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4&rec=86&run=13

【概况】1997年,全区外经贸事业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参与,以及大经
贸格局的形成和大型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带动,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有史
以来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年,开放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对全区
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区社会出口总量达35亿元,
同比增长40%,占全区工业销售额的23%; 进口贸易额达2.3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73.76%, 在全省17个市地中列第八位,其中,外贸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出口月增
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增长率,实际出口总量达到1.46亿
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长44.88%,超额12.50%完成全年计划。自营进出口企业
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规模继续扩大,奠定了全区对外开放大经贸格局的基础,成为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直接动力。截至1997年底,全区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达
到8家,生产企业达到18家,已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达126家,具备开展进出口贸易条
件的企业比上年扩大了13.4%,形成外贸企业、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三路大军,
国有、 民营企业152家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的局面。全区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经济国际
化、市场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企业集团化的新特征。与滨州地区建立长期经贸关系
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非洲、拉美、东欧等市场
开拓力度加大,出口份额攀升到40%以上。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造就出滨州印染集团、
滨州针棉织品集团、位桥棉纺织厂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这些骨干企业带动了全区对
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利用外资规模迅速膨胀,全区新批三资企业35家,三资企业累计
达到269家; 合同外资额达8164万美元,同比增长191%,超额36%完成全年计划,全
区累计合同外资额达3.42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138万美元,同比增长41.6%,
超额28%完成全年计划。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幅度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
幅223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以滨州市自来水管网建设项
目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无棣都瑞和沾化金角两大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
利,合作融资、联合资本运营等利用外资新方式不断探索,带动了利用外资大项目和
好项目明显增多, 利用外资后劲显著增强,仅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就有4个。
外资来源扩大到20多个国家 (地区) , 三资企业增资大幅度提高,共有5家企业增资
1451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28.3%。外经工作持续发展,实际利用外国政府贷款
170万美元,合同外
国政府贷款165万美元,国际金融组织贷款810万美元正在办理转贷手续。实际运
作4家海外企业经营良好,海外业务均有所增长。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针对土地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设备陈旧落后的实际,滨
州地区通过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资金,推
动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1997年滨州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
额达1.89亿美元,其中出口1.0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71%以上,涉及纺织、
服装、黄金饰品、电子产品等区内主要支柱产业和行业。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培育
出滨州印染集团、位桥棉纺染织股份公司、阳信长威电子公司、东美人金饰股份公司
等一批骨干外向型生产加工企业,进一步巩固全区对外大经贸格局,加工贸易已成为
滨州地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1997年全区仅进口棉花一项
就达4.1万余吨,利用国外资金达2亿多元,对于解决滨州地区纺织原料供应,促进纺
织品出口和纺织行业效益好转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解决就业岗位3000余个; 加
工贸易促进了滨州地区企业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了出口产品
的竞争力,同时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还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技术、管理人才,为改善全区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由技
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初加工产品向技术密集型高精新产品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7青交会滨州代表团成果斐然】1997年,滨州地区成功组织参加了中国青岛对外
经济贸易洽谈会, 7县市、地直十几个部门近200家企业800余人参加洽谈会。滨州地
区代表团本着“广交朋友、了解信息、扩大影响、洽谈合作、取得成效”的原则,会
前精心筹备,企业积极参与,部门通力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洽谈会期间,代表团与
300多名外商进行广泛接触和洽谈, 南非客商首次踏足青交会,滨州地区就与之建立
了经贸合作关系,博兴酒厂与南非干果合作有限公司葡萄酒合资项目,开创了山东省
与南非经贸往来的先河。与历届青交会相比,此次青交会代表团取得成果有很大突破,
与外商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104份,出口成交额达1.064亿美元,进口成交2229.5万美
元,分别比上届增长242%和378%;签订投资合同、协议44项,总投资额达1.5亿美元,
合同、 协议外资额达9710万美元,比上届增长193.3%。骨干企业和骨干外资项目的
带动作用突出,滨印集团、位桥棉纺织厂等骨干企业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80%以上;
骨干利用外资项目多为生产性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300万美元
以上的大项目就有14项签订合资合作合同或协议, 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个,
项目平均外资额达221万美元。

