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9&run=13

【“七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七五”期间,全区坚持“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子,实现了经济上的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和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开创了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
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在“六五”
翻一番的基础上,“七五”时期又超额完成了预期计划目标。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41.67亿元(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1986年增长37.6%,
年均递增8.30%; 国民收入36.35亿元,比1986年增长50.5%,年均递增10.8%;社
会总产值达到88.92亿元, 比1986年增长57.6%, 年均递增12.0%; 工农业总产值
74.54亿元,比1986年增长53.11%,年均递增11.2%;其中,农业总产值28.90亿元,
比1986年增长6.6%,年均递增1.6%;工业总产值45.64亿元,比1986年增长112.8%,
年均递增20.8%。人增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00元、468
元和1130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了31.4%、43.5%和46.1%。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43亿元,比1986年增长125%,年均递增22.5%。
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七五”末,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比重由
1986年的46.6%上升到61.2%;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由1986年的20.0
%上升到33.6%;第三产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86年的54.8:
23.7:21.5变为45.1:33.0:21.9。
三、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增长。“七五”期间累计投资达15.8亿元。其中农业投资
2.29亿元,工业生产性建设投资4.89亿元,输变电工程投资0.43亿元,城市建设及交
通投资2.59亿元, 教育卫生投资3亿元,其它基础设施2.68亿元。投入的增加,积累
的扩大,生产条件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增强,都为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
基础。
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不断
深化农村改革,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增大投入,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促进
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0年,种植业产值达到19.19亿元,比1986年下降16.2%,
年均递减4.5%;粮食总产量137.5万吨,比1986年下降8.5%,年均递减2.2%;棉花
总产量10.4万吨,比1986年增长3.4%,年均递增0.8%;林业产值0.75亿元,比1986
年增长104.3%,年均递增19.6%;畜牧业产值6.12亿元,比1986年增长157.0%,年
均递增26.6%; 渔业产值1.62亿元,比1986年增长256.8%,年均递增37.4%。“七
五” 末,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5万亩。农村用电量达到2.62亿度,比1986年
增加0.41亿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3.66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29.3%。机耕地面
积4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比1986年增长29.1%;化肥施用量(折纯) 14.4万
吨,比1986年增长11.7%;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水平
明显提高。
五、工业取得长足发展,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纺织已形成全区的主导工业,
轻工、机械、化工、食品四大工业支柱的雏形已基本形成。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生产
水平显著提高。1990年,纺织发展到42.7万纱锭及8176头气流纺,织机达到7500台,
啤酒6万吨,造纸2.8万吨,原盐85万吨,水泥46.2万吨,化肥(折纯)3.78万吨,活塞
250万只,柴油机3.5万台。并新增毛纺、化纤、塑料、玻璃制品、饲料加工、冶金等
工业, 填补了滨州的空白。乡村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总产值达到11.08亿元,占全
区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 通过技术改造和利用外资,更新和引进了一批具有80年代
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城乡市场繁荣,外向型经济得到发展。经济的发展,使有效供给不断增加,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8.01亿元,比1986年增长76.1%,
年均递增15.2%。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大大促进了全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0年,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4.3亿元,比1986年增长69.3%,年均递增14.1%。
七、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利建设,狠抓了现
有工程的改造扩建和配套,并新建了一批水利工程,提高了引黄能力,扩大了灌溉面
积,引水量达到20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滨州
二水厂和各县城自来水厂相继建成投产,改善了城镇居民和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电力建设,新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7处,扩建3处,新增线路201公里,增加容量
21.5万千伏安,县县都建起了110千伏输变电站。全区110个乡镇都通了电,用电村庄
达到95%以上,用电农户达到82.6%;城市供电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基本保证了生产
及生活用电的需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 新扩建东风港两个千吨级泊位码头和3个小型盐
业码头,年吞吐量达到100万吨。公路通过新建改建,有二级路面225公里,三级路面
623公里, 乡间公路600公里,沥青路面总长达到1400多公里;汽运客运量793.8万人
次,周转量达到5.07亿人公里;货运量759.4万吨,周转量达到7.34亿吨公里。
邮电事业,加快了通讯设施建设,改善了企业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滨州、
邹平、博兴、惠民、无棣4县1市市话实现自动化,同时长途全部进入大网,实现全网
长途电话直拨。
八、科技、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发展科技事业,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其中
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1.05万人。 取得科技成果477项,其中获省级奖37项,国家级
奖4项,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实行了全民办教育,加快了中小学校舍改造,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有高等院校3处, 在校生2040人;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处,在校生4098人;普通中学
