暖圈、生喂配合饲料、适
度规模"四位一体配套科学养猪技术,使料重比由过去的5~5.5∶1,降低到1994年的3~3.35∶1,节约
饲料达40%,大大降低饲养成本。1994年,全区瘦肉型猪存栏量达263.96万头,出栏量303.32万头,出
栏率达114.9%。瘦肉型猪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比1989年增长235%和284%,适应了消费者的要求,提
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由于连年猪肉出口量下滑,导致全区生猪存养量一直在300万头上下徘徊。
羊 区内山荒草场较多,适合养羊,在建国前即为全省养羊的重点地区,但发展比较缓慢。1933
年,全区仅有各种羊10.7万只,1936年达到48.27万只,为建国前最好水平。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到1949年,全区羊的存养量只有24.85万只,较1936年减少近一半。建国后养羊业有过较好的发展时期,
1957年,全区羊的存栏量达52.73万只,较1949年增长112.2%。在"大跃进"运动中,区内羊的饲养量一
度大幅度下降。1961年1月,全区畜牧工作会议提出:山区养羊应以公养为主同时鼓励社员私养;平
原地区以私养为主,积极发展公养。1962年,全区羊存栏量为89.67万只。之后,把林牧关系人为地对
立起来。有的地方提出"想要粮,先杀羊"、"要育林,莫养羊"、"养羊不能造林"等口号;集体的羊下放
到户,限令解散羊群搞圈养,几次出现杀羊风。1968~1976年,全区年均羊存栏量在30~50万只之间。
1980年8月,临沂地委、行署下达《关于畜牧业生产几项政策试行规定》,要求在继续搞好养猪的同
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牲畜。翌年羊存栏量达到103.92万只。1989年为164.79万只,其中山羊
120.36万只,绵羊44.43万只。当年出栏肉用羊111.28万只,出栏率达67.5%。1994年,区内羊的存栏量
达到205.97万只,其中山羊160.23万只,绵羊45.65万只。全年出栏羊210.72万只,出栏率达到102.3%,
较1989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
区内饲养的山羊,以当地品种小山羊为多,还有蒙山羊、奶山羊、青山羊等品种。饲养方式:山
区多为放牧,平原多为舍养或系养。山羊多在冬季发情,妊娠期140~156天,每胎产仔1~4只,寿命
15年左右。主要产肉、乳和皮毛。山羊绒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区内的沂蒙黑山羊是省内优良羊种
之一,属绒毛、皮、肉兼用型羊。其特点是:头短额宽,眼大角长而弯曲,95%以上的羊有角。背平
腰直,胸深肋圆,体躯粗壮,四肢有力,耐粗抗病,合群性强。此羊灵敏,喜欢登高,爱吃吊草,适
宜在陡坡上放牧。主要分布在沂蒙山区腹地,以沂源县的土门、三岔、燕崖、张家坡、石桥、中庄、
唐山等乡镇为最多。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抓膘期在夏秋之际。繁殖能力强,育肥期短。被毛黑色,
间有棕红和其他杂色。成年公羊体高58厘米,体长64厘米,胸围72厘米,体重30~35公斤;成年母羊
体高53厘米, 体长59厘米, 胸围68厘米,体重26公斤左右。屠宰出肉率可达44.2%。好的山羯羊出肉
率高达57.7%。且肉质优良。本地小山羊体型短小,背腰平直,性活泼;头略呈三角形,角小。所产
山羊板皮为区内大宗出口物资;肉质细嫩,味鲜美,膻味小,是良种肉皮兼用羊。成年公、母羊体重
一般在30公斤和25公斤左右。 8月龄羊即可出栏屠宰。 本区养羊向以山羊为主,约占羊存栏量的70
~80%。1989年全区山羊存栏量达到120.36万只,1994年达到160.23万只。
区内饲养绵羊历来较少。早期所养绵羊为蒙古羊,每只羊年产毛0.5公斤左右,羊毛品质不一,
色泽参差不齐。自1952年起,先后引进考力代、高加索、沙力斯、美利奴、斯拉夫等绵羊品种。1965
年以前,绵羊存栏量约在10万只以下。1967年为11.77万只。1978年为25.25万只。1989年为44.43万只,
