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3&rec=174&run=13

中共临清市委员会
书记:李吉增
副书记:韩更大张聚传唐峰伟
王建鹏王广华
常委:刘素真(女)张连臣高峰
汪保远杜寅祥
临清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李吉增
第一副主任:王德义
副主任:匙永春汪春峰王鹤琴(女)
张承高王秀璞刘召坤
临清市人民政府
市长:韩更大
副市长:唐峰伟高景春马卫红(女)
刘延章宋一丁张欣
政协临清市委员会
主席:蒋保江
副主席:王玉芝马兆瑞王俊山
刘庆复张由军许朝生
贾艳华(女)
中共临清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王建鹏
临清市人民武装部
政委:杜寅祥
部长:王居中
临清市人民法院
院长:任永胜
临清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赵培林

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临清
市委书记李吉增市长韩更大

临清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京杭大运河从市区蜿蜒穿过。全市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72.68万人,城市建成面积20.2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20万人,下辖9镇3乡4个街道办事处,600个行政村(居委会)。
临清自西汉初年以清渊之名设县制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临清仰仗运河漕运而崛起,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之美誉。2005年是临清解放和建市50周年,临清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了迎“双庆”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临清六十年建设成就,提升了临清的对外形象,扩大了临清的知名度。
2005年,临清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又快又好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跨越发展为已任,围绕“财政增收、农民致富、扩大就业、统筹发展”各项任务,突出“工业立市、商贸兴市、科教强市、农业支撑”五项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7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59.97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比重为14.2:64.1:21.7。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增长31.6%。实现财政总收入6.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74亿元,比年初增加7.1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36亿元,比年初增加4.0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12亿元,比年初增加6.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0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69元,增长9.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增长15.6%;生活消费支出2016元,增长7.6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00元,增长3.8%。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9543人。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力求把产业、产品结构调优、调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2:64.1:21.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初期的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村产业结构初见成效,东部蔬菜、中西部林果的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扩大到36.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1%,以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7%。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达到1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到20万亩。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共向二三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8.6万人,输出劳务人员10.5万人,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得以巩固,轻工、纺织、机械、电铜等具有临清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银河纸业、彩虹电力等八大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事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实现增加值5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0.99亿元,增长45.81%;实现利税19.28亿元,增长42.79%;实现利润11.61亿元,增长48.3%。全市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6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银河纸业20万吨高强瓦楞纸和三期中段水治污工程、奥博特铜管加工、三和集团和卫河集团新厂扩建、盛世钢铁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名牌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共获得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5个、著名商标5个,其中奥博特公司的“奥牌”高精度内螺纹铜管是临清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名牌”。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1%,以烟店轴承城、义乌商贸城等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各类市场贸易成交额达到32.6亿元,以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物流配送等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初具规模,并逐步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大家庭糖酒茶副食品公司获得“山东省商业名牌”和“山东省服务名牌”荣誉称号。
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外向度不断提高
2005年,临清把扩大开放作为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的总抓手、总动力,以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调整、带动大发展。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8078万美元,增长26.1%,其中出口14514万美元,增长39.4%。实际利用外资838万美元,增长23%。有出口创汇实绩的企业达到22家;轻工、纺织、机电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占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100%;新办境外经贸机构2处,开创了临清境外办企业先例。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2005年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序。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轴承、棉纺织和农机件三大民营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轴承加工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临清市被命名为“中国轴承之乡”,同时电机、板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也获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107家,民营经济税收“十五”期间连续五年实现了乡均增收100万元的目标。一批困难企业破产终结后重新启动,焕发了生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建立起了健全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严格落实了农业税征收、减免及各项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停征了农业特产税、乡村公益事业金,农民负担人均减轻73.5元。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较大突破,调整完善了市乡财政体制,全面推行了政府招标采购,积极推行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正常运转。
四、城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绿化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2005年环境保护实际投入4.14亿元,全力打造“运河名城”品牌。2005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正等省政府审批;旧城改造和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御临苑、颐清园、阳光丽景等一批设施完备、品位较高的商住小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古运河城区段治理工程顺利完工,运河文化广场、临清大剧院投入使用,为城市增添了靓点。城市绿化全面推开,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2平方米。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了城区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集中供热、供气能力大大提高;市内公路等级全面提升,全市城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97.2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城网改造顺利实施,全市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城市人口由“十五”计划初2000年的14.5万人发展到16.7人,城区面积由16.5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平方公里。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11家,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31%,并建成了以迅力集团和奥博特公司为主的两个国家级火炬产业基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先后有67家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有4家建成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合作结出丰硕成果,与6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成果562项;科技特派员工程深入开展,在农业技术推广、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工作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在聊城市率先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体制转换和统一发放,并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十五”期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达到8257人。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二届京剧票友艺术节”和“全国首届山东快书大奖赛”,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临清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4枚,其中金牌6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市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5%。
六、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0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69元,增长9.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增长15.6%;生活消费支出2016元,增长7.6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00元,增长3.8%。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聊城市率先建立健全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求助制度进一步健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9543人,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于年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农村特困家庭,全部实行了定期定量救助,农村受救助特困人员达到60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合农民达到36万人,受益群众达2.7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启动,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柏油路、通自来水,全市农村改水率达到100%,农村改厕率达到72.8%,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2005年全市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呈良好态势,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保持了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和齐心合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