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7&rec=10&run=13

2000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振奋精神,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国民经
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00年,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
现270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37亿元,
增长4.2%; 第二产业增加值130.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78.13亿元,增
长14.0%。 加大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加强第一产
业, 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为22.7%,比
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为48.3%,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
29.0%,上升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截止到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16.80万户,比上年增长
7.4%; 从业人员61.13万人,增长15.4%;注册资金24.69亿元,增长8.8%;实交税金
3.57亿元,增长25.1%,实现增加值95.06亿元,增长21.7%。
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市1590家乡及乡以上企业已改制
1450家, 改制面91.2%。在464家国有企业中,已组建较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227家,
占48.9%。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获得新的突破。全市有40余家县(市) 属以上企业进行
了多种形式的调整和重组,共盘活和优化存量资产3亿多元。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78%以上的公司制企业按照《公司法》 的要求,建立了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
法人治理结构, 较好地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5家省重
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起了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体系。企业改制上市融资工
作成绩斐然。 到2000年底,全市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参股
式上市公司1家,募集式公司13家,发起式公司4家,股本总额14亿元,实现直接市场
融资13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各级政府把加强社会保障作
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18.5万人,3.32万
名离退休干部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14.9万人,共筹
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850.7万元,有1.33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基
本生活保障金;6820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60%。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适应农
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
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
创汇农业和精品农业。克服了农产品价格走低、天气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整个农
村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程度进
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
%。
粮食减产,棉油菜果菌等全面增产。受结构调整和旱灾影响,粮食生产呈现“三
降” 态势。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09.2万亩,比上年下降1.6%;粮食综合单产
314公斤,比上年下降10.1%;全年粮食总产量222.8万吨,比上年下降10.7%。其中,
夏粮产量110.7万吨,降18%;秋粮产量112.1万吨,降8.5%。棉花生产出现新的转机。
棉花种植面积达89.5万亩,是“九五”时期最大的年份,比上年增长8.6%;棉花总产
达6.9万吨, 增长23.9%; 单产77公斤,创历史新高。油料生产有较大增长,总产达
1.7万吨,增长13.6%。蔬菜、水果生产继续呈增长势头,品质提高,精细菜和名优特
品种比重增大。 全年蔬菜总产量达256.7万吨,增长1.4%。全年水果总产量达49.3万
吨, 增长8.1%,其中冬枣产量实现2800吨,增长1.5倍。食用菌发展迅速,产量达到
3.9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林业生产形势看好。全年新增农田林网面积24.35万亩,发展枣粮间作7.32万亩。
完成造林面积14.68万亩,育苗面积3.35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在畜牧生产中,虽然畜产品价位仍然偏低,但与上年同期
相比,除禽蛋等部分畜产品价格稍降外,多数产品价格回升,畜牧效益比较稳定。全
年肉类总产量达18.3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达24.8万吨,增长3.9%,奶类产量达
1.5万吨,增长30%。
水产品总量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总量达21.5万吨,同比增长6.8%。其中,海洋
捕捞10万吨, 与上年持平,海水养殖3.76万吨,增长21.1%;淡水产品7.77万吨,增
长10.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9.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6.84%;农用拖拉机6.70万台,增长1.21%;农用汽车0.71万辆,增长16.49%;联合收
割机达到0.37万台, 增长18.5%。 全年机耕面积达到353.2千公顷, 小麦机播面积
246.32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28.9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7.7%。农用化肥 (折
纯) 施用量23.51万吨, 比上年减少3.92%。 农村用电量5.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11.66%。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97.55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6.29%。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工业继续贯彻“改革、改组、
改造、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精心组织,开拓市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销
率保持较高水平,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部工业增加值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
加值62.04亿元,同比增长19.63%。
轻工业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1.41亿元,同比增长22.06%;
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0.63亿元, 同比增长13.62%,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快8.44个百分
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国有工业实现增
加值29.43亿元, 增长22.5%,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36.45亿元,增长21.45%;大
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46.04亿元,增长20.58%,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28.67
亿元,增长22.64%。
