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7&rec=73&run=13

【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重大发展】2000年,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
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
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农业获得丰收,农村经
济取得了重大发展。(1)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亿
元,比“八五”末增加2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4.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2455元,比上年增加82元,增长3.5%。(2)农产品喜获丰收。粮食在压缩面积和遭受百
年不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总产222.8万吨, 比上年减少10.7%;棉花种植面积达89.5
万亩, 总产达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8.6%和23.9%;瓜菜、食用菌、水果、肉类、禽
蛋、奶类、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256.7万吨、3.9万吨、49.3万吨、18.3万吨、24.8万
吨、1.5万吨、21.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40%、8.1%、8.4%、3.9%、30%、6.8
%。特色产业冬枣和优质牧草取得可喜成果。冬枣栽培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228万公
斤,建成冬枣贮藏保鲜库28个,保鲜能力达到4140吨;新种植牧草5.66万亩, 发展种
草养畜专业户、家庭牧场100多个,签订牧草收购合同2700余份。(3)农村产业结构趋
于合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相对单一模式,向着多元化结构
转变。 2000年,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5.2:4.8。果菜牧渔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果菜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重达到53%。 新兴特色产业迅速膨胀,冬枣和优质饲
草开发成为新亮点,栽培和种植面积连年加大, 区域优势日益明显。农村三次产业结
构调整有突破,产业比例由“八五”末的37:50:13调整到28:56:16,达到农村三
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使之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主力军,
实现了农村经济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私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迈出了一大步,农村多种经营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
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 减少开垦荒地
的成本,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个,其中中低产
田及涝洼地改造15.6万亩, 投资5062万元。治理了秦口河、小清河、徒骇河、潮河、
白杨河、德惠新河海口段等大型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完成小开河引黄灌区二期扩大治
理工程。特别是针对黄河来水逐年减少成为季节河的现实,按照“双星”“双丰”工
程布局,加快了机井和库塘群体建设,1千万立方米以上水库达到9座,配套机电井达
到2.95万眼,蓄水能力达到2.5亿立方米以上,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全区气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工增雨防雹系统逐步完善,减灾防灾效果显著,预计
减少损失和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市场、储藏、道路、电力、通讯、科技、信
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户户通电的目标,生产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科教兴农成效显著】(1) 办好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
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专业组组长会议,决定改变靠接电话搞服务的被动局面,
把等客上门咨询与走出去主动服务相结合。根据不同季节农业生产出现的难点、热点
技术问题,组织专家主动深入县市、乡镇和村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通过电视、
电台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扩大服务空间。同时,根据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科技咨
询服务热线也要建立起网络服务, 实现全区的网络互联。无棣县拨出专款6万元,为
热线总值班室配备了微机和专车; 阳信、邹平和沾化三县均拨出1万元为各专业组统
一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其他县市也为这项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困难问题。截止年底,
地、县市两级已基本实现联网,少数县市已联通了乡镇,有的乡镇已联接到村,全区
“农业热线”网络运作态势良好。(2)送科技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4月份,组
织了农业、林业、水产、畜牧、棉花、农机等38名专家服务团到邹平县青阳镇开展科
技下乡活动,共接待农民群众1万余人次,发放科技、科普图书资料达5万余份,收到
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 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专题讲座,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
质。组织专家分别在阳信县阳信镇、邹平县青阳镇、惠民县大年陈乡举办了三期果树
技术人员培训班, 培训技术员500余人;在全区举办了冬枣嫁接、麦田管理、畜禽防
疫、林果生产、农机修理、食用菌栽培、水产养殖等技术培训班1057次,培训技术骨
干2.36万人,直接受益农民达13.1万人次;举办专题讲座74次, 听课人员2867人次。
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到县市、乡镇巡回指导活动,并放映科技影片;举办农业科
技信息新闻发布会3次,2.73万人受益。

