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农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160&run=13

区内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种田经验,世代相传,推动着农业的发展。民国初
期,区内兴办起一批农校、桑校、职业补习学校和农事试验场等,以图训育农技,提高农艺,繁育良
种,示范农民。后因战事频繁,收效甚微。建国后,党和政府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逐步建立
健全了农技农艺科研、试验、推广等事业机构,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49~1958年,主要总结推
广民间传统的生产经验,开展以整地改土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1959~1978年,除继续开展农
田基本建设外,大搞科学试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979至1989年,主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
革耕作制度,推广实用技术,搞好农技开发试验。1990年后,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推
动下,农技农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整地改土 (详见水利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类条)
二、施肥 区内肥料主要有农家肥、化肥、菌肥、绿肥等。建国前使用农家肥。50年代初,国家
供应少量化肥作追肥用。60年代以后,建起一批小化肥厂,生产氨水、碳酸氢铵和磷肥。后来国家供
应化肥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逐渐形成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氮磷钾配合使用,
施基肥与合理追肥相结合的格局。8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推广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不断
提高施肥效果。1994年全区秸秆还田面积120万亩,配方施肥420万亩,氮磷钾施用量为7∶1∶0.8。
(一)农家肥施用 本区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栏圈肥、土杂肥、饼肥等。人粪尿和栏圈肥为传统
有机肥。有机肥一般是沤制发酵腐熟后施用。土杂肥是将青杂草、秸秆、树叶等拌入泥土、人粪尿制
而成。饼肥主要为豆饼、花生饼、棉子饼。还有以炒芝麻、煮黄豆作精肥的。农家肥主要作基肥,也
可作追肥。
(二)化肥施用 本区所施化肥,氮素化肥有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尿素;磷素化肥有过磷酸
钙、钙镁磷肥、磷矿粉;钾素化肥有硫酸钾、氯化钾;复合化肥有三元复合肥、硫酸铵、磷钾硫铵。
1937年,临沂县赵家红埠寺村一农户从外地购进50公斤化肥,施用后增产效果显著,此为区内化肥施
用之始。建国初,首在区内推广施用硫酸铵,但数量很少。60年代,区内建厂生产氨水,农民逐渐把
其作为当家化肥,既作基肥,也作追肥。再后,氨水改产碳酸氢铵。由于国家化肥供应种类、数量增
多,农民亦尝到施用化肥的甜头,故而化肥用量大增。1979年全区亩施化肥近20公斤(折纯)。其中
氮肥约占80%,磷肥占20%,钾肥施用极少。多年的实践,使农民认识到,施用化肥不能单一化,应当
氮、磷、钾诸肥依土地条件、作物所需,按比例科学配方施用。1986年5月,全国配方施肥技术经验
交流会在沂水县召开。29个省、市、区和7个计划单列市及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代表参加。总结交
流各地配方施肥的经验,完善该项农业新技术,肯定了沂水县的做法。1988年,沂水县小麦配方施肥
40万亩,比一般施肥方法亩增产19%。90年代以后,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提出了稳氮、增磷、补钾的
科学施肥方法,提高了化肥施用效果。1994年全区亩施化肥28公斤。其中磷肥亩施增加了5%,钾肥占
到2.6%。
(三)菌肥、激素的施用 1970年引进"920"新菌肥,生产9750公斤,施于粮、棉、油、菜、瓜、果
等,效果良好。后又引进石油助长剂、三十烷醇、矮壮素、增产素等20余种激素类肥料,用微量喷洒
方法施于各种作物,增产效果也很明显。1994年全区追菌肥、激素面积达480多万亩。尤以小麦、瓜
菜施用最多。在塑料大棚内种的瓜菜,追肥多用微量喷洒菌肥和激素肥,既可增产,又能保证瓜菜质
量。
(四)绿肥施用 区内传统以青杂草、秸秆等沤制绿肥,作为有机肥之一施用。1963年始种绿肥作
物,主要是笤子、豌豆、紫云英、沙打旺等,盛花期直接翻入土壤,腐烂后作基肥。1966年,全区种
笤子110万亩,不仅调出种子200多万公斤,而且给种植单位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培育了地力。80年
代后,由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经结构矛盾突出,绿肥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1994年,区内已不种
