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地区行政公署(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29&run=13

【地方史志工作】 滨州地区的地方史志工作是从1982年12月8日全区第一次地方志会
议后逐步展开的。到1996年底,全区先后有2000余人投入了这项事业,共收集整理历
史资料逾亿字,原计划编纂出版的地、县市两级志书,除惠民县志外已全部出版,同
时还编写了乡镇志、 村志21部,部门志、企业志、专业志143部,其他地情资料著述
11种。并且已经初步制定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长远规划,以志与鉴为主体的地方志工
作体系已经开始形成。邹平、阳信两县在第一部志书出版发行后率先开始了编写地方
综合年鉴的工作。
一、组织编纂出版《滨州地区志》。《滨州地区志》的编纂是在进行了大量艰巨
的组织准备工作基础上开始的。原计划编写地区简志,工作程序是先编部门志或资料
长编,以此为基础再编地区简志。为此,地区史志办公室于1986年制定印发了地区简
志部门志参考篇目及分工意见, 发动各部门按照统一要求编写部门志。1987年8月,
决定将编纂地区简志改为地区志,并制定了地区志编纂方案(征求意见稿)。10月,召
开地区志编纂工作会议进行了重新部署,要求地直机关各部门按地区志编纂方案直接
为地区志编写初稿。 1988年6月,印发了地区志编纂方案试行稿。这期间,各部门征
集了大量资料,有的写完了部门志,有的为地区志写了初稿。但是,各部门的工作进
度和所写志稿质量很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地区志编纂的正常进行。为了既加快进度,
又保证质量,1989年下半年,地区史志办公室制定并印发了《加强地区志编纂管理确
保志书质量的意见》,对地区志试行篇目进行了全面调整修改和优化,进一步加强了
对地区志资料征集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意见》要求地直部门按地区志篇目提供
资料,由地区志编辑人员根据分工直接采写地区志初稿,地区志编纂开始步入正轨。
1990年底,地区志所需资料基本到位,共有部门志17部,资料长编49篇,初稿17篇及
部分自征资料,总计1600余万字。在此基础上,地区志稿的编纂工作全面铺开。经过
3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994年7月完成了地区志初稿的纂写和送审稿的加工总纂工
作。 12月3日,滨州地区行署召开了《滨州地区志》稿评审动员大会,在送地委、行
署领导和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对志稿进行全面审查的同时,组织各县市与地
直各部门,并邀请省史志办公室及部分兄弟地市的史志专业工作者及地区部分新老领
导同志共250余人,对《滨州地区志》送审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历时近3个月的全面
评审,共收集意见、建议千余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地区史志办公室逐编研
究了修改意见,制定了志稿修改实施方案,按照统一要求,从编辑、副主编到主编实
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层层把关,对志稿进行了又一次全面加工修改。经过一年的艰苦
努力,到1996年3月完成了《滨州地区志》全部志稿的修改总纂任务。4月,经地区地
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和行署审查同意报省审批, 5月通过了省的审查。根据省史志办公
室审查意见,地区史志办公室集中力量对《滨州地区志》稿进行了最后的全面加工修
改, 于1996年8月完稿,10月初送中华书局出版,根据中华书局审查意见,又一次加
工修改后,于11
月交付印刷。
二、编纂出版县市志。滨州地区的县市志编纂工作是从1982年底开始筹备的,是
随着各级史志工作机构的建立及人员配备逐步展开的。1983年各县市开始发动县直各
部门、各乡镇按要求为县志提供资料,有的开始编写县市部门志和乡镇志。随着资料
征集工作的进行,从1986年起,有的县开始纂写县志初稿。在此期间,地区史志办公
室对县市志的篇目设计、资料搜集、初稿编写、总纂合成等志书形成的各个环节加强
业务指导与管理。1987年8月,召开了全区县市志总体设计研讨会。1988年12月17日,
行署以惠行发[1988] 157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搞好县市志审稿工作的通知》。1989
年9月召开了县市志稿编纂研讨会, 探索和交流志稿分纂与总纂经验。到1989年底,
各县市集中征集资料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区的县市志编纂全面进入了纂稿阶段。邹平、
博兴两县率先完成了县志初稿的编写,进入了县市部门对口审稿阶段。这时,全区县
市志工作进展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局面,有的进展迟缓,有的停滞不前。为了打破僵局,
地区史志办公室紧紧依靠各级领导,加强督查和业务指导。1990年邹平县志送审稿率