【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出
现了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销售不畅等诸多问题,给全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实
施带来机遇。4月、7月、11月间,地委、行署分别在阳信、滨州、邹平三县市组织召
开了全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座谈会、全区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和全区农村经济工
作调度会等大型会议,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并确定了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的方向、重点和目标:(1) 调整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一是把调整和改组乡镇企业
作为促进农村经济整体优化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贮藏保鲜业、运
销业,坚决压缩已经过剩的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使之
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实现农村经济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二是大力促进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运用高新技术,采用先进工艺,调整优化
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化。三是结合小城镇建设、工贸小区
开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村第三产业进军。四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培植专
业村、专业乡镇,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2)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林果业,
以建设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短技红富士苹果、邹平水杏、惠民蜜桃六大果品生产
基地为重点,把冬枣突出确立为全区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林果业的拳头产品,加速
规模膨胀,变独特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蔬菜业,减少常规大路菜品种数量,重点发
展冬暖式大棚、小拱棚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畜牧业,稳步发展猪鸡鸭生产,牛重
点发展利木赞、西门塔尔肉牛杂交改良,大力发展奶牛和肉奶兼用牛;羊重点发展波
尔山羊杂交改良;猪重点发展迪卡配套系和二元三元杂交猪;禽兔全面实现良种化;
加快草业开发和饲料工业发展,大力抓好畜禽产品深层次加工。渔业,改造传统养殖
方式,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狠抓精品渔业生产。重点引进锯缘青蟹、刀额新对虾、日
本对虾,推广鲈鱼、鳜鱼、黄鳝、河蟹、甲鱼等名优品种。(3)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粮食,大力提高优质粮种植比重,压缩低质粮生产,适当发展粮饲兼用作物和名特优
小杂粮。棉花,主攻单产,提高品质,重点发展可纺性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抗虫杂交
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桑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重点发展。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1) 名优特新基地建设有新突破。全区已建成果品生产基地
89万亩,其中冬枣基地21.3万亩;枣农间作110万亩。(2)龙头企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龙头企业已作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多种所有制、多
种形式并存,农民特别是经营大户组织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以及大中型企业进入
了农业领域投资开发农业,并参与产业经营。(3) 农产品市场开拓有力度。邹平焦桥
鲜蛋批发市场,博兴店子、惠民淄角、滨州六街蔬菜批发市场,沾化冯家海鲜批发市
场,阳信优质专用麦交易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连接产销、辐射全区、沟通全
国、具有较强带动功能和较高知名度的龙头市场和集散中心。

【加强农村工作宣传】 2000年,全区认真贯彻党的农业和农村方针政策,在电视台、
电台和报纸等媒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大力宣传。(1) 组织县市和地直部门
报送的典型材料40多篇,优选修改16篇,与《滨州日报》联合开辟“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典型系列报道”专栏予以登载。(2) 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特色乡镇的
影响力,提高特色乡镇的知名度,与地区广播电台联合推出《农村天地·特色乡镇》
专题节目,已筛选全区12个特色乡镇予以宣传报导,起到了良好效果。(3)为多角度、
多层面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信息、新经验、新方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维护农民
利益,讴歌农村新生事物,与滨州电视台联合开辟和举办《希望的田野》栏目,由于
节目选题新,贴近农村生活,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全年共播出34期。

(宋光东)

扶贫开发
【概况】2000年是全区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最后一年,各级围绕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和
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中心, 把贫困村和贫困户作为主要扶持对象, 继续实施
“四当家”(治好当家水、建好当家田、上好当家项目、选好当家人)扶贫战略,全区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共计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720.26万元,重点扶持的
48个贫困村平均每村11.67万元, 48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1200元,初步摆脱了
贫困; 共有3.5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实
现稳定温饱进而全面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地区扶贫办和沾化、惠民、阳信三县
扶贫办均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年度先进单位。

【实施贫困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设】2000年,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在重点
扶持的48个贫困村共建设完成扶贫开发项目68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7个,共开
挖沟渠6.6万米,动土方78万立方米,建桥、涵、闸各类建筑物79座,打机井111眼,
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增加灌溉面积3.1万亩,挖塘筑台田970亩,开发水面360亩,
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6万米, 解决了近万人、 1.8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修柏油路
1.3万米; 12个种植项目,共新建冬枣密植园2400亩,建优质苹果、桃、栗、葡萄园
等1600亩; 9个养殖项目,共增加饲养大牲畜1000多头、羊3500多只、家禽2万余只,
增加淡水养殖产量25吨。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直接经
济效益达1000余万元,48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平均增加235元。

