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6&rec=39&run=13

【概况】1999年,全区体改部门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全面发展的目
标,积极工作,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使各项改革均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企业改革有新突破。1999年,全区1762家乡及乡以上企业已改制1571家,占89%,
其中组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520家, 占企业总数的29.5%。在464家国有企业中
组建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93家, 占41.6%。 ⑴资产重组成效显著。全区先后有
100余家国有集体企业通过兼并、 联合、嫁接、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行了重组,共盘
活和优化存量资产20多亿元。 尤其是省重点管理的5家企业集团,通过资本运营方式
先后兼并了35家弱小企业, 共盘活和优化存量资产7亿多元,既搞活了困难企业,又
加快了国有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提高了经济的集中度。⑵制度创新步伐加快。全区组
建公司制企业255家, 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265家。其中在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123
家工业企业中,组建公司制企业54家,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⑶地直
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地直65家企业已改制39家,占企业总数的60%。改革形式达8
种之多,其中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21家,占32%;分离重组的3家,占4.6%;
集团化改造的2家,占3%;承包租赁的3家,占4.6%;抽本经营的1家,占1.5%;
嫁接改造的3家,占4.6%;实行目标责任制的6家,占9.2%。⑷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完善
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全区725家县市属以上改制企业,改制效果较好、内部运作较为
规范的约占70%, 改制企业中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效果较好、内部运行较为规
范的约占80%以上。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年内,全区地、县市两级体改部门共总结推广了17个专业合
作社的典型经验,并于6月3日联合有关部门筹备召开了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议,
考察参观了4个专业合作社, 对17家典型示范社进行了表彰,加大了对专业合作社的
扶持力度,为全区专业合作社上档次、上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政策保证。
到年底, 全区建成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95家,入社社员达3.5万户,吸收股金2300万
元,实现购销额7500万元,利润450万元,其中向社员返利330万元。全区6县1市的大
部分乡镇建立起了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合作组织,专业经营项目涉及供销、种植、
养殖、开发、加工、科技等多个门类,占据了农村经济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成为农村
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扎实有效。 博兴、沾化、惠民3个试点县先后共与64家大专
院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集团)结成了友好帮扶对子,筛选了73个合作意向项目,
在帮扶部门的协助下,有3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惠民县供销社与省科学院生物研
究所合作, 投资500万元,建成了胡萝卜汁加工项目,年产胡萝卜原汁达1200余吨,
带动了周围2万多亩的胡萝卜种植。 惠民县商业总公司与省皮革研究所合作,由研究
所负责技术指导和订单供给、 产品销售,盘活了孙武皮衣公司的全部资产,使200多
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沾化县选派5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昌邑市挂职锻炼,学习取经。
上市公司的推荐和融资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邹平西王与省外几家企业于1998年
底改制成功,上市申报材料已进入国家证监会审核程序;滨印集团和针棉集团与中国
华诚集团等5家企业于8月份完成了上市前的改制工作,获国家经贸委批复;山东魏桥
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11月25日和12月30日经省
政府批复设立。 1999年底,全区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8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定向
募集公司13家,发起式公司4家,股本总额达11亿元,实现市场直接融资5.2亿元。
调查研究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各级体改部门共组织了30余次较大规模的调研
活动。在调研中坚持边调查、边指导,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共形成调查
报告50余篇, 审批改制方案97个,现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00多件次,提合理化建
议64条, 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地区体改委先后集中组织了4次较大规
模的调研活动,共深入100多个部门、企业、乡村,与300多名干部职工及农民进行了
座谈, 基本摸清了全区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获取了大量数据,写出了4个专题
调查报告。此外,还指导了13家定向募集公司和2家发起式股份公司的规范完善工作;
帮助指导近3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修改了章程,制定了财务、分配等规章制度;为贯彻
落实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及时向地委、行署起草了《关于加快全区国有企业改
革与发展的建议》。据统计,年内全区两级体制改革部门共为党委、政府起草文件、
领导讲话90余篇。

(蔡新卿 于铭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