非公有制工业均衡发展。 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元,增长17.88%;外商
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6.52亿元, 增长16.8%; 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增加值
0.18亿元,增长13.43%;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7.66%。
工业品产销衔接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品产销率达98.53%,比上年提高0.23个
百分点,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分行业看,轻工业产销率99.17%,与上年持平,重工业
产销率97.07%,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比轻工业低2.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产品
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重点统计的81种主要工业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50种,占61.73%。
纺织工业产品中增长较快的有丝、布、纱等,轻工产品中增长较快的有原盐、冷冻饮
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轻革、木制家具等。石油化工产品的原油加工、硫酸也都
有较大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7.64亿元,同比增长30.3%,
实现利润12.57亿元,增长40.4%,实现利税22.82亿元,增长34.19%。亏损面为7.72%,
同比减少2.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21亿元,同比降低41.82%。反映工业经济
效益总体水平的综合效益指数为134.93%,同比提高15.52个百分点。反映工业经济效
益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94%,提高
1.07个百分点;资本增值保值率132.18%,提高6.4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 (逆指标)
58.92%,下降5.6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47次,加快0.3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
5.94%, 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37697元/人,增长17.22%;产品销售率
98.53%,提高0.2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全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投资
规模,改善投资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2亿元,同
比增长20.7%。固定资产投资(月报口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完成49.73亿元,
增长58.8%,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36.27亿元,增长73.2%。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47
亿元, 比上年增长45.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3.61亿元,增长66.9%。更新改造投资
增加、投资比重上升,对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3%。其中,
商品住宅投资完成1.93亿元,增长354.5%,占全市房地产投资的19.65%,比上年提高
9个百分点,全年销售商品房29.17万平方米, 增长67.5%。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8.86
万平方米,增长37%,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55.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66亿元,增长
49.5%。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63亿元,增长55%。商品房的旺销,成为带动房地产投
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
13.8%。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236个,完成增加值5.6亿元,增长25%,全员劳动生产
率为3.3万元/人, 增长15%。建筑质量意识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招
标投标推行面达100%。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交通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
努力调整运输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优势,运输能力稳定增长,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经济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00年末, 公路通车里程
3796.9公里,沥青路7971.1公里。公路共完成改建工作量6.86亿元,标志着公路建设
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客货运输有较大的增长。公路旅客运输量完成了1180万人次,
周转量10.08亿人公里, 比上年增长34%和26%。 公路货运量完成1849万吨, 周转量
13.9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和15%。
邮政电信业增势强劲。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618万元,比上年增长38.52%,邮
政储蓄净增余额5.12亿元, 增长55.7%,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市电信业务
总量完成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8%。全年新增城乡电话用户12万户,总户数达到
3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部,比上年增加3.4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
2000年,全市继续贯彻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努力提高居民消费需
求的同时,大力调整供给结构,不断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消费品市
场的快速发展。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1亿元, 比上年增长
10.1%。从城乡市场看,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9.74亿元,增长7.9%;城镇市场
实现零售额29.46亿元, 增长11.6%,增幅高于农村市场3.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
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83亿元,增长15.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7
亿元,增长10.1%;制造业实现零售额6.63亿元,增长10.1%。
各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食品饮料、服装
鞋帽、 化妆品、书报杂志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2倍、56.13%、28.8%、
28.04%,大屏幕彩电、空调器等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
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七、对外经济贸易
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好转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调整出口产
品和市场结构,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造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加快对外经
济交流合作步伐,促进了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3.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3%。其中,
