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2&rec=41&run=13

市信息化办公室成立于2001年9月,是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全额事业单位。现有编制18人,下设综合科、信息化推进科、网络管理科和综合信息中心。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息办学习、借鉴先进市地经验,结合全市实际,抓基础,搞建设,促应用,求发展。重点围绕组织机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并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带动和促进全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强有力的领导、完整的组织保障体系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抓起。2001年、2003年先后两次调整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并分管信息化工作;2001年9月成立了市政府直属的信息化办公室,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信息办主任,具体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是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全额事业单位。现有编制18人,下设综合科、信息化推进科、网络管理科和综合信息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综合信息中心,为全市信息化及及电子政务的建设及运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证,形成了一支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队伍。为理顺管理体制,整合信息化相关职能,市政府明确提出信息化办公室既是电子政务办公室,也是信息产业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多个牌子,从而强化子管理职能,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全市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市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2002年以来又重点抓了县(市区)机构的建设,目前至2003年年底,8个县(市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市直20多个部门组建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市县经贸委和重点企业集团也都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办公室,这样以来全市上下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组织领导体系已经形成。
  二、加强电子政务工程建设。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聊城的实际,把电子政务确定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提出并大力实施聊城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文件精神,确立了“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纽带,以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以政府网站为重点”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聊城电子政务“两网一站、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四个基础数据库和六大保障体系”的开发建设目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国推进。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格进行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现已建设完成了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交换平台(包括路由交换中心、数据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安全认证中心、应用业务中心五部分);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系统(进行光纤广域建设,连通8个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全市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系统(实现联网办公业务和网上审批业务),建设开通了政府综合性门户网站系统。通过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全市党政机关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了政务公开,实现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咨询、审批、业务办理等,逐步实现全市党政机关主要办公业务的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高起点统筹规划,全面协调促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精神,结合聊城实际,高起点进行规划,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论证,制定出台了《聊城电子政务建议方案》、《关于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和《聊城市电子政务建设技术规范》,统一体制、技术标准和应用软件系统,组织、指导各县市信息办研究制定本地电子政务实施方案。为确保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与各县市平台的统一衔接和联通,制定了《关于全市电子政务网络链接的实施意见》,要求所有连网系统的接入设备必须统一技术标准、规格和型号,由政府统一采购,并分期分批实施网络链接工作。目前,各县市区及40多个市直部门都与市级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了链接,并相继开通了电子政务邮件系统和电子政务公文传输系统。
  (二)以应用促发展,政务网站建设成为亮点。政务网站是聊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外宣传和政务公开的窗口;是沟通群众和社会的桥梁;对于广泛宣传聊城,提高聊城知名度,促进聊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站自2002年9月28日建成开通以来,不断进行升级改版,使信息资源更加丰富,页面更加美观,技术更加成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企业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站了解便民资讯、政府最新文件、最新动态;通过意见建议和电子邮件等直接提出意见、建议、投诉、申请;通过市长信箱和市领导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在大力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在省、市委工作会议的宣传报道中、在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活动中、在网上招商引资的活动中、在迎接大学生运动会和水城文化旅游节的宣传中都以专题的形式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加强网上招商力度,又研制开发了“聊城网上招商系统”,能实现网上直播、网上面对面洽谈等功能。2003年8月,聊城政务网站在全国257个地级市政府站评比中,获得综合排名第二的殊荣。各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本县市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其中高唐政务网站在2002年被省信息产业厅评为优秀网站,是全省获此殊荣的惟一一个县级政府网站。
  (三)积极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工作,为加强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合与管理,研究制定了《关于对全市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了信息资源组织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现在大部分县市区和部门都明确了信息主管和专职信息管理员,初步建立了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为带动和促进全市党政机关网络建设,在市政府网站上为市直各部门建立了分站点,并提供虚似主机和服务器托管及域名申请等服务。已先后为市直部门建设开通网站40多个,将各部门的审批事项,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内容在网上发布,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和网上政府的办事功能。现在各县(市区)的网站及部分企业站点都与聊城政务网站进行了链接,使政务网站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门户网站。通过对全市信息资源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调整网站栏目,充实了栏目内容,丰富了信息资源,方便了信息检索,提高了访问率。另外,通过安装卫星实时接收系统,在政务外网平台实现了与新华网、中经网专网的实时信息传送,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渠道,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决策参考信息。
