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栽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168&run=13

1949年全区有经济林6.69万亩,年产果品2454.75万公斤。其中水果2304万公斤,干果150.75万公斤。
50年代末至60年代是经济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期间,一批国营园艺场陆续建立,并带动群众发展
经济林木。至1965年,果园面积达30.6万亩,年产果品4401.45万公斤。70年代为区内经济林巩固与稳
步发展阶段。1979年,果园达79.03万亩,年产果品28495.7万公斤。进入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
的实施,经济林木由集体管理转为个体管理,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经济林迅速发展。随着一系列新
技术的推广, 经济效益一般提高20%左右。 1985年果园面积达122.4万亩,当年新增31.47万亩。1988
年, 经济林发展到225.6万亩, 占全区林地面积的45.2%。 其中果树183万亩,占经济林的81%。1989
年,全区产水果3.5亿公斤,干果0.5亿多公斤。
1990年以后,经济林生产逐渐向栽培良种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商品化方向发展。在面积继续增
长、 产量大幅上升的同时, 做到品种逐步优化、质量稳步提高。到1994年,全区经济林总面积达到
252.78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4亿公斤。
苹果 1896年,德国传教士从青岛引进丹顶和一汁金等品种,在费县塔山林场定植6亩。解放初,
大苹果栽植很少,多为花红、秋风蜜等小苹果,面积小而分布零星。1949年,区内仅有苹果150亩,
年产3.3万公斤。1950年,专署林业局从辽宁省盖县购进金帅、红香蕉等果苗15万株,无偿扶持群众,
在100余村建果园6000亩。当年区内苹果发展到1.1万亩。1960年,地、县两级林业、供销部门从烟台
聘24名果农来本区传授技术。1965年发展到11.7万亩,产量233.8万公斤。70~80年代是苹果大发展时期,
1970年29.11万亩,1979年54.54万亩。1985年59.19万亩,产量26232.8万公斤,面积占全区经济林一半,
居全省首位,主要分布在莒县、莒南、沂源、蒙阴、沂水、日照、沂南等县。所产苹果色泽鲜艳、含
糖度高,香味浓,尤以莒县浮来山金帅、蒙阴县毛坪秀水、平邑县甜茶最为出名。70年代栽植的品种
主要有红星、金帅、大国光、小国光、青香蕉、红香蕉等;80年代引入新红星、红富士、短枝富士、
乔纳金等新品种。通过引种和果园更新改造,红富士、新红星逐渐形成规模。1988年红富士15万亩,
新红星8万亩。
90年代,在发展苹果生产上,注重引进新品种,加快老果园的改造,逐步做到品种优良化。先后
引进了早捷、腾牧一号、皇家嘎拉、珊夏、新世界等国外新品种。新建果园全部采用良种,并初步形
成规模。到1994年,全区苹果面积达到107.87万亩,占全区果园总面积的42.7%;苹果产量达到3.4亿公
斤,占全区果品总产量的53.1%。
梨 为本区传统果品。1949年,全区产梨490.6万公斤。梨树主要分布于平邑县天宝山区,面积、
产量均占全区一半。天宝黄梨有300多年栽培史,国内外享有盛誉。品种有子母梨、绵梨、油绵梨、
槎子梨、坠子梨、池梨。子母梨系代表品种,主要特点为丰产、耐贮、抗病虫、适应性强,肉质细嫩,
汁多味浓。有"美味易服之佳品,疗效优良之良药"之称,为山东著名特产。康矛召所写的《在鲁南的
重游与回忆》一文对天宝梨作了如下记述:"我过去曾尝到过天宝梨,汁甜如蜜,一个足有半斤。后
来我一吃到好梨就想与天宝梨比。……新梨的滋味一般,但一过冬天就越变越好,梨皮光如涂油,摸
着还沾手,不仅又脆又甜,而且容易保存"。此外,莒南的旋子梨、沂源的龙泉梨,亦具一定的知名
度。区内还产鸭梨、面梨、四棱子梨、黄香梨、斤梨、红梨、金皮秋梨等。80年代先后引进西洋巴梨、
晚三杏梨、大香水梨、小香水梨等。1985年,全区栽植6.35万亩,产量3701.75万公斤。之后,平邑县
天宝乡选育出了"天宝酥"优良新品种,又引进了鸭梨新品种等。1994年,全区梨树栽培面积达到8.07
万亩,各种梨总产量4000万公斤。
桃 系本区传统果品, 分布广, 品种多,建国前呈散生性分布。建国后品种增多,发展较快。
1980年有桃林2.47万亩,产量1150.8万公斤。1984年后引进新品种,推广丰产栽培技术,1985年发展到
3.36万亩,产量1545.65万公斤。桃树主要分布于临沂、蒙阴、沂水、沂源、平邑等县市,临沂市李官