310处,在校生14.3万人;小学4552处,在校生35.8万人。7~11岁儿童入学率达到98
%。 全区有中小学教师30350人,其中获得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占53.3%。职业
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多、覆盖面广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及
专业培训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计划生育工作,贯彻了中央“统一思想、稳定政策、抓紧工作”的指导方针,加
大措施,严格领导责任,严格计划管理,抓基层,打基础,促平衡,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现了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目标要求。
文化、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地县
驻地都建起了影剧院、文化馆,部分乡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了一
大批健康有益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了卫生设施建设,改善了卫
生医疗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地县市普遍建立了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电
视覆盖率达到了75%以上。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运动
水平逐年提高,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七五”期间各县市都建起
了档案馆,充分发挥了档案为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九、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区农村认真落实党的现行政策,逐步实现脱贫致
富,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多数群众过上了富裕生活。沿海、山区、滩区等贫困地区
的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1990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496元, 比1986年增长18.4%, 平均每年递增4.3%;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
1562元,比1986年增长86.6%,年均递增16.9%。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不断
增加,城乡居民的购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城乡居民消费额11亿元,平均每人
316元;个人储蓄总额达到18.3亿元,人均存款525元。
十、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新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在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健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促进了农村商品经
济的发展。在工业企业,以扩权搞活为中心,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
责制, 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给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商品、资金、技术、
劳务等市场正在逐步发育和完善,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科技、教育、劳动工资
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认真贯彻党中央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较好
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整个国民经济正在向着持续、稳
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地区计划委员会)

【“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4亿元,
其中“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95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总产值113亿元, “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5.2%。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总产值
307亿元, “八五”期间年增长27.4%。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32.7亿元,
“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8.2%。全区财政收入6.24亿元,“八五”期间年均增长20.8
%。
一、农业综合开发。滨州地区先后被列入黄淮海平原开发、徒骇河流域开发和黄
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区范围。“八五”期间,全区上下集中力量大搞中低产田改造,大
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成了一批稳定的粮、棉、果、肉生产基地。1995年
粮食总产量230.42万吨,棉花总产量5.95万吨;全区6县1市全部跻身“全国产棉百强
县”和小麦基地县行列;阳信鸭梨发展到20万亩,年产20万吨;无棣枣粮间作面积扩
大到80万亩,产枣2.1万吨;全区大牲畜存栏158.43万头,年产肉食39.05万吨,禽蛋
20.95万吨,水产品产量11.94万吨,其中海产品8.65万吨,大量销往国际市场。在农
田水利建设、沟渠林网路综合治理方面,建成了黄河以南丘陵地带引黄补源工程,改
造扩建了黄河以北簸箕李、韩墩、道旭、张桥等骨干引黄工程和小开河引黄治理工程,
疏浚治理了徒骇河海口段工程。“八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7亿元,其中
水利投资1.1亿元, 完成土方2.11亿立方,全面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有
效灌溉面积由原来的394万亩,增加到414万亩。科技兴农工作,以粮棉滨州、畜牧滨
州和十大基地(小枣、鸭梨、苜蓿、芦笋、桑蚕、蔬菜、水产、畜牧等)建设为中心,
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大面积、大规模区域性开发为重点,采取示范先导、综合
开发、引进推广等多种形式,紧密与农业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两高一优”和市场农
业的发展。“八五”期间,全区组织实施农业科研、开发、星火、推广项目204项(国
家5项,省级31项,地区级108项),科研投资达1.34亿元。
二、工业长足发展,产品各具特色。滨州地区在“八五”期间,基本形成了轻纺、
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等支柱行业,基本搭起了工业经济的整体框架。通过抓速度,
上效益, 挖潜改造,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7亿元,增长速度34.3%,中大型企业
发展到100家, 创出一批名优产品。重工产品主要有活塞、曲轴、柴油机内燃、圆盘
锯石机、 锻压操作机、石墨密封材料等。山东活塞厂年产活塞400多万只、90多个品
种。 1995年“渤海”牌活塞入选山东名牌行列,并一次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认证。
滨州柔性石墨密封件厂近年研制成功的柔性石墨板材, 在全国独树一帜,年产量229
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邹平铜矿年产金属量黄金36.09千克、铜2999.45千克、钼12
吨。化工产品主要有原盐、硫酸、烧碱、合成氨、碳铵、化纤、农药、电石、石油产
品、石油助剂、塑料加工助剂等。沿海无棣、沾化两县有盐田39万亩,年原盐生产能
力150万吨。滨州化工厂新上15万吨重油催化裂化项目,跻身国家精细化工基地行列。
鲁北化工总厂以盐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制硫酸联产复合肥、水泥获得成功,填补
了国内空白,荣获国家科技攻关奖,年产15万吨磷铵、20万吨硫酸,联产30万吨水泥
的扩大工程已经国家立项,正在建设中。依托劳动力资源,发展乡镇工业。1995年,
