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黄河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1&rec=91&run=13

堤防境内临黄堤和北金堤全长143.756公里, 其中临黄堤上自阳谷县陶城铺下至东阿县李营, 长
60.356公里。其间有险工13处、坝岸4 71段,长28.1公里;护滩控导工程12处,有护岸坝(垛)181段,
长10.65公里。北金堤由莘县高堤口至阳谷县陶城铺下接临黄堤,长83.399公里。其间有险工段13处,
坝,岸83段,长22.628公里。另外,从阳谷县颜营至东阿县刘营的一段旧金堤,长57.96公里,建国后
作为绿化防护林带,不再承担防洪任务。临黄堤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南兰阳(今河南省兰考县东)
铜瓦厢河决,溃水在北金堤以南漫流。当时,北金堤只到张秋下接小运河堤,张秋以下没有堤防,任
洪水泛滥为患。1857年(咸丰七年),沿河民众开始修筑民堰。1875~1884年(光绪元年一十年),在修补
张秋以上北金堤及修筑张秋以下北金堤的同时,培修了沿河民埝,使民埝达到底宽5丈,顶宽l丈,高
8尺,形成官堤、民埝双重堤防。1894年(光绪二十年)后,靠水地段逐步加抛乱石,堤防渐固,形成临
黄大堤的基础。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河务腐败,堤防千疮百孔。临黄堤仍作为民修民堰,由沿河各
县县长负责督促各段修守事宜,其经费按圈护地亩摊派。1935年,对临黄民堰加高0.34米。1938年,
国民党军队在郑州花园口掘堤扒口。黄河南徙后,境内所辖河段堤防残破不堪,堤高一般2~3米,堤
顶宽5~6米。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在策划内战的同时,急于引黄河水回归故道,阴谋水淹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局为重,提出先复堤和迁移河滩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
多次与南京国民政府谈判。1946年6月1日,冀鲁豫行署遂即发布修堤命令,决定沿河各县政府立即动
员群众开工。河岸大堤在末测量之前,暂按旧堤加高0.67米,堤顶加宽8米。6月l0日,沿河各县组织
大批民工投入复堤工程,历时1个月,初步修复了残破大堤。此后,面对即将来临的洪水和国民党军
队的袭击破坏,广大民工坚持"一手拿锨,一手握枪",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施工,连年培修临
黄堤防。工程队员黄光先,民工宋传亮、韩金山、韩国庆、刘玉可牺牲在治黄工地上。1946~19 49年,
全区挑运培堤土方259.28万立方米,大堤普遍加高1.7米,帮宽10余米,堤顶宽达7米,临河坡为l:3,
背河坡为l:2,实用工日244.52万个,国家投资137.42万元。1950~1985年,按照"宽河固堤"的方针及不
同时期的防洪标准,先后组织3次规模较大的修堤工程,累计完成土方2087.38万立方米(不含岁修、加
固土方),用工1152.28万个,投资2251.3l万元,使临黄堤普遍加高4~6米,帮宽30米左右,堤高(背河)
一般8~11米,最高13米,顶宽平工段8~9米、险工段10~11米,达到以防御花园口站2.2万立方米每秒洪
水为标准,艾山下泄1万立方米每秒,堤防按1.1万立方米每秒设防的标准。第一期工程(1950~1959年),
堤防标准以防御比1949年更大的洪水为标准,艾山以上堤顶高出1949年洪水位2.3米,艾山以下高出2
米。其堤顶宽度,阳谷县陶城铺段为10米,东阿上界至鱼山段为9米,鱼山至艾山段为8米,艾山以下
段为7米;险工段堤顶宽为9~11米。其临背河边坡,鱼山以上段均为l:3,鱼山至艾山段临河坡l:2、
背河坡l:3,艾山以下段临河坡1:2、背河坡加高部分为1:3。本期工程于19 58年全部提前完成培修
任务,共完成土方量789.62万立方米,用工日346.46万个,总投资467.63万元。第二期工程(1963~1969
年),堤防标准以防御花园口站2.2万立方米每秒洪水为标准。位山下泄按1.1万~1.2万立方米每秒;艾
山以下按1.3万立方米每秒洪水设防。其培修标准为艾山以上段大堤超高2.5米,顶宽9米(险工段11米),
临背河边坡均为l:3;艾山以下段大堤超高2.1米,顶宽8米(险工段10米),临河边坡l:2.5,背河边坡l:
3。该期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1963~1965年间,每年完成土方约百万立方米,其它年份多为零星施工。
至1969年全部提前完成培修任务,完成土方量462.7 0万立方米,用工日300.64万个,,总投资540.75