乡连片桃园超过1万亩,为全区之最。原有品种主要有五月红、六月鲜、四月白、秋白、毛桃等。引
进品种有雪桃、黄金桃、肥城桃、上海水蜜桃、日本黄肉桃等。1990年前后,区内又引进沪005早熟
桃新品种、油桃系列品种等,桃树种植面积增长较快。1994年,全区桃园面积达到18.29万亩,是1985
年桃园面积的5.44倍。全年桃产量达到0.91亿公斤,是1985年产量的5.89倍。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区内第
二大水果品种。
杏 区内传统果品,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前主要散生于农村庭院四旁,山地、梯田地堰,栽植零
星。 80年代开发已有资源, 引进优良品种,经济效益可观。沂南县建有仁用杏基地,已初具规模。
1985年,全区栽植1.49万亩,产量219.85万公斤。杏主要分布于苍山、沂水、费县、沂南等县。有水
杏、巴州杏、红玉杏等十几个品种。沂水县诸葛乡水杏,以其个大汁多,酸甜可口闻名全国。1994年,
全区杏树面积达到1.83万亩,全年产各种杏343.5万公斤。
山楂 为区内传统果品。建国前沂水县诸葛乡年产山楂20多万公斤,享誉京城。70年代前,区内
山楂多为庭院、村头、地边零星栽植。70年代至8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1982年开始出现栽植山楂热潮。
到1985年,面积由1982年的6.13万亩增至27.54万亩,当年即新增18.22万亩。是年山楂产量1105.7万公
斤。1988年全区山楂面积57.74万亩,年产1987.5万公斤。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山楂主要分布于
平邑、 费县、 沂水、沂南、莒县等地。平邑、费县为山东著名山楂产地,所产山楂营养丰富,素有
“北方珍果”之称。品种主要有大金星、大绵球、小金星、歪把红、糖球等。1991年,全区山楂产量
达到顶峰,全年产山楂1.13亿公斤。但由于销售渠道不畅,深加工技术手段跟不上,没有开发出适销
对路的山楂制成品,造成山楂积压,价格暴跌。1991~1992年,山楂价格由过去的每市斤1~1.5元,
降到每市斤0.20~0.30元,降幅80%以上。1993年后,山楂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到1994年,全区山楂
保有面积只有21.25万亩。
柿子 为区内传统果品,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前栽植规模较大,分布较为零星。80年代在开发原
有柿子资源的基础上,引进新品种,开展集约经营,进行密植丰产研究,取得较好效果。1988年,全
区柿树面积1.95万亩,产量2061.4万公斤。区内柿树主要分布于苍山、郯城、平邑、费县、沂南、沂
水、沂源、蒙阴等地。品种主要有牛心柿、扁柿、水柿、磨盘柿、满堂红等,以苍山、平邑的满堂红、
牛心柿最有名。80年代,引进荷泽镜面柿及日本富有、罗田甜柿。柿饼加工工序多达54道。本地柿加
工成的“沂州柿饼”,以其柔软、味甘、肉亮而驰名,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东南亚。近年来
全区柿子发展较快, 出现了一股“柿子热”。 1994年,全区柿树面积发展到8.98万亩,比区划变动
前的1988年增长3.6倍;全年柿子产量达2481.5万公斤,较1988年增长20.4%。主要是新园幼树多,不到
盛果期所致。
银杏 又名为"公孙树",当地俗名“白果”。栽培历史悠久,最古的银杏树已有3000多年。区内
生存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尚有20多棵。主要分布于沂河、祊河下游两岸,郯城县的新村乡、重坊乡一带
是重点产地。以前区内银杏均为实生繁殖,生长慢,结果迟。俗有:"桃三杏四李五年,无儿不建白
果园"之说。70年代后期,郯城县林业部门开展银杏早结果、早丰产技术研究,取得"一年植树,三年
结果,五年丰产"的成果,使银杏结果提前15~20年,促进了银杏的发展,成为本区高效经济树种之
一。1987年郯城县银杏面积7000余亩,27.64万株。1989年,全区银杏面积1.54万亩,产量73.9万公斤,
占全省产量的98%。
由于银杏药用价值的开发,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90年代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
苗枫林经过实地考察和长期调查研究,就郯城县银杏开发与发展问题向省委领导写了专题报告,省书
记姜春云对这一报告作了批示,支持郯城大力发展银杏种植。1993年2月8日,李晔再次到郯城落实