先完成。地区史志办公室抓住邹平县志送审稿评稿的机会,争取领导支持,建议行署
建立了由一批熟悉地情、德高望重又热心地方志工作的老领导组成的地区地方志审稿
委员会。行署转发了地区史志办公室关于组织好县市志送审稿评审活动的两个文件,
进一步加强对县市志编纂工作的管理,并于12月,以行署名义在邹平县召开了《邹平
县志》评稿会,在对邹平县志稿进行全面评审的同时,对全区的县市志工作进行了再
动员,再发动。由于新老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全区的县市志编纂出现了你追我赶,
齐头并进的局面。 1991年5月,《博兴县志》评稿会召开,并以此为契机把工作重点
转向抓志书质量, 是年9月,召开了全区志书质量研讨会,并加强了志稿编纂工作的
业务指导。 1992年《无棣县志》 、《滨州市志》、《阳信县志》评稿会先后召开。
1993年3月《惠民县志》评稿会召开。1994年1月,随着《沾化县志》评稿会的召开,
全区7部县市志稿全部经过了评审。 在此期间,《邹平县志》在对志稿进行了认真细
致的评后修改加工,报地区批准,于1992年10月率先出版,成为我区出版的第一部新
县志。1993年10月、11月,《滨州市志》、《博兴县志》先后出版。1994年11月《无
棣县志》出版。1995年10月、12月《沾化县志》、《阳信县志》先后出版。1996年12
月,惠民县志送审待批,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区第一届县市志编纂已进入尾声。
三、拓展工作领域,努力为现实服务。在编纂志书的同时,全区史志系统发挥占
有丰富资料的优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宣传滨州、提高滨州知名度入手,积
极开展为现实服务的活动。1986年,为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山东各地概况》
撰写了反映全区政治、 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的稿件。1988年6月,地区史志
办公室组织编写《惠民地区风物综览》 , 1989年10月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6月, 地区史志办公室为改革开放提供信息服务,组织编写了《滨州同乡联络
指南》 , 1993年3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1993年起,地区史志办公室逐年为
《山东年鉴》提供反映全区最新发展的资料,1994年完成了行署交办的为《中国乡镇
大事典》组稿的工作,并为编纂《崛起的黄河三角洲》提供了资料。在此期间,各县
市史志办公室先后编写出版了《滨州企业》 、 《前进的脚步》、《梁邹游子录》、
《无棣同乡录》、《梨乡研究》等一批为现实服务的资料性书籍,并参与了孙子故里
与董永故里考证等,较好地发挥了“资治”的服务功能。
四、组织建设。滨州地区的各级史志工作机构是在1986年以前建立,1986年以后
逐步完善和健全的。史志工作人员也是在这期间逐步选调配齐的,1986年全区地、县
市两级史志办公室共有66人, 其中地区8人,最多时全区地、县市两级史志办公室共
有96人。多年来,伴随着志书编纂工作的开展,地县两级不断加强史志工作队伍的建
设。首先,本着因事择人的原则,挑选了一大批热爱史志事业,政治素质比较高,写
作能力比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历史知识的人,组成了2000余人大军,并千方
百计为各级志书选拔了主编,全区史志工作队伍的知识、能力及年龄结构基本上适应
了工作的需要。其次,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全区各级史志部门对修志人员加强思想教
育,加强史志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感,树立为党立言、为人民立言、为社会主义立言
的重大责任感和良好的志德。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
强化内部管理,使志书编纂工作紧张而有秩序的进行。全区的史志工作队伍经受住了
各种考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与个人。再次,下大气力进行人员业务培训,用以老
带新、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志稿评议等活动,千方百计提高修志人
员的业务素质。全区史志工作者不仅编写了各级各类志书,而且成了熟悉各行各业情
况的行家里手, 有2人进入了县级领导班子,有26人成为科级业务骨干,有45人取得
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孟庆永)

【外事侨务工作】1980年10月和11月,正式建立地区外事办公室(属行署工作部门)和
地区侨务办公室(属地委统战部) ,均属正局级机构。1984年4月,两办合并为地区外
事侨务处, 同时挂“行署外事办公室” 和“行署侨务办公室” 牌子。1991年7月,
“处”改“办”,升格为正局级单位。1996年10月,改为“行署外事侨务办公室”,
同时挂行署外办、行署侨办两块牌子。10余年来,外事侨务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
