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9&rec=128&run=13

滨州医学院
2003年,滨州医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院教职医护员工的不
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途径不断拓展。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共招收全日制本、
专科学生3000余名,全日制学生总数达8000名。新上法学(医事法律方向)和医学影
像学2个专业, 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11个。成人教育面对新形势,多形式、多层次办
学,取得显著成绩,在校生突破9000人。
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
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制定了《滨州医学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
动计划》,实施了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启动了学分制改革。2003届毕业生英
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96%, 六级通过率为51%,在全省继续处于领先水平;165名学生
考取硕士研究生, 占毕业生总数的21%。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类附属医
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达到63所。
学科建设、科研立项工作取得突破,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成功。口腔医学、
临床营养支持中心(肝胆外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3个;
科研立项在层次和数量上有新突破,立项省厅级课题30项,省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奖励
基金2项, 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1项。内科学、人体解
剖与组织胚胎学和口腔临床医学3个专业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标志着学校
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绩斐然。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以教育为先导,严
格学生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学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立大学生“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会,为广大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组织保障;
举办全院学生辅导员培训班,充实调整学生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得到了加强;着力加
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
的作用不断增强。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成立“滨州医学院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残
疾人大学生助学基金会,全方位、多渠道资助贫困学生。通过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
社团活动月等载体,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在大学生
中发展党员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校内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配齐了院级
后备干部队伍, 对38名同志进行了提拔任用或工作岗位调整,对试用期满的8名处级
干部进行了期满考核,并注重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
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实吸引和稳定人才,出台《滨州医学
院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和《滨州医学院“专业技术人才工程”实施意见》,较大
幅度地提高了教职工的津贴水平,为吸引稳定人才创造了优良环境。深化后勤改革。
后勤各部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育人体制,建立
健全规章制度,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人才招聘
小组,先后赴西安、武汉、沈阳、长春等地招聘人才,收到初步成效,引进博士研究
生2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张瑞杰)

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2003年,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围绕学校上层次、上水平,一手抓学校发展,一手抓
教育质量,求新求变,与时俱进,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新校区工程如期竣工,
学校实现整体搬迁,为创办滨州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上层次、上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
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新建17个电子备课室,35个多媒体教室(4482个座位);严
格执行教学管理各项制度,优化了教学秩序;修订2003级各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了就
业指导课程;组织实施物理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省级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继续实施部分专业实行主辅修制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组织专升本辅导和考试工作,
有429名普通生和63名电大普通生被本科院校录取。 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挂牌成立,对
2003届1132名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首次独立进行测试。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新上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脑音乐制作、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7个专科专业。 加强拟上本科专业建设,为2004年开办本科专业做好了充分
准备。
科研工作。强化科研管理和服务,突出特色研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技
创新平台建设, 科研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年内,争取到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省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全省艺术科学重点研究课
题3项, 全省高等学校科研发展项目3项,总计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专著
等20多部, 发表学术论文32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篇,在国内中文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9篇,被SCI收录4篇,被EI收录2篇;有3项科研成果分别通过省、
市级专家鉴定, 成果均达国内先进水平。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
成果奖1项, 全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全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市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星火奖6项,共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33项,其中市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0项。滨州市人文科学研究基地、滨州市食品安
全重点实验室落户师专,研究工作已正式启动;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出版6部著作;
古籍整理研究室召开了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全校共举办学术报告60余场次,参加学术
报告会的师生达5000人次。规范管理学报工作,提高了编审质量和学术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教学和申办滨州学院的需要,引进和补充57名教师,壮大了
师资队伍力量;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师接受学位教育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有计
划地接受学位教育, 有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4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2名教师考取
定向硕士研究生。 同时,派遣部分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或单科进修,聘请5名外
国文教专家来校任教。有教职工732人,其中专任教师329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
1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70人,在读博士、硕士生19人;有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
津贴,14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3人为省中青年学术骨干。
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2041万元,其中
进口设备175.1万元,新建5个48座语音室,22个实验室,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市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建在学校。
信息与图书馆建设。 重视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具备了网
上教学、电子图书阅览、办公自动化和视频会议等功能,设施配备居全省高校前列。
图书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购纸质图书12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电子阅览室增加
微机70台,在建的20547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主体工程已完工。
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迪戈地区技术与继续教育学
院(BRiT) 的交流与合作,与BRiT合作办学专业的2名学生赴澳大利亚学习深造。与
美国联邦文化教育协会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与法国雷恩高等商务管理学院建立了友
好校际关系并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书。
滨州学院筹建工作。滨州学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一期建设工程18.7万平方米的
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风雨操场、学生公寓等27个单体竣工并交付使用,初步建
成了一个布局合理、 设施齐全、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校园,2003年8月23日实现整体搬
迁。 同时,对照建设本科院校的标准,根据6月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考察评
审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和办学条件,为迎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
员会专家组对学校改建为滨州学院的考察作了积极准备。
(王晓平)

