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6&rec=74&run=13

【全区主要农产品获得好收成】1999年,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
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农业获得丰收,科技含量有较大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
全区粮食总产量257.64万吨, 比上年增产8.06万吨, 增长3.2%。 其中, 夏粮总产量
135.13万吨,比上年增产8.92万吨,增长7.1%;秋粮总产量122.51万吨,下降0.7%。棉花
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油料有较大增长,油料产量1.53万吨,增加2612吨,增长20.6%。
瓜菜、 水果、肉类、水产品总产分别达253万吨、45.6万吨、16.9万吨、20万吨,比
上年增长6.3%、12.2%、7%和12%;实现农业增加值5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3
元,比上年增长4%。全区已有26个乡镇办和邹平、博兴两县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

【深入开展农村工作调研活动】1999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
落实中央、省、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地委、
行署组织了一系列大型调研活动。⑴开展农业产业化大调研。重点对农产品加工龙头
企业的现状、农产品市场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产业化运行机制以及专业乡镇发
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基本情况,找出了突出存在的体制不适应、结构太松散、
利益机制不完善、 政策不宽松4个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措施,对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⑵开展科教兴农大调研。重点调查了科教兴农的基本情况、
基本做法、科教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情况,以及科技教育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作
用,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扶持的政策等。提出了加强领导,改
革创新,突出重点,推进示范工程的对策与建议,为把科教兴农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⑶对农民增收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农民增
收趋缓、增产不增收问题,组织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全区大调研。提出了推进科教兴农,
从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中增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从结构优化中增收;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从价值实现中增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从非农
产业中增收;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减负中增收等措施,对指导和推动农民增
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宋光东)

【滨州地区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开通】 1999年5月,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
强科技服务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密切结合,地
委、行署决定开设地区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成立由滨州地委副书记贾崇福为组长,
行署副专员吴金娃、苏乃军为副组长的地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热线总值班室。
选调26名地区知名专家组成农业服务专家组, 成立7个专业组,开通农业、林业、畜
牧、 水产、农机、棉花、桑蚕及总值班室8条服务热线。截止年底,热线共接收来询
电话5490次,接待来访5686人次,派出专家现场指导435次;通过电台安排技术讲座37
次,举办技术培训18期,培训人员4000多人; 发放技术资料42万份,为农民解决生产
技术难题5127个, 受到了全区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热线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创办了
《专家建议》和《农业科技指南》两个刊物。

(马京平)

【滨州地区食用菌良种开发中心成立】 1999年3月,为把食用菌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开
发,培植名、优、特产品,规范菌种市场,推动食用菌生产上档次、上规模,滨州地
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领导小组决定成立滨州地区食用菌良种开发中心。 年底已建成
800平方米的试验室、菌种培养室、菌种性状检测室和接种室,650平方米的生产平台,
1900平方米的生产大棚。 “中心”已达年生产母种1.5万支、二级种10万瓶、三级种
20万斤、鲜品15万公斤的能力。已有猴头菇、香菇、金针菇、平菇、银耳、百灵菇等
品种,供应用户。

(王保华)

【推进农业产业化】1999年,全区各级按照稳定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培植主导产业,
努力开拓新兴特色产业的要求,依靠市场和龙头带动,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新水平。区
域特色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特别是冬枣产业开发步伐加快。1999年新发展冬枣7.6万
亩,全区冬枣面积达到12万亩,冬枣产量达100万公斤。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有新进展。
全区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到480个,年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创利税3.98亿元,
出口创汇4673.9万美元, 带动农户61.2万户,连结基地269.4万亩。农产品市场体系建
设不断配套完善。 全区各类农产品市场发展到368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34处,农村
集贸市场300余处, 年市场成交额20多亿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新发展。全区各类
农村专业合作社95家, 其中供销系统84家,入社社员2万余户,吸收股金1522万元。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与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戴长俊)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999年,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
甚至不开荒,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⑴完
成1998年项目建设任务, 通过省级验收。 全区共完成投资766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
17.1万亩, 开垦宜农荒地1万亩,建成多种经营龙头项目和科技示范基地6个,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⑵完成1999年项目计划的立项、批复工作,并不失时
机地开展项目建设。全区计划投资5062万元,建设项目19个。计划履行治理中低产田
和涝洼地15.6万亩,建设多种经营龙头项目7个,发展优质专用麦基地5万亩。年底已完
成项目建设工程量的60%以上。 ⑶编报全区2000年农业开发计划、项目。组织县市编
制了2000年度农业开发计划和专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省进行了申报。

(宋迎敏)