全区乡镇工业完成产值2.38亿元,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力军。纺织产品,全区拥有
环锭纺50万头, 气流纺2万头,毛纺纱锭1.35万枚,织机8000台,年产纱6000吨、布
1.4亿米、 毛线1647吨。产品有高支高密府绸、纺羽绒布、印染布、灯芯绒、牛仔布
和兔、羊毛大衣呢等10多个系列。山东滨州印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已达
3亿元,“八五”期间连续3年保持全国印染行业经济效益首位。先后荣获“省先进企
业”、“中国纺织行业利税百强企业”等荣誉称号。轻工产品主要有酒、果汁、罐头、
糕点、纸张、皮革制品、餐具等。全区有11个县属以上骨干酒厂,年产白酒4.1万吨,
果酒0.29万吨。 山东琥珀集团总公司年产啤酒12.09万吨,跻身全国八强,在1995年
全国啤酒行业质量检评中,再次荣登榜首。
三、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1995年,全区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自营出口创汇
3794.8万美元。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758万美元。年末全区共有三资企业246家,三资
企业项目总投资1.46亿美元,合同外资746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55万美元。与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利地促进了滨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八五”期间,科学技术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七五”末的28%提高到36%;全区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79项,
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省科技进步奖81项。有滨州医学院、滨州师专、滨州教
育学院3所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9处;1995年,全区普通高校在校生2884人,普通
中专在校生7724人, 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0550人。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
覆盖面达49.3%,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地、县市普遍建立了电视台、
广播电台,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有线电视网已达6.3万户。
五、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区小城镇规范化建设开始起
步,15个小城镇已初具规模。滨州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功能日趋完善,辐射带动作
用明显增强,1992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8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
入达到4087元,“八五”期间分别增加了892元和2525元。全区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
部分乡村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食品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耐用消费品实现了更新换
代,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95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5平方米,农村达到
25平方米。

(孙象义)

【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6年,是“九五”计划开局之年,在地委、
行署的正确领导下, 全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积极推进两
个转变,突出发展主题,取得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新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
展,经济结构调整进展加快,物价涨幅明显回落,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
事业有新的发展。 初步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76.1
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19.5%。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理想;产业结构不尽合
理,调整缓慢。
一、农业。全区各级政府把农业摆到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
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取得全面
发展。 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120.28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3.81亿元,增长3.9%;林业总产值1.93亿元,增长33.1%;
牧业总产值45.44亿元,增长6.2%;渔业总产值9.10亿元,增长3.5%。
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春旱秋涝等自然灾害,粮食和棉花略有减产,但蔬菜、水
果获得大丰收。林业生产不断发展。全区完成造林面积7.5万亩,四旁植树670万株,
育苗面积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9%,比上年提高2.6%。
畜牧业规模生产扩大,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区各级领导把畜禽规模饲养作为
营造畜牧业大发展的基础来抓, 取得显著成效。全区规模饲养专业户69884户,畜牧
小区发展到178处,家庭牧场发展到53个。
渔业生产喜获丰收。 全区水产总产量13.97万吨,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海
水产品10.21万吨,增长18.0%;淡水产品3.76万吨,增长1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全区拥有农田机械总动力213.74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
11.5%。拥有农用拖拉机3.74万台,增长16.5%;农用载重汽车2840辆,增长31.3%。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 19.16万吨,增长2.2%。农村用电量36893万千瓦小时,下降
13.7%。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4.9万亩,增长0.2%。
二、工业。全区工业企业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
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实现了生产和效益
同步增长。全区工业增加值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
算工业增加值39.56亿元, 增长19.7%。主要特点:一是国有工业生产增长快于非国
有工业。国有工业增加值17.20亿元,增长20.4%;非国有工业增加值22.36亿元,增
长19.1%。这与全国全省的非国有工业增长明显快于国有工业的格局形成反差。二是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26.31亿元,增长20.2%,重工业增加值13.25亿元,
增长18.5%。工业产销衔接趋好。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销售产值142.67亿元,
比上年增长26.6%,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9.98亿元, 增长19.6%。产品销售率达到
97.88%。 比上年提高0.7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9个百分点。全区乡及乡
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5.91%,比上年提高4.9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
利税11.7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利润4.99亿元,增长17.2%。反映工业经
