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e&A=1&rec=15&run=13

【地名由来】德州地处黄河故道。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
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
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位置】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
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
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
临滨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内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75公里,总面积10356
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德州地处京沪、德石铁路交汇点,京沪(福)
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德(州)石(家庄)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穿
越辖区, 104、308、205国道本区过境,京沪高速铁路、德(州)烟(台)铁路以及
德(州) 商(丘) 、德(州)滨(州)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2006年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中共德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德
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地位也十分重要。

【地貌】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
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
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全市地貌多象,大体可分三类:一是
高地类,由河流、河床沉积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343%;二是坡地类,由黄泛漫流
沉积而成,占总土地面积的521%;三是洼地类,占136%。

【河流】全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
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以上河流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
大河外,市内有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两条:一是新赵牛河,位于禹城南部,
齐河西部, 属徒骇河流域; 二是六五河,位于陈公堤两侧,属漳卫新河流域。300~
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条,其中徒骇河流域的有苇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赵牛河
和邓金河,全部位于徒骇河之南;马颊河流域的有笃马河、宋家河、宁津河、跃进河;
德惠新河流域的禹临河、 临商河、 跃进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还有流域面积100~
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条,30~100平方公里的114条,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连,
能排能调的河流水利系统。但因近年来黄河水源短缺,而境内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
其水量与上游地区及本市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雨季雨量剧增,
水位上涨,出现洪峰,甚至漫延成灾,但到枯水期,多数河道先后断流、干枯。

【气候】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
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
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长
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日照率
为60%,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均处全国、全省的较高值区。在时间
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时数280小时,日均9小时,光辐射量可达15千卡
/平方厘米。全市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区),
极端最低气温-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区)。全市平均无霜期长达208天,一般为3
月29日到10月24日, 各县之间相差较大,武城县最长为225天,东西相差近月余。全
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75毫米,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以
7月最多, 全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节分,春季占有12
8%,夏季高达677%,秋季占169%,冬季只占26%,且有明显的"春季雨少多干
旱, 秋季雨少多晴天,夏季雨多常有涝,冬季少雪多干燥"的季节分配特点。(2009
年气候状况参见"科学"类目【气候】条目)

【灾害】本市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干热风、冰雹、霜冻,尤其是旱、
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据历史资料统计: 1368~2000年,632年中共发生旱灾
303次,平均208年一遇。其中特大旱灾37次,平均1708年一次,大体上相当于平
均20年一遇的周期, 近年有逐步加重趋势,1998年秋至2000年春连续干旱;涝灾230
次,平均27年一遇。1990年、1994年、1996年、1998年发生了较大涝灾。干热风平
均5年3次, 影响小麦产量5~20%;过去冰雹年年发生,多在棉花苗期和小麦成熟期,
近年由于林木覆盖率提高和人工防雹措施的实施, 冰雹危害有较大减轻。2003年6月
28日凌晨,本市平原、禹城、齐河、临邑四县(市)曾遭受特大风雹灾害,受灾面积
达72万多亩,造成农作物受损、部分房屋倒塌、电力通讯设施毁坏。另外,本市还有
病虫害、龙卷风、大雾、连阴雨等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