的外事、侨务工作方针政策,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对外开放、海外侨
胞和归侨侨眷服务,努力开辟国际交往交流渠道,促进了全区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
展。
一、接待工作。1986~1996年,平均每年接待外商、外宾、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和
考察交流学者达46.6批153人次,平均每年接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等113
人次。其中著名代表团如世界银行评估团、世界银行监督检查团,原苏联水利考察团,
台湾京华文化公司“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国际彩虹医疗队,澳大利亚南澳州西
门塔尔牧场主考察团、南澳州政府经济代表团畜牧业考察组,新南威尔士州新英格兰
西北区经济代表团,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代表团,韩国汉城市钟路区友好经济代表
团,朝鲜劳动党友好代表团,越南中央棉花公司合作项目考察团,泰国布拉亚洲石材
有限公司项目代表团,白俄罗斯政府项目代表团等。
1991年以前,作为非开放地区,外国人来华由外办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绝对集中统
一管理,涉外工作严格依据接待工作计划所规定的范围与内容进行,以礼宾接待和做
好安全保卫保密工作为主。主要来访人员有原波兰驻华大使、历史学家罗津斯基,匈
牙利经济学家克洛付,无棣县旅美华侨王申培博士,邹平县旅日华桥惠京子,原台湾
东部防区中将副司令、旅美华侨徐慧清,旅日华侨日本昭云贸易株式会社会长堤树兰
等。自1991年1月23日起,全区全面外事开放,涉外涉侨接待工作日趋繁荣。仅1995、
1996两年共接待外宾团组82批, 466人次;国外侨胞、港澳同胞21批99人次。有目的
的来访明显增多,来访的经济动因成份明显增加,来访外宾的层次明显提高,如新加
坡原产局局长严崇滔、白俄罗斯驻华大使库兹涅佐夫·维·尼、朝鲜劳动党咸镜南道
党委书记金龙浩、澳大利亚南澳州初级工业部部长罗博·凯瑞、新西兰兰德集团农牧
公司总经理博纳德·卡德、越南中央棉花公司副总经理兼牙湖棉花研究中心主任阮友
秉、美国ARCO能源公司执行副总裁威廉·韦德、泰国布拉亚洲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宋
鹏、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高启惠、泰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桑迪、新加坡贸发局
高级官员黄文静、泰国工业部常务次长德拉干等。
二、因公出国。因公出国情况经历了全面外事开放前的缓慢发展和全面外事开放
后大发展两个阶段。 1986~1996年11年中,全区总计派出因公出国团组666批2095人
次。其中1986~1990年间,平均每年8.8批31人次;1991~1996年间,平均每年100余
批320多人次。
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86~1994外事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服务主要体现在:1.指导安排企业等涉外单位的外宾接待工作,为企业引进和安排
设备和发展出口贸易提供政策信息指导和翻译服务。2.落实侨务扶贫政策,扶持侨属
集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海外赡家侨汇的汇入,妥善处理侨胞捐赠事宜,
保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3.寓对外宣传工作于涉侨通联工作和涉
外涉侨接待工作之中, 积极牵线搭桥和促成合资合作项目。9年间,共吸引生活性赡
家侨汇222.2万元人民币; 发放无息或低息侨务扶贫贷款15.3万元人民币,先后重点
扶持了132户贫困归侨侨眷, 全部生活明显好转,至1993年底96户彻底脱贫,其中13
户成了当地著名个体户, 固定资产累计额达66.5万元,年产值营业额236.5万元,实
现利税28.3万元; 前后共妥善办理侨胞捐赠事宜共20项,其中日元现汇120万日元,
款物等折合人民币共有261.52万元;前后扶持起侨属集资企业12个,共吸引生产性赡
家侨汇657万元; 白手起家创办侨联企业2家,资金利用总规模曾达120多万元;牵线
搭桥促成合资企业5家,共引进外资侨资197万美元。1995年,先后争取澳大利亚南澳
洲西门塔尔牧场主考察团、南澳州政府经济代表团畜牧组、新南威尔士州新英格兰西
北区经济代表团、南澳州初级工业部专家考察团等重要团组来我区考察访问;牵线组
成了以行署专员王宗廉同志为团长的滨州地区友好经济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
新加坡进行了成功的友好考察访问,促成了滨州地区与南澳州政府合作促进中澳合资
开发1万公顷草场建立现代农牧综合企业的意向; 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参加东营“’95
黄河三角洲开发洽淡会”,促成合资合作意向8个;请日本山口县退休志愿者协会2名
