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中专院校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5&rec=168&run=13

【滨州医学院】1970年10月,青岛医学院搬迁到惠民地区党政机关所在地滨县北镇,
1971年,招收学员120人,学制3年。1974年11月,青岛医学院本部撤回青岛,留下三
分之一的人员和设备成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由推荐
选拔改为考试选拔, 学制改为4年。1980年,学制改为5年。1981年8月更名为北镇医
学院, 为省属高等院校,1983年2月改为滨州医学院。它以创办中国第一家专门招收
残疾学生的大学本科系--残疾人临床医学系闻名于世。
截止1998年底, 滨州医学院本部占地238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
62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40余人。设有6个专业,
即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残疾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口腔医学专业(本、专科)、
全科医学专业(专科)、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专科)和护理学专业(本、专科)。拥有40个
教研室、32个实验室、28个技术室、10个研究室(所);在校生近3000人。设有附属医
院2所,医护员工1500余人,床位1400余张;教学医院6所,床位近4000张;教学基地
4处,即滨州、惠民、淄博、威海4个教学基地;实习医院14所,床位6000余张;聘请
兼职教师700余名。 拥有护士学校1所,年招收护理专业中专生100余名。学校图书馆
藏书26万册。设备总值1400余万元。编辑出版的《滨州医学院学报》和国家级学术刊
物《中国医院统计》杂志,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办学效益明显提高。1998年底,教师中获得或正
在攻读硕士学位者达140人, 博士学位者32人,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
院以来, 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000余名,其中输送到外校攻读的硕士研究生1
80余名,博士研究生120余名,有100余人正在国外攻读学位或进修。毕业生中每年考
取研究生的数量达到15%左右。
科研实力雄厚。 建院以来,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22项,出版专著97部,
发表论文2600余篇,其中68项成果获省厅局级以上奖励。“免疫学”成为省级重点学
科。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医学院附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标志着医院各项
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为鲁北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到1998年底,
附院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其中,获得或正在
攻读博士学位者10余人, 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者60余人,医疗设备总值达340 0
余万元。
国际交流日益活跃。近年来,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瑞士等国家
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正式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聘请
外国学者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派遣专家、学者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国际彩虹
医疗队”在学校设立了“中国学术交流中心”。
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新路子。1985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残疾人大学本科系--
残疾人临床医学系,填补了国内高等教育的空白,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学校坚持
教育与肢体康复和心理康复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开辟了残疾人教育的新天地,产生了
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还相继设立了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护理学专
业(本科)以及全科医学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医学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的需
要,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兆松)

【滨州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底,建立北镇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北镇师范专科学
校,1960年暑假迁至张店,更名为淄博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1964年重新建立
北镇师范学校。1970年,山东财经学院部分干部、教师调往北镇师范重建北镇师范专
科学校。 1983年2月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到1998年底,该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
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占地153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5.3万平方米,教学
仪器设备总值640.28万元,图书馆藏书23.2万册;有政治、中文、英语、数学、物理、
化学、体育、艺术、计算机科学9个系,思想政治、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物理、
化学、 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10个师范专业和文秘、电气技术2个非师范专
业。普通教育在校生1800人,成人教育学生942人。
教职工队伍进一步优化。在校教职工391人,其中教师199人;教师中教授13人,
副教授59人, 讲师76人,助教及未定职称的51人。专任教师中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 5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专科院校教师奖,15人被评为地区专
业技术拔尖人才。
科研成果丰富。 全年共发表论文264篇,出版专著3部,有2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
励, 10项获地级奖励,有3项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得
省级科研课题1项、 地级科研课题8项、地级教研课题8项。《滨州师专学报》、《滨
州师专报》均公开发行。
行政、后勤工作均取得较大成绩。先后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省档案局、省
体委等有关部门评为“全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省一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
位”、“省属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先
进集体”。

(赵书杰)

