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8&rec=27&run=13

2002年,全市各级老干部部门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各项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
策,满怀热情,求实创新,做了大量深入扎实、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
成绩。
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得到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各部门重视从
政治上关心老干部,认真落实老干部阅读文件、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邀请老同志
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组织老干部参观学习、在职领导联系老干部以及听取老干
部意见建议等制度。市委副书记孙德汉主持市委工作不久,即召开老干部座谈会,认
真听取了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各级老干部部门尽心尽责地履行保持老干部稳定的政
治责任,特别是注意解决好个别老干部的具体困难、具体问题,保持了老干部队伍的
稳定。全市老干部到省、市级部门上访、信访量有了明显的下降,成为全省上访数量
最少的市之一。
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得到进一步保障,离休干部“三个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全
部解决了拖欠的离休干部“两费”(离休费、医药费) 715万元。根据中共中央、省委
和市委要求, 从3月开始,全市各级着手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
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市委多次听取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的情况汇报,作了专题研
究和部署,把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副书
记、 代市长安世银并做出专门指示,指导和督促工作的开展。4月,市委老干部局组
织各县区局长到临沂、日照、烟台、威海等市的部分县区就三个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
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5月,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
保障局、人事局、经贸委、卫生局等部门,结合滨州市实际,制定了《关于落实离休
干部离休费、 医药费及财政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经市委同意,于6月正式
出台实施,确立了滨州市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基本框架。
调查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信息宣传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1)4月,成立了由市
委老干部局牵头、各县区委老干部局和市直有关单位参加的课题调研组,就离退休干
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滨州市撰写的《关
于离退休干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问题的调研报告》,荣获全省老干部部
门调研成果二等奖。(2)6月,组织召开了全市老干部部门调研成果交流会,交流评比
调研论文15篇, 对博兴县委老干部局、邹平县委老干部局、惠民县委老干部局、滨州
师专老干部科等调研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3)编发《情况交流》11期、800余份,
上报省局信息70余条,加强了县市间、单位间的工作交流,及时全面地反映了全市老
干部工作情况。(4) 各级老干部部门与新闻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市老干
部工作的宣传力度。全市在市级以上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发稿件110余件。(5)
各级积极做好《老干部之家》的宣传发行工作,重视学刊、用刊;2003年全市《家》
刊订阅数达9900份。
老干部教育、服务和活动场所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文体活动丰富多彩。(1) 各级
重视抓好老年教育工作,年内,新建老年大学(学校)19所。市老年大学通过强化教学
管理,创新教学内容,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成为老干部老有
所教、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2) 各级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建设,积极做
好干休所工作,为老干部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市干休所积极开拓办
所新路子,抓开发,促服务,2002年联合开发建设沿街商住楼8700平方米, 为老干部
新建宿舍楼一幢,并投资50余万元,实施旧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置了各类
室外活动器械,改善了老干部的居住和生活条件。(3) 围绕庆祝国庆节、老人节和中
共十六大的召开,各级举办了以“庆老人节、迎十六大”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市
委老干部局与市老龄办、市旅游局联合举办了“千名老人游滨州”活动。市老年大学
组织了老干部合唱团的演出活动,并与济南市老年书画协会联合举办了书画展。市干
休所老年地掷球队代表滨州市参加了全省地掷球冠军大赛。惠民、阳信等县举办了老
年人门球、台球、象棋等比赛活动。无棣、博兴等县分别组织了庆祝十六大胜利召开
大型广场文艺演出。老干部部门的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迎十六大争先创优”
活动扎实有效。按照中组部、省委老干部局的统一部署,在全市老干部工作部门深入
开展了“迎十六大争先创优”活动。年末,在市直及驻滨百余家单位组织开展了老干
部工作“双先”评比活动,对15个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24名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进
行了通报表彰。博兴、邹平等县专门下发文件,制定了实施意见和评比办法。加强了
老干部工作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了老干部工作的各项具体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工
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杜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