专家,义务指导溴素及其衍生物生产;争取到“应良基金会”校舍改造专项捐助资金
35.5万元人民币;1996年,围绕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有关国家的合资合作项目,先
后组织协调省、地、县有关部门、单位,接待有关来访团组10余批,促进了沾化粮油
集团总公司与澳大利亚南澳州--山东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开发万顷草场开发合同的
正式签订。该项目总投资折合人民币2.48亿元人民币,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
销售收入1.6亿元和利税近7000万元,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南澳州政府的高度重视
与支持。促成了滨州市与韩国友人关于由韩方负责介绍引进韩资,在滨州市建设韩国
工业园区《会谈纪要》的签订,拟用3~5年引进30个左右的韩商独资或中韩合资项目,
引进韩资3000

万美元, 实现年产值和年利税分别为6亿和6000万人民币、吸纳安置万名劳动力
的目标。 协助企业完成重大涉外任务3次,为促进鲁北化工集团出口磷石膏制硫酸联
产水泥技术、促成中泰合资华兴布拉亚洲石材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和地区棉花生产加工
技术与设备进入越南市场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对外宣传工作。1986~1996年,共向海外侨胞等重点工作对象寄发挂历、贺
卡,《惠民风光》、《齐鲁乡情》、《惠民地区经济发展概况》、《惠民行署关于发
展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的优惠政策》、《鼓励华侨等投资兴办侨属企业优惠政策摘录》、
《惠民地区要览》、《滨州》中英文对照宣传画册、《山东侨报(滨州地区专版)》、
《投资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杂志、地区专辑或专页宣
传材料2115份;指导归侨侨眷向国外寄写宣传家乡改革开放成就和招商引资优势及优
惠政策的书信2570余封; 编印《惠民地区要览》和《滨州》中英文对照外宣画册4次
共1.6万余册, 举办《齐鲁乡情》县市专辑、专页共5期1万余册,编辑《山东侨联成
立30周的大庆》大型画册滨州地区专辑、《当代中国侨乡(山东部分)》惠民地区专辑
各1个, 协助山东农业电影制片厂和台湾京华文化公司“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摄
制影视宣传材料各1次, 协助制作新闻专题电视片《北禾村的洋村民》、《洋村民傅
静》等共八部,其中1993年版《滨州》外宣画册等获省委外宣办颁发的“山东省对外
宣传二等奖”(本年度一等奖空缺),《北禾村的洋村民》电视片荣获1994年度省外宣
品评比二等奖,《洋村民傅静》荣获国家最高外宣奖“金桥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第四
套节目中多次播出。 另外,还在种种外宣新闻媒介上发表领导署名文章等128篇,开
放前利用全区10余个对外参观考察开发点,和开放后利用安排外宾考察参观团组参观
考察点等机会,广泛介绍全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就。
五、侨政、侨联工作。(1) 落实侨务政策,解决华侨私房等历史遗留问题。截止
1986年底, 全区共复查历史旧案98起,将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收征用的华侨私房共6户
711平方米全部按规定物归原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 清理归侨、侨眷档案93人,针对
不同情况一一按规定进行了妥善处理。(2) 建档立卡,侨情资料统计与管理迈入制度
化、规范化轨道。通过逐步逐户走访登记和反复核实,1990年全区共有海外侨胞、港
澳同胞903户3572人, 分布在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被省侨办依据有关规定认可的海
外工作对象82名,经济界27人,科技文教界43人,侨界领袖人物12人。(3) 贯彻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国务院、山东省两个“实施办法”。
1988年7月建立“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惠民地区办事处” ,与当时的地区外事侨务
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996年机构改革后,地区编委再次下文明确地区侨联办事处与
行署外事侨务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990年“保护法”及两个“实施办法”颁
布后,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重点归侨侨眷等形式,深入宣传贯彻“一法”、“两办法”,
发放宣传材料数千份,基本实现了全区归侨侨眷家喻户晓。11年来,地县两级侨办、