  (四)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始终坚持网络安全与网络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统一规则,同步建设的原则,在2002年11月,与山东CA数字证书认证公司联合率先在全省成立了“聊城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目前CA数字证书的发放工作已经开始,部分市直部门已经投入使用,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五)出台规范性文件,形成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架构。根据国家、省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文件精神和信息安全的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先后出台了《关于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聊城市政务公众信息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对全市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通知》、《聊城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网络链接、网络安全、机房管理等具体管理制度,规范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地方性管理架构。聊城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起步晚、投资少,但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讲实效、促应用的做法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网、中国计算机用户、计算机世界、政府采购报、省信息网和省信息化简报等都对聊城市电子政务的做法进行了报道,新华社2003年10月9日播发了“山东聊城电子政务建设,小投入量体裁衣”的新闻稿。2002年省信息产厅把我市电子政务工程列为全省信息化重点项目之一。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徐坤同志也被评为全国2003年度信息产业先进个人,代表山东省信息产业出席了国家召开的表彰大会,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三、社会信息化全面发展。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全面展开,信息应用系统已覆盖全市财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个领域。市财政系统运用信息网络对集中收费、工资统发、会计集中核算、公费医疗等实施网络化管理。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电子警察”已在市内主要路口及路段设置了监控点,实行27小时监控,对城市“畅通工程”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市税务部门实施了纳税网络管理系统。目前,全市有2469户一般纳税人实行网上申报,26742户纳税人实行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电子报税推广面达94%,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社会保险系统已与全市30多个社保机构实现实时联网,推进了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参保人不仅可以上网查询社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各类帐户信息,而且可持一张“医疗保险卡”到任何一个网点看病就医。市工商局加大信息网络应用力度,推出了网上注册、网上年检等服务业务。市公安局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计算机网络及机关局域网,将人口信息、刑侦,道路交通、印章管理等九大系统纳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全市大专院校和部分重点中学普遍建立了“校校通”。计算机远程教育已经开始起步,覆盖全市的卫星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市农业局建设的“村村通”信息网络工程已经开通使用,初步开设了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分析预测、政策法规等栏目,为指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开辟了服务渠道。以县市为重点的区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各县市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在政府上网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规模,各部门、企业出现了争相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了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在“九五”和“十五”前三年由国家和省立项的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项目62项,总投资3.5亿元,其中申请贴息贷款2.4亿元,企业自筹1.1亿元,年可节支增效3000万元,相当部分企业自行安排了一些企业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整体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全市科研、建筑规划、电力设计单位和重点企业集团已基本普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机械、纺织、化工、医药、造纸等连续性生产企业以及供电、供气、供水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信息管理技术已先后在中通客车集团、阿胶集团、时风集团、双力集团、鲁西化工等重点企业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据统计,在全市526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有近200家企业建立了独立的网页或网站,110家企业建立了局域网,50%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五、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了以宽带IP城域网和双向互动有线电视网为骨干,以光缆为主、数字化传输、程控交换为一体的高速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到小区。截止到2003底,全市通信公司铺设光缆5000多公里、广电4000多公里、联通3000多公里;固定电话100万户,移动电话50万户,互联网10万户,有线电视20万户。另外,信息服务业发展较快。近年来推出的ISDD(综合数字服务网)、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DDN(数字数据服务网、无线接入、综合宽带接入手段等,通信能力、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六、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注重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为指导和规范全市信息化健康、有序地发展,研究制定了《聊城市2003~2005年信息化发展规划》、《聊城市2010年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两个规划的制定填补了聊城信息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先后制定了《聊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定,初步形成了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地方性管理架构;为加强社会信息化市场的有效监管,优化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开展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防雷电活动以及互联网不良信息专项清理整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搞好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促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市信息办制定了全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计划,组织编写了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与聊城大学联合全面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于明华)

【节庆工作】聊城市节庆办公室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意图,对全市重大节庆活动作了大量的策划、筹备、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对全市假日活动进行有力的谋是和调度;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全市各类节庆活动的举办。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把全市节庆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在2003年度工作中节庆办公室荣获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先进单位,宁立集体二等功两次。
  一、突出重点,下大力气办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了八场大型文艺演出和两场国际水上项目比赛,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包括“水城放歌”在内的社会性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系列旅游总体框架和调控活动的筹备开展,作了大量的协调、督导和拾遗补漏工作。为了搞好2003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节庆办共筹备各种调度会30会场次,以组委会的口径接受媒体采访17次,协商各类文艺节目事宜50余次,接受部门、社会咨询400余人次。通过拍卖冠名权、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共筹集各类资金近千万元,基本实现了依靠市场化运作办节庆的目标。节庆期间,全市共接待客人205.7万人,旅游总收入实现6.7亿元,分别比2002年同期增长347%和458%,旅游总数位居全省各市的第二名,全市各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达2300万元,城市出租客流量27.72万人次,收入176.4万元,每天游客的手机漫游量为25078人,共增加外地手机游客175554人。
  二、开拓创新,精心策划形式各异的“水城之夏”。在全国抗击“非典”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后,为全面启动旅游业,尽快拓展旅游市场,市委、市政府隆重推出了历时两个月的“水城之夏”毓旅游观光活动。市节庆办精心策划和组织,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营业收入达331.97万元,全市旅游总收入6亿多元。
  三、统筹兼顾,配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按照市政府的分工,市节庆办直接参与了大运会市场化运作、总体策划设计,承办了开幕式焰火表演、大运会闭幕式的庆祝晚会等重点项目,并受到市政府的表彰。
(刘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