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3&rec=159&run=13

【工作综述】一、注重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近几年,聊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投入达到4亿多元。中国少儿杂技基地暨市杂技团、市京剧院、聊城市图书馆、水城明珠大剧场、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和市豫剧团剧场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高唐李苦禅艺术馆、文化一条街等项目进展顺利。为了发挥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文化单位充分利用场地、设施优势,与旅游、会议接待等结合开展演出活动。重视做好基层文化工作,加强对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的建设。
二、专业文化发展呈良好态势,专业剧团和影剧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一是专业剧团努力创新节目,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市杂技团排练的一台全新理念的杂技晚会《水城新韵》,打破老模式,以集体为主,快节奏、新道具、新服装,已成功演出十余场,并已与国外相关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市京剧院、市豫剧团等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800多场。二是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在参加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山东省青年演员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三是影院剧场工作得到加强。聊城影剧院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消防条件和影音效果,以抓大片放映等提高上座率。阳谷县投资60万元对电影院进行内部改造,并准备投资100万元进行扩建、改造成为功能先进的影剧院,满足文化活动的需要。临清市建设了文化广场和临清大剧院,已投入使用。
三、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节日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聊城市将全年的文化活动以元旦、元宵节、巾帼艺术节、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消夏文化艺术节、水城之秋观光周等为主线,将全年的工作贯穿下来。在2005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期间,组织了全市文艺调演和花车巡游、民间艺术展演、首届绝活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活动规模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旅游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特别是全市文艺调演连续8天16场演出,给外来游客和聊城人民奉献了一份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此外,还举办了“新聊城、老聊城”摄影展,首届茶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市文化局在文化旅游节前推出了文化景点“一票通”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提高导游质量,对文化景点讲解员进行了培训,更换了新式讲解工具。各文化景点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吸引游客。二是努力抓好文艺创作。2005年,群文单位在省级以上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100余件。组织、发动、征集全市少年儿童参加了“文明山东从我做起”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三是积极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全市文化系统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2005年度,通过开展文企联姻、对口帮扶、主题宣传等组织了百场文化下乡演出活动,送戏下乡800多场,电影下乡4000多场,培训农村文化骨干200名,下乡人员180多名。四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了先进文化进社区活动。在7~9月开展的消夏文化艺术节期间,全市性的先进文化进社区系列文化活动暨社区文艺调演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共举办社区演出200多场。五是公共图书馆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围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要开展了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海源阁图书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优质服务活动,受到读者的欢迎。市保持先进性教育办公室转发了他们的事迹,2005年该馆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高唐图书馆、莘县图书馆在购置部分设备、图书的基础上,也对社会各界开放。
四、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的治理工作。坚持规范与整治并举,繁荣与管理并重,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音像、互联网服务、演出市场等热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按照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规范管理、有章可循的要求进行文化市场管理和专项整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对全市的“网吧”进行了集中整治。以查处黑网吧、未成年人进入、延时经营和不良信息为重点,查处违规经营网吧,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二是加强了市、县两级监控中心建设。为全市及各县(市区)网吧安装了监控软件并对监管平台进行了调试,并举办了聊城市文化市场监控中心计算机培训班,提高了执法效果。三是按照“打扶并举”的原则,加强音像市场的管理,引进正版连锁经营的机制,提高了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并对音像市场进行了重点治理,清理了全市的音像经营摊点。开展了全市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活动,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1万张。成立了山东省爱书人聊城配送中心,扶持正版经营业户,扩大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对音像制品经营业户集中的香江光彩大市场和铁塔电子批发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关闭了非法经营业户60余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7万余张。四是加强了对促销演出和搭棚演出的规范,有效的防止了演出团体表演内容粗俗、质量低劣的节目。
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文物工作得到了加强。一是加强了文物管理保护。根据聊城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聊城市文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对各级政府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古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工作,将运河沿线的船闸、古民居等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整理申报有关资料,争取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维修工作成效显著。山陕会馆、光岳楼、阳谷文庙、莘县文庙、堂邑文庙等进行了维修。做好了现有馆藏文物的资料整理和流散文物、民间文物的征集工作,2005年搜集文物100多件,包括石器、铜器、书画、瓷器、古籍等。修复了聊城修护城堤碑等文物。二是完成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各厅陈列大纲文本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三是加快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名人效应建立了一批名人馆,包括城区的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范筑先将军纪念馆、临清市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资料馆、高唐的孙大石美术馆、李苦禅艺术馆、冠县的武训祠、东阿的曹植纪念馆和茌平的鲁仲连祠。这些纪念馆、陈列馆对展示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注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利用组织民间艺术展演、民间艺术大赛等形式挖掘整理了秧歌、驾鼓、腰鼓表演、古筝演奏、狮子舞、鲁西吹打乐等文艺形式;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聊城市申报的东昌葫芦雕刻、聊城杂技、鲁西面塑、查拳、东阿鱼山梵乐等被省入选推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其中,聊城杂技被文化部列入公示名单。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已经启动。