万元。第三期工程(1974~1985年),堤防标准以防御花园口站2.2万立方米每秒洪水为标准,到达孙口站
为1,75万立方米每秒,分入东平湖0.75万立方米每秒,艾山站按l万立方米每秒控制,按1.1万立方米
每秒设防(防御洪水位设计水平年为1983年)。其培修标准为艾山站以上段大堤超高2.5米,顶宽9米(险
工段11米),临、背河边坡均为l:3,艾山以下段大堤超高2.1米,顶宽8米(险工段10米),临河边坡为m:
2.5,背河边坡l:3。参加该期工程施工的有东阿、阳谷、莘县、聊城、高唐、茌乎6县市民工11.2万
人次。10年间,共完成培堤土方量835.06万立方米(1976、1977、1978年和1982年每年完成土方量均在
百万立方米以上) ,用工日505.18万个,总投资1242.93万元。1986~1990年间,相继完成堤防工程土方
428.39万立方米,其中堤防加培土方420.06万立方米、岁修工程8.33万立方米。1991~1995年间,完成
堤防基建工程土方339万立方米,岁修工程土方2.4万立方米。1996年,完成堤防基建工程土方37.9万
立方米,防汛岁修工程土方3.1万立方米。北金堤北金堤始修于东汉时期。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
道后,该堤位于现河道以北,始称北金堤。自铜瓦厢河决,黄河水在濮、范、寿以南地区泛滥。1863
~1866年(清同治二一五年) ,曾修补、加培久废的古金堤。1875年(光绪元年)补修濮、范、寿、阳金堤
100余里。1884年(光绪十年)始筑张秋挂剑台至尹家庄平阴界段,共长1220 0余丈,上接濮、范金堤;
东阿至尹家庄平阴交界处长95余里,底宽5丈,顶宽l丈,高8尺。1888年(光绪十四年),又西接阳谷颜
家营金堤,东至陶城铺修筑起格堤,长1130丈,形成颜营至陶城铺北金堤尾闾段。民国时期,北金堤
年久失修。1933年,黄河大水,"金堤以南水涨宽达四十余里,平地水深七八尺"。1935年,培修莘县
高堤口至阳谷陶城铺段长83.399公里官堤,顶加宽至7米,顶高出1933年洪水位1.3米,边坡l:3。1937
年,颜营以下至五龙潭堤段加高l米左右。1938年,黄河南徙后,北金堤残破不堪。1946~1949年,解
放区各级人民政府本着"确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的原则,在动员人民群众修复临黄堤的同时,
补修北金堤,共挑运土方89.51万立方米,用工78.54万个,投资折合人民币约35.78万元。1950~1985年,
按不同时期设防水位,先后组织临清、莘县、冠县、阳谷民工,进行3期大型复堤工程。高堤口、古
城、张秋、陶城铺段分别加高1.0米、2.3米、5.86米、6.62米,累计完成土方2881,80万立方米、工日
1156.93万个,投资2545.50万元。第一期工程(1950~1958年),以防御陕州流量2.3万立方米每秒为标准,
范县姬楼至阳谷颜营堤顶超出设防水位2;3米,顶宽10米,临、背河边坡均为l:3。该期工程主要集
中在1951~1952年完成,其它年份多为零星施工。累计完成土方929,12万立方米、工日366.90万个,投
资530.42万元。第二期工程(1963~1973年),1963年开始实施北金堤全面加高加固工程,重点培修斗虎
店以下至陶城铺段, 长49.9公里, 其它段多为零星工程。其设防水位分别为高堤口49.40米,斗虎店
46.37米,寿张46.12米,张秋46.04米,陶城铺45.97米;培修标准为堤顶超高2.5米,顶宽10米,临、背
河边坡均为1:3。该期工程施工集中在1964~1965年,两年完成土方350.12万立方米,占总工程量的7l
%,其它年份为补残零星工程。l0年间,累计完成土方491.71万立方米、工日319.4l万个,投资598.3 3
万元。该期施工的运土工具全部实现胶轮轴承化,部分堤段使用机械拉坡器,总平均工效达到每工日
8.7标方。第三期工程(1974~1985年),按渠村闸分洪流量l万立方米每秒,有效滞洪量20亿立方米,另
加金堤河来水7亿立方米设计北金堤滞洪区。滞洪水位高堤口50.80米,樱桃园48.20米,寿张47.80米,
张秋47.65米,陶城铺47.60米;培修标准为高堤口至陶城铺段堤顶超高2.5米,顶宽lo米,临、背河边
坡均为l:3。此工程先后于1976、1979、1983年和1985年进行施工,累计完成土方860.97万立方米、工
日470,62万个,投资1416.75万元。1991~1995年,堤防工程多为零星施工,累计完成基建工程土方44
万立方米,岁修工程土方14万立方米。1996年,完成岁修工程土方2.7万立方米。险工坝岸临黄堤险工
1883年(清光绪九年),河患愈重,开始修建位山、范坡、旧城、井圈、康口、周门前6处险工草埽护岸
工程。1886年(光绪十二年),修建陶城铺险工,建草埽6段,始用乱石加抛坝埽根基,10余年有成效。
