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e&A=1&rec=42&run=1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把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组织
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活动主题和"创新有为、务实求进,
加快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实践载体, 圆满完成禹城市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第二
批学习实践活动,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重点做到强化工作机制创新,"一
把手抓、 抓一把手"工作机制、分析检查报告"书记点评"、整改落实"书记约谈督办"
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得到中央、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
室和省委领导肯定。强化学习调研,市级党员领导干部网上听民意解难题活动得到广
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好评,"万名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更为广泛地了解民意诉求,密
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17万多次,组织培训党员干
部30多万人次。强化分析检查,全市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
7250多个。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点1267个,查摆问题4453个。
强化整改落实,建立整改台帐,解决问题5679个,废止、修订、新建各类制度近7000
项, 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群众综合评价满意率达9815%。强化舆论
宣传,注重总结宣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造的经验做法,在中央、省学习实践活
动简报刊发稿件22篇、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官方网站刊发156篇,中央、省主要新闻媒
体刊播1303条。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开展"优秀班子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优化班子
结构,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实践锻炼,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发展促和
谐的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深入开展"优秀班子创建"活动。制定了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
治建设实施意见,领导班子结构预测分析机制和领导干部道德考评机制初见成效,县
(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备案审批、县乡领导班子内部谈心谈话等制度进一
步完善落实,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做好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日
常调整工作,强化企业领导班子建 设宏观指导和管理,保持了班子的生机活力。深
入开展规范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机
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我市及6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
省第二批试点单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公开选
拔了6名市直部门正职, 在全社会营造了公开竞争择优的良好氛围。开展党政后备干
部推荐考察工作,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注重改善干部队伍知识、年龄和经历结构,
公开考选378名公务员、招聘22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3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为
乡镇机关公务员,选调6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严格落实安置政策,拓宽安
置渠道, 提高安置质量,我市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二是实施"区
域经济文化高地培训工程"。 坚持"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授课相结合,实行组织部
门、 培训机构和派出单位"2+X"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干部培训"自主选学",增强了干
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重点,
举办专题培训班680期, 培训干部53万人,其中举办主体班次18期,培训干部1500
多人; 完成上级调训任务153人次。在高校、企业、社会机构建立培训基地28个,选
派11批995名市县乡干部、 企业高管在昆山、无锡等发达地区进行培训,全市各级党
员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强化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创新干部双向挂职、到发达
地区挂职、到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挂职"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先后选派86名优秀干部
到中省直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洽谈合作项目92个,争取投资开发资金37亿元、
上级财政专项资金14亿元;积极争取中省直部门25名干部来我市挂职,为我市引进人
才40余名, 争取资金、企业债券11亿多元;推荐127名干部到信访等重要岗位和基层
一线挂职锻炼,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干部服务科学发展、推动
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大幅提升。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
关键,坚持科学考评激励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群众满意度进
一步提高。一是健全综合考评体系。认真落实中央"一个意见三个办法"文件要求,体
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圆满完成2008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
评工作,综合考评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考评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根据县(市、区)、
市直部门、中省直单位的不同特点,形成分类考评、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的考核评价
机制,提高了综合考评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严格管理监督干部。强化经常性考察,
完成对县(市、区)、市直部门、重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经常性考察,改进
事业单位县级干部管理措施,完善市直部门单位科级干部管理办法,干部管理的规范
化、 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强化选人用人监督,实行市县党委干部选任"一报告两评
议"制度,对科级干部调整进行了事前预审和事后审查,对新提拔的236名县科级干部
进行了全程记实,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强化领导干部监督,制定了从严管
理监督干部实施意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治庸治
懒力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经济责任审计、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进一步
落实,加强市管干部因私出国(境)证件管理和全市干部出国(境)政治审查,构建
了干部管理监督的"制度防线"。强化监督平台建设,完善了市直县级单位领导干部职
数配备管理台帐; 开通"12380"举报网站,加强领导干部问题性信息收集和群众案件
的受理查处,进一步拓宽了干部监督渠道。认真做好群团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

【人才工作】坚持以集聚高层人才、培养实用人才、留住用好现有人才为目标,充分
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创新制度机制,强化对接战略,人才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
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建立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和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制度,
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成员单位人才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构建起上
下配套、左右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建成高层次人才库,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
道,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提高财政资助标准,延长优秀高层次人才退休年
龄,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大规模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更优环境。二是
实施人才对接战略。强化与省人才战略对接,在全省"泰山学者"和"万人计划"第一层
次人选中, 实现大的突破。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全市5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
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36名科技副县(市、区)长和政府顾问,协调引进人才对
接项目1500多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呈现出新的格局。三是优化人才队伍结
