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67&run=13

【综述】1986年以来,滨州地区化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狠抓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化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速度、效益年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96年底,已发展
为拥有氯碱、硫酸、氮磷及复合肥料、炼油、石油化工、油田化学品、农药、油脂化
工及表面活性剂等涉及化工多领域的行业,成为滨州地区经济支柱产业,并被地委、
行署确定为“九五”期间突破性行业。
一、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滨州地区化工企业有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6个,主要
装置38套。到1996年底全区主要化工装置的年生产能力为:炼油70万吨、重油催化裂
化22万吨、 环氧丙烷4500吨、氯碱3.5万吨、硫酸7万吨、油田化学品3万吨、合成胺
7.5万吨、磷胺7.5万吨、普钙10万吨、电石8000吨、农药1500吨、脂肪酸1.35万吨、
脂肪胺6300吨、 甘油1350吨、溴素500吨、淀粉1万吨、甲醇1万吨。全区13家国有化
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七五”末的1.75亿元增加到14.75亿元。
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96年,实现工业产值7.9亿元、销售收入13.76亿元、
利税1.79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0.32%、20%、9.2%,是“七五”末的3倍、6倍、5
倍多,年均递增30%、41.8%、38.3%。全区经考核的8个主要化工产品:硫酸、烧碱、
电石、合成氨、磷铵、炼油、油田化学品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生产指导性计划。基本建
设和技术改造取得较大进展, 全年固定资产投入1.4亿元。化工行业利税过5000万元
的企业占全区利税过5000万元企业总数的50%。 在全省17个地市化工行业的利税排序
中由“七五”末的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列滨州地区各工业部门之首。
三、结构调整成果显著。滨州地区化学工业在国家企改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
注重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鲁北化工企业集团
经省政府批准组建了滨州地区唯一一家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鲁北化工股票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上市。 5月份,公司按照兼并联合的企业改革政策对山东渤海化肥厂实施
了托管经营,迈出了滨州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的第一步。滨州地区化工厂继1995
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1996年又成功地进行了岗位技能工资的改革,推动了企业
内部改革的发展。化工行业管理职能部门滨州地区化学工业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发挥
服务、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1990年组建滨州地区化工设计院,为化工科研成果迅
速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1996年又针对“九五”期间化工新建改造项目多的
特点,经地区体改委批准组建了滨州化工工程监理站,使全区化工设计、研究、开发、
生产、服务监督综合体系逐步形成。在产品结构方面,注重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的
拓展,以增强化工行业的发展后劲。1986~1996年间产品品种增加40余个,总数达到
80余种。在重油催化裂化、油脂化工、盐化工、农药、基本化工原料等领域建成了一
批新的生产装置,其中脂肪酸生产能力1.35万吨,脂肪胺5740吨,盐化产品5000吨,
重油催化裂化21万吨,可得乙烯、丙烯5000吨,甲醇1万吨。
四、精细化工长足发展。1993年滨州被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十四个中小城市精细化
工发展基地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以油田化工、油脂化工及表面活性剂、盐化工三
大基地建设为支柱的精细化工基地已逐步形成。油田化学品是滨州精细化工基地的特
色行业,该产品在国内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到80年代中期该市场开始启动。为发挥
滨州地处胜利油田腹地的地理优势,地区化工局应时而动,加强指导,果断决策抽调
精兵强将成立了化工研究所(1995年改为研究院)和化工技术开发服务中心。10年间取
得20余项科研成果,10多项在部、省、地获奖。滨州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油田化学品
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至1996年底,全区油田化学品生产企业达30余家,百余个品种,
产量达3万吨,主要产品销售不仅占据胜利油田50%以上的市场,而且远销辽河、大港、
大庆、华北、河南、中原、新疆等油田,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油脂化工及表面活性
剂是滨州精细化工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1995年11月建成投产的博兴华润博信油脂化
学有限公司,由香港华润公司、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博兴县化肥厂联合组建。到
1996年底, 拥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拥有从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具备年产脂肪酸1.35万吨,脂肪胺6300吨和甘油1350吨的能力,
可生产三大系列30多种产品。投产以来装置运行稳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销售遍及全国各地且部分出口,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1995年,鲁北化工集团借助地
处沿海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建成了“一水多用”的百万吨盐场,
已形成年产55万吨生产能力,并配套5000吨溴素及溴的衍生物的生产装置,为滨州精
细盐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如山)

