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54&run=13

【农村改革与发展】1986~1996年的11年间,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
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曲折、徘徊之后,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历经
三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1986~1988年,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农业经济
空前高涨之后,农村改革的方向开始转向摆脱长期统购统派的流通垄断格局,畜产品、
林果产品市场开始松动,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发展势头强劲。但是,种植业出现徘
徊, 粮棉减产,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降低。3年农业总产值增长10.83%,农民收入实
际增长率年均6.24%。 这阶段突出的成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起来,1988
年乡镇企业产值已上升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3.58%。第二阶段,1989~1991年,在治
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大背景下,各级开始重视农业徘徊问题,以建立健全农
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改革得到深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逐步确
立。1991年粮食生产量全区达到186.5万吨,棉花产量回升到15.09万吨。但是,乡镇
企业受到抑制, 市场收缩,物价上涨,农村社会总产值虽然年均增长9.98%,但农民
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平均只有4.07%。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推动下,农村改革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农
业产业化得到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到日程,奔小康成为统
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1996年农业总产值实现68.38亿元(1990年不变价) ,按可
比价计算,比1986年增加了1.65倍,增长60.46%;农村非农业产值由1986年的8.20亿
元增加到278.02亿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增加了33.9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
418.70元增加到1788元,增加了4.27倍。

(李文国)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进入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滨
州地区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了农业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
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
面推进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实施南治山,北治滩,集约经营抓重点的发展战略,种
养起步,区域经济上路,精细加工增值创优,建设农业规模基地,实现农工商、贸工
农一体化,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36.44亿元增长
到1996年的68.38亿元(199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616元提高到1996
年的1788元。突出表现在:(1) 粮棉高产开发成效显著。全区组织实施了25个吨粮乡
镇、37个重点植棉乡镇和40个蔬菜生产乡镇的高产高效开发。1996年,吨粮田面积达
到80多万亩, 百公斤皮棉田达7万亩,亩收入2000元以上的高效田50多万亩,良种化
程度达到95%以上,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按照地
委、行署的统一部署,着力培植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蔬菜面积达
到62.28万亩, 淡水养殖面积13.6万亩,海水养殖面积17万亩,建成20万亩鸭梨、25
万亩短枝红富士苹果、 114万亩金丝小枣、1万亩冬枣密植园和1万亩水杏基地,四大
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70.36亿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8%,形成农业的“半壁江山”。
(3) 外向型农业有了新的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纳入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制定优惠政策,增加出口创汇。1996年,全区农副产品加
工运销“三资” 企业发展到16家,外向型企业9家,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由1991年的
1.77亿元提高到5亿多元。

(侯清洪)

【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农业
现代化进程,1993年地委、行署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据全区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通过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使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
农科教紧密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集约化、市
场化、现代化水平。按照稳定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拓新兴产业
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商品基地建设,狠抓龙头带动,积极开拓市
场,不断完善机制,一个政府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群龙并进,一体化
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1)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优势日益明显。全区
已确立粮食、棉花、畜牧、林果、蔬菜、水产、桑蚕、食用菌八大主导产业。按照一
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意见的“五个一”要求,搞好组
织协调,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级分系统管理。八大商品生产基地和一些名优特稀产品正
在突破乡域、县域向更大的区域扩展。(2) 龙头企业发展较快,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
强。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内引外联、嫁接改造等措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龙
头企业群, 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全区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发展到427
个, 其中粮油业190个、畜牧业49个、林果业24个、水产业26个、蔬菜业37个、棉麻
40个、 花卉和手工艺及其他61个,实现总产值36.7亿元,创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
5277亿美元,带动农户68万户,带动基地272万亩。(3)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1996
年各类农产品市场发展到368处,其中专业市场49处、农村集贸市场300余处,实现成
交额近20亿元。特别是像邹平刘道口鲜蛋批发市场、博兴兴福黑白铁市场、寨郝西门
皮毛市场、惠民淄角蔬菜批发市场、沾化冯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市场已辐射省内
外乃至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成为连接产销、带动基地农户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同时,
积极鼓励和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流通组织,全区有十几万农
民流通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市场,对搞活市场流通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戴长俊)