【中共滨州地委党校】该校创建于1951年5月,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校名几经改换。
从建校至1958年9月,始称中共惠民地委党校。1958年10月至1961年4月,因惠民地委
与淄博市委合并, 而改称淄博地委党校。 1961年5月, 复改称中共惠民地委党校。
1969年停办,1972年10月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办学规模和各项工作都有
很大发展。 1991年2月,该校兼办惠民地区行政管理干部学校。1991年12月该校被批
准为大专体制, 随之由县级单位升格为地级单位。1992年4月,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
地区, 该校随之改称中共滨州地委党校。1999年3月,该校兼办滨州地区社会主义学
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机构,是培养滨州地区党、政、企、党外等各类干部的、具有
一定现代化设施的、多功能的干部培训基地。
该校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内部机构设有:党委办公室、组
织处、行政事务管理处、教务处、业余教育处、干部进修处、科研处、政治经济学教
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哲学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管理学教研室、法学教
研室、图书馆等共14个副县级处室。全校在编教职工88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45人, 内有教授3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1人,讲师等中级职称20人,助教等
初级职称11人。
该校位于滨州市黄河二路653号,校园占地面积36.2亩,建筑面积2.10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包括教学综合大楼1幢,学员楼2幢,教职工宿舍楼4幢,大礼堂1幢。图书馆
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 藏书5.8万册, 常年订阅报刊、杂志300余种,并与全国
100余所兄弟党校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
该校建校初期主要举办各种短期轮训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
4年实行正规化办学以来, 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到1998年底招生规模
达到600余人。 班次设置包括主体班次和学历班次。主体班次主要有县处级领导干部
研讨班,科以上领导干部进修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企业领导干部进修班等,1984年以来,主体班次共培训干部7800余人次。学历班次主
要有中央党校函授专科、本科班,省委党校业余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班,学历班次截
止1998年,共举办了14届大专班,9届本科班,4届研究生班,累计培训学员9600余人
次。
该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的办学方针,不断深
化教学改革, 加强科研工作,近年来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近1
0年来,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100多部,获省地级科研成果奖100多项。
该校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基本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在队伍建设方面,加
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
提出了“团结、实干、开拓、进取”的校风。开展了树新风创建文明处室馆活动,提
出了争创山东省一流先进党校的工作目标。

(地委党校)

【滨州教育学院】1981年4月成立山东省惠民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2月改名为山
东省惠民教育学院,1992年4月更名为山东省滨州教育学院。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
到1998年底,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专业设置比较合理,办学功能比较完备,教学设施、
设备初具规模的成人高校。
学院占地106亩,建筑总面积3.08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47人。设有中文、历史、
英语、公共教育、数理、生物、地理、音乐、美术等9个系,23个专业。在校生10 00
余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共投资40余万元购买了90余台微机, 建立了3个微机室;投资40余万元购置了音乐器
材和美术用品,装修了演出舞台和美术展厅;投资10余万元充实了生物、化学和物理
实验室;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图书,藏书量达8万册;投资300余万元新建4300平方米
实验楼一座。(2) 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总数达9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 5
人, 讲师38人。有4人成为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
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参编教材20余部,承
担省地级科研课题16项,获省、地优秀成果奖8项。(3)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层干
部平均年龄为35.9岁,实现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增强了学院发展的活力。建立健全了
教务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加强了教学管理;校舍设施维护管理获优秀;教育形象工
程检查获优秀;职工民主管理被作为典型经验宣传;在全省成人高校系统综合评估中
名列前茅。
学院确立了“求实创新、敬业育人、开拓办学、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坚持多
渠道、多形式、多规格、多功能办学,开拓了师训、干训、音像、电大、普通师资、
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自考助学、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路子。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从严
治校,开拓前进”的办学方针,严谨治学,优质育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有
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自建院以来,先后共培养了离职进修生、普通师范专科生1900余
人,与山东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生59人,培养卫电师范专科生3300余人,音像高师
本科生900余人, 业余函授生1300余人,另外,举办中学校长培训班7期共培训700余
人,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短训班等。学院弘扬改革的精神,实行了“全员聘任制”、
“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全员结构工资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启动
了学院发展的内部活力,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刘玉华)