植绿肥作物。
三、农田灌溉 (见水利·水产志)
四、良种引进、繁育、推广 建国前,区内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品种老化、退化现象极
为严重,成为农作物产量低的重要原因。建国后,各级设立了良种场、种子站等专门机构,不断引进、
培育、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实现了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供种单位统一化、良种布局区
域化。1949~1988年,全区小麦、玉米、地瓜、水稻、花生、棉花和瓜菜类先后经过3~5次品种更新。
80年代末,良种种植面积已占播种总面积的95%左右,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一)良种引进推广 (参见"农作物"条)
(二)良种繁育 1912年,省在莒县建立农事试验场,进行品种对比试验,选取良种。1946年至建
国,先后建滨海专区农场、临沂专区胜利农场和沂水、沂源、蒙阴等县级农场,当时的农场实为良种
试验场,主要承担良种的繁育工作。自建国起至1977年,各县普遍建立了良种场,专门从事良种繁育。
共有良种繁育田1634亩,杂交制种和亲本繁殖田863亩,每年向公社良种场提供良种100多万公斤。60
年代中期,公社良种场计有254个,4.9万亩土地,每年可提供良种600万公斤。此期,还在大队一级建
立特约良种繁育基地213处,土地1.98万亩。1982年后对繁育基地进行调整。至1988年,全区建良种繁
育乡118个,良种繁育村589个,繁育户12万户,年育良种2.5亿公斤。不仅保证了全区良种供应,也增
加了繁育户的经济收入。1994年底,又在海南省建起了临沂市海南良种繁育站,对提高种子纯度,发
挥了积极作用。
(三)良种提纯复壮 良种种植后随时间推移,会出现优良品质退化。为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需
对良种进行提纯复壮。区内采用的方法是第一年在大田选优势单株、单穗,第二年单独种植,并和原
品种比较,从中选其性状一致的株行,第三年种于株系圃,每系一区,并与原品种对照、鉴定,第四
年将入选的株、穗混播原种圃繁殖,产出的原种就可以在原种繁殖田繁殖原种后代,供大田种植。
(四)良种技术开发 1988年,全区实施玉米高产品种新组合标准化,栽培面积104万亩,亩产达492公
斤,比开发前三年亩增149公斤。临沂、沂水、郯城等县市采用"全息定域"选种技术,即玉米用穗中部
成实种粒作种;地瓜用秧头苗作种;棉花用棉株中、下部内围棉铃作种;马铃薯用块茎顶部芽眼作种,
均获明显增产效果。
五、耕作技术
(一)耕作制度变革 建国前,区内作物种植多以一年一作为主,二年三作为辅。山丘地区高粱、
谷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春种秋收,一年一作。从60年代开始,一年一作面积逐渐减少,二年三作面
积明显增加,经济基础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实行了一年两作制。一年两作的主要作物搭配多为小麦--
水稻--小麦;小麦--玉米--小麦;小麦--地瓜--小麦;小麦--大豆--小麦。80年代,根据区内稻茬麦产量低,
群众反映"吃了大米,甭想吃白面"的实际情况,试验研究出了稻茬麦苫播新技术,解决了稻茬麦产量
低而不稳的问题。平原地区和山区小平原基本上实行了一年两作制;山区、丘陵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农
田还实行了二年三作制。 耕作制度实现了一年两作为主, 二年三作为辅。作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
137.2%提高到1988年的159.8%。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推广了间作套种、主体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主要以粮油三种三收、粮油瓜菜四种四收、五种五收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扩大了农作物播种面积,提
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经济效益。1994年全区间作套种、立体种植面积380余万亩,复种指数达164%,
比1988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同时,还进行吨粮田、"双千田"(千斤粮、千元钱)开发和吨半粮高产试验。
全区10个吨粮乡镇、50个粮食高产开发乡镇,从1992年开始,到1994年全部达标完成。
区内农民历史上就有间作套种的习惯。间作方式多系春播高粱、谷子、玉米、地瓜,间作大豆、
绿豆、芝麻等作物。郯城、临沂等县小麦产区还有小麦、豌豆混作(风搅雪)习惯。60年代后,间作面
积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地瓜间作玉米、西瓜、绿豆;麦田套种地瓜、玉米、花生;棉田套种小
麦、大蒜等方式均出现。解决了粮油争地、作物争春的矛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80年代,间作套
种面积继续增加,其方式又有新的发展:莒县、莒南、日照等地创造的"丰产沟"、"大沟麦"、"小方短
节"及粮油、粮棉、粮菜、粮肥、粮瓜间作套种的经验,对推动全区间作套种起了很大的作用。1986
