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井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f&A=1&rec=101&run=13

1930年统计,时境内仅有灌溉用砖井1.49万眼,靠木筒、漏斗、辘轳提水浇灌菜园等。至1949年,
全区有砖井1.71万眼、机井l眼、水车44部,井灌面积12.49万亩。建国后,各级政府发动群众打井下
泉,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1952年底,全区砖井增至6.37万眼,其中泉井93眼,水车增至10737部,井
灌面积扩大到20.73万亩。"一五"期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不断扩大砖井、机井建设。1957
年各种砖井发展到15.06万眼,其中泉井1.28万眼,水车增加到6.97万部,机井达到231眼,灌溉面积达
86.49万亩,比1949年增力口5.9倍。"二五"期间,砖井逐渐被机井和引黄工程所取代。1962年停止引黄
灌溉后, 全区各级党委、 政府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1965年,全区砖井达到30多万眼,机井发展到
1325眼 (平均每平方公里0.15眼) , 井灌面积达35.66万亩。此后,机井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砖井。
1985年底机井达到66064眼,其中配套60822眼,占机井总数的92.1%;机井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7眼,
每12.9亩耕地1眼; 井灌面积达到406.98万亩,比1949年增长27.5倍,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0%。至
1989年底,全区机(电)井增加到64479眼,其中配套机井63504眼,有效灌溉面积为570万亩,占全区有
效灌溉面积的79.83%。1990年,机(电)井发展到72888眼,其中配套70301眼,有效灌溉面积408.54万亩
(含井渠双灌的机电井灌溉面积),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6.81%。19 96年,全区有机井94616眼,其
中配套93028眼,有效灌溉面积385.4万亩,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49.89%。但因局部地区出现盲目多
打机井,过量提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且日趋扩大。在利用地下水灌溉方面,喷灌和管道
灌溉方法逐步发展。1976年,贯彻全省在荣成召开的喷灌会议精神,始在冠县定远寨公社薛阎村试用
半固定单喷头喷灌机灌溉农田720亩。1982年,各县市部分乡镇、村自动喷灌多头喷灌机具发展到65
台,控制面积0.3万亩。此后,随着直接输水入田管道的兴起和发展,喷灌处于停滞状态。到1988年,
全区拥有喷灌机械509台,其中阳谷、莘县495台,占97.24%。至1996年,全区拥有喷灌机械17台(套),
喷灌面积2620亩。1978年始,全区各地逐步用地埋混凝土管、水泥土管和水泥渣管(直径20~25厘米)直
接输水入田。至80年代初,西部高亢区开始在地面铺设塑料软管(多为白色)输水灌溉。此管道投资少,
节省水,不占地,机动灵活,使用)(便,效益高。因其蜿蜒田间,群众称其为"小白龙"。到1985年,
全区发展到400多万米。但此管有易损坏、保管难等弱点。198 6年,地区水利局和聊城市水利局试制
成功"水浸密实灰土地埋(深80~100厘米)塑料软管"输水灌溉方法,赢得科技界和灌溉实践的认可,使
管灌工程有了新的发展。到19 90年,全区地埋各种管道73.5万米,其中地埋塑料软管63万米,年输水
灌溉面积达1 9.3万亩。1996年,全区地埋各种管道达到257万米,年输水灌溉面积36.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