其中,当地绵羊占47.9%,细毛改良羊占21.2%,半细毛改良羊占30.9%。当地绵羊系蒙古羊经长期风土
驯化培育而成,适应性好,羊毛品质和生产性能都比蒙古羊有所提高。成年公羊体重34公斤,母羊32
公斤。年剪毛两次,部分地区剪3次。年剪毛量公羊2~2.5公斤,母羊1.5~2公斤。羊毛为异质毛组成,
细毛占1/3,其余为两型毛和粗毛。平均细度为37.1微米(44支),毛丛平均长度为7厘米,秋毛长5~6厘
米。净毛率55%左右。配种多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冬产羔,每年产一胎一羔,双羔者极少。半细毛改
良羊为考力代品种与本地绵羊杂交育成。成年公羊平均体重40.8公斤,母羊33.6公斤。年剪毛量:公
羊4.7公斤,母羊3.9公斤。羊毛中细毛占89.5%,两型毛和粗毛占10.5%;羊毛平均细度为28微米(56支),
净毛率47.25%。繁殖性能同当地绵羊,羔羊初生重平均为3.4公斤。细毛改良羊为高加索、沙力斯、美
利奴、新疆细毛羊与当地绵羊、半细毛改良羊杂交育成。头型较宽短,公羊有角,母羊无角或偶有小
角。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被毛呈闭合型毛丛,前肢腕关节、后肢飞关节以上及腹部羊毛着生良
好。羔羊周岁重30.25公斤,成年公羊一般体重57.4公斤,母羊为35.4公斤。年剪毛量4.78公斤。羊毛
细度60~70支的占81.4%,50~80支的占18.6%,长度为4.24厘米,匀度正常的羊毛占63.7%。自80年代
起,先后自济宁、菏泽等地引进小尾寒羊,这是一种广布中原地区各省的优良品种绵羊。公羊有角,
母羊多无角,体躯较高,前后发育匀称。成年公羊体重平均约50公斤,母羊不到40公斤。具有生长快,
成熟早,繁殖力强,毛质优良等优点。1994年,全区小尾寒羊存栏量达到4~5万只。
家兔 区内家兔饲养起步较晚,建国前虽有少量分户散养者,但无统计资料。建国后逐渐发展成
为区内畜牧业的重要品类。家兔繁殖力强,出生后6~8个月即可配种,妊娠期30天,一胎产兔4~12
只。成年兔体重自1.5公斤至10公斤不等。寿命约10年。有毛用、皮用和肉用几种。区内早期饲养的
家兔, 均为皮肉兼用的当地品种, 个头小、皮张小、产肉率低。50年代初开始引进国外优良种兔。
1952年春,临沂县从北京引进安哥拉长毛兔、力克斯肉皮兼用兔等良种兔40只进行繁育,至1955年,
繁衍520只。力克斯兔是世界著名的短毛皮用兔品种,原产于法国。全身密生光亮如丝的短绒毛,皮
质柔软,类似水獭皮,故亦称"水獭兔"。毛色有黑、白、黄、咖啡、银灰等,是制作裘皮服装的优质
面料。成年兔体重2.5~4公斤。安哥拉兔则是著名的毛用兔品种之一,亦来源于法国。被毛白色,浓
密而柔软,毛长9~12厘米。每只年产毛250~375克。毛较粗,富光泽,有弹性。1959年,全区家兔存
养量达132万只。 1977年为229.5万只, 其中,长毛兔110万只,占总数的47.9%。全年向国家交售兔毛
86.5吨,兔皮74万张,生产出口兔皮褥子6.1万条、冻兔肉242吨。是年,全国兔毛工作会议在莒南县
召开,对本区尤其是莒南县大力发展长毛兔,提供出口创汇货源给予高度评价。1978年后,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植养殖有了自主权,养兔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各县为扶持肉食兔发展,
提高养兔效益,先后引进了加利福尼亚兔和青紫兰、大耳白、新西兰、哈白等肉用或肉、皮兼用兔品
种在区内推广。当地兔和力克斯兔杂交品种仍有一定数量。肉用兔一般成年体重为3~4公斤。母兔年
产4~6窝,每胎产仔8~10只或更多。仔兔出生重50克,满月后重450克左右。当地家兔分白兔、黑兔
等。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肉质细嫩,板皮质地较好的特点,虽单体较小,
仍受欢迎,一直是养兔业的重要品种。
区内长毛兔饲养,70年代初之前,多集中在费县、沂南、莒县和临沂县北部地区。70年代,莒南
县,成为区内饲养长毛兔的第一大县。
1980年7月,蒙阴县引进西德长毛兔公、母各10只,在玉皇山兔场进行纯繁。沂水县于1980~1981
