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2&rec=234&run=13

中共阳谷县委员会
书记:汪文耀
副书记:关华段金荣*张凤安
徐传亮*刘贞坚吴世彩
丁东明
阳谷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宋兰英(女)
副主任:王树稳*魏庆堂*姜峰*
楚泽鲁*邵玉臣*闫金祥*
廉庆福*李春青吕顺成
王利英(女)王文岩唐宪明
杜梦华
副书记:吕学堂*(专职)刘庆安(专职)
阳谷县人民政府
县长:关华
        副县长:段金荣*潘福章*李春青*
刘贞坚崔新厚孙峰*
 苏永侠孙蕾(女,挂职)*徐莹(女)*
 靳凤莲(女)赵云才刘培国
政协阳谷县委员会
主席:郭代荣*潘福章
 副主席:仝绪起*陈明诰*卢恩光*
吕顺成*王长亮张长英
 杨廷军王守良王明惠(女)
潘景会*
副书记:陈宝全(专职)*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张凤安*丁东明
阳谷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秦金星
政委:王道木
阳谷县人民法院
院长:王顺成
阳谷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董兴凯

奋力拼搏扎实苦干推动阳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县委书记:汪文耀县长:关华

2002年以来,阳谷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优势,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全县保持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63亿元、19.63亿元、9.95亿元,分别增长3.4%、19.28%和13.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28元,比上年增长5.99%。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完成41.22万吨,粮经比例调整到57.7:42.3。凤祥集团、一品农产公司、金源食品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劳务输出、务工经商等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劳务输出达7.9万人,拉动农民增收5亿元;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交税金9292万元,占全县的52.8%。凤祥集团、电缆集团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规模;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完成销售收入64亿元,增加值8.9亿元,分别增长46.6%、63.7%;外经外贸迈出新步伐,完成进出供货总值4.6亿元,自营出口创汇完成365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0万美元;金融运行平稳,全县存款余额达到34.9亿元,货款余额28.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9.9%。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38亿元、24.05亿元和11.74亿元,分别增长4.32%、24.38%和18.0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25万元,增长18.1%。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克服了百年不遇的夏旱、秋涝灾害天气的影响,全县粮食总产实现了35.9万吨的好收成。大力实施了大畜牧战略,凤祥集团、三阳食品等一批畜牧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劳务输出、务工经商等非农产业拉动农民增收明显,全县劳务输出突破10万人,拉动农民增收6亿元;工业经济以改革、投入、调整为主要手段,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35亿元,利税4.34亿元,分别增长24.38%、44.68%。工业投入完成15.5亿元,增长91.8%,为历史最好水平。电缆集团、凤祥集团、森泉热电、仙农化工四大企业群体初具规模,构筑了阳谷工业大发展的总体框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23.4%,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5.9%,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2464万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624万美元。合同外资22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5万美元,分别增长35.3%和13.2%。外派劳务成为外经贸工作的新亮点,全年涉外输出劳务203人。阳谷县被确定为山东省外派劳务基地县;金融运行情况良好,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1.29亿元,货款余额31.96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6.4亿元、3.07亿元,成功举办了聊城市金融系统阳谷县重点项目推介会,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02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1.5:45.4:23.1,其中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3万亩,食用菌面积20万平方米。猪、牛、羊出栏分别达到45万头、47万头、46.9万只。新植树150万株,完善农田林网60万亩,新增优质杂果6万亩;工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生物制品、光通讯产品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相继投产,肉鸡深加工、热电、化工和电缆、光缆四大产业链已具雏形;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明显加大,景阳冈二期工程和狮子园开发进展顺利,狮子楼、景阳冈、海会寺等重点旅游线路基本确立,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3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8.6:47.9:23.5,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县蔬菜播种面种达到52万亩,食用菌面积130万平方米,新增牧草面积6万亩。积极实施“大畜牧”发展战略,在稳定肉鸡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新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等规模养殖场43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工业投入持续增长,全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28.43亿元,累计完成投入9.66亿元,有13个项目竣工投产,其中过亿元的4个,以传统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品为先导的工业新格局已具雏形;旅游开发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入1350万元,海会寺景区进一步完善,狮子楼景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于2003年“十一”对游人开放,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商贸流通稳步发展,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亿元,增长12.6%,开设大型连锁店、超市、加盟店140余处,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有力地繁荣了城乡市场。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2002年,全县各领域改革进一步优化,初步确立了基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体制。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额拨付和社会化发放,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并轨工作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农村税费、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卫生人事制度等项改革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3年,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市场改革明显深化。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方舟集团、中石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下放到乡镇管理;退出了电缆集团中的国有资本;加快了停产、半停产企业的破产步伐;对顺发热电厂实施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积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清理整顿土地市场,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行政审批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运行体制初步建立。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大力实施“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战略,全县累计引进市外资金6.2亿元,投资过1000万元的招商项目有26个,投资额4.2亿元。2003年,全县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优势,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和与外商的对接点,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共引进项目271个,县外资金15亿元,市外资金7.5亿元,分别增长57.89%、20.97%。仙农公司的高档农膜、鲁西肉牛开发、景阳冈冷轧钢板等一批项目先后落户阳谷县,促进和带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2002年,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完成城建投资2亿元,中心广场、文化广场、百果园、聊阳沟等公共绿地和街头绿地成为县城新靓点,新改造城区道路26.5公里,热电厂、第二供水厂投入使用,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县油路通车里程达932.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8.9公里,86.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2003年,全县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入2.1亿元,完成了城区新园路的改造,中心街路面建设进展顺利,新区有4条骨干道路开工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北街综合大市场、四星级景阳冈大酒店、紫石街开发等城市开发十大工程均与外商签订了合同,部分工程已开工建设。狠抓了“村村通”工程,全年新建、改造公路766.5公里,其中新建乡村公路630公里,接近建国五十年来通车里程的总和。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全县普法教育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科教兴阳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贡献率达到54%。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计生工作始终位居全市前列,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4.86‰以内,城市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土地、环保、民政、审计、统计、物价等社会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民族宗教,新闻出版、档案、侨务、兵役、老龄等各项事业有了新进展。2003年,大力推进四五普法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全县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大力实施科教兴阳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99%。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县高考本科上线817人,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日益巩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土管、审计、统计、物价、工商、环保、兵役、侨务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