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50&run=13

【综述】自1984年《统计法》颁布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以来,
随着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统计改革和建设事业获得重大进展。
一、统计工作走向开放型。1986年前,政府统计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下形成的,单纯反映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使统计工作走向开放,拓展新的
领域,全区从1987年开始加快了统计改革步伐。1987年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投
入产出调查工作;199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
求, 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向国际通用的SNA核算体系靠拢,进而为进行客观的国际比较
创造有利条件;1993年组织实施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从整体上提高了统计制度
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全区统计工作实现了由单纯反映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向
全面、系统、准确地描述全区社会经济领域的概貌和发展进程的转变。
二、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地区统计局承担全区的工业、交通、物资、能源投
资、建筑施工、贸易、外经、农业、农经、劳资、科技、服务业、人口等专业的统计
调查任务。 1986年以来,全区工业企业增加了近10倍,第三产业调查单位已达9万多
家,庞杂的统计调查单位及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利益并存的格局,给统计工作增加了
难度。 为高质量地完成调查任务, 自1990年始,健全统计质量控制体系,把好数字
“源头”质量关,注重从基层填报单位入手,完善地、县(市)、乡三级统计信息网络。
强化宏观数据验证手段。在全区逐级汇总基础上,通过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
查等方法相互验证。针对农村生产分散经营状况,全区确定了3790户农村住户调查点,
通过抽点数据进一步验证农村社会经济有关数据,为反映城市居民收支和生活状况,
随机抽选50户滨州市居民进行日常记帐逐月跟踪观察。运用现代化计算手段,控制数
据计算质量。全局16个专业基本实现了数据处理现代化,数据运算质量明显提高,并
实现了省、地、县(市)的数据远程传输。每年通过开展数字质量检查和年报评比等活
动,保证上报数字的及时性、严肃性。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提高了数据的可信度。
地区统计局肩负的7个县市16个专业的数据审核、 整理、汇总上报,按时、按质、按
量完成了月报、季报、年报和各项调查任务。
三、利用统计信息为现实服务。1986年以来,地区统计局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
跟踪观察,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季度分析与专业课题分析相结合、综合
分析与专业分析相结合、短平快分析与高精尖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为领导决策提供大量参考依据。针对社会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经济发
展情况,通过出版发行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月报、经济运行分析等,多媒介,
多层次,多形式地向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仅1996年,全局完成的统计分析,调查
报告及提供的各类信息中,即有130余条(篇) 被地委、行署及各级新闻单位采用。其
中, 被国家级刊物采用6篇,省级刊物22篇,地级刊物30篇,地委、行署采用30篇,
地区电视台8篇,地区广播电台31篇。另外,编印发行了《九五滨州统计年鉴》200册,
发行12期780册《滨州统计月报》和21期统计分析。

(李建国)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全国、全省的统一部署,1990年7月,
惠民地区开始第四次人口普查。经过两万名普查工作人员扎实细致地工作,按时高质
量地完成了准备、登记、手工汇总、编码、数据处理、分析研究等阶段的各项任务。
1989年8月, 行署以惠行发[1989]96号文,发出了《关于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
的通知》,公布了惠民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此后,各县市相继成立了人口
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先后进行了地级试点、编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本》、
划分普查区、调查小区和绘制平面示意图、编制《行政区划地址代码本》、户口整顿,
选调普查员和普查指导、逐级进行业务培训和试填、开展宣传活动等项工作。1990年
7月1日开始,用10天时间进行了普查登记,然后经过复查补漏、手工汇总、非专项编
码、 专项编码、数据处理的录入,10%提前抽样汇总、100%资料汇总、地级制表以及
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验收,至1991年10月底,历时两年时间,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
前期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1990年7月1日,全区人口数为3499484人,占全省总人口
数的4.2%。 男性人口为1769945人,女性人口为1729539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2.34%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4人,比1982年人口普
查时334人增加了30人。 人口年龄构成属于“成年型”中期,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由
增加型向静止型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人口文化素质也有明显提高。男性平
均期望寿命为66.24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0.04岁。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区先
后受到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表彰的先进单位2个, 先进个人21名,优秀普查员、
普查指导员32名;受到山东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表彰的先进单位10个,先进工作者83
名,优秀普查员、普查指导员62名;受到惠民地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表彰的先进单位
36个,先进工作者336名,优秀普查员、普查指导员228名。滨州地区人口普查资料的
分析研究工作也做到了“丰产丰收” ,先后写出分析资料106篇、《滨州地区人口现
状及发展趋势》 等文章, 被评为全省一等奖,滨州地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2年编辑出版了《滨州人口问题研究》 一书,6月12日编辑印刷了100%机器汇总资
料。1992年3月向省统计局移交了全区全部人口普查资料,1993年8月向地区档案局移
交了全部档案资料。