年两次引进西德纯种兔30只。本区饲养的长毛兔有德系、英系、法系、日系安哥拉兔和杂交兔。其中
以德系产毛性能最好,年产毛500~750克,杂交兔年产毛250~300克。1980年,全区收购兔毛375吨,
居全省和全国首位。 1982年全区家兔存养量达到710.45万只,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养兔大区的地位。
1983年,由于冻兔肉出口量减少,兔存养量比上年降低29.2%。下半年,兔毛价格昂贵,每公斤200元
左右。全区兴起"养长毛兔热",一对"满月兔"价一二百元,一只成年德系母兔可卖五六百元。蒙阴等
县有不少因出卖长毛种兔、兔毛而致富者。1984年7月至1985年3月,全区"兔瘟"流行,死兔47.85万只,
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从1985年7月开始,兔毛价格一再下跌,年底每公斤特级毛价仅70元左右,
长毛兔被大批宰杀。1987年春,冻兔肉出口形势看好,每公斤活兔价格3元以上,肉兔又迅速发展,
年底全区存养量达488.61万只,其中肉兔占58.7%。1989年,全区存养家兔525.9万只,其中肉兔301.26
万只,长毛兔224.64万只。全年出栏肉兔422.04万只,生产兔肉5241吨、兔毛953.89吨。兔肉和兔毛的
产量分别比1977年增长20.66倍和10倍。养兔业成为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进入90年代,区内先后建起3处兔毛纺织厂和多处肉兔加工冷藏厂,由于有了龙头骨干企业的带
动,农民养兔有了销路,加上养兔成本相对较低,适宜一家一户饲养,从而再次激发了农民的养兔积
极性。适应养兔形势的需要,区内畜牧业技术服务部门加强了优良品种繁育推广、疫病防治和配合饲
料供应,降低了养兔风险,提高了兔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全区养兔业蓬勃发展。蒙阴县的长毛兔饲
养后来居上,1993年该县长毛兔存养量达150万只,成为全国长毛兔饲养第一大县。仅此一项,全县
年收入达5000余万元, 农民人均增收近百元。1994年,全区在减少3个县市的情况下,家兔存养量仍达
1060.74万只,其中肉兔546.46万只,长毛兔为514.28万只,高出肉兔增长率47.5个百分点。当年出栏肉
兔989.79万只,出栏率达到181.1%。全年产兔肉17546吨、兔毛2142.17吨。
狗 区内所养以家犬为多,用于看家守门。北部山区有牧羊犬,较普通家犬大,为牧羊人的忠实
帮手;猎犬则主要由猎户饲养,以协助猎人抓获狐、兔等小兽;警犬则由警方饲养驯化,用于侦察破
案,效果颇佳;玩赏犬因体小毛长,神态生动而受人喜爱。以上各种犬本区皆有饲养。犬的妊娠期约
60天,年产2胎以上,每胎产2~8只。寿命为15~20年。品种多样,互相之间个头、性能差异很大。
本区饲养家犬居多。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盲目追求高产量,曾掀起打狗运动,熬狗肉汤
给地瓜追肥。结果,农村所养家犬几被赶尽杀绝。80年代中,区内年年发现有狂犬病患者。为此,行
署要求各县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府《关于防治狂犬病工作的紧急通知》,对狗采取"管、免、
灭"相结合的的办法,积极防治狂犬病。在城市现多饲养警犬 (俗称"狼狗") ;在农村仍饲养当地家犬
(俗称"草狗")。所养犬大部分已登记造册,发证管理。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犬并未纳入管理。在城市一
股玩赏狗的饲养热正悄然兴起,有的玩赏狗价值竟逾千元以上。在临沂城,早晨和晚上牵玩赏狗散步
者已不乏见。
猫 区内养猫历史悠久,亦较普遍,主要用于捕鼠。90年代后,玩赏猫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饲
养。由于使用灭鼠药灭鼠,猫食死鼠后中毒而死者不在少数。不少地方鼠害为患,与它的天敌--猫大
量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