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3&rec=82&run=13

【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市质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关于名牌工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名牌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工业名牌产品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名牌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奖励办法,给予获得中国名牌的每个企业奖励40万元,给予获得山东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的每个企业奖励20万元,并把名牌工作和质量工作纳入了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内容。对争创名牌的优势企业进行排队,在全省率先制定了《聊城市工业名牌产品发展培育规划》,确定了培育目标和帮扶措施。相继召开了全市名牌工作座谈会、协调交流会和调度会,与重点企业的“老总”一起研讨名牌工作。举办了全市质量管理、名牌战略研讨会,邀请全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张晓东教授授课,邀请省质监局领导及专家多次具体指导争创名牌工作。在全市8个县(市、区)都深入开展了“质量兴县(市、区)”活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基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企业自身综合素质,为品牌成长、名牌培育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展质量月、“3.15”、质量兴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名牌意识,为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了一个浓厚的社会氛围。市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480万元,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了奖励。全市名牌工作形成了“国家总局、省局关心支持、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联动、企业积极争创”的互动局面。2005年,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个,新增数量列全省第5位,“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5个,列全省第7位;新增“山东名牌”产品16个,总数达到46个,列全省第9位。市政府被省政府授予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先进单位,作为受表彰的市级政府仅有聊城和淄博。名牌产品的大量涌现,有力地丰富、提高、扩大了“江北水城”这一品牌的内涵和底蕴,提高了全市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据统计,2005年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6.7%的名牌企业,销售收入却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的44.14%,利税占39.70%,利润占43.14%。

【推进择优扶强,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全市已有5家企业的6种产品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山东金号集团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质量管理奖”(全省有12个),泉林纸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洪法荣获了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全省有8人);凤祥集团和茌平信乐味精集团的203种产品获得了“免于全国计量监督检查”资格(即C标志),数量处于全省前列;茌平圆铃大枣和冠县鸭梨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全省只有9个),至年底正在积极帮助申报茌平圆铃阿胶枣、茌平酥枣和临清中华鳖3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申报了2个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均都通过了专家审查;帮助14家企业的16种产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使用采标标志验收;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有16种农产品获取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全市已有161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6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2家企业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家企业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狠抓两大安全,为开展“平安聊城”活动做出积极贡献】在抓食品质量安全方面。一是严格食品企业监管程序。建立了全市69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质量档案,按照食品企业日常监管“六统一”的要求,进行不同频次的现场巡查、定期检查,严把食品出厂关。共巡查帮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7600余次。二是明确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市局与各县级局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各县级局与区域监管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检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乳饮料、苏丹红、纯净水等食品质量专项检查,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248家次,查处食品质量违法行为294起。四是制定了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对食品安全事件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帮扶、早控制。在抓特种设备安全方面。一是改革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机制和工作模式。制定了《聊城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规则》、《质量技术监督区域监管特种设备现场检查(巡查)作业指导书》、《聊城市特种设备监管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监管职责,进一步下移了监管责任。二是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在全市31个区域监管机构配备特种设备监管人员34人,从129个乡镇办事处聘请了135名协管员,从特种设备集中的企业明确了217名联络员,真正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齐抓共管特种设备安全的局面。三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编写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手册》等材料,积极组织监管员、协管员和联络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四是努力提高特种设备定检率,共定期检验各类特种设备3215台次,使特种设备定检率保持在98%以上。五是积极开展特种设备“百日安全整治”活动,共检查企业912家,特种设备4635台,查处隐患507处,出具监察指令书157份。在省局组织的检查评比中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六是突出对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的整顿治理,开展了气瓶、起重机械、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专项整治和一系列安全检查活动。共查出各类隐患2686处,其中严重隐患103处,排除了大量安全隐患,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为建设“平安聊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从源头抓质量,切实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一是推行区域监管,源头抓质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了2700家企业电子质量档案,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划分ABCD四种监管服务级别,实行了动态监管服务,把监管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企业、延伸到乡镇。在全市范围内精选骨干力量充实区域监管机构,建立了31个区域监管服务机构,办公地点设在了中心乡镇,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制定了ABCD四种服务级别,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实现了事后监管到事前服务的转变,距离型服务到贴近型服务的转变,分散型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二是打假治劣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质监系统不断加大专项打假力度,拓宽行政执法领域,创新执法联动机制,改革和规范执法办案程序,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督察,以食品、农资、建材等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产品为重点,开展一系列专项打假活动。2005年,共出动执法人员7800余人次,查处质量行政违法案件1517起,端掉制假售假窝点170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3880万元,受理质量申诉33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2.6万元。确保了没有出现区域性制假售假问题,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充分发挥“12365”热线电话作用,开辟社会监督举报渠道。全市“12365质监热线”共接听电话3954条,其中打假举报136件,已处理128件,处结率94.1%;受理质量申诉28起,已处理26起,解决率92.9%。三是严格市场准入。为使更多的产品获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积极帮扶服务,帮助企业完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至年底,全市共有247家企业获得了25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171家企业的196种产品获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38家企业的82种产品通过了强制性产品认证。

【加强基础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不断提高】市质检所投入20余万元建设了山东省食品通用实验室(聊城)P2实验室,与企业联合投入60余万元建设了聊城市农药检测中心、安全玻璃实验室;市纤检所投入110万元建设了恒温恒湿实验室,投资150余万元购置了大型棉花检验设备HVI;市计量所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恒温恒湿实验室。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市局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高唐县局综合办公楼建设项目和建筑面积2112平方米的市纤检所综合办公检测楼改建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冠县局综合办公楼建设和东昌府分局综合办公楼改造已进入装修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争创“五个十”(十佳技术标兵、十佳公务员、十佳执法标兵、十佳规范化试验室、十佳文明窗口)、行风建设年、警示教育、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业务大练兵和能力大练兵等一系列活动,以超前的意识,不断把班子和队伍向高层面引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社会形象焕然一新,得到了领导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先后被省政府纠风办评为“省级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质监系统只有烟台局和聊城局两家)、被市委、市政府及上级部门评为“行风十佳先进单位”、“山东省质监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红旗窗口”等;有1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有1个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1个单位被评为“市级十佳杰出青年文明号”,14个单位被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其数量在全省质监系统位列第一。另外,还有一大批干部职工受到市委、市政府、省局等领导机关的表彰。
(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