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年鉴的资政及宣传功能、编纂方法、发展方向和制约因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2&rec=228&run=13

张静

“年鉴”一词,是“舶来品”,传统年鉴使用英语al-manac一词,由历书而引申出记述的意思,由于它具有史鉴意义,从而也就有了中文的年鉴一词。这里强调的是它的史鉴性。但当代西方年鉴更多地使用yearbook一词,偏重于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当然,记录的目的也在于借鉴,这一点传统与当代并无不同。在中国古代,也有“鉴”的概念,如《资治通鉴》。但它还是属于史书类。年鉴以年为单位编写,又象中国古代“编年史”。当西方“年鉴”的概念与中国旧有的“史鉴”概念相结合时,自然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年鉴体例。鉴乃明镜,鉴往以知今,不经常回头看历史,便不能“温故而知新”。然而,现代有不少人,只忙于应付当前事务,没有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己天天忙忙碌碌,工作还是毫无起色。历史需要总结,只有真正将历史总结到位,才能尽落浮尘,留取真缔,让“精华思维”服务于当前的工作。
  目前,年鉴的一般定义是,从时限上讲,是一年一鉴;从内容中说,是对过往一年中一个界定地域或部门、行业的发展变化作全面完整地记述,以存史、资政、宣传、教育。从性质上看,是资料性工具书,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的文献信息。当代出版的年鉴都具有两重属性,即资料载体和媒介作用。资料载体,强调记述生活的发展轨迹,重在资料的积累;宣传媒介,强调年鉴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编辑出版的年鉴,这两重属性更为明显。
  年鉴的特殊定义是,年鉴不是一般意义的史书,年鉴是“昨天的史实,今天的镜子,明天的见证”。它以“今天”为轴心,立足于“今天”,回顾“昨天”。展望“明天”,是极富现实色彩的“编年史”。西方学者认为,历史本不应尘埋于过去,而应活跃在当代。“只有当人们,你或我,依靠真实事件的描写、印象或概念,使它们生动地再现于我们头脑中,它才变成历史事实,才产生影响。”这种新的史学观突破了“实证史学”--“历史就等于过去”的传统观念,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历史被从过去还原到当代,从客体被还原到主体。这对人们认识历史、改造现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这意味着尽管“历史”可能非常遥远,然而历史智慧却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在国外,有的年鉴出版周期不是一年,而是几个月,甚至更快,不是按齐、清、定的出版过程,而是把有把握的先出,分期出齐。可见年鉴的历史智慧并不属于“历史”,而是属于“现在”,这是年鉴历史智慧的本质特点,它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
  年鉴的体例,目前有不少人感到困惑,“年鉴是什么?是各单位年度总结的汇总吗?”是汇总,但不是简单的工作总结的汇总,必须用心来思考,是认真梳理后,沉积下来的最有用的东西,不是空洞无物的,是严谨的、符合逻辑的、言之有物的“精华作品”。是由“条目”组成的有机整体。年鉴中所要反映的内容应博大精深,记述全面深刻,而又突出重点,既要反映工作实绩,又要有对现状的深刻的理性分析。如果年鉴仅仅是反映一般情况,只是罗列一些“数字”,不见“工作思路、方法、步骤、经验、不足之处”,看不到全面深刻的理性分析,年鉴也就不能发挥“鉴”的功效,年鉴也就失去了编纂的真正意义。
  年鉴编写不能停留在表面,报喜不报忧,“真实”才是它的灵魂。有人以为,如果真的把本单位中最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就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故通篇只言“是”而不言“非”,这是各地年鉴的通病。另有人认为,年鉴兼有宣传功能,处处曝缺点,如何宣传好一地、一部门之情呢?这种想法是毫无必要的。首先,年鉴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政。特别是地方年鉴,它是综合资料大全,是承载历史、昭示未来、获取信息的大型工具书。内容不真实就不能充分实现上述两大功能。其次,真实的内容才能起到宣传效果,虚假的东西是无根之草,难以经受历史的考验。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典型来感染人、教育人,论文论著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说服人,史、鉴是通过真实的资料反映历史,发挥借鉴和宣传功能。如今各地都在讲“诚信”,编写年鉴也要讲“诚信”,以诚待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信史,这样才能开辟年鉴的广阔前景。
  下面,我仅以地方综合年鉴为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年鉴的“资政”功能以及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的方法
  目前,有不少人不了解年鉴,更不知道年鉴这种体例存在的必要性,不知年鉴中所蕴含的极大的资政性。
  年鉴,是由各个有代表性的职能部门或非职能部门的真实材料汇集在一起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群”,当各种信息经过加工再加工后,便是提炼后的“精华作品”进而从中得到“精华思维”。政治,是思考、再思考的产物。没有深刻的总结思考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政作为,思考的源泉是各种“信息”。从“总结思考”、“信息”这两点上看,二者是如此相似,所以年鉴的资政作用就不难理解。
