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4&rec=64&run=13

【概况】1997年,全区纺织工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以抓扭亏为主题,
强化企业管理,开展“振兴杯”活动,推进成本控制目标管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拓宽进出口贸易渠道, 增强了企业活力。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73亿元,比上年增
长14.19%; 工业增加值完成5.11亿元,增长5.1%;销售收入完成22.83亿元,增长
10.85%, 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出口交货值完成10.01亿元,增长16.12%;实现利
税1.44亿元,增长46.5%,实现利税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实现利润2122万元;年末
亏损企业3户,比上年减亏25%;亏损企业亏损额336万元,比上年减亏86.31%;
产销率完成97.66%,与上年持平;省、地质量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97.20%,
质量稳定提高率93.3%;全员劳动生产率67108元/人年,比上年增11%;技术改造投
资额1.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新产品产值率1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安全
生产三项(无火灾、无重伤、无死亡)考核指标实现两个一档(无火灾、无死亡),一个
二档(火灾率或死亡率0.03‰以下、重伤率0.3‰以下)。
强化企业管理,扭亏增盈取得突破。为圆满完成中共滨州地委、行署下达的各项
工作任务,实现扭亏增盈。纺织行业在强化企业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全年超额完成挖潜增效3000万元; 减员增效523万元;在开发抗菌产品、防臭产品的
基础上又开发阻燃产品、抗静电产品、高密度人棉织物、高档大刮底印花系列毛巾产
品、 腊仿花布等。布增长14.3%,印染布增长11.22%,针棉织品折纱增长10%,毛
巾增长50%, 呢绒增长56.7%,销售收入增加2.3亿元,实现了系统内全行业扭亏增
盈目标,超额完成3000万元的计划指标。
加强市场营销,进出口贸易有较大进展。纺织工业在增支减利因素不断增加的不
利条件下,坚持两个市场并重,内外销互补,尽可能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全年完成
出口交货值10.01亿元, 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3.85%。比1996年提高2个
百分点, 居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3个企业过亿元,滨州印染集团3.69亿元;滨
州针棉织品集团公司1.77亿元;邹平棉纺织厂1.07亿元。全系统进口涤纶、粘胶等纤
维价值为4.05亿元。

(闫广阁)

【滨印集团获“出口创汇大户”称号】1997年,滨印集团公司自营出口创汇4089万美
元,比1996年提高30%以上。在全省29家自营出口创汇超过千万美元的总排行榜上名
列第三,在生产性企业自营出口创汇中位居第一,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授予“1997年
度出口创汇大户”荣誉称号。
滨印集团国际化经营走的是“发挥市场全功能,追求市场最大化”的道路,在注
重市场目的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使市场领域得到了层层推进。该集团高档产
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全棉高级衬衫面料免烫抗
皱整理”等一批高新科技产品,已进入国际领先地位。
1997年,滨印集团一方面稳住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境外建立销售网点,使商品
输出渠道更加畅通、便捷。至年底,滨印集团通过境外销售公司或代办处外销产品量
已占到外销产品总量的50%以上。随着外向规模的扩充和实力的增强,集团的企业信
誉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叫响, 亚美尼亚、尼日利亚驻华大使分别于1997年3月、11月率
商务考察团对集团进行了考察,美国、肯尼亚、阿联酋、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著名公司代表也多次前来洽谈商贸。

(江岸)

【滨州针棉织品集团实现高层次低成本扩张】滨州针棉织品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滨州市
毛巾厂,始建于1980年,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发展成为集纺织、染织、成品加工
和外贸进出口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是滨州市的主要骨干企业、滨州地区重点扶
持发展的八大集团企业之一、也是山东省毛巾产品定点生产和出口厂家。到1997年,
该集团拥有棉纺锭2.5万枚, 毛巾织机600台,平网印花机4台,年产棉纱5000吨。全
年实现销售收入31447万元,创利税1768万元,其中利润586万元,出口创汇2132万美
元。在近年来棉纺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大趋势下,针棉集团独辟蹊径,在立足高科技的
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高层次、低成本扩张之路,使集团公司净资产由两年前的1000多
万元膨胀到9000多万元,创造了在逆境中崛起的奇迹。
近年来,针棉集团得到了长足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备
较强的竞争能力,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产品在档次和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企
业综合实力难与国外大集团、大公司相抗衡。为此,该集团抓住纺织行业调整、国内
纺织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的机遇,低价购买二手先进设备,引进技术人才,用足用活政
策,加快实现了高层次、低成本扩张。在这一过程中,针棉集团采取了三条措施:(1)
根据企业技改的需求,采取以购买的方式,引进外地处于闲置状态的先进设备,提高
企业技术档次。将原计划从国外引进日本的设备,改为购买上海第二毛巾厂1992年从
瑞士引进的12台提花剑杆织机和整经机, 嘉定毛巾厂和宿迁毛巾厂引进的2台意大利
平网印花机,比引进同类设备共计节省投资3125万元。这些设备投入生产后,完全满
足产品设计要求,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创汇,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2)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引进安装设备,针棉集团没有新建
厂房, 而是通过对部分车间辅房进行调整改造,充分利用厂房空间来实现的。安装2
台印花机厂房场地改造仅支出25万元,比新建同面积厂房节约投资80万元。同时,对
项目实施全过程统筹安排,车间改造与设备拆卸同步进行,不仅为开拓市场、增加效
益赢得了宝贵时间,而且由于缩短了工期而节省建设期贷款利息达50余万元。(3) 以
较少的投资,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利用一些闲置的资产与外商、银行合资兴办了“滨
州三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这样一个公司按正常建设约需要投资2000万元,而
集团公司实际只投入了一些闲置的资产就达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的。 到1997年6月,
三合公司注册资本由400万元增到700万元。其生产的“拉舍尔晴纶毯”、“迷你巾”
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定单连续不断。

(肖侯)

【兴顺织造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单织厂家】兴顺织造公司的前身是博兴县麻纺厂。随
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麻袋需求量锐减,同时出口受阻,使得麻纺厂陷入困境。1991年,
该公司面对市场不等不靠,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厂房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走上了艰辛的转产、 技改、发展、创业之路。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棉织机870
台、 新上200台套灯芯绒生产线,并在原厂区的基础上,又新置厂区3.86万平米,新
建生产车间5200平米,兴顺公司由此成为全省最大的单织厂家。兴顺织造公司随市场
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转产一个新品种,仅需几天时间。资金几十天就能周转一次。他
们又争取到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70%以上走向国际市场。1997年,该公司实现产值
8822万元,利税560万元。兴顺之路越走越宽。

(牛万正 刘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