【滨州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5月,成立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惠民行署工作站,1985年
10月改名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惠民地区分校, 1993年5月更名为滨州广播电视大学。
1995年10月滨州广播电视大学建成实体学校,校址在滨州市渤海八路北首。到1998年
底,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中
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成为全区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55亩。主要建筑有教学、办公、实验综合楼,学生公寓、餐厅等设
施,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拥有卫星地面接受系统,闭路电视、电教室、语音室
和会计模拟室,486以上计算机100余台,能够开展计算机教学、培训和进行初、中级
等级考核,为滨州地区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点。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娱乐厅,可
供800名在校生阅览和娱乐。 建有高标准的不锈钢文化长廊和标准操场。拥有全区校
园内最大的草坪,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务科、教学科、学生科、总务科、保卫科、培训科、团委、
图书馆9个职能部门。下设滨州市、博兴县、无棣县、邹平县、阳信县5处分校,12个
教学点,40个教学班,各类大中专在校生1800多人。校本部有教职工35人,其中高级
讲师7人, 讲师15人,具有本科学历28人,占教职工人数80%以上。外聘兼职教师40
余人。
建校以来,先后开设了38个专业,培养大专毕业生7000余人,单科结业生2200人,
培养中专毕业生3621人。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进行会计室、
现代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新税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等级考核
等,参加培训人员4万人。
该校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学为重点,内强
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教师队伍政治、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稳步提高。先后获省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实践教学先进单位、校办企业管理先进单位、
考务保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

(吕昌春)

【滨州卫生学校】山东省滨州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40余年的艰苦创业,发展
成为一所全日制、多专业、综合性的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省内外有较高
的声誉, 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5万余人,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学校位于滨州市渤海八路527号, 北邻滨州地区人民医院,交通便利,校园环境
优美, 办学条件优越。校园占地面积72亩,校舍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金
额达1200余万元。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拥有与各专业相互配套的专业实验室18个和微
机室、 语音室、电教中心等,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有滨州地区人民医院、滨州医学
院附院等8家教学医院, 实习医院60余处遍及齐鲁各地。经过多年的锻炼和培养,学
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专兼职教师130余人,高
级讲师43人, 讲师57人,地区级拔尖人才5人,有10余人被国家、省、地评为优秀教
师。 广大教师积极著书立说,教研结合,近年来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等100余部,
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有7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
1998年,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大胆
开拓,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不少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办学模式有了新突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努力拓宽办学渠道,多
种形式办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与滨医联合举办大专班,举办高护自考班等,
实现了办大专层次班的历史突破;与湖北省黄岗卫校、河北省衡水师专、滏阳医士学
校等有关院校联合办学,实现了跨省区联合办学的突破,启动并实施全区乡村医生正
规化培训工程,与滨州地区经贸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了校外教学点等等,真正实现了
大专与中专相结合,普通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与培训相结合,自办与
联办相结合,一个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灵活多样的办学新模式业已形成。1998年,学校
各类班次招收新生1350余人,在校生3000余人,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教学,教学中心地位不
断强化和巩固。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学校把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
等全部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狠抓教学管理,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纪律,教
学秩序明显好转。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教学
内容、方法、课程的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98年全省期末统考学生成绩优
良率达到85%以上, 在全省同类学校中位居上游水平。据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我校毕
业生的基本素质、 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优良率均在87%以上,深受用人单
位欢迎。
三、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新建3400平方
米的学生公寓楼一幢,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兴建教工宿舍楼,届时将实现教师住
房成套率100%;投资60万元,新增微机48台和部分教学仪器设备,使教学逐步现代化;
新上微机售饭系统,配置现代化食堂设备,师生膳食条件大为改观;购置新版图书、
杂志,满足了师生对医学新信息的需求。
四、校办产业有了新的突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产教研相结合,积极发展
校办产业。建立了滨州药用真菌研究所,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当年便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为全区下岗职工举办两期蘑菇栽培技术培训班,为部分下岗职工
再就业铺平了道路,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建立了服装加工厂,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建立了由教职工集资入股的滨州远生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拓宽了校办企业经营服
务范围。
五、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步。解放思想,稳步推进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主要
内容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了学校内部机构设置,定编定岗,调整了中层领导班
子,对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一律实行聘任制。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实施
了《课时工资与工效工资分配办法》,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坚持依法治校,
民主治校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20余项,建立并实施了教师、学生量化考核
办法,完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行政
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张鹏)