  年鉴上的信息是提炼后的精华信息,既是历史资料,又是从政者形成大政方针、决策的信息源泉之一。诚然,年鉴信息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新的信息,部分是已见过的信息,但那些已见过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完整的信息,是年鉴把这些分散信息汇集在一起,加工、分析、条理化,让各种信息间取得了某种联系,形成了思路,从而形成了“新”的信息。它全面、概括、深刻,能让从政者从整体上看到综合的情况,好的年鉴,能让从政者发现自己政策中的遗漏不足之处,进而改之,这样就起到了资政作用。所以,年鉴中信息广、将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才更有利于从政者理清思路,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
  年鉴真正起到资政作用的关键是逐渐让各部门认识到它的作用,才会强化这种功能。这不是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办到的,这要借用千万人的“手”和“脑”,这是集体的合力,但这个“合力”需要有人来“引导”,引导之力来自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编者的努力。
  具体讲,强化年鉴资政功能的方法有五个:
  (一)从部门撰稿者角度说,年鉴材料内容应力求深刻,突出重点,并画龙点睛地加以分析,记述全面到位。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从比较中寻找不足之处。从省内外同级同类部门的工作中吸取好的经验,寻找制约因素,并想方设法,采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要设定一个量化可行的目标,每年要迈一个台阶,赶超先进。以上仅指方法,到具体编写时,要把分析后得出的不足之处言简意赅地写到年鉴中去,要从内容上保证它的深度,只有我们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政治。这里要说明的是,年鉴材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作总结,比一般性的工作总结要深刻、重点突出、全面,特别是一些行业情况,反映的是全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必须认认真真下功夫才能写得好,分析得全面。但对于一般性的管理比较单一的部门来说,有些单位便十分应付。不少人认为,既然是一年一鉴,干脆给工作总结算了,又省事,又好交差,因这是许多部门存在的问题在此着力分析。部门工作总结,大多文体单一,一篇文章面面俱到,大事小事全写进去,空话、套话很多,文字多信息量少。这里就要从中摘取有用的材料,什么是有用的呢?就是三个字:“大、新、实”,“大”,是指大事,但不是“大事记”体,是一般性的叙述体,是摘取重要的材料的意思。“新”是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变化发展情况,老生常谈的东西不写或应几句话带过,不必面面俱到,用极简略的手法,如反映一些数字变化情况就可以了。“实”,就是实实在在的材料。从写法上说,工作总结是面面俱到的概括性文字。严格讲,不能把它简单改写为“某单位工作”较单一的条目。表面上看是条目体,事实上还是工作总结。年鉴文体是条目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每一个条目文字应短小精当。条目的设置可以多种多样,如资料性条目、叙事性条目、记人性条目、说明性条目等,由此又派生出工程条目、学术条目、会议条目、活动条目、经验条目、科技条目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归总起来,无外统属于综合性条目和专题性条目两大类。其中又有一种新型条目分析性条目,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各部门反映工作的时候要思路开阔,可以按工作需要,划分成几个重点条目,自成体系,又有内在的联系。综合性条目记述范围较宽,反映事物的一个“面”,是某个领域、行业、部门的年度基本面貌、基本概况。专题性条目,也称典型条目,记述范围较窄,反映一件事、一个机构、一个人、一次会议等,是反映事物的一个“点”。如“××大楼建成”,有时很象新闻条目。点面结合才能写好年鉴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面”多“点”少,有的甚至无“点”。事实上,年鉴不同于其它出版物的地方,正是“点式面”的表现方法。国外年鉴还采用“记事流”的方法将某一主题之下的同类事物全部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一列举,相当完整,不但每件事情均可查到,而且还指出了资料出处,以引导读者查到更深层次的完整内容。因而形成了某一主题下的文献流。当我们能熟练地运用“记事流”和“点式面”的时候,就会全面提高年鉴材料编写质量。另外,能形成直观的表格的东西可以制成表格。这样既突出了重点,面又大、又直观。编写条目时还要重点从文体、文风、标题制作方面下功夫,应坚决杜绝空话、套话、言之无物。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突出新颖性,写出新的方法。总之一句话,不管用什么方法,抓住了工作重点,反映出了真实情况,写出了新的做法,分析出了自己的差距,量化了自己的目标,符合年鉴写作体例,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也就达到了年鉴材料的要求。