滨州职业学院
2003年,滨州职业学院实施打基础、创特色、上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行了
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学院
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学院“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
专门人才”为宗旨,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以研促教,以研促产,
以产促教研的格局。年度注册资本金1000多万元,成立“新烽火国际技术有限责任公
司”,建成了产学研一体的软件开发基地,成为滨州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为服务
打造中国家纺之都的需要,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工业实习园,吸引春晓集团、海
得曲轴集团等企业入驻。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乳业公司、工业园、正旗公司、畜牧业
公司等校办企业在为学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不断
加大校办产业的建设与招商引资力度, 校办产业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税150万元,
新增固定资产139万元,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89万元。对奶牛场等部分校办企业进行
改制,实行股份制,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制。
“双师型” (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院把教学工作作
为生命线,采用内培外引并举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职工进修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送教师到大企
业学习先进技术进行实践锻炼,使教职工队伍进一步优化。年内引进博士研究生1人,
“双师型”人才10名,接收本科毕业生47人,3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制定《滨州职业
学院关于引进人才的办法》《滨州职业学院关于教师考研的规定》,提高已有人才、
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鼓励教师深造。 现有教职工851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
称235人,中级职称286人,18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75人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招生就业网络在完善中发展。学院把招生工作作为生存线,确立了“以高职为主,
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职教办学格局。坚持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学历
教育与短期培训、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已形成省内为
主,覆盖东北、西北、东南16省的招生网络。与中国农业大学、石油大学(华东)、
澳大利亚北岸学院等国内外大学联合办学及推荐学生专升本,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深造
问题。所开设的专业涵盖工、农、医、财经、信息、艺术六大领域,形成了布局合理、
特色鲜明、适应经济发展而充满活力的专业群体。与青岛海尔集团、滨州渤海活塞集
团、滨魏集团、亚光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书,实行“定单教育”及小专业定
向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以此拉动了招生,构建起招生、就
业、深造的立交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按照“调整结构,压缩数量,提
高质量”招生思路,招生4300人,高职生占65%,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教学、 科研工作再创佳绩。 学院设立科研专项资金,大力倡导教学科研,制定
《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一批年轻有为的教
师脱颖而出。年内,全院共新上课题16项,其中省教育厅课题4项,省卫生厅课题1项,
市科技局课题4项, 院属课题7项,院外课题占新上课题57%;承担结转课题31项,其
中省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1项, 省良种产业化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市
科技攻关课题15项, 市教育局课题2项。获奖成果28项,其中,市级一等奖14项,二
等奖8项, 三等奖6项;定名新品种1个,发表论文76篇;发表学术论文76篇,编著论
著9部; 鉴定课题11项。科研工作呈现出两大特点:科研水平较高,已鉴定课题、成
果均达国内先进,核心期刊论文明显增加;储备了一大批应用类产业化开发技术,以
农学、医学为主的20个成果推广应用于社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办学规模不断膨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成立了家纺学院和软件工程学院两个
二级学院; 年内投资1.5亿元,建设学生餐厅、教师公寓、运动场等,完成建筑面积
8.2万平方米, 开工建设4.2万平方米。投入500余万元,建设了彩钢实习车间和配套
设施;投入1500万元用于教学设备和图书的购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进一
步改善。
(仝丙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