侨联共接待归侨侨眷来信来访160多件次,为广大归侨侨眷办实事210多件,处理涉侨
纠纷11件次, 立案查处7件,较好地维护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调动了广大归
侨侨眷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积极性。11年中,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中,有6人被
吸收为中共党员, 3人被评为地区级科技拔尖人才,2人受全国侨联表彰,3人受省政
府表彰,2人受省侨办表彰,被选为省人大代表2人、政协代表1人、县市政协副主席7
人、县市政协常委(委员)14人、县人大代表1人,有5人获高级职称、27人获中级职称,
为9户家庭办理了农转非, 8人调整工作岗位解决了用非所学问题,1人被吸收为公办
教师,11名归侨侨眷子女被照顾升学就业。(4) 兴办侨联企业,解决侨汇物资及紧缺
生产资料供应问题。地区外侨处、侨联于1989年同地区物资局、石油公司、供销社联
合发文,优惠优先供应归侨侨眷煤炭、柴油、化肥等当时紧张的生产资料。(5) 救灾
扶困,1990年7月罕见洪涝灾害发生后,地区外事侨务办公室从省侨办争取到1.5万元
救灾款和40立方米木材等救灾物资,为56户归侨侨眷重灾户解决煤炭6000公斤、柴油
1700公斤、 化肥1250公斤,直接发放救灾款1.3万元。1995、1996两年,针对部分县
市发生的洪涝灾害, 地区外办及时向省侨办反映灾情。争取到5000和1.5万元救灾专
款,并立即组织专人奔
赴受灾县市、乡镇和村庄,逐户走访慰问重灾户并发放了救灾款物,让海外侨胞
和广大归侨侨眷感受到了家乡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六、 涉外管理。1991年1月23日以前,外国人来访必须办理特别旅行许可证件,
并严格依据经省军区、省公安厅和省外办审批同意的接待计划办理。全区包括外宾来
访申请、接待计划审批实施、接待标准制订和因公出国护照签证申报、涉外事件处理
等所有涉外接待和因公出国具体工作,均必须由地区外办牵头实施强有力的集中统一
管理。 1991年1月23日起全区外事开放后,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地区的一切优惠政策,
对外开放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从1991年11月1日起,省外办将因公非经贸团组的
出国申报和所有因公出国人员的护照签证工作下放到市地外办集中统一受理和办理。
地区外事侨务办公室一方面积极选派人员参加有关业务培训,并组织各县市外事侨务
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另一方面狠抓有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商请省外办制发了《关于因
公出国人员中报护照签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印发了《出国人员必读》小册子。1992
年,印发《专办员职责范围》和《出国人员办理出国护照签证须知》数百份,并会同
地区公安处、保密局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区外事活动管理和改进外事接待工作的意见》,
行署办公室批转全区执行。1995年,根据全省因公出国审批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会同
地委组织部、地区外经贸委制定了《滨州地区因公出国审批管理办法及办事程序》,
行署办公室批转全区执行;会同地区监察局、纠风办会签转发了《关于严格控制出国
团组和人员问题的通知》,并派专人参加了地纪委专项清理公费出国旅游工作;下发
了《关于外国记者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换发1992年度及以前颁发因公普通护照
的紧急通知》,纠正了外国记者和有效因公护照管理中的失控现象。1996年,又进一
步改进和加强了有效护照统一收缴保管和出访报告查验等管理工作。

【旅游工作】 地区旅游局成立于1986年8月,与惠民地区外事侨务处一个机构、两块
牌子,在地区外事侨务处先后设“旅游局综合业务科”和“涉外旅游科”,“旅游科”
管理旅游事务。1986年11月,建立旅游局下属“中国国际旅行社滨州支社”和“滨州
中国旅行社”两个科级企业。1990年7月,经中国旅游服务公司山东省公司批复同意,
成立“惠民地区旅游侨汇服务公司”。1991年10月,地区旅游局连同“滨州中国旅行
社”和旅游科工作人员、旅行社车辆财产等划归地区接待处。1996年10月,地区旅游
局重新划归行署外事侨务办公室。
地区旅游局成立后,首先对口争取资金对部分文物古迹进行了整理和修复,并尝
试性地确定了部分区内旅游点,开展了“一日游”活动。编印了介绍区内旅游资源的
小册子《云水苍茫武定州》。1989年,召开全区会议布置了全区饭店、宾馆的星级评
定工作。1990年,会同团地委、接待处共同举办了“青春在旅游中闪光”大型活动,
其中清怡宾馆在全省青工技能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旅游产品促销活动有一定突破,
阳信鸭梨、阳信不锈钢餐具,邹平矿泉水,惠民酱菜,博兴腊杆家具等,通过亚运会
“广州购物节”、珠海“全国旅游产品饮评会”进入了国际市场;与行署办公室等成