【滨州农业学校】该校创建于1956年,1971年由市区迁到北郊重建。1991年被农业部
认定为“A等三级学校” 。1992年通过了国家教委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评估,被省政
府命名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近几年来,各项工作都有了飞跃性发展。
一、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建筑面积已达8万平方米。所有教师全部具有本科
学历, 并有5名获硕士学位;54名教师有高级职称、73名教师有中级职称。1993年新
建的2500平方米图书楼,藏书量达18万册,中外文期刊600余种。设音像室9个。实验
室仪器设备总值1200万元, 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优秀率达85%以上。1997年春
建成了设施先进、装备齐全的电教中心和计算中心,计算中心配备586型微机180台。
学校有校内外实习基地22个。该校承建的滨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1997年立项建设,
是全省首批20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园区之一。 一期工程占地960亩,计划投资5000万
元。到1998年底已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六区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组培中心大
楼已经竣工。各园区包含了大农业的各个行业,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果树区设计
的“连栋式双层膜加温温室”,与进口设施同等效果,成本仅是进口和国内其他厂家
产品价格的1/8和1/3。以色列青椒的组织培养、美国的棉花种质资源、台湾的黄金西
瓜、日本的旱稻等的选育试验,都获得了成功。
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1997年冬,《半月谈》杂志、《大众日报》、山东电视
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对该校进行采访报道,并对部分职教毕业生进行走访后认为:滨
州农校的毕业生是“职业道德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实操能力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社交礼仪、气质高雅的实用型、复合型、智能型人才。”1998年,诸城市政府部门
通过考试录用18名经济管理干部, 该校11名诸城籍毕业生考取了9名;三年来,该校
共有57名应届毕业生在省内各县市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服务经济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开展科技下乡和“校企联姻”、“校村互助”
活动,科技示范和推广网点遍布黄河三角洲地区。仅指导的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就达
20余万亩,养殖场、饲料加工厂达38个。近几年,在坚持技术指导的同时,加大服务
力度,丰富服务形式,开展了“校企联姻”“校乡拉手”等活动。
四、校园面貌显著改观。该校建筑群布局合理,四季绿意葱笼,三季无处鲜花不
开。树林、曲径、蘑菇亭、小石凳、假山、喷泉,点缀在楼群之中。优美的学习、工
作、 生活环境, 良好的校园秩序,赢得了山东省“花园式单位”、“文明单位”和
“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在优美的环境中,该校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教风,“遵纪、守法、刻苦、成才”
的学风。该校还被授予滨州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单位”、“文明建设示范单
位”和“计划生育示范单位”称号。
滨州农校飞速发展, 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98年4月,农业部组
织在该校召开了省部级以上重点农校校长现场会。199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考察了该校,省领导吴爱英、王修智、董凤基、陈延明、
朱铭以及省里的老领导、老农业专家陆懋曾等先后来校考察。

(滨州农校)

【滨州工业学校】该校位于滨州市黄河四路东首,其前身是滨州地区纺织职工中专,
始建于1982年, 隶属于滨州地区纺织工业局。1990年2月改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
滨州地区唯一的一所工科类中专学校。十几年来,学校坚持“从严治校,精心教学,
面向未来,争创一流”的办学方针,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努力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的
规律, 狠抓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曾先后于1984年、1988年和199
1年三次被纺织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 。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
命名为“山东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94年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
进单位”称号,并多次受到地区有关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有二十余人次受地级以上
的表彰。 1993年学校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中专学校合格评估,1997年7月学校通过了
省教委组织的专业评估。
该校占地面积3.5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开设有机械制造、机电技
术应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业企业电气化、计算机及应用、化学工艺、服装工艺、
服装设计、纺织工艺、财会电算化等十个专业,拥有各类在校生2000余人。该校有教
职工138人, 有一支70人的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本科学历的54人,专科学历的16
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0人,中级职称者28人。该校有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多媒体计算
机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及18个实验室。有机械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和小型化工
厂三个校内实训基地, 实验、实习设备总值200余万元,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
专业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学校新建的图书馆楼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
藏书近4万册, 宽敞、实用的教工资料室、教工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是师生博览群书
的学习乐园。
在管理体制上,该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在分配制
度上实行结构工资制。改革了旧的人事、分配制度,打破了人事制度中的“铁交椅”
和分配制度中的“大锅饭”、“铁饭碗”,奖罚分明,有利地调动了全员的工作积极
性和创造性。该校采取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制,有普通中专、职工中
专、职业中专三种成份,有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个层次,有校内、校外和业余培训
等多种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发展,加快了人才培养。
该校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和方法,
联系本校教学实际,改革了现有的教学模式,着力加强了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教
学方法上,全面推行了目标教学,在教学内容改革上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
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并在学生中开辟第二课堂,进行了多种形式的
技能培训,人才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该校首创的“小专业定向培养”教改成果,被
收入国家《成人教育大辞典》,并为很多兄弟学校学习、推广。该校教师在省级、国
家报刊上发表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十余篇,参编的中专教材十余种,主编的《工业企
业管理》教材已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全国中专统用教材。
该校成立了由地区领导和全区二十多家工厂、企业领导参加的学校教育董事会,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密切了校企联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路更加明确,
学校与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分配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近几年学校坚持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路子,实行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毕业
生分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近两年中专生分配较困难的情况下,该校毕业生分
配就业工作一直处于良好的态势。

