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55&run=13

【综述】1986~1996年全区除棉花、油料作物外,粮食和瓜菜作物稳定增长,特别是
1993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快,粮食生产连续4年突破20亿公斤,播亩单产290公斤以上,
比1986年增加44.55~62.38%, 其中1995年粮食总产达23.04亿公斤,播亩单产328公
斤,分别比1986年增加54.37%和62.38%,比大丰收的1991年总产增加23.55%。1996年
瓜菜总产量达188.46万吨,比1990年增加7.6倍,比1995年增加1.9倍。全区农业总产
值逐年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1996年种植业总产值32.29亿元(按1990年不
变价格) ,比1990年增加77.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8元,比1986年增加1379元,
增加3.37倍。
全区种植业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①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部门积极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粮、经、瓜菜等作物,推广
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大力发展以瓜菜为主的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规模经营水平和
经济效益, 粮、 经、瓜菜作物种植比例1986年为100.0∶26.2∶3.1,1996年调整为
100.0∶14.5∶9.17。②围绕着吨粮乡镇建设、粮棉基地建设和发展“两高一优”(高
产、高效、优质) 农业的需要,开展了农作物优良品种、保护地栽倍、地膜覆盖、配
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1996年全区良种化程度已达95
%以上,推广小麦精播半精播面积120万亩,晚茬麦综合增产技术80多万亩,紧凑型玉
米及模式化配套120万亩, 保护地及地膜覆盖150万亩,配方施肥438万亩,病虫害综
合防治334万亩,沼液浸种5万亩。③大面积农业科技开发。在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
粮、 棉大面积高产开发和5个吨粮乡建设的基础上,又组织实施25个吨粮乡镇建设和
37个重点植棉乡镇及40个蔬菜生产乡镇的高产开发。1996年全区吨粮田面积已达80多
万亩,亩收入2000元以上的高效田面积达50多万亩。④狠抓教育培训,提高科技人员
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校、职业中专和农民夜校等阵地,广泛深
入开展了以“绿色证书”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1995年全区有50多万农
民受系统的和专项技术的培训。“双提工程” (即提高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素质、提
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业已实施,全区已经培训145名技术业务骨干,科
1986~1996年滨州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
│年份│粮食 │其中 │棉花 │油料 │瓜菜 │
│ │ ├────┬────┤ │ │ │
│ │ │小麦 │玉米 │ │ │ │
├──┼────┼────┼────┼────┼───┼────┤
│1986│148.7838│82.5482 │50.4099 │9.9001 │1.5157│53.9790 │
├──┼────┼────┼────┼────┼───┼────┤
│1987│137.1786│62.0001 │57.7804 │13.3824 │1.4607│46.6559 │
├──┼────┼────┼────┼────┼───┼────┤
│1988│140.7295│63.3125 │61.6347 │12.8106 │1.1241│41.6383 │
├──┼────┼────┼────┼────┼───┼────┤
│1989│155.9694│83.6956 │60.5998 │12.5631 │0.6100│34.3100 │
├──┼────┼────┼────┼────┼───┼────┤
│1990│137.5150│88.3528 │41.1697 │10.3878 │0.3329│22.0075 │
├──┼────┼────┼────┼────┼───┼────┤
│1991│186.4964│104.1427│71.9649 │15.0879 │0.4090│21.9706 │
├──┼────┼────┼────┼────┼───┼────┤
│1992│152.2219│99.1139 │47.2740 │6.2425 │0.3653│33.3137 │
├──┼────┼────┼────┼────┼───┼────┤
│1993│208.3667│107.8947│81.8612 │4.5637 │1.0323│57.4995 │
├──┼────┼────┼────┼────┼───┼────┤
│1994│219.9309│114.1031│87.8801 │6.6455 │0.8766│52.9720 │
├──┼────┼────┼────┼────┼───┼────┤
│1995│230.4241│120.0233│95.2800 │5.5935 │1.1911│64.9600 │
├──┼────┼────┼────┼────┼───┼────┤
│1996│212.7005│105.5925│93.0572 │4.3513 │0.9014│188.4642│
└──┴────┴────┴────┴────┴───┴────┘