【科教兴农】1986年以来,滨州地区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关键性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教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
集约化和现代化进程。(1) 农业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重点抓了良种繁育、配方
施肥、模式化栽培、立体种植、旱作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地膜覆盖、节水灌溉、
畜禽增养殖、果品优质高产及林业速生丰产等十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突出抓
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化肥深施、“一虫两病”综合防冶、秸秆还田四项重点技术的
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覆盖率达70%以上。(2)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为进一步加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科技事业发展,1991年行署批转地区气象局关于
组建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的报告。1994年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网建设的通知》,把气象科技服务网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1996
年底,全区建成7个发射中心,农村网开通92个乡镇、3246个村,乡镇布网率达95.8%、
村庄布网率达80%。(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地委、行署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
精神,全区6县1市选聘科技副县市长27人,科技副乡镇长178人,选配管区 (办事处)
科技网长560人,村委科技副主任4865人,(占村委会的90.5%)。恢复建立了乡镇农业
技术、农经管理、林业、畜牧兽医、农机管理、水利、水产各业务指导站。1996年已
恢复建立694个,在岗干部职工30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21人、占63.5%,农业科
技推广网络基本形成。(4)农业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地区有农业科技机构4所,科研人
员125人,其中获高级职称的45人;县市科技机构27所,科研人员457人,其中获高级
职称的的19人;民办科研机构74个,职工总数达1100人,其中技术人员262人。(5)农
业科技培训网络初步建立。全区已建立培训基地353处,其中地级5处、县市47处、乡
镇298处;培训能力达9.8万人,年培训达44万人次。全区农民技术员8971人,获得绿
色证书的农民10190人,基本达到村村有技术员,户户有“明白人”。(6)取得了大批
科技成果。 1986~1996年,全区取得各类农业优秀科技成果奖540项,其中获国家科
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36项、地区科技进步奖320项。

(马景平)

【农业综合开发】滨州地区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分别从1988年和1989
年立项实施。1994年“两黄”合一统称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按照国家农业开发的总
体布署和省委、省政府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海上山东”两大跨世纪工程
的战略构想,确立了“南治山、北治滩,集约开发突中间”的全区农业综合开发方略。
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粮、棉、肉、油为中心,以土地开发为重点,
以搞好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生态条件为主攻方向,依靠政策、资金、科技
的综合投入,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实行种植、养殖、加工等全方位的综合开发,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了主要农产品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1) 大力
开发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实施了分区域、按流域、抓产业的黄河三角洲
农业综合开发“三六五”工程,即自南至北分小清河两岸农业集约经营区、沿黄高产
高效开发区、北部沿海农业综合开发区,按韩墩、簸箕李、道旭、胡楼、打渔张、小
开河扩大治理工程六个引黄流域,抓粮棉、畜产品、名优林果产品、海淡水产品、优
质牧草五个产业带。(2) 大力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向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多
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规模开发发展,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有效、资源利用上合理
的集约型开发之路,实现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共同提高。(3)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民办公助、投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开发,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
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资金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
农业开发投入新机制。(4) 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开发优惠政策,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开
发经营管理机制,健全资金投入、使用和项目管理制度,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健
康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到1996年,全区累计完成投资48743
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拨款17327万元、地、县(市) 配套7040万元、贷款7645万元、县
(市) 以下自筹16731万元。共建设项目228个,改造中低产田138.1万亩,开垦宜农荒
地74.6万亩,改良草场9.3万亩,造林(折实) 19.6万亩。全区农产品新增生产能力逐
年大幅度增加,1996年农业开发新增粮食31.3万吨、棉花3万吨、肉蛋鱼11200吨,增
加农业收入15.7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加114%、50%、53%和105%。

(张可浩)