(刘祥)

【惠民师范学校】1948年10月,渤海行署在惠民县城东北建立渤海后期师范,1949年
春迁至惠民城内, 6月迁至原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旧址,1950年改为山东省立惠民师范
学校,1952年改为山东省惠民师范学校,1967年曾改为“东方红学校”,1971年恢复
原名。到1998年底,该校有教职工119人,在校生970人。为鲁西北地区第一所规范化
中等师范学校,跨入省级先进学校行列。
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从1987年校舍改造开始,相继建起了实验楼、图
书楼、音乐楼、男生宿舍楼,改建了操场,硬化了路面,美化了校园,充实了内部教
学设备,建起标准的实验室、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演播室和音像阅览室,安装
了教学闭路电视系统,购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施为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该校坚持在教师中常年开展以师德和技能为
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鼓励教职工“四达标” (学历、教育理论、教材教法、教学基
本功)、“五创优”(优秀教案、优质课、优质作业批改、优质课外活动、优秀教研成
果) ,支持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技能。近几年来,学校有15名教
师被评为省地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有30多位教师在省以上刊物发展论
文150多篇,1998年有21位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学习。
加强德育教育,提高育人质量。该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了规范的德
育工作机制。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建有校外德育基地,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全
员育人的德育网络。把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教
育作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青春立功”、“十八岁成人仪式”、“国旗下的
演讲”等活动,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调整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该校以培养适应跨世纪要求的合格小学教师
为出发点,在强化学生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微机、教具制作等选修课,组织了惠风
文学社、航模、合唱、器乐、舞蹈、书法、田径、足球、标本采制、教具制作等20多
个活动小组,提高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有了大的提高。1995年学校参加省
语委组织的普通话节目录像比赛获一等奖,1996年参加省“未来园丁科技知识电视竞
赛”获全省第四名,1997年和1998年两次参加省航模竞赛,均获团体一等奖,并两次
打破省单项纪录。
惠民师范以其良好的办学效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多次被评为惠民县和滨州
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和“山
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

(吕昌春)

【博兴师范学校】 该校始建于1948年11月,到1998年底,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
2.77万平方米。 教职工97人,其中高级讲师15人,讲师40人,在校生765人。适应素
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图书楼、微机教室、多功能电化教室、多媒体微机室、演播室、
微机办公系统等已投入使用,理化生仪器、音体美器材按规范化标准全部配齐,通过
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成为省级规范化中等师范学校。
学校从实际出发,从四个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强化了学校内部管理。(1) 深化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健全了民
主评议干部制度和教职工考核与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着力于目标管理,依法治校。
(2)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教学全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对必修课、
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合理安排,有机结合。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
置与检查、辅导、课外活动、测试、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等八个方面都制定了规范要
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3) 深化德育改革,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制
定了德育工作规范,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
的德育工作干部队伍,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师范性教育。(4) 深化师资培
训制度改革,着眼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教职工政治学习、教师学历和基本功达标、教师培训进修
等制度,通过岗位培训、岗前培养、鼓励进修等,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教
师学历达标率87.5%,有20名教师参加了北师大和山师大研究生班的学习。教育教学
质量和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申报的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关于加强中等师范学校
教师职业机能训练的若干问题研究》、《和谐教学实验子课题研究》先后被国家教委
师范司和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并取得初步成果,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和谐教学研
讨会上,均被评为“和谐教学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校
体育研究实验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滨州地区校舍设施维护
优秀学校”、“滨州地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蔡龙基)