  (二)从编者角度说,编设篇目应力求全面,有所侧重,要有专家来评估一年工作,一定要写好分析性条目,强化资政性,而且要突出当地特色。分析性条目是专题性条目与综合性条目外延重合的产物,处于二者边缘,其一般结构为:外部大势--内部态势--采取的举措--得出的结果--其中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性条目,被誉为一种新型条目。选题必须慎重,不是任何事物都可立为分析性条目。分析性条目所析的内容应是那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为领导机关、领导同志及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分析、有益的借鉴,最终成为决策的依据,而不应选择那些枝节、表面的问题,更不可过滥。撰写分析性条目必须占有大量翔实准确的资料,经过分析归纳,采用高屋建瓴的方法,方能一气呵成,所以组稿方式不同于一般条目,只能专门约稿。分析性条目理想的供稿应是专门从事此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和娴熟的业务技能的一线工作人员。准确无误的一手资料,加上年鉴编辑的史德、史识、功力和部门领导的认真把关,集三方之力方可最终完成。如《山东年鉴》开篇便是“省情评说”,由经济运行局、政策研究部门全面分析评估全省一年中的工作,这一栏目设得相当好,是正确运用分析性栏目、条目的典范之作。分析性条目选题凝重,信息密集,具有四大功能:一是直接资政。领导同志事务繁多,要其抽出一定时间查阅年鉴,再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确乎勉为其难。分析性条目庖丁解牛,鞭辟人里,资政功能跃然纸上,凡使用者无不大得益彰。二是彰明政绩。同是一件事物,因单位的不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程度不同,具体举措、实施千变万化。见因可知果,见微而知著,通过结果的优及劣,当政者的修养、能力,一目了然。三是固鉴强本。若在每个分目内设分析性条目,置其为领军位置,在分析此项工作时,钩玄提要,纵横捭阖,就能揭示分目内置条目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分目的独立性、整体性、科学性。深层次、高密集信息的组合,必然使年鉴又上一个档次。四是超前存史。今人编史,难在评价;后人编史,难在资料。年鉴的出现,固然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分散的、表面的。分析性条目的出现,却提供了集中的、深层次的资料。毋庸置疑,这不仅为编史工作节约了大量收集、甄别、分析、归纳资料的时间,而且更为准确、精当。可以断言,分析性条目的问世,既是当前经济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年鉴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其他新型种类条目也会应运而生,逐步完善。除编写好分析性条目,关键性的材料都要有,知识性的不可缺少,这样才能保证全面,要做到一册在手尽知天下事,保证了足够多的信息量,从而为政治服务。要仔细研究当地特色,尽量反映能突出本地特色的东西,强化年鉴的无可替代属性,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终极目标。编辑在加工材料时还要作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喜忧兼报。
  (三)要定时召开年鉴研讨会,统一口径,解决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形成写作机制,让大家养成习惯。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紧紧抓住各部门的写作骨干,着力让他们勤于动脑、秉笔直书。史志部门利用各地年鉴都相互交流的便利条件,把发达地市的优秀的资料编印成册,会上分发给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增加其办事方法,促进带动部门工作。
  (四)要与上级领导时常沟通,了解当地的大政方针,倾向性工作思路,在编辑中好有所侧重。要与群众密切沟通,倾听群众呼声,反映民生疾苦。要起到政府领导及市民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以《聊城年鉴》为例,可以设立诸如“行政彩虹”、“意见箱”、“十大新闻”、“聊城人在外地”、“外地人在聊城”之类的栏目,专门答疑,搜集热点问题,请有关部门专门作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范化式写作法,把方方面面的情况汇集起来。
  (五)编者尽量反映新的、变化的事物,寻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这体现在篇目和各个章节目内容的设置上。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判断时代发展特点,成为好的舵手,站立在潮头浪尖,时刻感受政治的动态变化趋势,从宏观上控制年鉴的新颖性和政治性。
  二、年鉴的宣传功能及强化宣传功能的方法
  年鉴,是年刊,部分为出版物,对外发行,本身就是宣传的载体,其具有宣传功能不言而喻。特别是地方年鉴,更是宣传一地风土人情国民生计的大好载体,是大而全的宣传品。
  强化年鉴宣传功能的方法有以下七个:
  (一)利用年鉴的广博厚重的特点,全面介绍一地或一部门的情况,面广自然就提高了宣传功能。方法是除了正文作方方面面的概括外,还要利用补白,增加小资料,介绍历史类或社科类的东西。如目前聊城有许多人只知明清之聊城,而不知明清前聊城亦有辉煌的历史,如果在补白处插一些历史资料,就会更全面的反映聊城的历史,让聊城人及外地人知聊城之今亦知古。也可在“附录”里增添许多服务性内容。
  (二)资料链接于网络,实现各地资源共享。方法一:扩充到信息资料库中;方法二:送入网络图书馆;方法三:链接到政务网站上。目前,聊城市史志办已实现了前两条。
  (三)开发其它载体,制成电子出版物,如光盘等,作为宣传资料大量发行。