构。 深入实施"6511"人才引进、"888"人才聚集和"双百合作"计划三大工程,引进高
层次创新型人才1300多名, 创业实用型人才600多名,人才紧缺现状初步缓解。完成
黄三角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专项经费申报工作,争取资金103万元,资助项目23个。
建立了德州市海外人才工作站德国站,海外人才建站工作保持了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创立了"德州市专家服务基地",健全了专家与基层的联系服务机制。完成第一期德州
市"首席专家"岗位初审和考察评估工作、 第三批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拔工作。 制定了
《德州市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德州文化英才工程实施意见》,为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村庄合并社区建设为重点,严格落实"书记抓、抓书记"责任
机制,积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形成了重视基层、加强基
层、服务基层的新格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一是强化
党建责任制落实。建立了"书记抓、抓书记"工作格局,县乡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
作职责述职和记实制度全面推行,并把县(市、区)委书记落实党建责任情况纳入基
层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县乡党委管党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党建责任落
实体系,提高了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主动性、创造性。筹备成立了德州
市党建研究会,为整合党建资源、加强党建研究、推进工作创新搭建了新平台。二是
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推进村庄合并社区建设为核心,以党建资源整合
带动其他资源整合,在村庄合并上,形成了农村社区整合型、城中村改造聚合型、强
村带动型、产业联结型、自然村恢复型、邻近村合并型"六种模式";社区党建上,坚
持合理配置班子职数,选优配强社区班子,搞好社区村委会选举,抓好原村干部分流
安置,强化新任社区干部培训,配强社区组织员队伍"六措并举";在社区班子运行上,
建立了经费保障、目标责任、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服务群众和考核考评"六项机制"。
全市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339个社区(村),全部高标准完成党组织设置,新组建的
2233个农村社区全部依法选举产生了社区委员会,村干部由30047人减少到17955人。
三是深化拓展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
伍建设的意见》 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的意见》,"双百红
旗争创"活动使农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健全完善选拔任用、教
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监督四项机制,积极落实农村党支部书记待遇,一大批政治
素质高、致富能力强、思想品德优的干部当选社区党组织书记,建设了一支守信念、
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
才建设, 选聘了343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落实政策待遇,加强教育培养,确保了大学
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四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坚持小城镇建
设、村庄合并社区建设和星级化管理共同推进,继续开展了万名干部驻村工作,形成
了城市帮扶农村、 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市直工作组共为地方引进项目资金415万
元,投入帮扶资金6948万元,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
的广泛认可。以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为重点,"两新"组织、机关、街道社区、学
校医院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也都取得明显进展。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础性工程。
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向农村特别是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倾斜,向"两新"组织特别是
私营企业倾斜,党员队伍整体结构和分布更加合理。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着力健全了 "
三项机制",即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流出地党委成立"外出党员联合支部",
为流动党员提供便捷服务; 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服务机制,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
务电话,达到了"一条线拉近城乡党员距离"的目标;落实老党员、困难党员和离退职
村干部救助机制,强化了党组织为党员提供服务的功能。注重发挥党员作用,积极推
进党务公开, 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
公推直选", 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六是积极推进党员干
部远程教育创新。实施远程教育入户工程,全面开通县市"党建频道",全市远程教育
入户率达到795%以上,受益城乡群众扩大到390多万,实现了远程教育县市"户户通"。
加强站点管理使用、 站点管理员培训和"一体化"网站信息化建设,创新"支部+远教
+协会"等学用成果转化模式,围绕市委中心和组织工作重大活动积极搞好宣传服务,
远程教育综合作用充分发挥。实施精品工程,建成120个省(市)级规范站点,2部课
件获国家级奖项, 3部课件获省级奖项。七是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
落实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乡村四级群众工作网络不断强化,社情民意快速反
映渠道更加畅通,群众工作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效运行,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的群众工作体制。深入开展了万名干部联企解困活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办
实事、解难题,帮助企业找对策、想办法,形成了城市与农村、机关与企业互联互动
机制,推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老干部工作】紧紧围绕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落实和老干部作用发挥,健全完善了
情况通报、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走访慰问等制度,开展了"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清理了"两费"陈欠,离
休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普遍提高,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套改工作全部完成,为部分特
困企业离休干部解决了医疗费统筹金,市、县两级全部建立了特困离休干部帮扶基金,
离休干部"三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举办了全市离退休干部文艺汇演、书画摄影、
征文活动,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充实。积极为老干部营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
境,亲情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自身建设】 坚持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为契机,以建设"模
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为目标, 带头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自身建
设,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部门形象。一是深入开展部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带
头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集中学习日制度,深入查找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了18项整改落实措施,完善了36项制度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服务科学发展、自身
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组织部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全面开展"组织
部长下基层"活动。 按照中组部"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部署,全市组织部长和组
工干部深入县乡村工作一线,与广大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集
中开展调研活动, 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全市组工干部累计下基层300多次,征求意
见建议500多条,形成调研报告100多篇,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思路,密切了与基层的联
系,树立了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强化日常管理和基础工作。改版《德州党建》,
强化《德州组工信息》,加强"德州党建"网站维护管理,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部门网
络宣传工作。深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大了重点工作督查落实力度。加强组织部门信
访工作,受理的66件信访案件,全部按规定进行了处理和反馈。严格执行机关保密工
作规定和文件、财务、印信、车辆管理制度,保证了机关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干部信
息化建设、工资审批、驻村帮扶、招商引资等工作都取得明显成绩。(周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