附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杂技
古代杂技源于角抵戏,又名蚩尤戏。据《史记》等载:传说中的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生前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就在聊城一带。蚩尤死后,其首葬在寿张(今属于阳谷县)。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品种不断增加,技艺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主,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新品种“百戏”。近年来,聊城市文物工作者在东阿、阳谷等地发现一批汉墓,出土画像石中有很多杂技表演的内容。最为典型的是在东阿邓庙村出土的画像石,其中百戏人物刻画线条优美,布局合理展现了汉代杂技艺术成就。
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就是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这位“世目为绣虎”的才子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史料记载他“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在《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就是他当时表演马术的生动写照。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后,昔日结交的俳优术士会集东阿参加百戏会。据传,他墓前的一块风水地就是他当年的娱乐场。解放前,东阿县成立的“东盛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子:“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见,曹植对于东阿杂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951年在曹植墓发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1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
经过魏晋南北朝,杂技艺术已经非常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聊城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身怀绝技的艺人。曾有流传下来歌谣:“唐朝有个绿牡丹,老师名叫花振芳,有个女儿花佩莲,金銮殿里耍过艺,午朝门外上刀山。”同时,聊城旧时的艺人也有供奉花振芳的习俗,称它为花祖爷。此后,聊城杂技经久不衰,杂技艺人走南闯北,遍布全国各地。近现代出现了李半仙、张大辫子、盖山东、草上飞等身怀绝技,誉满全国的杂技艺人。究其原因主要是聊城民间有喜爱杂技艺术的传统,学习杂技也是人们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旧中国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因此,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颠沛流离、浪迹天涯,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每逢灾年,就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成群接队外出卖艺并且形成很多帮派。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外演出。建国前夕,聊城境内有杂技团100多个。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对民间杂技团进行了改造、重组。“前进”、“胜利”、“跃进”等杂技团先后组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杂技马戏团8个。1970年,聊城地区杂技团成立。
聊城杂技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可谓根深叶茂。山东省乃至全国很多杂技团,是在聊城原有杂技团基础上组建或者有聊城籍主力演员。在国际、全国大赛中聊城演员曾摘金夺银。目前,聊城杂技形成了以聊城杂技团为代表,以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的风格而饮誉杂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是中国的杂技发源地之一;二是群众基础广泛,世代相传,出现了很多杂技村、杂技乡;三是艺术水平高,历代出现了很多杂技高手,对杂技艺术贡献大;四是影响广泛,是公认的中国杂技艺术之乡。
聊城发现修护城堤碑
由清代状元邓钟岳书的“聊城修护城堤碑记”经过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努力,2005年修复完毕,该碑以记载详实的水利史料和精湛的书法艺术价值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聊城修护城堤碑”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原碑总高3.98米,碑身高2.65米(现残存2.52米),宽1.01米,厚0.31米。碑冠为二龙戏珠图案,碑座素面。碑文为行书、阴刻,共679字。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聊城的历史沿革、地形、水势走向、修堤资金来源、开支以及护城堤的规模等。碑文由时任聊城知县蒋尚思撰写,邓钟岳书。在碑的左侧偏下部,由光绪十年(1884年),聊城名士朱学笃写的补记,为楷体、阴刻、49字。
该碑原立于聊城南堤外,后倒断,清光绪年间重立。文革期间遭到破坏。2004年,当地文物工作者根据线索将其收入聊城市博物馆修复。
历史上聊城经常受到水患的干扰,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建设聊城新城的基础上开始建设护城堤用来防御水患。护城堤对聊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聊城修护城堤碑”的发现为聊城城市发展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而书碑文的邓钟岳是康熙60年状元,其在科举殿试时被康熙称“字压天下”而传为佳话,是当时著名书法家,这就为该碑更增添了神韵。
附:聊城修护城堤碑记
东昌为齐西鄙地,汉曰济阴,唐曰博平。聊城则其附郡属邑,居濮范朝堂莘阳之下。城外有河,按地□□徒骇。今则上接张秋,下通临清,为漕运所经行。地势平旷,绝无高山峻岭以为障蔽。通一邑计,则三进五出之间建;为一城计,则护城之堤高且坚,□□得免水患。雍正七年秋八月,尚思以天子命摄□兹土,睹其形势,辄为民忧。逯八年,夏雨连绵不绝,水遂弥漫,城不浸者仅三四版。
赖国家福祗太守卢公,指授百计,扦卫三日乃平以退。居民庐舍之在野者,不无漂没,需城郭无恙也。盖水由潴龙河来者,发源于河南之滑县,直隶之开□□州不能由三角至龙王庙以归卫河,必东注于濮范等州县。而黄龙潭、魏家庄、柴家洼诸水之漫溢者,又□□执观城、朝城、莘县所谓西湖影、莲花泓、鹅鸭坡、萎堤口之水复难骤消,则汇于下流而为聊邑害,固其所矣。夫郡邑城中,仓库册籍,上关国计,厘毫廛火之相望,又不下十万户。而旧堤之护城者日为波浪所冲击,多坍缺,甚有复于平地者,诚有司之责也。尚思于水患既平之后,估其丈尺,推其工□以修复计,请于卢工。卢工转达于大中丞岳公。公曰:“善”。为指画、为筹算、为请於朝制曰:“可遂发帑金三千八百二十七两,以成其事。”长共三千二十三丈,高一丈,堤脚横量六丈,面广二长,始于九年五月,至六月而工竣。计用人工二十五万五千一百七十有六。惟八年水灾后,皇上即截留漕米数十万赈济之,春又赈济之。故民皆自来而用力以倍,仅四十日,遂得告其成功也。工竣之日,绅士庶民皆悦而具呈,恳报谢于天子以及岳公为民计久远之恩。于时卢公巡行堤上既周览而乐之,谓可以堵一城之水,使仓库册籍及烟廛之在城□者庆其安。而秋八月岳工以公务来聊,又亲临堤上,劳其坚固且谓当多筑至堤,种柳堤脚,以保护于其终。□尚思虽奔走督理而得以不辱岳公卢公之命者,上报涓埃于天子不亦幸哉。

雍正九年岁次辛亥仲秋月聊城县事蒋尚思撰

邑人邓钟岳书
碑志水道甚晰,书得雪松神髓,断仆已久,郡伯程公虑其湮,嵌以铁, 以砖,名迹珍惜,堪垂久。

光绪十六年六月邑人朱学笃识

(王庆友李付兴李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