【阳信县河流镇招商引资渐入佳境】阳信县河流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
型经济,促进并带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近几年来被行署先后授予
“外向型经济先进乡镇”和“最佳外向型乡镇”等称号,在全区招商引资和发展外向
型经济方面出现了“河流镇现象”。河流镇地处欠发达的阳信县东部地区,是典型的
农业乡镇,全镇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缓慢。1991年后,镇领导班子围绕实施外向带动
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阳信县作为全国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利
条件,根据河流镇实际,以“三个有利条件”为标准,大胆尝试,制定了一系列扩大
开放、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外商在河流镇投资办企业,不仅享受国家规定沿海地区
的一切优惠政策,还在用地、用水、用电、通讯等方面优先。河流镇在项目、资金、
场地、税收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同时大力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发展
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到1997年底,河流镇共兴办外向型企业20家,累
计实际利用外资2798万美元,占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14%。培育出阳信长威电子、
华盛皮革、福琛餐具等骨干三资企业,促进并带动了河流一、二、三产业的大发展,
全镇已经形成畜牧皮具、不锈钢制品、工艺抽纱、电子制品等生产出口基地,初步形
成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产品畅销美、澳、加、日、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
区,在全区乡镇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独领风骚。

【金汇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金汇玉米开发股份公司是诸城外贸集团与香港合
资的一家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公司座落于滨州市滨城镇,设计生产能力年加
工玉米45万吨,可消化全区玉米产量的50%,生产玉米淀粉30万吨,并建成大型玉米
收购运销市场。计划总投资4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是全省最大的
玉米淀粉生产企业,玉米淀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利税1.5亿元。一期工程1997年5月开工,投资8000万元,10月份正式投产,年产玉米
淀粉14万吨。工程全部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主要设备由国内50多个厂家投
标竞争。公司在生产玉米淀粉的同时,还进行系列后序加工,生产玉米蛋白粉、颗粒
饲料、 色拉油、植酸钙、胚芽粕等副产品,玉米加工增值率达100%。成功引进金汇
玉米公司,开辟了滨州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滨州地委、行署、滨州市委、市
府真诚合作的决心,滨州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滨州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是吸
引诸城外贸集团果断将项目投向滨城镇的关键因素。金汇玉米开发公司的建成投产,
带动了滨州市滨城镇的开发和利用,吸纳当地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仅年劳务收入就
达1600万元,盘活了滨城镇长期闲置的多家企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带动了相关产业
的发展。在项目实施中,诸城外贸公司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把握、上项目的技巧、
运筹资金的手段、对当地政策的充分运用、大干苦干抢抓市场的拼搏精神,为全区各
行各业加快发展树立了系统完整的样板。

【外贸改革出新路】滨州地区外贸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外贸企
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贸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外贸企
业经营举步维艰,为从根本上解决外贸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1997年滨州地区
在深入调查、综合分析外贸企业面临形势和历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企业体制
改革的大环境中探索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打破条块分割,跨所有制、行业、地域
界限,围绕大经贸格局,重点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推动外贸企业向大型生产企
业、外贸企业靠拢,通过工贸结合、集团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产为纽带
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扬长避短,彻底摆脱外贸企业长期存在的无可控商品、无实业
支撑、无融资能力的困难局面。滨州地区进出口公司作为全区唯一的具有综合商品进
出口权的公司, 自公司建立以来因管理不善连年亏损累计达500多万元,负债率高达
到289%。 滨州地区进出口公司迅速摆正位置,以组建滨州地区进出口集团为契机,
果断依托国内大型外贸集团诸城外贸总公司、聘用大企业家诸城外贸公司总经理王金
友任董事长, 迅速恢复经营,到年底仅半年多时间,企业出口创汇就达580万美元,
利税78万元,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滨州地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1995年获得进
出口权后由于对市场经济不适应,进出口经营权的优势未能发挥,公司连续亏损,资
产负债率高达72.89%, 职工人心涣散。通过与滨州市针棉织品集团横向联合,采取
整体划转方式作为紧密层企业加入集团,从根本上解决了无实业支撑、无可控商品的
弊端,而且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资本运作的空间,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郑树志 侯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