出口2.79亿美元, 增长58.5%,出口总额列全省第7位,增长速度列全省第4位。在出
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14亿美元,增长126.6%;加工贸易出口1.65亿美元,增长31.4
%。实现进口86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1%。出口创汇过300万美元的企业已达11家,
过200万美元的达到22家,对外贸易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增强。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 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30个,比上年增长20%,合同利用外
资增幅较大, 共实现60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小幅增长,共完成
实际利用外资43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合同利用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列全
省第7位。
八、财政、金融
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的思想,积极培植财源,努力组织财政收
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较好地处理了生财、聚财、用
财的关系。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07亿元,占预算的105.67%,
比上年增长21.81%,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9%,
比上年提高了0.27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与生产流通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税种增长
较快。 其中,增值税 (25%部分) 增长29.40%,营业税增长11.67%,企业所得税增长
82.85%,3项税种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73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非公有制经济
提供的税收增长较快。 个体私营经济、 股份制经济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
40.47%、2.40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99%、14.66%。在财政支出上,各
级财政部门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重点,压一般,集中资金办大事。共完成财政
支出15.79亿元,占预算的110.63%,比上年增长12.68%。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连续
第9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分项目看,行政事业性支出增长7.76%,农业、科技、教育、
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9.15%、14.23%、10.82%、5.67%。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的
后劲,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分别增长14.13%、16.01%。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7.5亿元, 比年初增加
19.5亿元,比上年多增3.8亿元。年末企业存款余额37.1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
比上年多增2.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0.8亿元,比年初增加11.4亿元,
比上年多增4.9亿元。 在年末存款余额中,年末定期存款余额为97.5亿元,比年初增
加5.7亿元, 比上年多增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3.7亿元,比年初
增加19.0亿元,比上年多增11.0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9.8亿元
(已扣除各商业银行剥离的贷款,下同) ,比上年多增1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0.7
亿元, 比上年多增1.8亿元。 分项目看,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1亿元,比上年多增
0.2亿元; 商业贷款比年初减少3.0亿元,比上年多减2.7亿元;而乡镇企业贷款、农
业贷款、 个体及私营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4亿元、9.8亿元、0.2亿元,比上年
多增2.2亿元、10.0亿元、2.0亿元。累计净投放现金4.0亿元,比上年少投放2.1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 科技实力有较大提高。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5项,比上
年增加69项,增长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实现了历
史性突破, 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9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154
件,比上年增加76件,增长97%。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 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达1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
全年共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级项目48项,项目无
偿拨款685万元,比上年增加72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新突破,科技示范工程化成效显著。启动了15个高新技术项目,
形成年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1.23亿元、创节汇500万美元的生产能力。科技富民和
科技创业工程年内新上科技项目66个, 拨款963万元,增加农业新品种12个,开发工
业新产品17个, 增加利税12.9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家,省级高新技术
企业由14家增至17家,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企业达8家、技术创新龙头企业1家、技术
创新带动企业3家。
星火计划成效显著,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星火计划32项,
其中新上项目10项,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8项。总投资6848万元,新增产值4.67亿元。
评选出星火示范企业8家,星火明星企业家17名,星火优秀青年145名。各类技术贸易
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04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0.1亿元,创外汇66万美元。
科技管理不断创新, 科技服务扎实有效。科研机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地直7
个研究所中3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1个实行了“一所多制”,3个进行了内部体制改
革,为从根本上解决研究所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奖励实行A、B类项目制,
首次实行了科技贡献奖,充分发挥了科技奖励的引导作用。科技计划管理实现项目聚
焦和集成, 510万元地级科技三项经费重点安排了12个项目。滨州生物工程重点开放
实验室、电子与自动化节能技术实验室及组培中心和胚胎移植中心相继建成,科技转
化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地、县、乡三级“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
全线开通,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技术讲座6489次,编发各类科技信息简报30余种,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3处,确定科技联系点182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77亿元,新增垃圾无害
化处理能力60吨/日,供水能力2.0万吨/日,城市道路面积27.19万平方米,供热面积
2.14万平方米,园林绿地116公顷,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果,“一控双达标”取得较大进展。工业污染防治有了新