至清末,共修建险工2l处。民国时期,又修建湖溪渡、夏码头、李营3处。1935年,共有险工24处,坝
岸247段。1946~1949年间,在培修堤防的同时,发动沿黄25公里内的村民献石献砖,整修险工坝岸。
仅1947年献砖石料6.6万立方米,全区共完成整修险工石方19.55万立方米。建国后,随着3次大修堤,
对险工坝岸进行3次加高改建。第一次加高改建工程在50年代末完成,整修改建残破的旧石坝,并新
修部分险工坝岸,实现了险工石化。坝高由原来的5~6米达到6~8米,高出1949年洪水位1.4~1.5米;坝
基础底面低于枯水位0.5米,根石台顶高出枯水位l~1.5米。第二次加高改建工程在196 4~1966年,险工
坝岸加高1~2米,坝高达到8~10米,砌石坝大部分为挖槽顺坡,戴帽加高,顶宽1米;扣石坝为顺坡戴
帽加高,顶宽0.7米,根石台为顶高的三分之一;土坝基石低于堤顶0.5米,高出坝顶0.3~0.5米,顶宽8
~12米。时有险工坝岸13处,即陶城铺、位山、范坡、鱼山、南桥、旧城、井圈、毕庄、康口、周门
前、朱圈、陶邵、李营,总长度28.1公里,占临黄堤长的46.6%。第三次工程在1974~1990年,按照险
工坝岸加高改建标准规定和原则,区分坝型主次,采取拆除改建、挖槽戴帽加高、顺坡加高、坝面展
宽等方案加高改建,石坝岸顶与土坝顶相平。艾山以上段顶部高出1 983年设计洪水位1.5米,艾山以
下高出1.1米。砌石主坝,坝岸拆改或挖槽戴帽加高断面,顶宽均为2米,次坝为1.5米,挖槽深主坝为
2.5米,次坝为1.5米;根石台顶高出设计枯水位1.5~2米,根石顶宽主坝为1.5米,次坝为1米。扣石坝
多采取顺坡加高法, 顶宽和根石顶宽为l~1.5米, 根石高出设计枯水位1~2米, 加高后主坝达到10.5~
12.5米,次坝8.5~10.5米。乱石坝一般为顺坡加高,顶宽0.7~l米。1986~1990年间,先后对13处险工及
导控护滩工段的361段坝岸进行接长,加高、加固及扩根,共完成石方7.07万立方米、土方0,93万立
方米。1991~1996年拆改坝岸7段、3800立方米,尚有25段坝岸达不到1983年设防标准。北金堤险工1877
~1885年(光绪三一十一年),在北金堤险要堤段修建险工9处,土坝基4l段。1914年又修建险工3处,草
埽坝20段,乱石坝2段。1933年,黄河在长垣县石头庄决口,北金堤所建险工坝基大多被冲毁而残缺
不堪。建国后,整修和改建土坝基、草埽坝为石坝,并增建土坝18段、石护岸6段。1985年,北金堤
有白庄、葛楼、道口、张青营、姬楼、朱楼、古城、斗虎店、金斗营、莲花池、贾垓、张秋、东堤等
险工13处,总长度22.63公里;有坝岸83段,护砌长8887米,累计用石料5.32万立方米;坝岸顶高45.5~
51.52米,抗洪能力明显增强。1986~1996年,没有进行大的工程改建,只是进行正常的维修养护。北
金堤滞洪区工程北金堤与临黄堤之间,为历史上的洪泛区。1951年4月30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作出
《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同意在该地区修筑滞洪区。当年8月,在河南省长垣县石头庄附
近临黄堤上建成长1500米的溢洪堰,作为北金堤滞洪区分洪口门。滞洪区上自石头庄起,下至台前县
张庄止,东西长171公里,上宽40公里,下宽7公里,总面积2918平方公里。随着滞洪区的辟建,培修
加固北金堤,修建区内围村埝和避水台。1958年后,曾一度停止北金堤滞洪区建设。1963年11月20日,
国务院决定大力整修加固北金堤堤防,恢复北金堤滞洪区。1976年5月3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改建滞
洪区,于1978年8月建成濮阳渠村分洪闸,废除石头庄溢洪堰,并加高加固北金堤。改建后的滞洪区
涉及河南省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聊城地区莘县、阳谷7县市西南至东北长141.公里,总
面积2316平方公里,其中聊城地区境内93平方公里。堤防全长123.335公里,其中聊城地区辖段由莘县
高堤口至阳谷陶城铺,长83.399公里。设计水位按渠村闸分洪l万立方米每秒,有效分滞洪量20亿立方
米,另加金堤河遭遇水量7亿立方米计算。滞洪区末端张庄闸处最高水位47.60米。滞洪区内有213 7个
自然村,135万人口,耕地230万亩。莘县、阳谷9个乡镇、16个自然村、人口940 0人、房屋8700间、
耕地13.5万亩,另有中原油田部分产油区及其职工家属6万余人。为确保群众安全度汛,除浅水缓溜
区建有避水台及围村堰外,主溜及深水区群众临时撤离。80年代后期始,滞洪区内的工程维护由河南
省台前、范县的滞洪管理机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