年全区套种面积达300多万亩,其中麦田套种玉米达18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60%以上。据莒南、莒
县、蒙阴三县对5447亩间作套种状况的调查,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亩增粮55.8公斤,亩增产值174.1
元。
(二)栽培技术 1985年以来,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小麦高产综合技术配套栽培、中低产田综合技
术开发、玉米指标化高产栽培、水稻"三旱"节水高产栽培、夏谷模式化高产栽培、地瓜"六改"配套技
术栽培、立体模式栽培、吨粮田配套技术栽培、高效益经济田等10项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的产量、质
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高。80年代后,还推广了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等新技术。1988年,全区花生、
蔬菜的地膜覆盖面积达87万亩。1994年发展到164万亩,花生覆膜率在80%以上。地膜覆盖花生一般亩
增产皮果70~80公斤。是年,全区有89.2万亩麦田施用了除草剂,效果良好。90年代,地瓜生产主要
推广了地瓜地膜覆盖、脱毒地瓜、地瓜切块直播栽培技术。到1994年,面积达到50多万亩。小麦生产,
主要推广了小麦精播半精播、稻茬麦苫播、晚茬麦"四位一体"和旱作综合栽培技术,中低产田开发面
积达150多万亩。玉米推广了"一换二增三坚持"的综合增产措施(即换品种;增肥、增密;坚持培肥地
力,坚持麦田套种,坚持科学管理)。
六、作物保护
全区危害粮食作物、棉花和花生的主要病虫害分别有47种、12种和7种。常年发生面积2000万亩
以上,减产5%左右。建国前,人们对病虫害往往束手无策,任其发展,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建国后,
区内于50~60年代建立健全了作物保护机构,逐步加强了检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引进推广了化
学农药和药械防治,面积不断扩大。80年代后,防治病虫害已从单一的化学防治发展到以预防为主,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新阶段。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1、小麦病虫害 主要有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麦蜘蛛、麦蚜虫、粘虫和地下害虫等。建国前
及建国初,区内北部数县小麦腥黑穗病发生严重。经采用选种、浸种、粪种隔离及农药拌种等方法,
至60年代中期已基本消灭。对地下害虫,多用"六六六"农药处理土壤、毒谷毒饵诱杀、药剂拌种等法
防治。对粘虫在三龄前用"六六六"、粘虫散等农药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2、玉米病虫害 主要有黑粉病、叶斑病、玉米螟、粘虫、玉米蚜、小地老虎等。以玉米螟危害
最重,被害株率轻者50%,重者100%。防治玉米螟先是在玉米长至喇叭口期用"六六六"毒沙防治,后
改用锌硫磷颗粒剂防治,效果均良好。
3、地瓜病虫害 主要有地瓜黑斑病、茎线虫病、烂根病、蛴螬、斜斑夜蛾等。以黑斑病危害最
大。50年代后采用火炕育苗、高剪苗、单窖贮种、建立无病留种地、温汤浸种、药液浸苗等措施,基
本控制了病害。
4、水稻病虫害 主要有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稻苞虫、稻螟虫、稻纵
卷叶虫、稻飞虱、稻蝗等。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进行排灌及药物防治,一度为害较重
的白叶枯病、稻苞虫、稻螟虫均已基本得到控制。
5、花生病虫害 主要有枯萎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蛴螬、蚜虫、棉铃虫等。尤以枯萎病发
病较为普遍,危害严重。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收刨晒干、轮作换茬、深耕深翻、增施肥料、药剂
浸种等方法配套防治,效果较好。
进入90年代,随反季节蔬菜的发展,蔬菜病害发生频繁,尤以灰霉病、枯结线虫病较重。通过综
合防治,减轻了危害程度。
(二)病虫预测预报 建国初曾设虫情侦察员,1956年建地区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其后各县相
继建站,并在公社设立病虫害情报网44处。起初预报观测对象有玉米螟、粘虫、豆虫、棉蚜、小麦锈
病、红蜘蛛、粟灰螟7种,后逐渐增至20余种。用大田虫孵调查,以测蛾器、黑光灯诱测虫蛾,以草
把诱蛾产孵等法,将病虫消长趋势通过病虫情报、公益电报、模式电报及时传递出去,使病虫防治工
作由盲目型走向科学化,提高了防治效果。
(三)植物检疫 自1975年以来,区内先后进行3次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查出危害性病虫杂草31种,
对其中7种进行了彻底防治。同时,对调出调入的作物种苗进行了检疫检验。并配合有关部门生产无
危险病虫杂草良种369万公斤。
(四)农药、药械 50~60年代,区内施用农药主要有“六六六”、“一六0五”、“一0五九”、
滴滴涕、波尔多液、西力生、赛力散等。70年代,以上农药渐被乐果、马拉硫磷、多菌灵、托布津、
苏化二三、福美双取代。80年代农药更新换代,主要有辛硫磷、敌百虫、敌杀死、速灭杀丁、久效