  (四)借用年鉴强大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网站上或当地报刊媒介上发表一些综合性反映市情或部门情况的文章,强化了年鉴的宣传功能。
  (五)每年史志部门与当地电视台联合举办乡土知识大赛,以年鉴内容为基础,全面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这就产生了“教化”作用,同时起到了宣传作用。
  (六)成立年鉴学会,吸收一批旨在提高年鉴质量的优秀写作人才,以此促进年鉴的宣传和提高写作质量。
  (七)利用大型节庆活动作宣传。如在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期间可大量分发或销售年鉴光盘或纸质书,以此宣传一地之情。
  三、年鉴的发展方向
  年鉴的发展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增多年鉴种类,二是从内容上增强年鉴的地域或部门行业特色。
  目前,民众已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年鉴这种文体,年鉴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年鉴前景光明。最近出版的《中国年鉴概览》中以翔实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出版的各种年鉴已达2487种,每年定期出版的年鉴超过千种,成为当今世界上出版年鉴种类最多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03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各种年鉴共2280种,其中编译的外国年鉴40种;全国性综合与专业年鉴344种;企业年鉴190种;学校年鉴74种。这些年鉴,连续多年每年出版一卷的占到一半,有1000多种。看来种类的增多是一个大的趋势。
  尽管中国有这么多的年鉴,一般对内容也普遍比较重视,文字编辑水平也是符合要求的,但入鉴文字的信息量普遍不高。动辄洋洋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其中不乏套话、空话,有些词条年年岁岁似曾相识,年鉴框架结构类似、相对稳定,给人以“今岁是去岁的重现、此地是彼地的重现”的印象。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务实”和“创新”。年鉴的资料属性要求年鉴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权威性、无可替代性。真实性就是内容充实、言简意赅,那些没有信息量的文字对年鉴而言毫无价值,应当坚决舍弃。权威性就是立足于官方立场,不似是而非;无可替代性就是特色,就是年鉴的生命力所在,是真实和权威的集中体现。就媒体属性而言,必须全方位认真考量增加服务性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由年鉴属性中不难看出,要想全方位反映以上两种属性,在年鉴写作理念上,就必须更加“务实”和“创新”。“务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年鉴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现实;“创新”是体例的创新,也是年鉴的发展方法。就地方综合性年鉴来看,运用以上两种发展方法,全面完整地体现“地域特色”、“地域发展的特点”才是终极目标、发展方向,是年鉴的资料属性中无可替代性的真实体现,唯有如此才会把年鉴引入全新的境界。我相信,随着年鉴的深入人心和年鉴的全面改革发展,地方综合性年鉴将会越来越为当地的政治、宣传、地域教育等方面带来更多的理性色彩和巨大的指导作用。
  四、年鉴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目前年鉴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相当多,这些制约因素是年鉴发展中的“瓶颈”。列举如下:一是有些单位轻视年鉴工作。认为写年鉴资料就是给史志部门一份一般性材料罢了,能应付就应付,单位领导不重视是关键问题。工作作风拖沓,严重影响了年鉴编写进度。从大处讲,地方综合性年鉴是政府主办的大型资料性年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媒介,兼俱存史、资政和宣传多重功能,不真实全面快速的反映部门情况便不能达到年鉴的上述功能,不能达到上述功能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小处说,严格意义上讲,编写年鉴不只是史志部门的一项工作,它还是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史志部门只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来完成这项工作,仅是具体操作者、编者,历史是由人民或说是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创造的,不尊重历史就是不重视自己以往的工作。二是史志部门人员太少,市一级只十一二人,县一级少的只有二三人。要完成志鉴的编纂任务,必须增加史志人员或从社会上聘用人员来弥补不足。三是编者年鉴理论功底还不深,需要下功夫研究理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并注重学习外地经验,从基层中了解和发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编好年鉴。

  总之,地方综合年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用众人的手托出的灿烂的作品,它渗透着每一个部门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所有的人都来爱护它、珍惜它、发展它、促进它,这样,我们就会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