【滨州经济学校】 山东省滨州经济学校创建于1965年,期间几易其名,1990年2月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占地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37人,其中具有高中级
专业技术职务者82人;设有财务会计、计算机及应用、餐旅管理等13个专业;有33个
教学班,1556名在校生来自七省市;学校有先进的计算机房、规范的会计模拟室和标
准的餐旅技能训练室等10个实验室;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山东
渤海活塞集团和北京动画制作中心等多处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报刊200余
种;学校环境优美,教室有电视,学生宿舍楼水电暖齐全,餐厅配有先进的自动售饭
系统。
1998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 西院建设初具规模。原彭李中学划归学校管理
以后, 学校抽调精干人员,投资近40万元,进行全面维修和改造。已有10个班近400
名学生在西院学习活动和食宿。(2) 为“创城夺杯”活动做贡献。作为第四次全国卫
生城检查验收的必查单位,全体师生统一思想,通过奉献日、义务劳动等活动,消灭
了卫生死角、粉刷了门窗和墙壁,获得“地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3) 招生工作取
得宝贵经验。面对1998年中专招生并轨的严峻形势,学校在稳定省内生源的基础上,
生源扩大到辽宁、河南等大城市。学生报到人数比上一年增加131人。(4)“双证书”
制初见成效。学生毕业时,在取得中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
级证书,已收到明显效果。1998年学校与青岛建工学院联合举办在校生大专函援班,
争取让学生毕业时,取得中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5) 餐旅专
业学生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顶岗学习,为其他专业的实习做出了表率、发挥了桥
梁作用,并为宣传滨州做出了贡献。(6)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校长负责制、
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责位目标责任制。通过改革,启动了内部活力,调动了
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被评为“模范管理学校”。

(崔建国)

【滨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 滨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位于滨州市黄河二路769号,是区
内唯一的一所中等体育专业学校。 该校1986年8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主要任务
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并为省、国家优秀运动队、
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
到1998年,该校占地面积79亩,开设田径、武术、射击、举重等十一个项目。有
在校生700余人。 教职工80人,专职教师48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0人,
本科学历25人。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该校非常重视硬件和软件的开发,为了保证各运动项目的良好开展,有一个舒适
的训练场所,学校尽最大限度改善训练条件,建有武术训练房、摔跤训练馆、柔道训
练馆、举重训练房、篮球训练馆、射击训练场、乒乓球训练馆、跆拳道、散手训练房、
田径素质训练房等,共5500余平方米,新上微机10余台。1994年以来,学校适应市场
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对人事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在
全区范围内聘任教练员,实行风险金制度和奖励制度,有效地增强了内部活力。在第
一次聘任中共有6名县市和外省市教练员受聘。 1996年新上自收自支的武校和乒校两
个学校,积极走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道路。
近两年来, 该校共为上级优秀运动队输送20多人,在省希望杯比赛中共获金牌6
2枚, 银牌68枚,铜牌68枚。在上海举行的八运会上,该校输送到武汉体院竞技体校
的成冉获一枚金牌,填补了滨州地区全运会无金牌的空白。
1993年, 该校被中共滨州地委、行署授予“地区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
997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1998年,中共滨州地委、行署给
该校记集体二等功。

(宋淑萍)

【滨州地区劳动技工学校】该校是1980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中等职业
技术学校。到1998年底,该校占地90余亩,在校学生1000多人,教学设施齐全,有教
学楼、办公楼、实习培训楼、宿舍楼,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有教职工百余人,其中高级讲师(实习指导教师) 10人、讲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3 9
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先后开设了钳工、电工、车工、造
纸工艺、化工仪表、烹饪、餐旅服务、暖通、印染、服装设计等十多个专业,其中以
机械加工和电工为主,是滨州地区机械加工和机械制造行业技术工人的主要培训基地。
为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学校又于年内开设了数控机床切削加工高级班。
20年来,该校向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4000多人,绝大多数分配在地直及各县市大
中型企业工作,不少人已成为众多企业的业务骨干或技术标兵,为滨州地区经济建设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社会誉为培养实用型技术工人的摇篮。学校先后被省劳动厅命
名为山东省一类技工学校、山东省技工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单位;被滨州地区命名为职
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1998年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
建校以来,滨州地区技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严守“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
校训,团结一心,奋力拚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
来一片荒草地上的十几间平房发展为具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容教学、实习、生活、
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1998年滨州地区技工学校在全区率先提
出了跨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行列的设想,力争办成“滨州职业技术学院”,尽快结束
全区没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

(杨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