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4&rec=52&run=13

【深化农村改革】1997年,农村改革主要有两个主题:(1)深入贯彻中办发[1997]16
号和鲁政发[1997]55号两个文件精神,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
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续签及延长土地承
包期工作。对前一轮承包办法基本合理,大多数群众满意的,直接续签新一轮承包合
同,合同期限一律延长至30年。对前一轮承包办法不够完善的,本着“大稳定、小调
整”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适当调整。不再提倡推行“两田制”,已经搞了的,
视情整顿。对运作规范,当地群众比较满意的,在完善、规范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对
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引起群众不满的,坚决予以纠正。(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
继续强龙头、扩基地、拓市场的同时,结合区情,进一步确立了粮油、棉麻、林果、
畜牧、水产、蔬菜、桑蚕、食用菌八大主导产业,按照“五个一” (一个产业、一个
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意见) 管理体制的要求,酝酿、筹建了由地区
领导挂帅的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下设7个产业分工领导小组及办公
室。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参与,领导分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领导体制。在此基
础上,以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与合作经济结合,促进一体化
组织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截至年底,全区共创办农村专
业合作社29家, 吸收社员1.4万户,吸纳股金632.8万元,辐射到50多个乡镇、2000多个
行政村。其中惠民县清河镇蔬菜专业合作社、沾化县李家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下洼
养殖专业合作社、滨州市宝利养猪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社。

(董希国)

【抗灾救灾】1997年, 滨州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6~7月份全区平均降雨
量59.6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76.4%。黄河在汛期断流,全年断流11次,累计断流226天。
全区受旱农田面积32万公顷, 其中重旱面积16万公顷,秋作物因旱不能播种面积5万公
顷, 秋粮比1996年减产47.6万吨,减44.4%。其它农作物、林果、水产都受到不同程度
的影响。8月19日至20日,全区又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虽然对当时的持续干旱有所缓解,
但也给农业生产造成又一严重损失。据灾情统计,全区19.5万公顷秋作物受灾, 其中
14.5万公顷玉米全部倒伏, 3.3万公顷大豆大面积积水,棉花上部花蕾脱落20%左右,果
树落果近一半, 渔业损失更大。两灾并发,给全区农业造成直接损失10亿元以上。面
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救灾。一是加强领
导。地委、行署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灾工作,并组成以六大班子领导带队的工
作组,分赴灾区检查指导工作,各级各部门也都派出工作队深入到基层帮助群众抗灾
救灾。二是大干水利。各级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抗灾的重要措施来抓,年内按质
量、按要求先后完成了小清河、徒骇河、潮河三条重点骨干河道的疏浚治理,新建各
类水库34座,蓄水量增加3787万立方米,新打机井6658眼。同时,大搞了方田建设、挖
塘筑台和田间工程,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增产增收。为弥补灾害损
失,地委、行署确定在全区农村大力开展增产增收活动,突出抓了五个“补”,即:
早秋损失晚秋、冬季补,种植业损失畜牧、水产补,大田损失家庭副业补,产量损失
加工销售补,农业损失乡镇企业补。通过全区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夺取了抗灾斗争
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全年农业总产值118.16亿元,按90年不变
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0.8%。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6元,比上年

增加168元,增加9.4%。

(侯清洪)

【科技兴农】1997年,科技兴农活动重点在两个方面搞了突破:(1)实施“一园三带”
工程。年内,行署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890万元, 扶持建立起沿205国
道、 220国道和济青高速公路三线高效农业示范项目12个和以滨州农校为依托的地区
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园。这些项目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支撑,集引进、推广、示范于一
身,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全区科技兴农的样板。(2) 健
全风险保障体系。年初,行署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强化人工增雨防雹和农村
科技信息服务网这两大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一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行署的要求,
密切配合,狠抓落实,使这两大体系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跨入全省先进行列。截至
年底,全区布设人工增雨防雹高炮67门,形成防雹覆盖面积400万亩,建成7个县级发
射中心, 93个乡镇发射分中心,形成了以县市为中心。村为基点,县、乡、村联网的农
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据统计,一年来,该网络共发布科技信息稿件213篇,对指导全
区防灾抗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希国)

【农业综合开发】1997年,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又上新台阶。(1) 圆满完成第三期农
业开发项目建设任务, 并通过了省、国家验收。1997年是第三期(1994~1996)农业开
发项目竣工验收年。按照“四高”、“八化”要求,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督促、指导,
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全区共建成项目67个, 完成总投资1.93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
政投资7339万元, 地、县财政配套1638万元,贷款2620万元,县以下自筹7733万元。共
改造中低产田33万亩,开荒12万亩,改良草场1万亩,造林4万亩,建成多种经营和龙头企
业项目50个。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区项目区新增农产品
生产能力: 粮食7.14万吨,棉花0.24万吨,肉类0.17万吨,瓜菜15万吨,果品1.4万
吨。 年增农业收入2.94亿元。项目建设质量标准上了新档次,4月份省通过抽验
沾化、邹平、无棣3县,综合评价滨州地区第三期项目,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位次前移。
5月份,沾化县又代表省接受了国家验收,国家验收组对沾化县及滨州地区的农业开发
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不失时机地开展了1997年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再
掀农业开发新高潮。地、县市业务部门对新建项目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按上级部门的
要求,认真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任务书。通过开展大量协调、争取工作,
省批准了滨州地区1997年农业开发项目建设计划。根据省批准的计划, 采取多渠道筹
集资金,掀起了大搞农业开发的新高潮。截止年底,全区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
了大部分项目框架和主体工程,为下年度按期竣工验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宋迎敏)

【扶贫开发】1997年, 扶贫攻坚取得新的成果,全区14万人摆脱了贫困,占年初20万贫
困人口的70%,76个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比上年增加485元。主要措施:
(1)建立扶贫攻坚调度会议、领导责任制、宣传“三项”制度,狠抓组织领导。地委、
行署主要领导带头联系全区特困村最多的沾化县齐乡和阳信县温店镇,地区五大班
子的23名地级领导分别联系3个县有特困村的23个乡镇。(2)实行“四路”并进,狠抓
项目建设。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走建设当家田、当家水的路子;从调整产业
结构入手, 发展多种经营和支柱产业,走建立当家项目的路子;从支持兴办龙头企业
入手,走实施产业化扶贫的路子;从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入手, 走科技
扶贫的路子。(3)坚持“三管”齐下,狠抓对口帮扶。大力开展行业扶贫,在基础设施
建设和服务上千方百计向贫困县乡、村、户倾斜;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据统计,
1997年参加对口帮扶的109个地、县市直单位共注入各类帮扶资金2045万元,帮助新上
项目51个,改造建设基本农田1.2万亩,铺设柏油路80公里,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8期,
受训人员3000余人次; 广泛开展结“穷亲”、献爱心活动。3个扶贫县的2000多名副
科级以上干部都分别与一个特困户结成“穷亲戚”,个人投入的扶贫资金达54万元。

(李勋)

【农村小康建设】1997年, 全区继续在农村开展奔小康“致富杯”竞赛活动,涌现出
滨州市市东办事处等10个奔小康致富强乡镇(办),博兴县博兴镇伏路村等95个奔小康
致富强村(居委会) 和1000个双文明建设致富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奔小康进程。截至
年底, 全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9%,比1996年上升9.5个百分点,其中基尼系数、恩
格尔系数、电视机普及率、服务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
重、用电户比重、享受五保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9项指标达到小康值要求,
人均蛋白质摄入量等6项指标尚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侯清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