功举办了“山东省第一届鲁菜大赛”地区预赛;与阳信县委、县政府和地区科委、文
化局共同举办了首届“梨花会”。1991年,从省旅游局争取资金对区内现有主要景点
进行了维护; 使麻大湖开发、 “孙子故园”、“魏集地主庄园”、“阳信梨园”、
“无棣枣林”和“海滩养殖”列入了省旅游开发计划,并将博兴寨郝新村、麻大湖、
丈八佛一起列入了千里民俗国际旅游线。

(李继尧)

【油区管理工作】1986~1996年,全区油区系统紧紧围绕为油田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
这个中心,发挥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成绩。
协调工农关系,保证油田开发建设工程顺利进行。1986年以来,油区办公室在坚
持为油田开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过程中,总结出了“政出一门”的工作
方法,采取“超前、跟踪、善后”三个服务,利用现场办公、召开“油地联席会议”
等形式,协调油地关系、化解工农矛盾,为油田开发生产开绿灯。油田在全区境内施
工面广、量大、战线长,仅1996年,油田共打井178口,架设高低压线路33190米,铺
设地下油、气、水管线77420米,永久性占地686.85亩,临时性占地905亩,在油区系
统全体职工的努力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油田所有工程都按计划进度完成。
坚持不懈抓油区秩序综合治理。各县市油区办成立了油区物资稽查队或油区公安
派出所,在重点路段进行稽查。1986~1996年,根据全区油区治安情况,部署了数十
次治理破坏油田生产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各县市油区办出动宣传车辆,印发宣传品,
教育群众,打击犯罪。1996年,与公、检、法配合,取缔“三小一点” (小炼油、小
化工、小冶炼、废旧物资收购点) 400多处,没收被偷盗的油田物资214吨,破获犯罪
案件206起,打掉犯罪团伙37个,抓获不法分子355人,使油田减少了1000多万元的经
济损失,为油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
加强对落地原油的管理。在落实省政府[1990]67号会议纪要、鲁政办发[1989]
88号文、 省油办字[1995]1号文件精神的同时,地区油区办把落地原油管理权下放
一级, 授权各县市油区办负责落地原油的回收、净化、调运、销售全过程,建立起5
个净化站,对回收队员审查后发放回收证。回收净化后的落地原油分配给地区境内的
炼油厂、化工厂,维护了油区秩序,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地方经济效益,基本达
到了油田、地方、群众都满意。
开展工农共建,促进共同发展。1986年以来,全区油区系统深入开展工农共建活
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油区广大群众的共建意识、逐步形成了工农一家、互相支持、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好局面。1996年,油田筹集资金,地方出动人力,双方协作修
筑工农共建路14650米、桥闸一座、涵闸12座,架设高压线路2400米,修筑井台2座,
油田支援地方抗灾柴油近200吨。
依托油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1986~1996年,全区油区系统找准路子,
利用油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1996年,地区油区办协助滨州化工厂、博兴油脂化工
厂向油田争取了5万吨原油指标; 协助滨州市政府向胜利石油管理局争取了1000万元
的资金用于东郊水库的建设。无棣县油区办以土地入股形式与胜利东胜精攻石油开发
公司联合, 已投入股金1260万元,年创收500万元。博兴县油区办向油田争取了9000
个负荷的电量,节约费用3000万元,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其他各县市油区办也充
分利用油田资源上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马洪良)

【无线电管理工作】1985年以前,无线电管理机构设在惠民军分区。为适应改革开放
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全国无线电办事机构由军队转
到地方政府。1985年成立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行署办公室。1986年对
外挂牌公开办公。1987年成立地区无线电监测站。1996年,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
公室改为“山东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滨州管理处”,同时挂“滨州地区无线电管理处”
牌子,受省和行署双重领导,履行无线电管理行政职能;地区无线电监测站兼挂地区
无线电管理技术研究所的牌子。1986~1996年,全区无线电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 无线电台站迅速发展。1986年以前全区仅有167部电台,无线电台站发展缓