【国家重点工程“磷铵、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放大工程”开工】鲁北企业集团“15
万吨、20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30万吨水泥”工程是全国化工系统1996年度两个重点
新开项目之一,并列入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1996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工。该项目主体工
程总投资为7.8亿元,建设期2年,1999年上半年投产。
“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是鲁北企业集团自1977年起,经207次试验,159
次装置改造, 于1983年7月18日获得成功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项成果先后获国家
“六五”科技攻关奖、化工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专利,1995年又获中国专利“十
年成就展”金奖。鲁北企业集团总裁冯怡生获“优秀专利发明家”称号。
1986年,鲁北企业集团利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开始磷铵、硫酸、水泥三
品联产开发项目攻关。设想直接用磷矿石为原料生产磷铵,用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加混
盐石膏,生产硫酸和水泥,硫酸再用来生产磷铵。这样既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实
现了良性循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边设计边施工,1987年建成了国内第一套自
行设计、 自己安装的1万吨“三品”联产装置,率先实现了磷铵、硫酸、水泥,三品
一体化联产。 这一创举引起了国家计委、化工部的重视,决定在该厂建设“3万吨磷
铵、4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6万吨水泥”的工业示范装置,并于1990年10月建成投产。
1991年,化工部和省石化厅组织50多名专家共同对该厂装置进行连续72小时技术
考核和为期一个月的长周期考评。认为:此项目是国内第一套综合利用磷石膏和消除
污染的工程,其独创的半水流程工艺,成就可靠而独具特点,较国外有十大突破。如:
石膏不需烧僵只脱为半水即可安全生产,大大节约能耗。再如:磷石膏的残磷含量在
1.5%以下即可安全生产出合格的水泥熟料,突破了国外专家强调的含磷超过0.5%以上
必须浆化再洗的戒规,大大节约了基建投资和简化了工艺流程等。同年该项目被评为
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优秀项目。1994年国家计委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成
果推广计划, 1995年8月国务院特批在鲁水企业集团建设年产“15万吨磷铵、20万吨
磷石膏制硫酸联产30万吨水泥”国家重点放大示范工程项目。
截止1996年底,该项工程已完成工程设计、征地、部分外围工程和部分订货任务,
11月份进行了奠基仪式。土建工程正式开始,当年共完成投资1亿元。

(高志民)

【鲁北化工股票上市】1996年鲁北企业集团借助山东省5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的机遇,
果断决策创办上市公司,实现了企业改制的目标。
1995年,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1995]152号《关于同意建立山东鲁北化工
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 及鲁计财字[1995]735号文件批准,以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
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将集团核心企业鲁北化工总厂的三、四、六分厂和溴素分厂合
并重组, 采用溢价发行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募股,设立上市公司。公司股本总额为1亿
股,其中国有法人股7000万股、社会公众股3000万股。11月中旬中介机构进驻总公司,
进行了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前期筹备工作。
1996年5月27日, 鲁北化工股票采取“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额即退”的方式
在济南、滨州两地同时发行。5月30日鲁北化工股票发行圆满结束,募集资金18840万
元,得到国家证监会的高度评价。
1996年7月21日, 经国家证监会批准,3000万股“鲁北化工”股票在上海证交所
挂牌上市。上市以后鲁北化工股票以其行业属性好、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增长
潜力大、经营业绩好、扩股能力强的优势迅速成长为一支业绩优良、表现出众、交易
活跃的优良股。1996年底在沪市调整下挫四百点的情况下,鲁北化工股票逆市飘红,
三次进人沪市涨幅前五名, 创造了1996年收盘价18.85元,全年成交24073.27万股的
良好业绩。
鲁北化工股票上市,产生了不可限量的带动效应;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保证了
国家重点工程--“15、20、30”放大工程的建设;带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为企
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企业信誉;带动了滨州地区金融证券业的发展。

(高志民)