【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1999年,滨州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与全省同步由攻
坚阶段转入巩固提高阶段。 沾化、惠民、阳信3县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巩固县,并按照
中央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和到村到户的原则,全区共有69个贫困村被列为重点帮扶
对象。在上级的扶持下,全区各级紧紧围绕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开拓扶贫开发新局面
这个中心,继续大力实施“四当家” (即帮助贫困群众治好当家水、建好当家田、上
好当家项目、选好当家人) 的扶贫思路,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年内,有
46个贫困村达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3.2万“插花”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贫困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在3个扶
贫巩固县的46个贫困村, 共计投资94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67个。其中,基础设
施项目45个, 开挖沟渠共计长度6.6万米,动土方78万立方,建桥、涵、闸各类建筑
物61座, 建较大型扬水站4座,打机井145眼,增加灌溉面积3.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1.5万亩,解决了近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修柏油路25公里;种养项目22
个,共新建冬枣密植园2973亩,建蔬菜及果树大棚172个,增加饲养大牲畜1000多头、
羊3500多只、家禽2万余只,增加淡水养殖产量25吨。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
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大幅度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有扶贫开发项目的46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30元。 项目建设质量较高,均
顺利通过了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和国家、省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审计。
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级领导干部带头继续坚持扶贫联系点制度,地委书记
王宗廉、行署专员张执政多次过问扶贫工作和听取汇报,并亲自到所联系的贫困乡镇
现场办公。沾化、惠民、阳信和其他非扶贫巩固县市的领导都直接联系到贫困村、贫
困户, 为贫困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区共有465个地、县直单位与贫困
乡镇、村结成帮扶“对子”,共投入帮扶资金1295万元,帮助修建各类建筑物25座,
改造中低产田6400亩, 上种养加项目123个,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1期,培
训技术骨干3200人次。同时,共有7000多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穷亲戚”,共无
偿投入帮扶资金(包括实物折价)70多万元,使4500多个贫困户当年实现了脱贫。
科技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各级都把提高人文素
质作为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跨越的长远之策来抓,不断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并重点
在科技文化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狠下功夫。一年来,地区和3个扶贫巩固县共举
办各类扶贫开发培训班252期,参训人员达4.5万人次,发放科技明白纸15万余份。地
委组织部和地区扶贫办联合举办了“全区贫困村、 下访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3个
扶贫巩固县的69个贫困村和全区“千名干部下访”活动中地直下访的21个村的党支部
书记参加了培训。

(董国英)

棉花生产工作
【概况】 1991年3月,地区棉花办公室成立,为正县级直属事业单位,是负责全区棉
花生产的综合职能机构,主管全区棉花生产,贯彻落实棉花政策,编制并组织实施发
展及科技规划,协调涉棉部门关系,负责技术推广,组织项目实施。多年来,地区棉
办认真履行职责,在连续几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中,为稳定和发展全区棉花生产做了大
量工作。 1999年, 全区棉花实收面积82.43万亩, 平均亩产皮棉67.5公斤; 总产
111.22万担,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139%。
组织实施“种子工程”。1999年地委、行署把种子工程列为全区九件大事之一,
下达了“中29制种2000亩,产种20万公斤,常规抗虫棉繁育1.5万亩,产种120万公斤,
全区抗虫棉普及率达50%以上” 的任务。根据行署统一部署和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
和承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良种基地建设。全区中29制种面积3391亩,
产种33.85万公斤, 完成任务的169.3%;常规抗虫棉安排区内繁育9762亩,产优质种
87万公斤,全区种植抗虫棉53万亩,完成任务的128.6%,超额完成了行署确定的任务。
探索棉花产业化的路子。1999年,随着市场的放开,推行棉花产业化已被纳入重
要议事日程。地区及各县市均组建了领导小组,按照行署《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的实施意见》精神,对棉花产业化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了《全区棉花产业化规
划方案》。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结合种植业结构内部调整,巩固了沾化县李家乡,
博兴县纯化镇,邹平县台子镇、里八田乡,惠民县辛店乡、胡集镇、第三堡乡、皂户
李乡,滨州市旧镇镇等一大批植棉大乡镇;在建立棉花合作社方面,巩固完善了沾化
县李家乡、邹平县里八田乡等棉花合作社;新建了惠民县第三堡乡、阳信县小桑乡等
棉花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建设方面,认真总结了惠民县良种棉厂、邹平魏桥棉纺集团
等单位的经验。具体运作了惠民县第三油棉厂龙头企业带动的试点,该厂郑重做出的
“坚决按照国家棉花指导价收购,决不压级压价,本厂收购范围内棉花有多少收多少,
保证不拒收,不给棉农‘打白条’,为广大棉农提供种子服务,技术服务,生产资料
服务,信息服务”的“两不四服务”的六项承诺,受到棉农的一致好评。惠民县良种
棉厂在开发利用彩色棉上,进行了初步尝试,1999年该厂生产的35亩彩色棉全部直销
惠民县第二棉纺织厂。
实施“科技兴棉”战略。⑴大力推广抗虫棉。1999年达到了53万亩,占全区棉田
面积的2/3, 在二、三代棉铃虫均为大发生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降低了
棉田治虫成本和棉农劳动强度,平均每亩减少农药投入75元左右,并减少治虫用工10
个以上, 节省劳务费80元左右,合计每亩降低成本155元左右,全区53万亩抗虫棉田
减少成本投入约计8215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⑵组织实施
“三个一工程”即一园、一线、一书。一园就是建立棉花科技示范园。在滨州市杨集
乡南石村建立了280亩的科技示范园。 一线就是建立开通棉花科技咨询热线。各县市
也相应开通了棉花科技咨询服务热线,设立了热线电话,截止1999年12月底,地区科
技热线活动共出车70余辆次, 接受和回复热线电话130余次,印发宣传材料4000份。
一书就是印发《棉花生产新技术》。地区棉办组织技术力量,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
下,组织编写了《棉花生产新技术》一书,发放到全区重点植棉乡镇,共发放3500余
册。⑶狠抓棉田间作套种。1999年,全区棉田间作套种面积约20万亩,占全区棉田1/4。
通过对124户、四种棉田套种类型效益调查,平均纯收入为1350余元/公顷,显著高于
纯作棉田。⑷组织实施高产开发项目。1999年,滨州市和惠民县承担了省抗虫棉示范
基地建设项目;沾化承担了省“三○工程”项目;博兴县承担了地区科委“棉花新品
种引繁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开发研究”项目;邹平县棉办自选并承担了县科委“15万
亩抗虫棉开发”项目,并从省里争取资金55万元。各级下达的项目均通过了专家验收。

(刘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