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科研机构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5&rec=169&run=13

【滨州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1958年8月成立。到1998年底,设有办公室、政工
科、财务科、科技管理室、资料室、技术开发中心、奶牛场、实验农场、畜产品开发
中心、作物室、棉花室、植保室、土肥室共13个科室,共有职工83人,其中干部55人,
工人28人; 科技专业技术人员55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9人,助理研究员19
人。 拥有固定资产210万元。该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拔尖人才2人,
地区级拔尖人才13人。
建所以来, 选育出高梁渤杂1号、3号,渤棉1号,鲁棉5号,鲁豆13号,滨州404
2小麦等品种, 获地级以上科技奖66项,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各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参加1项),省级星火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
奖三等奖12项(其中参加7项) ,省星火科技三等奖4项,地区科学大会奖4项,地区科
技进步一等奖4项, 地区星火科技一等奖1项,省农业厅科技改进二等奖1项,地区科
技进步二等奖9项, 地区星火科技二等奖4项;省农业厅科技改进三等奖2项,地区科
技进步三等奖15项,地区星火科技三等奖3项。在《昆虫学报》、《中国农业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棉花学报》等60种刊物发表文章共225篇,选
编入省以上学术会议论文集40篇。
1998年,地区农科所共承担科研课题15项,其中省科委课题2项,省“三O”工程
项目3项,省农业厅课题1项,地区科委课题9项。全所共鉴定课题4项,均达国内先进
水平,小麦、棉花各有一个新品系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组审定。1998年,获
得6项科技成果奖, 其中省星火科技三等奖3项,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地区科技
进步三等奖1项。 在《中国农业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
议2人次。

(李洪琴)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1963年成立山东惠民布氏杆菌病防治所,承担惠民、
德州、 淄博、潍坊4地市的家畜布病防治任务,1967年改为负责全省家畜布病防治研
究任务,几经沿革,1995年改为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到1998年底,该所除设
行政与业务管理机构外,设有生物制品、动物保健品、动物医学、动物营养、动物生
产5个研究室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车间、 新型饲料添加剂厂、家禽胚胎移植研究开发
中心、 山东省洼地绵羊原种场、畜禽良种试验基地等5个科研中试生产基地。另外,
山东省畜禽用蜂胶疫苗研究开发推广中心和山东省洼地绵羊研究推广中心挂靠该所;
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培养预防兽医学和动物繁殖育种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初步形
成了研、学、产相结合,科研、开发、生产、推广、服务一体化,科、工、贸、产、
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产业化格局。
滨州畜牧所技术力量雄厚,其中,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8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专家1名,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名,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
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名。 近10年来,共获得国家、省、地级成果奖30多项,在国
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其中有10余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等国外权威刊
物收录。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禽霍乱蜂胶疫苗荣获国家发
明三等奖,并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证书、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和国家级新兽药证书,
产品已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畜禽用蜂胶疫苗研究开发推广中心和山东省洼地绵羊研究推广中心是经山
东省畜牧局同意,山东省科委批准的在山东省滨州畜牧研究所组建的行业技术工程研
究中心。近几年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洼地绵羊多胎性能选育研究”获山东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 “肉牛杂交与高档牛肉生产技术开发” 获地区科技星火二等奖,
“菌糠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获地区科技星火三等奖。“禽用蜂胶灭活疫苗”项目获
农业部批准的兽药生产批号,1998年列入了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逐步形成
产业化、规模化。
1998年全所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研究员沈志强在《中
国兽医学报》和《畜牧兽医学报》上发表的两篇有关蜂胶疫苗的论文,被国际公认的
英国权威刊物《兽医通报》和美国的权威刊物《家禽文摘》收录,论文全文复印件被
英国国家图书馆索取收藏。

(刘淑丽)

