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8&rec=129&run=13

【概况】 2002年,全市气象部门以全面提高业务质量、实现位次前移为主线,以加
强科技和人才战略实施,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发展,
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气象基本业务继续保持一级水平。全市气象测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气象通
讯等基本业务质量按省气象局的综合目标考核标准,继续保持一级水平。市气象局被
省气象局评为优秀达标单位;无棣县气象局被山东省气象局评为气象服务先进单位;
1人荣获"全国优秀预报员"称号;有6人次创250班无错情,荣获中国气象局"全国优秀
测报员"称号; 有5人次创农业气象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有2人被山东省气象局评为
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均受到省气象局通报表彰。
气象服务工作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天气过程不
放过"的要求, 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重点抓了转折性、关键性、重大灾害
性天气的预报。在认真分析各类资料基础上,积极与省气象台和国内有关专家进行咨
询会商,于上年年底初步做出了全年降水仍呈偏少趋势的预报。同时密切关注东太平
洋海温等资料的变化,年初,随着东太平洋海温的升高,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
的迹象趋于明朗, 经市局再次与上级台及有关专家会商,于2月25日以呈阅件的形式
向市委、市政府及人大、政协汇报了春季及夏季天气趋势预报,并向分管书记、市长
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做了专门汇报,明确提出春、夏季降水继续偏少,有出现冬、春、
夏连旱的可能,要做好抗大旱和长期抗旱的思想和物资准备,并提出一旦出现严重干
旱应抓住机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为市委、市府领
导指挥抗旱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参谋意见。在麦收到来之前,市气象局认真分析各种资
料,并与省气象台多次会商,做出了麦收期间全市降水偏少,无明显连阴雨天气的预
报,并将预报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做了汇报。三夏期间,每天将《麦收期间
一周逐日滚动预报》用传真及时地传送到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手中,根据天
气预报提出措施和建议,并每天及时在全市农村科技信息网进行广播,保证了麦收的
顺利进行。 6月22~24日全市出现的小一中雨、局部大雨,市气象台提前24小时发布
了预报并及时进行了服务,保障了夏种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7~8月是主汛期,也是降雨较集中的季节,但年内全市主汛期迟迟无雨,为了做
好汛期抗旱工作,全市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变化,不定期通过传真
向市委、市政府发布天气预报服务,深受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防汛抗旱部门的欢迎。
仅汛期市局向市委、 市政府领导汇报天气近20余次,发送传真100余次,雨情服务60
余次。 服务单位600余单位次,较好的发挥了气象工作在服务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
用和地位。在做好为公益公众服务的同时,全市各级气象部门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
信息的需求,深入开展了专业、专项气象科技服务,充分利用电话、传真、网络终端
等设备,对重要经济部门,如电业、公路、交通、水利、城建、盐业等十几个行业和
部门开展短期、中期、长期、警报等多种气象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
要的保障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为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优势、
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市气象局下大力狠抓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科研开发工
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形式,深化专业知识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气象网络
与可视化会商系统建设完成,进人稳定运行阶段,实现了天气会商由"结论性会商"向"
预报思路性会商"的转变; 全市气象自动站建设任务顺利实施,惠民局的气象自动站
建设在全省验收中名列第一; 年内研制开发了短时天气预警系统,并在"121"电话公
开发布;短时灾害性天气、短信息警报系统已建立开通,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全市
建立了火箭消雹作业指挥系统并投人使用,为改进完善全市人工增雨防雹系统打下了
基础。年内完成自立课题10项,在市科委、省气象局及华北、华东气象中心立项的课
题正在进行中,有些阶段性成果已应用于预报服务,滨州市的装备优势正在扎扎实实