【扶贫开发】1994年,滨州地区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主战场之一,沾化和阳信、惠
民三县分别被列为全国和全省重点扶贫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和动员全
社会力量,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特困村户为攻坚重点,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团结
一致,艰苦奋斗,大打扶贫攻坚战。(1) 狠抓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组织有关部门制定
了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认真筛选论证扶贫项目,实行资金和权力、责任、
任务四到位责任制,确保项目资金发挥真扶贫、扶真贫的作用。到1996年已完成省扶
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68个扶贫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6580万元,覆盖847个村、
13余万户,带动45万人脱贫。(2)实施三大扶贫攻坚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原则,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三大
战略,把国家的扶持同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依靠产业化
生产经营和科技教育进步,不断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的能力,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
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1996年扶贫开发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8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实现1580元,向脱贫致富迈进了一大步。(3) 集中优势力量,合力帮扶攻坚。1993年
地委、行署作出《关于重点帮扶沾化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地直42个实力部门和
企业结对帮扶沾化县37个单位、 企业和项目,3年注入帮扶资金3700多万元,帮助建
成21个项目, 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00多名。1996年又对3个贫困县的69个特困村1.3万
户、4万人实施集中扶贫攻坚,一名地级领导、一个实力经济部门和一个地区强乡镇,
分别对有特困村的23个乡镇进行结对帮扶。参与重点帮扶的92个地、县(市)部门已帮
扶资金及物资折款1245万元, 帮助特困村新上项目48个,改造基本农田1.2万亩,开
挖水面400多亩,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8期,建立希望小学2处。截止1996年,
全区贫困村由1993年的1060个减少到435个, 贫困人口由72万人减少到20万人,贫困
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绝大多数实现了村村通车、户户通电,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和流通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为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向小康迈进创造了条
件。

(李勋)

【农村小康建设】1990年以来,滨州地区坚持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不断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奔小康步伐。
(1)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步走”战略部署,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
发,制定了明确的农村小康建设规划,提出了“全面发动、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狠
抓落实”的实施方略,全区上下形成了想小康、议小康、干小康的浓厚氛围。(2) 以
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抓点带面,培植典型,通过示范、引导、带动,推进小康建设。
各地依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探索出了一些加快经济发展奔小康的新路子。如博兴
县寨郝镇积极兴办乡村工业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博兴县兴福镇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
济大幅度增加群众收入的路子;滨州市、邹平镇、博兴镇城乡联动发展城郊型经济的
路子;博兴县柳桥村实施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带动基地群众致富的路子;淄角镇依托
市场开发主导产业的路子;邹平县好生镇、惠民县李庄镇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收入
渠道的路子;沾化县地下洼镇、惠民县清河镇发挥农业后备资源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
发的路子等。(3) 强化领导,加大措施,梯次推进,整体带动,深入开展奔小康竞赛
活动。地委、行署以奔小康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多次召开奔小康研讨会和工作会
议,专题研究农村小康建设。1993年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了争创经济强乡镇、强村竞赛
活动,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10个多镇、50个村作为全区经济强乡镇、强村,重点扶持,
率先突破。从1996年开始,又组织开展了农村奔小康“致富杯”竞赛活动,在全区范
围内每年评选10个奔小康致富强乡镇、 100个奔小康致富强村和1000个“双文明”建
设致富户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和群众性竞赛活动地广泛开展,大
大推动了农村奔小康步伐。(4) 狠抓以交通、水利、通讯、住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三好”户和文明庭院为重
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小康建设
的整体水平。到1996年底,按国家规定的16项小康标准监测,全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
达到69.51%,其中邹平县达84%、博兴县达83.97%。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达到62.79%,
恩格尔系数32.30%,钢木结构住房8.62%,已通公路行政村达54.3%,通电话行政村达
53.5%, 其他各项指标已达标或基本达标。已经行署验收达到小康标准的有滨州市北
镇办事处、市中办事处、市西办事处、市东办事处、彭李办事处,博兴县寨郝镇、兴
福镇、曹王镇,邹平县长山镇等9个单位。

(张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