【首次第三产业普查】根据国务院国发[1993]47号文《关于开展全国第三产业普查
工作的通知》精神,地区行署决定199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一次第三产业普查。首次
第三产业普查对全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 事业行政单位、 社会团体、城乡个体户
1991、1992两个年度的产业发展规模、产业生产经营成果、产业实物资产情况及产业
重点行业业务活动等进行了全面普查。普查涉及面广、门类庞杂、工作难度大,为确
保工作的顺利完成, 从1993年9月开始准备,经过组建机构、宣传发动、人员培训、
摸底调查、 普查登记过程,于1994年8月全面完成了普查资料的计算机处理,经抽查
检验, 普查数据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普查结果显示:1992年末,全区第三产业单位
94143个, 其中企、 事业行政单位21127个, 第三产业城乡个体户73016个,分别比
1991年增长10.8%、 3.3%和13.2%; 从业人员31.74万人, 其中,企、事业行政单位
18.20万人,第三产业城乡个体户13.54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8.7%、5.6%和13.2%;
第三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8.4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出37.2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
21.4%,增加值率为48.3%,每一从业人员平均提供增加值5667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为30.9%,在全省列第三位。

(李建国)

【第三次工业普查取得满意成果】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宏
观调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决定从1995年开始进行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
全区从7月开始准备, 经过组建机构、宣传发动、企业调查单位清查、企业基础工作
整顿、普查资料的填报审核、汇总等过程,到1996年12月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工业普查
的各项任务, 实现了当年普查,当年出成果。普查共获取直接数据信息200万笔。通
过普查:(1) 摸清了家底,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986~1995年全区工业经济
高速发展,工业装备、职工素质、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
缩小。1995年末,全区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为30291个,比1985年增加27031个;从业
人员36.28万人, 比1985年增长2.3倍;资产总额149.43亿元,比1985年增长9.8倍;
工业增加值为52.06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2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
长6.34倍,平均年增长22.06%。(2) 查清了工业经济结构。1986年以来,全区工业形
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的所有制结构形式,乡镇企业和三资工业已占有
重要位置。(3) 反映了工业技术进步情况。在工业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科技投入及
产出成果等方面获取了前所未有的资料,对加速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4) 做到了国有工业要搞“细”、“三资”企业要搞“全”、乡镇工业要
搞“准” 。压掉了乡镇工业产值近50%的水份,乡镇企业单位数1995年比1994年减少
近1/3。(5) 进一步揭示了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500种工业品生产
能力的普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为盲目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也
为实施工业经济存量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李建国)

【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地区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多次圆满完成国家及省统计局部署的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任务,得到山东省统计局和
地区领导的肯定。
1986年,地区统计局购进了一台IBM-PC机,揭开了地区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
的序幕,按照“微机起步,人机结合,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方针,从完成工业、
投资年报工作入手,启动了地区统计报表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工作,把超级汇总方式应
用于统计报表的数据处理,大大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利用率。随着统计
改革的深入和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发展,以及统计信息需求日益剧增和计
算机在普查调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地区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三次投入产出调查、第三产业普查、第三次工业普查、全国
人口小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等项工作,使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
计算机处理常规统计报表数据工作的普遍展开,使基层报表数据由报表报送方式转变
为磁盘报送方式,加快了统计数据处理的速度,提高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1989年成
立了计算站,县市统计局相继成立了计算室,现代化科技手段在全区统计部门得到了
进一步普及。 根据“统筹规划, 多方集资,软硬配套,人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以
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为契机,努力实现全区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硬件上规模、
上档次的目标。1996年底,拥有计算机38台(套),其中地区统计局拥有多用户机1套,
386以上档次微机15台(套);机房面积达120平方米。全区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已经具
备承担各类大型普查和调查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1996年底,已实现与部分县市统计
局远程点对点通讯。

(刘玉英)

【统计教育】为提高全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统计工作顺利开展,1985年开始
进行统计学历教育。之后,统计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开始了大规模、正规化的统
计教育工作。1986年,地区统计局成立了电视函授工作站,各县(市)设立了分站或教
学班。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要求及省统计局的具体部
署,在学历教育中依次举办了统计专业本科班、大专班和中专班。1988年10月,举办
了统计专业基础课(本科班) 自学考试,招生对象为经济类各大专毕业生,学制3年。
1989~1992年, 又开办了统计专业中专班,学制3年。1995年开设了统计与会计核算
大专(本科) 函授班。至1996年底,全区共有320人获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其中
本科10人、专科265人、中专45人。

(娄振平)

【小康监测】1993年,省政府办公厅以鲁政办44号文件就全省农村小康建设作出部署,
并确定各级统计部门对农村小康进程实施监测。农村小康监测指标体系确定由农民人
均纯收入等16项量化指标组成,它们分别从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
质、 生活环境、保障安全等6个方面反映农村小康的特征和要求。通过对农村小康进
程实施监测,及时掌握全区农村由温饱到小康的实际进程,发现小康建设过程中存在
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为制定政策,分类指导提供依据。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康监测
工作的要求,1993年成立了滨州地区农村小康监测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区农村小康监
测的组织实施。 1994年,行署办公室以滨行办发[1994]124号文印发《滨州地区农
村小康进程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并抽选424个调查点、4240户农民住户建立起全区
农村小康进程监测网点,定期提供农村小康进程监测资料。1994年博兴县寨郝镇,经
过地区小康监测办公室的监测验收, 成为行署命名的全区第一个农村小康乡镇。 到
1996年,全区共有9个乡(镇、办事处)、383个村经小康监测验收,跨入了小康乡、小
康村的行列,分别占全区乡(镇、办事处)和村总数的8.4%和7.1%。

(王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