贯彻省委领导批示的措施。郯城县以新村、胜利两个乡为基地,仅1993年在实现银杏工程建设第二个
目标中,就栽植银杏树100万株,建设密植园和间作园各1万亩,银杏林网100公里、育苗1000万株,建
成专业银杏村50个。成为全国唯一的大面积银杏开发生产基地。带动了白果及其叶子的加工工业,使
其大大增值, 刺激了发展银杏的积极性。到1994年,全区银杏种植面积达到7.15万亩,银杏产量达到
187.15万公斤。
板栗 区内已有千多年栽培史,至今尚有300多年前的实生大树。长期以来,栗树散植于荒山河
滩,且一直实生繁殖,劣多优少,结果晚,产量低。60年代推行科学栽培管理法,产量逐年提高。70
年代加强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幼树密植早期丰产试验,费县周家庄在中国板栗史上首次突破亩产千
(市)斤大关,创亩产524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1980年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此期,全区大规模进行低
产园改造,实施大树高接换头和改良土壤,加强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改进修剪技术。大树高接换头
100多万株,占低产大树65%;建密植丰产园3万余亩,产量大幅度提高,涌现出费县大桲椤湾等一批
板栗高产典型。1989年,区内有板栗21.95万亩,产量582.6万公斤,居全省首位。板栗主要分布于郯
城、莒南、临沭、临沂沿沂沭河两岸及费县、蒙阴、平邑等蒙山腹地。所产栗果均匀整齐、皮薄易剥、
色鲜艳、味甘美、糯性强,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是区内主要出口创汇果品之一。郯城县大油栗是著名
的良种,已有300余年栽培史。建国后又先后选出郯城207、023、莒南3号等良种。郯城207定为全区推
广良种。引进新品种有石丰、清丰、华丰、华光、烟青、烟泉等20多个。1984年,有朝鲜、日本等国
家考察团到郯城县参观考察板栗生产。
进入90年代,板栗出口形势看好,价格上升,带动区内板栗生产又有较大发展。出现了面积逐年
扩大、产量迅速增长、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局面。期间,新发展的栗园以密植园居多,
采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优质高产。1994年,全区板栗种植面积达到54.63万亩,较1989年增加1.49
倍;产量达到1509.3万公斤,较1989年增长1.59倍。面积和产量年均递增20%以上,板栗成为区内第一
大干果。
桑 (详见工业志"丝绸工业"专条)
茶( 详见农业志"种植业"专条)
金银花 为区内传统药用经济植物,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史。1949年产量10多万公斤。主要分布
于平邑、费县、苍山等县沟边、地堰、山坡上,尤以平邑县金银花最为出名。平邑县金银花花蕾肥大,
色泽纯正,气味清香,且绿原砂成分高,具有祛风湿、去毒解毒之功效,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
1988年全县产量达15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40%,被誉为全国的"金银花之乡"。80年代后,开发了
金银花系列产品,开始由药用向食品、饮料及日用化工产品方向发展,成为本区名特优创汇拳头产品,
年出口200吨以上。1989年,全区有金银花2726万墩,产量172.8万公斤。
进入90年代,金银花生产在保持面积稳中有增的同时,注意从深加工上作文章。由南京野生植物
研究所和平邑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经过4年多的研制,开发出"九间棚"牌金银花茶,具有良好的保
健功能和口感特征,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列为推荐产品。在1993年6月举行的首届中国保健品博
览会上成了抢手货,产品销到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1994年,全区金银花种植面积4.66万亩,
产量92.61万公斤,较1989年降低46.7%。
花椒 区内花椒产量几近全省的一半,居全国地、市首位。建国前为院内、地边零星种植。70年
代初,沂源县大建花椒园,1972年,全县花椒发展到1400万株。随之推广到蒙阴、沂水、平邑、苍山
等山区县,面积、产量大增。1977年,全区产花椒150万公斤,其中沂源产花椒60万公斤。后因流通服