【开展调查研究活动】2000年,地、县扶贫办共开展了三次大的调研活动。(1)年初,
围绕总结1999年扶贫开发情况和如何做好2000年扶贫开发工作展开调研,向地委、行
署和省扶贫办写出了《关于全区扶贫开发形势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2)4月份,
为制定下世纪初扶贫开发纲要提供依据, 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对
1994年以来全区扶贫开发进展情况、6县1市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全区社会
帮扶工作及邹平山区和黄河滩区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整个调查工作,历
时半个多月的时间,整理汇总后写出了《滨州地区扶贫开发调查情况分析报告》《滨
州地区社会帮扶工作调查报告》及《邹平山区、黄河滩区扶贫开发调查情况专题报告》。
(3) 10月份,根据省扶贫办的要求,对黄河滩区村和滨海盐碱村进行了全面调查,通
过分析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措施和建议,向省扶贫办写出了报告。

【加强科技培训】2000年初,地区扶贫办联合地委组织部和地区下访办,在滨州农校
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全区贫困村、‘下访村’支部书记培训班”,来自48个贫困村和
15个“千名干部下访”村的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重点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党支部
战斗堡垒作用、市场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以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进行了学习。三个扶贫巩固县也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年内,共举办各
类扶贫开发培训班162期,参训人员达3.2万人次,发放科技明白纸15万余份。

(董国英)

棉花生产
【概况】2000年,滨州地区通过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棉花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
阶段。各级党委、政府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战胜了前期严重的旱灾、后期阴
雨天气和虫灾,棉花生产出现了新的转机。
棉花生产全面丰收。 年内, 全区棉花实收面积89.5万亩,比上年增长8.6%,是
“九五”时期最多的年份;棉花总产达6.9万吨,增长23.9%;单产77公斤,创历史新
高。棉花生产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扭转了连续四年滑坡的被动局面,使棉
花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棉花品种进一步优化。全区抗虫棉的全面普及和抗虫杂交棉的大力推广,优化了
棉花品种结构。当家品种33B和中29占棉田总面积的76.9%,以中29、鲁棉研15为主的
杂交抗虫棉种植面积达26.7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28.13%。棉花品种的优化,提高了
棉花产量,改善了棉花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亩减少治虫费用75元以上,减少用
工10个以上。
植棉效益显著提高。在单产提高和价格上扬的双重作用下,植棉效益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仍十分
突出, 植棉与种粮的比较效益更为明显。年内,纯作棉田每亩纯收益为837.4元,比
上年增加235.4元,增长39.1%;比纯作粮田增加528.86元,增长171.4%。套作棉田收
益更为可观,平均每亩纯收益达1628.8元,是纯作棉田的1.94倍,是粮田的5.28倍。
全区仅棉花一项为农民人均增收80多元,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显著增大。同时,由于
抗虫棉的推广普及,减轻了棉田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十分显著。

【确保全区棉花生产稳定发展】(1) 通过政策宣传,消除了干部群众思想上“不让种
棉花”的误解。国家实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拓宽了流通渠道,逐步放开和激活了
棉花市场,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棉花生产自主权完全交给农民,这项重大举措
使棉花加工企业甩掉了沉重的收购包袱,减少了棉花流通环节,使棉农获得了更多的
实惠。地区棉花办公室立足区情,认真宣传棉花政策,科学定位全区棉花生产,给广
大棉农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全区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不能动摇,抓
棉花生产的措施不能消弱,按新的棉花产业政策要求抓好棉花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宽
松的政策环境,使广大棉农认清了形势,消除了“不让种棉花”等误解,进一步激发
了棉农的植棉热情。(2) 通过信息引导,解决棉农心理上“卖棉难”的顾虑。地区棉
办通过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分析预测:随着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纺织
行业全面复苏,纺织用棉需求增加,必将改变棉花供大于求的状况。同时,全区有近
100万纱锭、150万担以上的纺纱能力,区内的棉花产量已不能满足棉纺工业的需要。
特别是棉花产业化的实施,龙头企业的有效运作必将拉动棉花生产的发展。邹平魏棉
纺织集团、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和惠民县第三油棉厂等龙头企业对良繁区内及周围的
棉花,随摘拾、随收购、随加工、随销售的现实情况充分显示了市场的拉动效应,不
仅使企业增强了活力,而且让棉农尝到了甜头。(3) 通过算账对比,纠正棉农认识上
“种棉不合算”的偏差。在整个大宗农产品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全区现有的生
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植棉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与纯作粮田相比,比较效益
尤为显著。若在同等地力和管理水平下,尤其在盐碱地里种植棉花,其比较效益更为
突出。显著的植棉效益,让广大棉农得到了实惠,也更加坚定了棉农植棉的信心和决
心。