技人员和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⑤转变职能,搞好科技服务。为了更好地调动
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挂职、帮
扶和建立业务联系点等,广泛开展信息、科技和物资服务工作。1996年地县农业部门
共派出114名科技人员, 在基层建立了70多个业务联系点,覆盖1396个村,占全区总
村数的25.96%,并承包各类作物面积130.3万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粮食总产连续4年突破20亿公斤】1991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06.53万亩,单产307
公斤,总产186.5万吨,首创历史最高记录。1993~1996年又连续4年粮食总产突破20
亿公斤,其中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702.38万亩,单产328公斤,总产23.04亿公斤,再
创历史最高记录,单产和总产比1986年分别增加60.14%,和54.87%,比大丰收的1991
年分别增加6.7%和23.55%。其特点是:①夏粮和秋粮全面平衡增产,且增产幅度较大;
②气候条件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③推广普及对路的良种;④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⑤开展大面积的科技开发;⑥狠抓教育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首批省级吨粮建设示范乡镇获得成功】1991~1994年滨州地区农业局承担了省农业
厅和财政厅联合下达的首批省级吨粮建设示范乡镇项目,在滨州市里则镇、惠民县皂
户李乡、 无棣县信阳乡、 博兴县阎坊乡和邹平县长山镇等5个乡镇实施, 共有耕地
34.08万亩,其中粮食面积18.8万亩。1994年5处乡镇粮食耕亩单产分别达到1005公斤、
1080公斤、1010公斤、1038公斤和1020公斤,全部实现了吨粮目标。平均工农业产值、
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分别为11.50亿元、 3.64亿元和2.30亿元,比1991年分别增
加7.99亿元、1.77亿元和0.69亿元。吨粮示范乡镇建设的巨大效果主要表现在:①粮
食总产保持稳定增长,耕亩生产能力达到吨粮水平。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种植业产
值按总耕地平均超1000元,达1221元。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发展后劲大为
增强。土壤有机质达0.9~1.37%,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耕地面积的
91%和85.1%, 农机总动力耕亩0.55千瓦,高于全区平均0.2千瓦,机耕、机播面积分
别占耕地面积的37.4%和94%,比1991年扩大16.8%和19%。④社会化服务功能大为增强,
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⑤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区粮食高产开发,1996年
全区又安排了25个吨粮乡镇建设。

【棉花生产连续5年滑坡】1992~1996年滨州地区棉花生产连续5年滑坡。1996年全区
棉花面积96.22万亩,单产45公斤,总产43513吨,为1986年以来的最低点,面积、单
产和总产比1986年分别降低56.87%、76.92%和43.96%。主要原因是:①自然灾害严重。
干旱、涝灾和冰雹时有发生,棉铃虫连续爆发,历史罕见。②棉田面积大幅度下降,
且棉田素质低,多为盐碱地、边角地,同时投入也不足。③农膜、化肥、农药等生产
资料涨价,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加上植棉占用劳力多、用工多,影响棉农生产积极性。
④粮棉比价不合理,棉花提价速度和幅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直接影响植棉效益
的提高,不利于调动棉农积极性。

【棉花杂优利用繁殖基地建成】1989年,滨州地区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与中国农科院
棉花研究所签定中杂028配制和繁育合同以来, 面积、产量不断增加,成为中棉所杂
优基地,面积2.5万亩,不仅实现全县统一供种,而且还为安徽、河南、山东、湖北、
江苏、 河北等11个省59个县市提供了杂交棉良种。到1996年,累计生产中杂028一代
良种45万公斤,推广面积达450万亩,社会效益4亿元。是年又与中棉所签定了配制繁
育抗虫杂交棉合同,制种300亩,并进行了小区试验,抗虫杂交棉在不治虫的情况下,
比对照中12增产5倍,2亩示范田单产皮棉达141.26公斤,万亩丰产方单产皮棉95公斤,
比中12增产20%以上。

【良种繁供体系建设见成效】1991~1995年全区初步建立了与生产相适应的小麦、玉
米、棉花三大作物繁供种体系,使全区粮、棉、油、菜等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良种推广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35%以上,比199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1994年为邹
平县统一供小麦种33.5%, 麦田纯度由1988年的85%提高到98%,仅此一项全县年增加
社会效益2000多万元;玉米“统繁、联供、县制”繁育体系的建立,使玉米统一供种
率达100%;棉花“场区厂配套”繁育体系的建立,使棉花统一供种有明显提高,特别
是杂交制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小麦“1·2·5” (即1/10000原种田、1/1000一级种
子田、1/100二级种子田)繁供种体系的建立,使统一供种面积达35%,1996年达60%。
品种布局趋于合理,多、乱、杂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初步解决了“家家种地,户户
留种”的问题,提高了良种标准化水平。