突破,全市列入省、县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352个,已验收达标或关停351个,达标率
99.7%,其中,废水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19个,达标验收80个,依法关停38个,达标
率99.2%。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631万吨,削减COD排放量4.64亿吨。废气污染源限期
治理项目233个, 验收达标214个, 依法关停19个,达标率100%。年削减烟尘排放量
6443吨,SO2排放量1.14万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12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调整教育
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招生、在校生规
模扩大。普通高等学校2所,招收本专科生1971人,在校生5657人,比上年增加825人。
中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普通高中21所,招生1.15万人,比上年增加1385
人,在校生3.10万人,比上年增加269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所,招生9159人,比
上年增加226人, 在校生2.77万人,比上年增加1679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
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23%。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招生
3.61万人, 比上年减少1.37万人,在校生27.09万人,比上年减少3.22万人;初中招
生6.70万人,比上年增加345人,在校生21.62万人,比上年增加1.65万人;小学学龄
儿童入学率99.78%,在校生巩固率9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37%,初中在校生巩
固率99.72%。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05人,
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 幼儿园1011所,在园幼儿6.95万人,3~6周岁幼儿入园率
74.5%, 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6.69%。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高等学校
招生1181人,在校生2312;成人中等学校招生2638人,在校生6737人;各类成人技术
培训学校共培训54.22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53.7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7
万人。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2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3.53万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79%、91.54%和78.77%。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00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医院、卫
生院124所,病床7256张,防疫机构16所,妇幼保健机构7所,高等医学教育机构1处,
中等医学教育机构2处,其他卫生机构3处,卫生技术人员1.05万人。其中, 医生5354
人,护师、护士3458人。有村卫生室4905处,乡村医生6605人。中医事业发展平稳,
中医医院6所, 床位650张,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797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
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1.5岁。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0年,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
图书馆8个, 图书总藏量为69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物处、文管所8个,
文物藏品为5294件,其中一级品21件。
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台一座,电视台一座,县
级广播电视台六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2座,发射功率3千瓦。调频广播发射台七座,
发射功率1.60千瓦,实验发射台一座,发射功率6千瓦。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十一座,
发射功率15.3千瓦。其中1千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三座,发射功率13.65千瓦。
有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强劲,共有市级广播电视信息光缆干线网400公里(皮
长) ,市、县级广播电视信息光缆分配网1544公里 (皮长) ,电缆分配网7444公里。
MMDS微波发射设备4套, 综合传输电视节目32套。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任
务。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市内现役柔道国手王海霞、徐玉华获第十届世界青
年柔道锦标赛女子70公斤级和57公斤级比赛的铜牌;市八一队女柔运动员刘伟伟获亚
洲女子青年柔道锦标赛银牌;市门球队获亚洲锦标赛第三名;市省队摔跤队员高延芝
获全国女子摔跤锦标赛金牌。 全市健儿在各级各类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14枚、银牌8
枚、铜牌17枚;在省级正式比赛中获金牌29枚、银牌31枚、铜牌39枚。全市向国家队、
省队、八一队等上级运动队输送24名专业运动员,创年度输送运动员人数历史最高记
录。无棣县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市被列为全国国民体质监测重点地区,
全市完成国民体质监测有效样本量4320个。
十二、居民生活与人口
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保障的有关要求,确保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城
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
展,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收支快速增长。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02元, 比上年增长
10.9%。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486元,比上年增长5.1%。
农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5元,比上年增加82元,增长3.5%。
全年农民生活消费性支出1399元,比上年增加90元,增长6.9%。全市农村小康实现程
度达92.6%,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 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22.32万人,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7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2%;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525元,增长
10.5%。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各级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又有了可喜发展,再获省委、省政府人口
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一等奖,实现了在全省的“八连冠”。据公安部门统计,
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361.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人口出生率12.7‰,人
口死亡率8.3‰,人口自然增长率4.4‰。

(田茂华)

注:1.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
格计算。
2.工业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
3.人口数字由公安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