济效益水平的六项指标三升三降, 其中产品销售率97.86%,提高0.79个百分点;资
金利税率9.06%,下降0.7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73%,下降0.20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率27.13%, 提高1.7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053元/人,增长14.3
%;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2.20次,减少0.05个次。但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
历史包袱沉重,亏损增加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幅明显回落。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增幅比上年回落17.5个百分点。
投资总额中, 国有经济投资13.28亿元,增长16.9%;城镇集体投资2.93亿元,增长
1.10倍; 农村集体投资10.32亿元,增长44.6%。中央地方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
9.36亿元,增长27.3%;更新改造投资5.0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6%;其他投资
2.93亿元,增长1.01倍。
在建项目增加,规模扩大。全区在建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在建项目648个, 比上年增加178个。新开工5万元以上项目430个,其中基建286个,
更改144个。 新开工总数中, 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个。 全年项目建成投资率
76.2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8.37%。
第二产业加快建设,基础产业投资成倍增长。全区投资向第二产业倾斜,完成投
资10.74亿元, 比上年增长54.4%;第一产业投资0.31亿元,下降45.4%;第三产业
投资6.32亿元,下降13.6%。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加大,能源工业投资2.11亿元,增长
2.05倍,原材料工业投资0.5亿元,增长1.02倍。
建筑业稳定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初步统计,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8亿元,
比上年增长15.2%。 县属以上国有建筑业工程竣工82个,其中优良工程8个,房屋竣
工面积9.18万平方米, 增长12.4%,房屋竣工率76.4%;全员劳动生产率4.68万元/
人,增长27.2%;全年实现利税448万元,其中利润45万元。
四、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区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能力
不断提高。全社会完成货运量1169万吨。比上年增长31.6%,货运周转量110935万吨
公里, 增长21.6%;完成客运量692万人,下降5.1%,客运周转量58984万人公里,
增长7.4%。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17公里,年末达到3688公里,全部为高级次高级
公路里程。乡村公路建设居全省前列,年末全区沥青路达6749公里,除无棣外,5县1
市全部实现村村通柏油路。
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7%;
业务总收入1.56亿元, 增长41.0%。年末全区长途电路1892路,比上年增512路。长
途自动交换机容量7000路端,减少600路端。本地交换机容量11.12万门,增加1.41万
门。全区实现城市电话程控化,年末城市电话用户47047户,比上年增加13882户,农
村电话用户20487户, 增加8606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73部/百人,比上年增0.08/百
人。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竞争日趋激烈。全区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3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98%。市场运
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城市市场活跃,县及县以下市场相对平稳。全区城市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额8.64亿元, 增长18.4%。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37亿元,
增长10.3%, 比城市低8.1个百分点。二是非国有经济市场零售增长快于国有经济,
并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全区国有经济零售额12亿元,增长4.3%,占零售市场的份
额为32.4%, 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5.0亿元,增长15.1
%,占领市场份额已达67.6%。
城乡集贸市场兴旺, 成交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全区集贸市场已发展到473处,比
上年增加15处。其中消费品市场446处,生产资料市场25处,要素市场2处。城乡集贸
市场成交额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6处。
物资市场不旺,农资市场看好。全区物资系统生产资料购销继续下降。生产资料
购进9.41亿元,比上年下降1.5%,销售9.76亿元,下降0.7%。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持
续增长, 供销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7.21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化肥销售
67.06万吨,增长8.3%。
对外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又上新水平。全区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企
业14家, 全年自营出口60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年末全区有三资企业280家,
实现出口额4093万美元, 增长48.4%。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协议项目298个,累计协议
额2.57亿美元,其中新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项目38个,协议额2881万美元,实际
利用外资2645万美元,增长26.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稳定
增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895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8.8
%, 比上年增长31.3%。 完成财政支出9199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2.8%,增长
22.5%。 全区上缴中央“两税”完成28832万元,增长14.6%。全区已连续五年实现
财政收支平衡,并且县、市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金融形势平稳。全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运行
呈健康、平稳的良好态势。年末,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02.73亿元,比年初增
加18.68亿元, 增长22.2%;各项贷款余额94.03亿元,比年初增加13.72亿元,增长
17.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9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银行现金支出300.07亿
元,增长9.1%。货币净投放3.38亿元,比上年少投3.19亿元。
保险业稳定发展。 全区承保总额80.61亿元, 比上年增长3.1%。全年保费收入
11953万元, 增长20.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605万元,增长18.7%;人身险保
费收入2348万元,增长61.3%。赔款总支出6766万元,增长39.6%。
职工社会保险取得长足进展。 年末全区有11.49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劳动