【种子管理工作逐步规范】1991~1995年,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
和《山东省种子管理条例》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依
法取缔无证生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的个人和单位。全区共查处各类违法种子
案件480余起,避免经济损失350多万元,保护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利
益,也维护了良种的声誉,使良种的选育、生产、经营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使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制止了部分未经审定、认定的品种乱
繁、乱推的现象。

【小麦、玉米新品种区域化种植开发】由滨州地区科委下达,地区种子管理部组织,
在邹平、惠民、阳信、无棣、滨州、博兴等6县市分小清河南、滨东南沿黄和滨西北3
个区域化种植区具体实施。通过引进筛选适宜各区种植的小麦、玉米新品种,建立小
麦原种生产线,玉米自交系保纯和提高杂交种质量,在开发区内小麦、玉米良种实现
了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并做到了
统一供种和良种良法配套。1990~1992年累计小麦、玉米区域化种植开发面积分别达
到322.5万亩和321.1万亩, 共增产小麦、玉米27.29万吨,生产小麦良种12.9万吨,
玉米杂交种2.3万吨, 获得经济效益9095.2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全区小麦、玉米品种
的更新。至1992年开发区筛选出的小麦、玉米新品种在全区种植面积分别占小麦、玉
米播种面积的80%和90%以上,为全区小麦、玉米产量的提高作出巨大贡献。该项目于
1992年底通过地级鉴定。1993年分别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育成小麦新品种--鲁麦23号】1992年开始,滨州地区种子公司对滨州89-2进行了大
规模群本改良,系统选育。培育成鲁麦23号,增强了抗病性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改进
了品质,成为一个较理想的高产攻关新品种。1993~1994年参加全省试种,29点次平
均亩产466.93公斤,其中有11点次亩产平均521.82公斤。1994~1995年度在全省生产
试验中,平均亩产461.17公斤。鲁麦23号,属冬性,大穗,抗倒,耐病性能好,既耐
肥水,也抗干旱,具有500~600公斤的产量潜力,适宜山东各地和冀南、苏北、皖北、
晋南等高肥水浇地及旱肥地推广种植。 1996年4月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
定命名。是年全省播种面积达500多万亩,该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次土壤微量元素普查】1986年结合滨州地区地级土壤普查汇总开展了全区土壤微
量元素含量分布调查,采集剖面样24个,农化样683个,化验分析土样751个,计7720
多项次,取得数据3860多个,编绘了土壤速效锌、硼、锰、铜、铁等5幅成果图及2万
多字的文字报告。通过调查,查清了全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质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含
量、分布和面积,以及土壤剂面垂直分布状况,查明了全区土壤施锌、硼、锰有效范
围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5%、90%和41%。针对这一结果,在全区先后安排了164处微肥试
验, 比较系统地总结出小麦、玉米、棉花3大作物施用微肥的增产效应和施用技术,
并对大豆、 花生施用微肥的增产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边试验边示范推广,1986~
1996年累计推广微肥施用面积628.79万亩, 其中1990年~1995年累计推广面积为
432.37万亩,共增产粮食7.50万吨,皮棉7189吨,增加经济效益1.13亿元。该项研究
1996年获地区星火计划二等奖。

【棉铃虫连续5年大暴发】 1992~1996年连续在滨州地区大爆发,其发生面积之大、
范围之广、 卵量之高均属历史罕见,据地区植保站调查,5年发生面积均为100%。不
仅棉花受棉铃虫危害, 而且还波及其他作用,甚至杂草。二代棉铃虫5年内百株累计
卵量分别为3288粒、 10323粒、 620粒、1649粒和1030粒,为常年的10.5倍、35倍、
1.2倍、 4.7倍和2.6倍,三代、四代发生危害也相应加重。在棉花生育期间虽经十几
次的化学防治, 仍造成较大的损失,5年平均单产35.6公斤,为1986年的60.35%,特
别是1992年,平均每亩单产仅22公斤。
造成棉铃虫大爆发的主要原因:①麦棉套种的推广和晚播棉田的增加,为第四代
棉铃虫提供了发生条件,而在防治上往往又忽视了棉铃虫第四代的防治,使下年虫源
基数增大。②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不仅使棉田生态条件恶化,棉铃虫天敌减少,
而且使棉铃虫抗性增强,相对降低了药效。③在防治技术上,对大面积统一防治重视
不够,喷药时机掌握不准,药剂不对路,喷药质量不能保证等也影响防治效果。