【滨州化工厂获“第一纳税大户”称号】山东滨州化工厂1968年建厂,1970年投产,
经过26年的发展, 特别经过“七五”、“八五”十年的发展建设,由不足200人,生
产能力2000吨的氯碱企业, 发展成为占地面积5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2亿元,职
工2230人,集石油化工、氯碱、炼油、热电、精细化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大型(一)
化工企业。自1991年以来,相继投入资金1.52亿元,完成50万元以上技改新建项目15
项,使企业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展。1993年企业利税连续突破5000万元,发展速度和效
益排山东省同行业前列,先后获省、部、国家多种荣誉称号。
1996年, 滨州化工厂加大技改力度,为“九五”发展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基础。6
月份进行了氯碱车间蒸发装置扩建改造, 新建年产2.5万吨三效顺流蒸发装置和蒸发
配电室一套,使蒸发总能力达到5万吨。8月份完成年产5000吨环氧丙烷装置节能降耗
改造,提高了皂化残液闪蒸回收能力。同月,省百项重点工程之一年产20万吨混合碳
四脱沥青项目开工建设。11月份,年产30万吨常减压装置搬迁扩建,扩大了炼油能力,
消除了市区不安全隐患。同时对催化气体分离装置进行了改造,恢复了脱乙塔,增加
一个丙烯塔和2台丙烯回流泵,以提高丙烯质量。12月份,10吨/小时快装锅炉动工,
同时新建年产3000吨氯化石蜡装置。生产农药乳化剂和聚醚等年产1000吨多功能精细
化工装置也建成投产。至年底由于装置的改造与配套,使油品系列、氯碱系列、油田
化学品系列产品扩展到80多个品种。其中油田化学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石油破乳剂产
量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是化工部确定的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滨州油田化
学品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
1996年,滨州化工厂结合“管理效益年”活动学邯钢抓管理、增效益,加强对产
前、产中、产后成本管理,对进厂大宗原料实行比价定货,仅原盐一项就比计划降低
采购费用80余万元。 在生产中实行主要消耗指标控制,与1~8月份相比,9~12月份
吨碱耗汽下降1吨多, 吨碱成本降低65元,全厂自来水用量减少近30万吨,节约水费
34万元。 石化分厂利用干气代替燃料油降低成本达120多万元。处室费用全年比计划
降低10%。全年通过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增加效益828万元。
1996年,全厂生产烧碱26836吨、液氯13641吨、盐酸18649吨、炼制原油32.65万
吨、 催化加工量11.49万吨、 生产环氧丙烷2194吨、 各种助剂3397吨、完成发气量
52.39万吨、 发电量5036.66万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2439万元、销售收入56811.98万
元、 利税6639.33万元,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获滨州地区“第一纳税
大户”称号。

(于江)

【’ 96北京国际化工展滨州展团成果显著】1996年9月23~27日,由化学工业部组织
的“’96国际化工展”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滨州以全国十四个中小城市精细化
工基地之一的资格取得了四个标准摊位的参展权。本次展览是集展示、技术交流、信
息发布、经贸洽谈、商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展,有国内外近2000家企业,上万
种产品参加展出。滨州展团有12家企业的上百个产品参加展出。通过展览向国内外化
工同行展示了滨州化工的实力与水平,提高了滨州化工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经济、
技术、贸易取得了较好成绩。
滨州展团内外贸易成交额300余万元,技术转让费200余万元。其中博兴华润博信
油脂化学有限公司的脂肪胺、脂肪酸、甘油等系列产品,鲁北企业集团的石膏制酸、
联产水泥技术、溴及溴衍生物,无棣化工厂的电石,滨州化轻总厂的活性干酵母,邹
平农药厂的杀菌剂系列农药,滨州化工厂的环氧丙烷、油田助剂均受到国内外客商的
青睐。 鲁北企业集团与广西磷酸盐化工厂达成协议,以200万元购买石膏制酸联产水
泥技术。 滨州化工厂与瑞士苏尔寿公司达成购买四台液态烃泵的协议, 解决了投资
4000余万元的混合碳四脱沥青项目中的关键设备问题。博兴华润博信油脂化学有限公
司展台最为活跃,客商络绎不绝,协议、合同都取得预期效果。
展览期间, 10万份《中国化工信息》专刊广为散发。其中有两个8开版介绍滨州
精细化工基地和滨州化工主要企业的详细情况。每日展览简报都刊载滨州展团的情况
报道, 达到了宣传滨州扩大影响的目的。本次展览,滨州展团获优秀组织将,有2人
获“先进工作者”、1人获“优秀通讯宣传员”称号。

(安敬涛)

【九环企业集团实施“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滨州九环企业集团1994年率先实
施的一项旨在资助品学兼优、生活困难的在读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报效祖国的一项社
会性工程。
1994年6月,九环企业集团拟定了“阳光工程”协议书,派5名同志分赴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26所高
校签订了实施“阳光工程” 协议书。7月份邀请26所院校代表汇集北京召开了“阳光
工程”实施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余家新
闻单位到会采访并做了报道。
1995年,实施“阳光工程”的院校扩大到29所,并在北京召开了“阳光工程”研
讨会和“阳光工程”征文评奖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人才模拟交谈会”。10
月在滨州召开了“‘阳光工程’实施一周年暨科教兴市大会”,29所高校近百名专家
教授到会并对滨州市各企业提出的课题和有关项目进行了洽谈和对接,为滨州各企业
与高校的联姻架起了金桥。
截止1996年底,全国29所院校接受九环企业集团资助的在读研究生达1563人,资
助金达100万元。 受资助的研究生完成科技成果91项,发表论文1016篇,出版著作61
部,获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者达
586人次。 “阳光工程”的实施也为九环集团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滨州油
田化学品和石油机械的重要生产企业。1996年利税突破300万元。

(盛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