部门为733名失业职工提供了61万元失业救济金,为关停企业767名失业职工发放10.2
万元生活补助费; 全区12.95万名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93万名离退
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1.08万名职工参加了医疗费用统筹。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队伍壮大,科技成果丰硕。全区各类
科技人员已发展到10.3万人, 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2人,省级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人,地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82人;全区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4
项, 比上年增加37项,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的9项,国内领先水平的52项,国内先进
水平的72项, 省内领先水平的25项,省内先进水平的6项;全区专利申请量达82件,
增长10%,授权专利73件,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14项。
科技投入引起各级重视。地县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30万元,全区7个县、市科
技投入均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1%,2个县、市超过100万元。
技术开发与推广规模扩大。全区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拥有技术开发研究机构56
家, 其中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3家,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增强,科技经济一体化
进程加快。 全区培植高新技术生长点8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57项,已有8家企业被
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企业被授予省级星火示范企业。
技术市场初具规模。 年末全区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186个,从业人员1800人,其
中科技人员1266人,年末实现技术交易销售总额7561万元。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全区有各类大专院校4所,其中普通高校2所。普通高校在校
生3326人, 其中本科生1808人,专科生1518人;普通中学189处,其中高中24处,在
校学生23324人。 初中165处, 在校学生16397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
25131人, 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51.9%。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和巩固,年末全区
有普通小学1256处, 在校学生317826人,比上年增加83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
%; 小学生升学率96.8%;幼儿园1840处,在园幼儿103396人;特殊教育学校7处,
在校学生750人,成人中专技术培训人数40.1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基本扫除青
壮年文盲,成人在校中小学人数4.84万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全区有各类文化机构157处,其中影剧院和电影院10处,电
影放映队288个, 电影放映座数20万人次。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站112个,
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档案馆8个。全区有广播电台8座, 电视台2座,千瓦以上
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 电视覆盖率达88.5%。全区报刊、图书出版发行量大幅度
增加, 《滨州日报》全年发行1248万份,比上年增加156万份;《滨州广播电视报》
发行312万份,增加62万份;杂志、图书出版65种,共82万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292处,其中医院
133处, 门诊部111处,卫生防疫机构16处,妇幼保健机构7处。全区有医院病床7466
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476人,其中医生3952人,护师和护士2851人。农村卫生医疗
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缺医少药的局面有明显改观。全区5个县、市完成或基本完成初
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全区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23人,村卫生室4957个,其中甲级
卫生室达58%,实现了村村有医有药。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打破新纪录。1996年,全区运动员在国家级体育比赛中,
获金牌9枚,银牌11枚,铜牌8枚;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37枚,银牌42枚,铜牌
48枚。在山东省希望杯比赛中获金牌15枚,占金牌总数的一半,荣获男女团体全省第
一名。残疾人杜铁旺在全省田径测验赛上打破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在全国残疾人运动
会上荣获一个冠军和三个第2名。
八、 市场物价。全区继续加强市场物价管理和监督,实行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
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实现了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10
%以内的调控目标。
九、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滨州城市住户调查资料显
示,滨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105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元,比上年增加40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
劳动就业稳定, 职工工资增加。全区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1950人,比上年多安置
61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比上年下降0.9%。全区职工工资总额11.8亿
元,比上年增长18.8%。职工平均工资4895元,比上年增长14.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加。国家取消保值补贴,下调存款利率,但城乡
居民储蓄存款仍保持了大幅度增加。年末储蓄存款余额82.37亿元,比年初增加16.51
亿元。 其中城镇居民64.15亿元,增加13.78亿元,农村居民18.22亿元,增加2.74亿
元。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以水污染防治工作为重
点,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取得新进展。区域和流域污
染防治又有新突破,久拖不解的博兴兴福镇污染得到彻底解决,徒骇河、马颊河流域
已被列入全省“九五”期间重点治理的流域之一,限期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呈现良好
势头。 全区完成治理项目7个,接近完成或正在建设的项目11个,总投资1005万元;
年内全区共关停取缔在册的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十五“土(小)”企业32家。滨
州市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12.32平方公里, 噪声达标区5.64平方公里。全区环境监测
科研工作又上新水平,获得各类监测数据33920个,完成科研课题5项。
注:(1)公报各项数字统计口径为年报数、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2)公报所列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