慢。从1989年地区物资开发公司开设第一座无线寻呼台开始至1996年底,寻呼基站已
达15座,既有邮电公众网,又有检察、公安、油田等专业网,BP机数量已发展到了二
万余个。无线移动电话从无到有,逐步增加,全区7县(市) 共设基站12个,传输方式
既有模拟,又有数字,各种模式移动电话全区已达一万部。1994年底,全区共有44个
微波站, 干线长仅70公里。截止1996年底,全区微波站达88个,干线全长530公里,
比1986~1994年8年的总和还多。无线电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经济建设、社会治安、
抢险救灾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务范围也拓展到固定通信、
广播电视、移动通信、雷达导航、气象服务、卫星通信、定位、遥测、遥控、遥感等
几十种。1986年全区有6个系统27个单位设置573部电台,到1996年底,全区已拥有32
个系统520个单位设置各类无线电台13000部, 分别是1986年的5.3倍、19倍和22倍。
平均每年以38%的速度增长,人均占有达3‰,其发展速度和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
二、技术管理设施不断加强。11年来,行署针对全区无线电管理工作技术设施薄
弱、技术手段落后和检测仪器匮乏等问题,在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有计划加
大在技术设施上的投入,逐步改变了技术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截止1996年底,先后
装修了检测机房,购置了2955B型综合测试仪,集微机、打印和信号监测为一体的BR-
928型无线电监测系统,ZP-2型无线电台置频器,2322Z型双色复印机,干扰机,监测
车以及相应的功率计、频率计。同时,为县(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了日常
检查仪器。总投资60万元。技术设施的进一步加强,为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净化电磁
环境,排除外来干扰和促进科学管理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特别是在对电业、油
田、邮电、河务等较大微波站址的选择和电磁环境计算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微波等
无线电台站基本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管理法规的过程中,根据全
区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地区无线电管理处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性文件。1992年11月,针对大功率无绳电话机一度在社会上泛滥的现象,会同地区国
家安全局、邮电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无绳电话机管理的通知》。1993年,根据国
家对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管理规定,先后与地区水产局、地区公安处和地区工商行政管
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区水产系统无线电台站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公安
专用无线电话网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市场管理的通知》三
个文件。 1995年4月,与地区公安处联合下发了《关于坚决取缔私设电台并查处有关
人员的通知》。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及时出台,把无线电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
化建设轨道。
四、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深入开展。1987年地区无线电监测站建立。当时由于
受技术设施的限制,只进行一般台站的常规检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加强和设施仪
器的完善,逐步开展了空中电波监听和监测各类台站功率、频率、天线参数基本技术
指标以及查找或排除干扰等。1992年,在开展查处违法设置无绳电话机行动中,有效
地行使了监测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充分利用空中监测、地面检查和技术指标测试,对
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了查处,较好地控制和刹住了非法销售和擅自安装使用无绳电话机
的行为,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11年来,在围绕无线电台站的频率指配、排除干扰及查处非法设台中,共查处干