【滨州地区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该所建于1978年,始称惠民地区计划生育科学
技术研究所, 员工编制10人。1984年2月并入初建的山东省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惠民分
中心,扩编为50人。1992年更名为滨州地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与滨州地区计划生育
科学技术研究所名称并用,是融计划生育科研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列入科研序列的全
民科研机构。
科研所占地8.69亩,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员工编制30人,其中,拥有中级职称
者7人。 设优生遗传研究室、女性研究室、男性研究室、综合门诊部、科技管理科、
办公室6个科室。 建所以来,先后完成国家计生委和省地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课题16
项,其中有15项鉴定为优秀成果,12项分别获省、地科技进步奖。有58篇论文在省级
以上正式刊物上发表。自1991年连续九年被地区行署评为“执行物价、计量政策、法
规最佳单位”,完成节(绝) 育手术10万余例和其它治疗,未发生任何责任事故。有3
人被评为地区级科技拔尖人才, 50多人次受国家计生委、省政府、地区行署的表彰奖
励。198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0年被省计生委评为“技
术服务先进单位”,1995年在全省“市地级计划生育科研所,科研、技术服务、综合
管理检查考核”中获总分第一,1998年被人事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系
统先进集体”称号。
为适应新形势,开拓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该所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单
纯的计生技术向生殖健康服务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下移,1998年组织技术人员到乡村
为群众义务查体1436人次,印发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明白纸3万余份,开办讲座36场
次,听讲人数4000多人,把国策服务送到群众门坎上、炕头上,把优质服务,知情选
择、生殖健康带进千家万户,为全区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承上启下
和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示范作用。二是适时把工作重点从节(绝)育转到优生优育和不
孕不育诊治上来。在事业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从自筹资金中投入补充经费,从国外引
进了一批先进设备,建立了专业的不育(孕)门诊,探索出了一套中医与高新诊断技术
相结合的独到的不育(孕)症治疗方案,已有600多对夫妇在该所治疗后喜得爱子。遗传
优生实验室具备了集遗传、病毒免疫治疗、智商检测和人工授精(夫精)等多种服务功
能,适应了形势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的需要,服务收入逐年增加,壮大了自我发展能
力,创出了一条以科研带动技术服务,以技术服务支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崔秀斌)

【滨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 1994年4月,滨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原滨州地区科
技情报研究所的基础上更名成立。到1998年底,所内设有信息检索室、综合研究室、
新技术开发室、科技器材室、科技开发中心和行政办公室6个科室。全所有职工39人,
大专以上学历21人,占总人数的52.5%;中专学历9人,占22.5%;高级职称10人,占
27%;中级职称8人,占21%;初级职称以下人员20人,占52%。拥有声像、微机、复印、
印刷、打字等设备,书库3间,藏书2万多册;固定资产60多万元。
科技信息研究所围绕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兴滨”战略的实施,做了大量
富有成效的工作。自1995年以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
30余篇。其中“金丝小枣大面积增产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该
项目推广应用面积30万亩,枣粮间作增加40万亩,600万株,总计经济效益8000万元。
为进一步深化科技机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研自身规律的
新机制和体制,该所推行了“五制”改革,即所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经费包干制、
结构工资制、风险抵押制,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形成了各尽其才、
各尽其力、共谋发展的新局面。

(郭新民)

【滨州地区农机具科学研究所】滨州地区农机具科学研究所位于滨州市渤海八路,占
地面积11981平方米。 1998年,全所在职干部职工26人,其中科技人员16人,具有高
级技术职称的4人,中级技术职称3人。所内科研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设有科学
技术研究室、技术开发室、科技试制厂等,其中科技试制厂具有10多台车、铣、刨等
设备。自1975年以来,该所共完成省、地级科研课题31项,其中有17项通过地级科研
鉴定,获地区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
1997年该所研制成功的“小型移动式喷灌机” 和“93ZT-2000型铡切机”已由地
区科委组织鉴定, 并作为1998年滨州地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区推广应用。其中“93Z
T-2000型铡切机”项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移
动式铡切草机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将为全区饲草的秸杆综
合利用发挥较大推动作用。

(王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