磷、抗枯宁、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除草剂有2-4D丁脂、绿麦隆、拉索、杜尔、杀草丹以
及菊脂类杀虫剂、苄磺隆、乙草胺除草剂和立克秀、安泰生等。所用农业药械,最先是50年代后期引
进的单管压缩式喷雾器、手动式喷雾器、手摇喷雾器。至1960年,区内计有各种药械5.75万件。70年
代以背负式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为主。以后逐渐改用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60年代末期以后,
区内推广使用临沂农业药械厂生产的泰山-18型弥雾机。80年代推广了低容量或超容量喷雾技术,比
常规药械提高工效8~10倍。1994年,全区农业机防面积达200多万亩。

临沂地区建国后部分年份农作物产量产值表
表5-1 单位:万亩、吨、万元
┏━━━━┯━━━━━━━━━┯━━━━━━━━━━━━━━━━━━━┯━━━━━━━━━━━━━━━┯━━━┓
┃ │农作物种植面积 │ 粮食作物产量 │经济作物产量 │ ┃
┃ ├────┬────┼────┬──────────────┼───┬───┬───┬───┤ ┃
┃年份 │总种植 │其中粮食│总产量 │ 其中 │ │ │ │ │种植业┃
┃ │面积 │作物面积│ ├────┬────┬────┤花生 │棉花 │麻类 │烤烟 │ ┃
┃ │ │ │ │小麦 │玉米 │地瓜 │ │ │ │ │ ┃
┠────┼────┼────┼────┼────┼────┼────┼───┼───┼───┼───┼───┨
┃1949 │2217.42 │1977 │1157460 │250815 │16920 │254691 │116890│3365 │2466 │19 │ ┃
┠────┼────┼────┼────┼────┼────┼────┼───┼───┼───┼───┼───┨
┃1952 │2386.85 │2108.8 │1374605 │337435 │26042 │291669 │159485│4215 │3661 │180 │ ┃
┠────┼────┼────┼────┼────┼────┼────┼───┼───┼───┼───┼───┨
┃1957 │2377.32 │2043.9 │1285280 │370900 │101752 │303726 │117240│2825 │4803 │324 │60854 ┃
┠────┼────┼────┼────┼────┼────┼────┼───┼───┼───┼───┼───┨
┃1962 │2152.24 │1900.2 │1442785 │199830 │56470 │703861 │102920│2610 │2645 │147 │62998 ┃
┠────┼────┼────┼────┼────┼────┼────┼───┼───┼───┼───┼───┨
┃1965 │2145.28 │1892.6 │1746595 │319250 │103350 │757704 │106690│6515 │1106 │332 │75335 ┃
┠────┼────┼────┼────┼────┼────┼────┼───┼───┼───┼───┼───┨
┃1970 │2019.78 │1756.2 │1961025 │339255 │99285 │998510 │163367│12500 │1696 │512 │100968┃
┠────┼────┼────┼────┼────┼────┼────┼───┼───┼───┼───┼───┨
┃1975 │2035.51 │1686.5 │2739135 │603575 │246505 │1429330 │204800│12665 │4737 │8170 │130187┃
┠────┼────┼────┼────┼────┼────┼────┼───┼───┼───┼───┼───┨
┃1978 │2000.31 │1638.83 │3037850 │777740 │428480 │1469170 │217280│9045 │6730 │39910 │150969┃
┠────┼────┼────┼────┼────┼────┼────┼───┼───┼───┼───┼───┨
┃1980 │2009.35 │1610.25 │3255550 │787190 │609615 │1403865 │306615│12760 │14630 │38015 │176286┃
┠────┼────┼────┼────┼────┼────┼────┼───┼───┼───┼───┼───┨
┃1985 │2096.49 │1643.97 │4499185 │1807625 │952530 │1318100 │513330│7590 │15330 │100590│266798┃
┠────┼────┼────┼────┼────┼────┼────┼───┼───┼───┼───┼───┨
┃1990 │1793.23 │1443.67 │4092132 │1493583 │957535 │1223056 │451517│8382 │1650 │61658 │240233┃
┠────┼────┼────┼────┼────┼────┼────┼───┼───┼───┼───┼───┨
┃1994 │1627.21 │1258.48 │4444618 │1710031 │1081425 │1203512 │524085│7550 │907 │36938 │295249┃
┗━━━━┷━━━━┷━━━━┷━━━━┷━━━━┷━━━━┷━━━━┷━━━┷━━━┷━━━┷━━━┷━━━┛
注:表中数字在1989年后不含日照、沂源,在1992年后不含莒县,种植业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