【东亚飞蝗生态控制技术研究喜获成功】滨州地区渤海湾蝗区东亚飞蝗生态控制技术
研究,着重于探讨利用东亚飞蝗区的可控自然生态因素,达到稳定地控制蝗害,1996
年12月通过鉴定。 该项目研究历经3年,调查明确了蝗区的基本生态特征和81种蝗虫
天敌及其分布和经济重要性,评价了优势种;明确了星豹蛛、山东红蚂蚁、中国雏蜂
虻等优势天敌的发生消长规律,扑食功能,分布型;综合研究了蜘蛛、蚂蚁类等优势
天敌类群的综合消长规律,测定了蝗虫及多天敌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及其种类间关系,
制订了主要天敌类群的利用指标;系统研究了荒滩育草,低洼育苇,垦植农作物及农
业措施和保护利用天敌对蝗虫的生态控制效应;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的调控作用及
宏观效应。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控制蝗害的策略和配套技术,并因小蝗
区制地区建立了7个示范区, 面积74.67万亩,扩大推广应用面积63.58万亩,较好地
控制了蝗害,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经国际、国内联机检索,均未见同
类研究报导,通过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

【1996年蔬菜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1996年全区坚持科技兴菜,优化调整品种结构,
引进推广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狠抓基地建设,促进了全区蔬菜生产的高效快速发
展, 是历史上蔬菜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年,种植面积达61.9万亩,总产量160万
吨,总产值16.52亿元,分别比大发展的1995年增加106.3%、144.6%和172.2%。
在发展蔬菜生产中有5个方面比较突出: 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蔬菜生产作
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举措来抓,列入各级政府议事
日程, 狠抓组织机构建设。全区已有4个县和30多个乡镇建立了蔬菜生产指导服务机
构。②制订优惠政策,主要有:蔬农订购任务可以款顶粮,免收菜地承包费,减免义
务工,扶持贴息贷款,对建棚打井给予物质和资金奖励,负责聘请技术人员,无偿提
供种子,把土质肥沃、交通方便的地块调为菜地,实行最低价保护政策等。③突出重
点,培植主导模式,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抓住40个蔬菜生产重点乡镇,把蔬菜生
产基地建设的重点向冬、夏双向延伸,使冬季保护地蔬菜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其中大
栅8.29万亩, 越夏蔬菜面积达8万亩。④加快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菜。针对全区在
蔬菜生产上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档次低的薄弱点,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并从外地聘
请50名技术员,举办蔬菜培训班340余次,受训人员达2万多人,印发技术资料12万份。
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品种。如冬春菜生产配套技术、反季节
菜生产技术贴、 越夏菜生产技术、CO2气肥、无滴膜、紫光膜、新型嫁接贴木、大
生M-45杀菌剂等新产品。⑤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流通,实现以产促销。目前,以惠民
蔬菜大市场和鲁北蔬菜批发市场为主导,以中小型蔬菜批发市场和贸易市场为辅助,
以村头地边小市场、小收购点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初显雏形。

【阳信鸭梨获中国绿色食品证书】1992年由地区科委下达,滨州地区农业环境保护监
测站承担的“阳信鸭梨绿色食品技术开发研究”是一项涉及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把
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卫生学等原理运用到鸭梨的栽培、贮运、销售及相关科研
和推广等各个环节,形成一套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鸭梨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对
工业企业污染、环境质量监测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各项对策。
贯彻实施以后,到1994年鸭梨的有机磷残留量、大气尘度等21项环境指标和14项食品
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绿色食品证书,3万亩结
果梨园增值2700万元,同时也促进了生态农业和外向型创汇农业的发展。鸭梨获绿色
食品认证后,与新加坡签订了3000吨的出口合同。1995年,阳信鸭梨列入了农业部绿
色食品出口计划,配额1万吨,可创外汇900多万美元。该项目是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
等奖。

【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1986~1996年滨州地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较快,建成农用
沼气池2000户。 1994~1996年全区推广沼气液浸种20万亩,增产粮食1万吨;沼液喂
猪3万头, 年节省饲料2千吨; 沼气配农药在粮、棉、菜、果灭菌杀虫也得到应用。
1990~1996年农村改建省柴节煤灶75万户,普及率占农村总户数的94%,经国爱验收,
合格率达98.9%;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闷晒式、循环式、热管式)共4.6万平方米;推广
风力发电机36台,节约了常规能源,解决了偏远地区用能困难问题。1993年在邹平县
建成专供水利系统通讯用的太阳能发电站一处。1994~1996年在惠民县建成具有省内
领先水平,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被动式太阳房2300平方米。沼气综合利用先后获地
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改建省柴节煤灶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1995年,在无棣县马山子乡和滨州市小营镇进行了
乡(镇)代管村级帐,乡(镇)代管村级钱的农村财务管理改革试点。是年11月,中共滨
州地委和址地行署两办下发了滨办[95]12号文件,对“双代管”工作做了全面布署。
1996年全区七个县市全面展开。至年底,全区已有95个乡镇开展“双代管”工作,占
全部乡(镇)数的86%。乡(镇)代管帐的村4437个,占全区总村数的82.5%,乡(镇)代管
钱的村4531个,占全区总村数的34.25,代管资金8738万元。

