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灌溉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1&rec=107&run=13

涵闸工程管理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临黄堤上的位山、郭口、陶城铺3座引黄闸,由黄河河务部
门设立的管理机构(位山闸管所、郭口闸管所、陶城铺闸管所)控制运用和管理,北金堤上的东池、道
口、仲子庙、明堤、赵升白、八里庙、张秋等7处引金涵闸,分属莘县、阳谷河务局固定专人维修管
理,其他引水涵闸和节制闸由地、县市、乡镇灌溉主管部门分级负责管理维修,虹吸管工程由县市河
务部门固定专人管理维修。至90年代,虹吸管工程均已拆除。灌区管理为保护灌区工程设施,自引黄
复灌以来,按照上级历次发布的有关法令、规定和《山东省灌溉管理试行办法》,本着统分结合、专
管与群管结合的原则,明确管理权限,划分责任范围,实施和完善管理办法和承包管理责任制度。管
理权限责任的划分为,位山、陶城铺灌区涉及跨县市的干渠及干渠上的主要控制建筑物,由地区灌溉
处及其下属管理所管理,分级负责,其所在县市的分干渠和其它灌区的干渠、支渠及其渠上的建筑物,
由县市、乡镇负责管理;支渠以下的斗渠、农渠由所在乡镇灌溉管理站组织沿渠村庄群众,固定专人
管理养护。虹吸灌区由所在县市、乡镇灌溉管理处、站管理,扬水站灌区由受益单位(乡镇或村庄)管
理。具体管理规章制度:灌溉渠道堤防、桥涵闸站及其附属设施,由主管单位和承包单位统一管理,
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变更权属;积极参加和支持工程整修养护,堤防达到设计标准要求,不准随便打
坝、截流,不准在渠堤上建窑、挖地窖,不准破堤扒口、挖土,不准靠近大堤挖沟、挖坑,确保引水
畅通,安全无险;搞好引水调度管理,各级引水、配水、泄水涵闸及其电机设备均由主管单位固定专
人管理维修,确保设施完好和正常运用。引水期间,按计划调控水量,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强行开闸
或关闸,各用水单位按照管理规定实行提水和沟畦引水灌溉,不准随意抬高水位,不准随便减水,严
禁大水漫灌,保持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绿化堤防与多种经营相结合,按照主管单位的统一规划,绿
化种植,收入按比例分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砍伐堤防树木;加强保卫,防盗、防破坏、防事
故,确保工程安全;对管理保护工程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犯规章制度、毁坏工程设
施者,视情令其复修,处以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统筹兼顾,团结用水,如发生水利纠纷,通过有
关部门领导协商解决,不准聚众闹事、打架斗殴,违者严肃处理。灌区清淤1958~1962年,位山灌区
采取多条沉沙条渠轮换沉沙、逐步还耕的办法处理泥沙问题。引黄复灌调整引水渠及干渠以来,地区
灌溉处每年组织7个受益县市对东西引水渠及一、二、三干渠清淤修渠。1970~1980年间,年均出动民
工3.92万人次,完成土方2353.5万立方米,用工91.62万个,国家投资53.88万元。1981~1987年,年均出
动民工11.49万人次,完成土方489.75万立方米,用工259.6l万个,国家投资550.92万元。至1990年,清
淤修渠所出民工及国家投资未有大的变化。其他引黄引河灌区亦由受益单位逐年组织清淤施工。1991
~1994年,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减轻农民负担出发,积极探索水利建设机械代替人力施
工的改革。1995年,完善了以机械施工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措施,当年组织施工机械700余台、1500
台次;按照常年施工的要求,先后完成位山引黄灌区西引水渠,东沉沙池东引水渠尾工,西l、5号池,
三干渠,东引水渠东沉沙池,一、二干渠以及西1、5号池,西引水渠第二期清淤,共完成土方1500多
万立方米;,机械施工率达到100%。1996年,进行东西引水渠,西沉沙池l、5号池,一千渠和二干渠
及西引水渠截渗沟开挖清淤工程机械化施工,共完成土方710.8万立方米。机井管理维修1975年前,全
区多数机井无机房、无井盖,因管理不善,大批机井出现淤积、坏管现象。1975年,按照山东省水利
厅颁布的机井管理办法,逐步建立机井管理组织,固定专门管理人员,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1980年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机井仍归集体所有,固定到户或机手管理,实行"五定一奖"(定机手、定
报酬、定维修费、定耗油量、定浇地面积,节约奖给机手)责任制。具体管理形式有3种,一是井随地
走,联户管理使用;二是井随地(户)管,其他用户浇地收费;三是固定专人统一管理、统一收费。为
挽救废、旧、坏机井,70年代初全区145处农村人民公社均组织了修井队巡回维修。临清市大辛庄公
社打井技术员孙金钊始创的洗井抽淤技术和30多种工具模型曾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东阿县陈集
乡农机厂技术员孙兴旺制造的C-72型探孔器和C-190型补井器亦在全区推广。80年代后,区内所创的拔
管换泵及改井改泵,结合修复改造旧井技术措施,均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获省水利
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1996年,年均修理旧井近l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