地向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转化。
【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2002年,按照"加强管理,适度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确保安全作业"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随着《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
例》的颁布实施,全市人影工作正快速向法规化管理迈进。根据滨州市旱情的发展情
况,3月初全市人影作业系统即进人临战戒备状态。5月14日至16日傍晚,受较强暖湿
气流和弱冷空气影响,出现一次降雨过程,滨州市人影系统,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
达等先进装备的作用,精心选择适宜作业的云层和时机,积极主动的开展有效的增雨
作业。全市七县(区) 共有58个炮点进行作业,发射增雨弹393发,火箭弹16枚,据统
计,全市平均降雨量31.8毫米,其中雨量最大的邹平县平均雨量达68.9毫米,估算增
加雨量1102.8万方,这次降雨明显缓解了旱情,有利的支援了"抗旱双保"工作。进入
5月下旬后,小麦逐渐进入成熟期,全市人影系统严密监视、高度戒备。5月29日、31
日和6月1日成功的进行了3次消雹作业, 持续影响时间35小时,共发射消雹炮弹3945
发,消雹火箭弹20枚。三次作业累计影响面积1616平方公里,总计减少损失6045万元,
有效的保护了即将收获的小麦、棉花、水果、蔬菜等作物,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起
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自3月20日进行第一次外场作业至lO月14日最后一次作业近七个
月时间里, 全市共组织外场作业55次,其中增雨37次,消雹18次。年内,共有159个
县(区) 次,727个炮点投入外场作业,共发射炮弹1.Ol万发,火箭弹89枚。增雨影响
面积3.05万平方公里,估算增加雨量9943万立方,消雹防护面积4656平方公里,减少
雹灾损失约1.46亿元。火箭增雨消雹工作已实验开展,作业技术方法、流程已初步建
立使用,为人影系统的改造完善创造了条件。
【防雷减灾工作】 2002年,全市气象部门始终把防雷减灾工作作为全市气象工作的
重点,从政策落实、理顺关系、人员配备、装备投入等方面人手,防雷减灾工作实现
重大突破。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滨州市人民政府以滨政发[2002]26号文下发了《关于
贯彻落实(山东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的通知》,对落实《规定》提出了具
体要求; 4月11日在《滨州日报》 上全文刊登了省政府134号令与市府关于贯彻落实
《规定》的要求,广大群众的防雷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加大投入,强化自身建设。年
初,市防雷中心成立了防雷检测所和防雷工程公司两个下属单位,分别负责防雷行政
管理、检测验收和防雷工程;对全市防雷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着装,制订了相应的规章
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率先在全省取得防雷工程乙级资质,并相继完成
了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所有防雷工作人员都取得了上岗证书,为今后更好开展防雷工
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县气象局都同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联合下发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全市95%的单位对防雷设施进行了检测;为从
源头上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防雷中心与各建筑设计部门召开会议规范防雷设施的设计
和安装规定。市建委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必要条件和备案资
料中应当增加气象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的通知,明确了没有防雷中心
验收合格资料,工程不得投入使用,全年新建工程验收率达95%以上。
【滨州气象网络与可视化会商系统建设】 市气象局利用ADSL宽带接入互联网,依托
公共传输网络,采用服务器托管的方式,利用跨平台的网络编程语言、数据库应用技
术,开发了气象传输网络系统;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动态网站和专业气象服务系
统、电子邮件系统和全方位的网络安全屏障。利用宽带网满足视频传输条件,以软件
压缩方式联合开发了电视电话天气会商系统。依托内部局域网,开通内部网站,实现
局务公开、办公发文,信息查询,软件下载等信息的交流。年内完成了雷达原始数据
等大容量资料的快速传递、 交换, 保证了全市人工影响天气的顺利进行,增加效益
或减少损失1.64亿元。 实现了无纸化移动办公,滨州气象网站点击数达5.6万次,成
为公众气象的一个窗口,增加专业用户12个,实现了天气会商从"结论性会商"向面对
面的"预报思路性会商"的转变。该系统投资少,升级方便,除通过该系统进行日常的
天气会商外,年内多次利用该系统召开全市气象系统电视电话会,在气象行业具有很
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宋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