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师道尊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2&rec=224&run=13

李发顺汪桂娥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腐朽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被摒弃,一些陈旧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被革除,广大教师满怀喜悦的激情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然而,也有某些有过之而无不及之举,如过去人们所崇尚的“师道尊严”却少有人提及,大有“销声匿迹”之势。或若有提及,难免会有“怀古恋旧”,“逆历史潮流而动”之嫌,遭众非议。
  其实,“师道尊严”本不该贬,它仅映了多少年来社会对为师者的尊重和爱戴,体现了社会对为师者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而该贬的应是那些不懂“师道尊严”者,或不解、误解、以及纵容“为师独尊,为师独霸”者。“师道尊严”已蒙受不白之冤多年,我们应还其本来之面目和真相,以正本清源;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和意义。
  “师道”,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古代典籍中,道德的基本意思正如《说文解字》所说,“道者,路也”,“德者,得也”。“道”,原指人们行循的路,在哲学和论理学范畴内,指事物发展的观客规律和法则。对教师而言,应该是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德”乃“行道”,有得于心“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主要指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教师的德应该是教师从教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只是身外存在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而且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内在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有哪些要求呢?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低、道德风尚怎样,用什么来衡量呢?“师道尊严”则十分精辟地告诉我们,那就是尊严,“尊”和“严”。
  “尊”即尊重。师道之“尊”,一是尊重学生,二是尊重家长,三是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教育目标的价值已经由单纯满足社会需要变为注重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构成了教育人道化的根本要求,成为教育的一种目的性追求。当代心理学家认为,被人尊重是每个人人生阶段所不可缺乏和无法替代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的生存和成长首先要从自尊的源泉中汲取力量,学生更是这样。
  教师要实现教育的人道化,要培养出真正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重任的全新人才,首先就应该尊重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起码态度和行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信任,那就说明他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任何讽刺挖苦学生,歧视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打骂学生都是不人道的。如果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力的人来看待,而是损害或践踏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力,就会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学生如果经常处于人格被侮辱、自尊被摧残的环境中,他们就会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甚至不信任社会,向人格不良化或畸型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学生人格得不到尊重,还会在心理上形成障碍。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且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引发出很多问题:如思想负担沉重,精神抑郁不悦,性情孤僻怪异,学习不求上进,厌学弃学辍学,甚至找事闹事,危及学校及社会,自残性行为不断发生等。这对我们的教育将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让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我们搞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更需要有个性、能创新的人才。如果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的个性优势,无视学生的创造潜能,最终导致个性的泯灭与灵性的丧失,我们的教育将无出路,我们的教师将不可饶恕。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就要真心去热爱学生。对学生有了满腔的爱,才会去尊重他们,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着爱。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家长,这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如果对家长态度傲慢、盛气凌人,将会伤害家长的尊严,不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而且有损于教师形象。再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和永久性老师,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要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有力配合,教师就必须尊重家长。另外,教师尊重家长,还有利于互通有无,互助互补,优化教育环境,使学校和家庭真正、全面地了解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科学地教育学生,从而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实效。因此,教师也应该尊重家长。
  教师在尊重学生、尊重家长的同时,还要尊重自己。即自尊自爱,要有良好的人格,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为师形象。“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说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多么强烈和深刻的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不仅体现了古往今来社会给予教师的高度赞扬,说明教师职业的伟大、神圣,也反映了社会和教师职业对教师人格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努力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并真正把自己的职业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教书育人的良好品格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他才会获得自尊,树立威信。
  “严”,严谨。师道之“严”,应理解为严谨治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教师,必须具备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即严格要求学生,科学施教,又要潜心治学,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学生,科学施教,决非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以凌驾于学生之上,把教育变成专制,任意从人格、身心、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专政,并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等,岂不知这样可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或若对学生不负责任,放纵学生、袒护学生,有了缺点错误也不批评、不纠正、听之任之等还堂而皇之“爱学生”,岂不知同样是教育的过失。无论是不仁道的“严”,还是假仁义的“爱”,都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断送学生的前途,葬送一个社会“资源”。对学生严格要求,应该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循循善诱,科学施教,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富有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严谨治学,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学生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改革教育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人格、思维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就必须有超前意识,有创新精神,并努力奋斗,方不负民族希望、国家重任和历史使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严谨治学其次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主动接受新事物,自觉学习新知识,不断为自己“充电”,学而不厌,以提高素质,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严谨治学其三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学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够做到深刻领会教学大纲,正确把握教学特点,了解学生实际,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寓教于乐、施教于和,以实现教育育人之目的。严谨治学其四是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垂范视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人格品行、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打扮,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挥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人格和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最伟大,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等。因此,我们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文化修养,并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关爱学生、和蔼可亲,公正无私,是非分明,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勤学刻苦、诲人不倦,意志坚强、精神乐观,探索创新、开拓进取、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温文尔雅、稳重大方等等。不仅言传,更要身教,用优良的风范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以上所述,意在说明“尊”和“严”是构成“师道”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师道尊严”正名清身。社会要发展,教育要进步,我们还要讲“师道尊严”,不仅要讲,更要培养这方面的道德品质,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荣获尊严的、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