务跟不上,产品大量积压,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1981年面积降至3.46万亩,产量降至97.74万公斤。
后加强购销服务, 花椒生产回升。1988年,全区花椒面积11.55万亩,产量305.25万公斤。1989年产量
315.3万公斤,成为山区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由于区划变动,花椒生产大县沂源县划出,1994年全区
花椒种植面积8.97万亩,产量282.95万公斤。
竹 区内主要种植淡竹, 系历史悠久的乡土竹种。 主要产地为苍山县,面积6000亩,年产竹材
600万公斤。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苍山县铁角山至今尚有200多年前的竹园。长期以来淡竹生产
存在密度小、粗度小、单株重量轻等问题。1983年始,对淡竹进行速生丰产开发,适时浇水施肥,压
土垫园,适度采伐,亩蓄积量由3648公斤提高到6839.5公斤。1959年区内第一次进行南竹北引,栽植
毛竹失败;1972年第二次引种毛竹,只在蒙山林场等少数单位成功,没有推广开。除苍山外,费县、
日照、莒南、临沭亦有成片竹林。1989年,全区有竹园1.19万亩,其中淡竹1.14万亩,毛竹0.05万亩。
用条林 区内用条林有杞柳、柽柳、紫穗槐、蜡条等。紫穗槐条是编织生产、生活用具的重要用
材,建国后大量引进种植,存有量2亿余墩。蜡条多在田边地头种植,用以编织生产用具,数量、产
量均较少,零星种植居多。杞柳、柽柳,俗名白柳、红柳,是区内重要的用条林。条子柔韧,尖削度
小,能破篾,以前多用此编织筐、箕、筦、帽、箱等生产、生活用具。随外贸事业的发展,现多编织
大宗柳编工艺品出口换汇。临沭种植白柳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白柳之乡"。以沭河岸边的临沭
县白旄乡白柳生产最为有名。 临沭县已有10个乡镇100多个村庄种植白柳,1987年面积1.5万亩,产条
750万公斤,柳制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入2000多万元。
其他林果 区内历来果品繁多,质量上乘。李子曾经于70年代末成规模种植,临沂县罐头厂加工
的糖水李子一度成为出口重要品种,并获得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石榴历来为家栽自食品种,近年亦
有零星小片种植,上市销售;当地枣分大、小铃枣两种,过去有成片枣林,后逐渐伐光,只有家栽自
食,最近引进的雪枣,很受消费者欢迎;木瓜为区内古老的传统瓜果,1916年修《临沂县志》将它列
为临沂县的特产之一。80年代以来,临沂市汤河乡大南庄、前张庄、旦彰街等村开始成片种植,现已
发展到5000余亩。除生食和入药外,又相继试制木瓜罐头、木瓜果酱、木瓜冻及木瓜丹皮等产品。新
近上市的"百益木瓜汁"成为颇受欢迎的地产果汁饮料,销到省内外。樱桃是落叶果树中自然成熟最早
的品种,以果实色泽艳丽,味道鲜美、酸甜适口,上市早而受人喜爱;地方小樱桃,口感较差。1920
年前后,德国传教士将国外甜樱桃(即大樱桃)带到费县,后逐渐传开。80年代初,又从泰安、烟台、
大连等地引进了“红灯”、“红丰”、“大紫”、“那翁”等优良樱桃新品种,已成为庭院经济和山
区开发的果树品种,到1988年,仅临沂市4个乡镇即有成片樱桃200余亩,庭院种植5万余株,年产量5
万余公斤,近年更有大的发展。干果中的佳品当数核桃,区内各县普遍种植。因果实富含多种营养成
份,为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和药用干果。只是种植限于庭院和四旁,无大面积果园。加之内销数量有
限,近年无大发展。区内香椿树几乎家家栽植,山区亦有成片椿林。其春发嫩芽叶俗名"香椿芽"。腌
而食之,鲜美异常。近年来采用矮化新品种,用大棚栽植,春节前即可上市,成节日美味。北部山区
栽植成片林和大棚种植渐成规模,上市量愈来愈大。区内有黄杨、桂花、月季、桔子、米兰、玉兰、
木香等观赏花木上百种。近年来,又引进了樱树、茶花、"东洋杜鹃"、木槿、海棠、茉莉等名贵花木
数十种。这些木本花卉已成为花卉行业的主要品种。目前花木养植由自养自赏向商品化发展,区内成
片繁植花木出售者已经屡见不鲜。冬青这种长绿灌木,已成为城乡绿化的当家树种,广泛用做道路隔
离带和院中绿篱。区内还有多种药用木本植物,如杜仲、枸杞和酸枣等。北部山区生长一种灌木,俗
称芜花条,过去只做柴烧,60年代,沂源县医院用它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成功,70年代用其提取物制成
的中药"消络痛",成为畅销国内外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