扰70起, 处理非法干扰15起,取缔非法销售无线电台网点3处,封存、拆除、停用和
报废电台700部,罚没和强行拆除各类无线电设备80部。无线电台的抽测率均在35%以
上, 验证率达到98%以上,每年单位检查率达到100%。在检查验证的同时,主动地为
设台单位解决通信中的技术问题79次, 解答有关设台、选址咨询达300人次,把管理
与服务结合起来。
五、加强频率资源费的收缴工作。收缴频率资源费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 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收取, 严格执行物价和财政规定,连续三年获得全区
“执行物价计量政策法规最佳单位”称号。

(李金山宣爱国)

【接待工作】 地区接待处1989年4月建立,县级事业单位,编制16人。几年来,从抓
好接待服务,改善接待条件,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入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认真抓好接待服务。1989年11月和1992年10月,两次接待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同
志来滨州视察工作;1991年5月和1992年11月、1994年9月三次接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费孝通来我区考察滨州港建港情况及参加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研讨会; 1991年5月接
待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滨州视察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1994年9月接待全国政协副
主席邓兆祥率代表团来滨州视察;1994年10月接待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来滨州视察;
1989年11月接待全国在滨州召开的集资办学经验交流会和1990年全国化工产品订货会,
计800人。接待全省大型会议21次,计1700人。
积极改善接待条件。1990~1995年,清怡宾馆投资2000万元新建南楼和改造北楼,
新增一处“福来大酒店” ,营业收入由1990年的470万元,增长到1996年1230万元,
增长幅度为261%; 1993~1995年,迎宾馆投资800万元对客房、餐厅进行装修改造,
营业收入由过去的96万元, 增长到430万元,增长幅度为447%。通过装修改造,两宾
馆接待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现有高档套房31间,带卫生间床位451个,占总床位的100
%。
抓好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1991~1994年,共培训各类厨师460人。1990~1996
年,共培训客房服务员700人。对厨师培训采取了学、引、创的办法提高其技术水平。
先后组织餐厅科长到潍坊、烟台等地学习饭菜制做技术和内部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外
地名吃,聘请外地名师进行技术指导,并把引进的名吃品种长期保存下来;在突出地
方风味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自己的新菜,使地方菜的风味更加独特,更有吸引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各项制度。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
对机关、宾馆的干部职工进行人生观、世界观、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引导干部职工
讲政治、讲正气、爱国家、爱岗位。开展向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学习模范人物的先
进事迹,对照自己找差距。为了加强机关建设和宾馆内部管理,先后制定了干部管理
制度、廉洁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电话和车辆管理等18项制度。
组建经营实体,积极创收。根据新时期接待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大胆探索走向市
场的新思路,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外养内”的经营策略,在抓好接待工作
的同时,创办经济实体。1994年与新加坡外商合资建成了珠宝首饰加工企业。自1992
年以来, 先后组建了“东方实业总公司”、出租车队、副食餐饮、美容等8个经营实
体,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更好地安置富余人员,扶持和发展接待事业创造了条
件。

(许庆浩 孙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