【加大科技兴棉力度】(1) 狠抓“种子工程”实施。在杂交制种和良种繁育方面,全
区安排中29、中38、鲁棉研15号等杂交制种田3378亩,33B等常规种子繁育田9490亩,
共生产优质良种达1191.9吨,并通过改进措施,加强管理,提高了种子质量。在良种
推广方面,为全面普及抗虫棉,扩大抗虫杂交棉面积,行署办公室转发地区棉花办公
室《关于大力推广抗虫杂交棉的意见》,对良种推广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惠民县以
县良种棉加工厂为依托,加大幅射带动力度,全县优质抗虫棉覆盖率100%,杂交抗虫
棉覆盖率达67%。 沾化县依靠典型引路,积极宣传引导,加大推广力度,全县种植抗
虫杂交棉达3.5万亩, 其它县市也制定积极可行的措施,努力扩大抗虫杂交棉面积。
(2) 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全区把发展以棉为主的间作套种,作为大幅度提高棉田综合
产出效益、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走“布局区域化、类型
多样化、种植规模化”的新路子。惠民县重点抓好申桥、清河镇等棉田套种基地建设,
以发展棉花-圆葱、 棉花-土豆、棉花-西瓜等主要模式为重点,全县以棉为主的间作
套种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49.1%。 滨州市在推广现有成功套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
筛选优化最新套作模式,涌现出了里则镇蒋家村250亩棉花-甜瓜(每亩纯收入1650元)
和许庙村250亩棉花-土豆-越冬菠菜(每亩纯收入2680元) “三作三收”的高产高效典
型。年末,全区棉田套种面积达28.1万亩,比上年增加8.1万亩,增长40.5%。(3) 推
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各县市均建立了1~2个高产高效示范方,并做到有组织、有方
案、有督促、有验收、有效果,真正发挥了“做给棉农看,带着棉农干”的示范作用。
惠民县安排的三处高产攻关田,平均皮棉单产达150.2公斤;博兴县在陈户镇王店村、
纯化镇三里村建立的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园, 平均皮棉单产达112.5公斤。在推广普及
地膜覆盖等常规植棉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平衡施肥、系统化调、病虫害综合防治
等新的适用技术,注重良种良法配套,夺取棉花高产。全区有五个县市平均皮棉单产
达75公斤以上,惠民、无棣、博兴、邹平四县皮棉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把全区棉
花生产推向了新的阶段。

【加强对棉花生产的指导和服务】2000年,全区各级政府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视,行署
连续三次下发文件,对棉花生产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春季召开的农
村工作会议上,地委、行署领导对发展棉花生产讲了重要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区上下,
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不能动摇,抓棉花生产的措施不能消弱。邹平县及时
组织召开全县棉花生产座谈会,分析形势,理清思路,确定了把棉花生产做为种植业
内部结构调整、 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滨州市召开了800余人
参加的电视会议,对全市棉花生产进行了全面发动和周密安排。其它县也立足本地实
际,进行了层层发动,调动了群众植棉积极性。在推进棉花产业化方面,各级政府及
有关职能部门,在搞好产业链的有效连接上狠下功夫。积极推动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
与中棉所联姻,建立了“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优质服务方面,以搞好产
前信息服务、产中科技服务、产后销售服务为重点,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服务活动。并
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农村科技信息网等各种传媒,宣传棉花政策、分析棉花形势、
宣传植棉致富典型。全区棉花科技咨询服务热线的开通,及时为棉农答疑解难。邹平
县开展了9次“三下乡” 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75万份,解答技术咨询3000人次。滨
州市组织专门培训队伍到11个乡镇巡回培训,把植棉技术送到棉农手中。优质服务活
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棉农植棉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区棉花生产的健康发展。

(刘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