【农村合作基金会建设已具规模】1988年全区开始兴办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
农户按照自愿互利、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的社区内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到1996年,
乡 (镇) 建会数达全区乡 (镇) 数的96%以上,同时还建县市联合会6处,占县市数的
85.71%,全年融资14.2亿元,年内投放资金11.1亿元,为缓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
金的瓶颈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技推广成就显著】1986~1996年,滨州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坚持试验、示范、推广
的道路,搞好常规技术推广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在试验研究、大面积农
业科技开发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共获得地区科技进步奖(含星火奖)92项,其中一等
奖10项, 二等奖28项,三等奖5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将2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地区星火管理一等奖1项,三等奖
2项;培训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农业科研结硕果】1986~1996年,滨州地区农科所共取得科研成果50项,其中获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含科技星火二等奖2项) ,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8项(含星火奖1项) ;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含星火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
三等奖21项(含星火奖2项) ,地区星火科技一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89
篇, 其中国家级学报4篇,国家级刊物61篇,国家级学会论文集12篇。编著的《大豆
害虫天敌》、《大豆丰产栽培技术》分别由山东澳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农村读物出版社
出版。参编的《山东小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村实用技术百科全书》,
分别由农业出版社和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
比较突出的农业科研成果主要有:①豆田天敌保护与利用研究。通过研究,
基本摸清了山东省豆田天敌种类, 确定了当地3个优势种群,并发现了24种国内新记
录,42种寄主新记录,为国家天敌资源库提供了有科学价值的资料。对豆田天敌优势
种的系统研究, 为豆田天敌种群生物学、生态学提供资料。经采用AI20克/亩氧化乐
果微粒剂、灭幼脲1000~1500倍液的化防手段,基本解决了豆田生防与化防的矛盾,
不仅使天敌存活率相对增加61.7%,而且还可减少一半用药量,提高工效2倍,经济、
生态效益明显,居国内领先水平。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②麦棉两熟高产栽
培条件下生态效应研究。 该项目是1991年省科委下达的“八·五”攻关项目。经5年
系统研究了麦棉套种条件下的环境和生物效应,摸清了光、热、水等环境因素变化规
律,首次明确提出了热量是影响麦套春棉生长发育诸因子中的首要因子,而光照则是
影响麦套夏棉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从而丰富和发了麦棉套种的理论。此外,还结合
生产实际,研究了麦套棉的配套栽培技术,并被烈为地区十大科技推广项目之一。该
项目于1995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③选育出滨州4042小
麦和鲁豆13号两个新品种。 滨州4042是地区农科所用76205×725439杂交选育而成,
经山东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7.99公斤,比对照幅63增减产不明显,但其具有
抗旱、 抗病、耐盐碱等特性,比昌乐5号显著增产。1990年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予
以认定,可在鲁北、鲁中的中低肥地区继续种植利用。鲁豆13号,系地区农科所以鲁
豆2号为母本, AGS12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是一个高产、高蛋
白质、高脂肪、抗虫、抗病、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1993~1994年参加了省区域试
验, 平均亩产167.91公斤,比对照鲁豆2号增产14.2%。1996年4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和命名。 该品种属夏播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00天,适宜在鲁北、鲁中
等地区推广。④猴头菌种选育及高产栽培研究。是省科委下达的项目。1991年12月15
日通过鉴定。 该项目经3年研究,筛选出适合棉籽壳为主料配方的优良菌株,并用单
孢子杂交技术培育出两个低温高产菌株,改进了单孢分离法,选育出适合当地资源的
高产培养基配方,研制了猴头液体颗粒菌种,缩短了生产周期,总结了一套成熟的、
科学的小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 在大面积栽培中生物效应率达90%以上。该研究在同
类研究中具国内领先水平,开辟棉柴屑新资源属国内首创。199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

(林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