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2&rec=133&run=13

  2002年以来,全市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基本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多种抗灾措施,努力克服“非典”给农产品流通和外出务工造成的影响,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2003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01亿元,增长5%;农业总产值完成178.4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达到124.9亿元、1.9亿元、48亿元、3.6亿元,分别增长4.2%、31%、5.7%、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5元,同比增长6.5%。
  一、战胜春旱秋涝农业获得好收成。2002年全市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2003年春季,2003年九、十月份,市内又遇到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秋汛,全市日平均降雨130毫米,最大点降雨量188毫米,造成大面积农田积水受灾。面对旱涝交替的严峻形势,各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旱保春播和秋季防汛救灾,努力把灾情减到了最低程度,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夏粮447万亩,面积减少11.7%,单产增长7%,总产159.2万吨;秋粮378.4万亩,面积减少2.9%,总产141.4万吨;油料101万亩,面积减少8.5%,总产25万吨;棉花面积113万亩,增长14.7%,总产7.2万吨;果品总产40.3万吨,增长2.5%,大灾之年获得了好收成。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各县(市、区)对结构调整普遍加大了工作力度,2003年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达8万多人次,印发明白纸30多万份。多数县市出台了有力的扶持政策。高唐县新建一个冬暖式大棚补贴500元,新建一亩大拱棚补助200元。发展一亩速生产林补助50元,共补助资金1300多万元。全市新增经济作物面积72万亩,粮经作物比例达到51:49。茌平县冯屯镇、冠县东古城镇大蒜种植面积都超过了4万亩;冠县店子乡今年新发展灵芝大棚3200个,年产灵芝1000多万公斤;东昌府区闫寺镇的拱棚茄子、冠县斜店乡的大棚黄瓜和东阿县城关镇的樱桃西红柿等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三、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各县(市、区)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2003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发展到385万亩,比上年增加128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1处92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年生产能力204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经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65个,较上年增加14个。无公害农产品的数量、产量均居全省首位。东昌府区、莘县已被批准为全省无公害生产基地县,阳谷县被定为省级肉鸡生产基地示范县,高唐县被批准为省级肉牛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市共引进、推广农产品新品种206个,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明显增加。两年来,各级政府以小城镇建设和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招商引资,全市新上、扩建50万元以上的民营经济项目达1700多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4万从,增加了农民收入。劳务输出机构更加健全。市、县两级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管理所,村村聘请了信息联络员,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订单地开展劳务输出。农民收入增长最多的部分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农民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从业结构的调整已初见成效。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在春旱秋涝的严峻形势下,各级集中力量进行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4万项,整治县、乡、村灌排沟渠3916公里,新打、修复机井1.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5万亩。连续第六年完成国家投资3200万元的节水改造项目,衬砌渠道达到80多公里;高标准完成了引黄济津送水工程,年内可完成向天津送水5亿方的任务;完成了徒骇河治污蓄水一期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提前一年完成。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六、农村改革和减负工作稳步推进。在稳定家庭承包制度30年不变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全市1569个村进行了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涉及土地面积12万亩、农户2.97万户。同时加强了对林权和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了集体资产。各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税费改革和减负的政策,严格审核农民负担方案,规范了农业税征管工作,实行“定时、定点、定额”征收,农民直接到税收大厅缴纳税费,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让农民缴纳“明白税、放心税”。2003年7月1日起,全市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暂停征收农村公益事业金,按照规定使用“两工”,停止了“一事一议”,加强了共同性生产费用的征管,严格控制检查评比和升级达标活动。全市开展了减负工作的执法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一是大力实施良种工程。2003年,全市共繁育小麦良种2800亩,玉米杂交种3700亩,棉花良种1900亩,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推广优质玉米种230万斤、小麦种97万斤、棉花种42万斤。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全市共建立名优特品种配套载培和管理技术试验示范基地40个。三是加强病虫草鼠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针对农情及时发布病情、疫情预报,全市病虫草鼠发生面积5049.12万亩次,防治面积5037.73万亩次,挽回损失粮食51.1万吨,棉花3.1万吨,油料3.8万吨,果菜183.3万吨。四是加快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完成省部级和市级科研及示范项目5个;推广“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温室1860人,净增产6189余万元,增加农业税收170万元;新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村16个,生态家园1380户,累计增收420万元。五是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年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农业技术培训活动。2003年,全市共组织农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次,参加了农业科技下乡62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60余期,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明白纸30万份;举办各种技术人员培训50余场次,培训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招收农民本科大专生375人,中专生291人,有603人获取绿色证书。大大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呈现良好开端】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争取社会资金等渠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2003年,全市龙头企业共投入资金4.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575万元;农产品加工年销售收入78亿元,实现利税10.3亿元,出口创汇6485.8万美元,带动农户58万户,联结基地390万亩。狠抓规模经营,发展区域优势,巩固和扩大粮油、蔬菜、林果等生产基地,进一步规范了各类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流通体制。先后参加了国家、省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4次,签定合同、协议4500万元,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依法行政,农业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了执法机构、执法队伍、执法制度和人员素质的建设。至2003年市县农业执法机构已经建立,执法制度基本健全,经过培训,执法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一支业务精通、执法有力的农业执法队伍初步形成。二是认真贯彻部省两级文件精神;彻底整治毒鼠强工作。三是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300余人次,查获假劣质种子29.7万斤,挽回经济损失21余万元,立案查处种子案件87起,移交司法机关处理3件;农药立案68起,查处违法产品270种,共计35吨,罚款8.9万元;检查肥料营销业户600余个次,查处违法案件218起,立案查处18起,查获假冒登记证号产品700余吨,劣质肥料256吨,货值达85万元。

【加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空间】近年来,市县乡三级先后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服务站,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建设。2003年全市已建成农业部“一站通”信息平台6个,已建乡镇信息服务站35个,服务人员76人,上网的乡有60个、村157个、农户62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8个、农业龙头企业33个、农业中介组织5个、其它15个。聊城市农村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已开通,“村村通”用户500户。八个县市农业局均实现宽带上网或拨号上网,全市农业信息网已正式运行。与工商、劳动保障、新闻媒体密切合作,扩充农业信息网络内容,扩大信息覆盖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传播速度,使农业信息网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认真抓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严格审核审批了农民承担生产公益事业费用和劳务预算方案、社会减免和灾歉减免手续,加强了对生产性费用收取环节的监管和水费的专项审计,认真落实了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认真开展了减负工作执法检查和严肃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来信来访案件,纠正了农村公路建设中出现的像农民乱集资现象。2003年全市农业税减免2116万元,灾歉减免2060万元,取消乡村公益事业金农民减负943万元,筹资农民减负907万元,全市发卡26万份,到村率100%,到户率90%以上,对2003年进京、赴省和来市的336起农民来信来访案件进行了认真查处,处理乡镇干部4人,村干部11人。二是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认真抓了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工作,指导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加强了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依法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至2003年,全市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的村有6358个,占97.5%,延包面积为726.2万亩,占总面积的98.3%;全市累计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22.38万份,占总户数的97.9%;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18.13万份,占总户数的94.5%;有1569个村遵循“自发、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流转面积12.12万亩,涉及农户2.97万户。三是围绕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收支结构发生的新变化,认真抓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先后培训乡镇经管干部500余人次,村会计5000余人次;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的监管;全面推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四是围绕农民增收和农经“三大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减轻农民负担、土地制度建设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活动,并向省市领导机关提供调查研究材料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