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滨州地区委员会(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24&run=13

【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90年以来,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地委连续7年利用冬春
季节,在全区城乡组织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系统进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奔小康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这
一教育活动,1990~1994年主要在农村进行,1995~1996年在全区城乡普遍展开。(1)
加强组织领导。1990~1992年,地委专门成立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
组织专门人员,靠上抓好这项工作。1993年后,社教工作由地委宣传部专门负责,并
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模化。1996年,加大社教领导力度,地委成立了由分管
书记牵头,宣传、组织、纪检、政法、经委、教委等10个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城乡社
教领导小组;地直成立了由地委委员、秘书长贾崇福任组长的机关社教协调小组,协
调各“口”,落实责任;地区还组成了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督导小组,每人承包
了一个县市, 两周检查一次,促进了全区社教深入发展。7年来,地委坚持把社会主
义教育活动作为统揽全局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使之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
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 加强思想教育。1994年农村社教中,地、县(市)、乡三级
党委书记亲自上好第一课,共宣讲达100多场,全区县(市)、乡两级组织500多个宣讲
团, 深入群众,深入乡村,面对面讲课6700多场次,直接听众150多万人次,其中党
员11万多人,使95%的党员干部和90%的各类专业户、家庭户主接受了教育。1995年社
教期间,全区共组织宣讲团279个(共2697人),面对面宣讲5459场次,95%以上的党员
和家庭户主受到教育,98.7%以上的村和90.7%的农户落实了奔小康计划。地委还专门
拿出半个月的时间, 以系列党课的形式,集中对地直机关600多名县以上党员领导干
部进行了党的宗旨教育。地委书记王道玉、副书记郑锡昌和宣传、组织、纪检、检察、
党校等部门的主要领导,抓住世界观改造、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干部的选拔、管理、监
督等环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授课,使机关社教成为
一次理论学习过程,党性锻炼过程,廉洁自律过程。1996年社教期间,全区购置《农
村工作读本》7000多册下发各村,各县市都组织编写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并根据各自实际,采取领导带头讲、宣讲团巡回讲、宣讲员驻村讲等各种办法,加大
思想教育力度。地委书记王道玉率先垂范,亲自到地委的社教联系点惠民县清河镇,
和县委书记祁维华、镇委书记宋玉彬同台宣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受广大干
部群众欢迎。全区7个县市委书记都向群众宣讲了1~2场,113个乡镇党委书记普遍宣
讲3场以上, 共计300场。同时,各县市在培训宣讲骨干的基础上,组织了260多个宣
讲团, 深入基层宣讲社教内容。据统计,这次社教的受教育面,干部在98%左右,团
员青年、家庭户主达到了95%。(3) 抓住重点问题,做好“结合”文章。7年来,城乡
社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学理论、学法规、学政策、学知识、学技术结合
起来,把思想教育和办实事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寓理于文,寓虚于实,加强了基层
组织建设,加强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推动了全区奔小康进程。1994年社教中,全区
派出5600多名干部下去抓社教,特别是对于后进村,采取任职、挂职、包村、蹲点等
多种办法强化了社教的组织领导力度,有的一个村就派进二、三个脱产干部。结合支
部换届, 全区调整了600多个村级组织,调进调出1200多人,一批观念新、文化高、
有专长的“经济能人”取代了年龄大、思想旧、文化低的“守摊干部”。此外,在农
村党支部普遍建立健全了《发展党员规范》、《外出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任期
目标管理制度》、《党员年度目标管理》、《政务公开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等。
全区达到或接近“五个好”条件的村级组织日渐增多,绝大多数村理清了一条发展路
子, 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村干部平均年龄40岁左右,较社教前下降5岁,具备
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已占80%以上。通过社教,全区村级财务管理初步纳入了规范化、
制度化轨道,移风易俗工作也有了大幅度进展。1995年社教中,全区按照中央提出的
“五个好” 要求,加大对后进村的整治力度;对全区查出的327个后进村班子,直接
派进工作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贤任能,对自身无力解决的,则以下派干部挂职
或任实职的形式帮助解决。 通过社教,共调整村班子959个,调整人数1565人,平均
年龄由调整前的48.9岁降至42.3岁。这次社教,全区上下花大气力,在全面清理财务、
公布帐目的基础上,推行了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即乡镇代村管钱、管帐,村使用
后定期公布帐目。 全区90.2%的乡镇推行了这项制度,并通过“农村合作基金会”进
行融资,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因财务引起的干群矛盾,而且对扶持当地经济发展探索出
有效的途径。社教工作还与搞好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抓好节目文化生活、搞好移风易
俗等活动相结合,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1996年社教,紧紧围绕加快经济
发展这个中心,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影响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奔小康进程中的突
出问题,全区移风易俗工作扎实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奔小康步
伐进一步加快。在这次城乡社教过程中,全区统一组织实施了“双百工程”(成立100
个农村文艺演唱队,建成100所藏书万册以上的村级图书馆),各县市和地直各部门、
各单位大力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书、送诊下乡。
在机关,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倡导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新风,大大转变了工
作作风,树立了全区党政机关的文明形象。

【企业政工专业职务评聘工作】1989年11月,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滨州地区企业政工
专业职务评聘试点工作开始。地区制订了《企业政工人员专业职务评聘试行条例》,
成立了由地委、行署领导牵头,地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参加的评审领导小
组,办公室设在宣传部。同时,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企业政工专业职务中级评审委员
会,各县市和各企业主管局(公司)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初级评审委员会,各参加评
审工作的企业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评审办公室。全区参加首次企业政工专业职务评聘
工作的企业共计823个,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97个,集体企业326个。评聘工作首先
在邹平县和滨州一棉、滨州二棉进行试点,1990年4月中办发[1990]8号文件和中宣
发[1990] 8号文件下发后,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惠民地区企业政工专业职务评
聘实施方案》,在全区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开展了企业
政工专业职务评定工作。全区共评审推荐出具备各级任职资格的政工人员3834名。其
中,同意向省高评委推荐的高级政工师90名,占企业政工人员总数的1.7%;具备政工
师任职资格的1282名,占企业政工人员总数的24.7%;具备助理政工师资格的1874名;
具备政工员任职资格的588名, 占企业政工人员总数的47.4%。1991年1月,省委宣传
部以鲁宣发[1991] 2号文件下发《山东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工作
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规定,对全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审工
作进行了复核。制定下发了《惠民地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复核工作
的实施意见》和《企业政工专业职务复核申报审批意见表》。经过复核,为评出的各
专业政工职务人员办理了各种手续。 截止1993年, 共评出高级政工师76名,政工师
1335名,助理政工师1583名。从1994年开始,全区企业政工人员专业职务评审工作转
入经常化。1994~1996年评出高级政工师123名,政工师898名,助理政工师1178名。
在整个评审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把“六关” (即申报关、评审范围关、限额关、
标准关、评审程序关、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的文化考试关),做到“四公开”(即申报
公开,申报人学历、政工龄公开,任职条件、限额公开,评审结果公开) ,从而确保
了评审质量。全区企业政工专业职务评审工作,发展健康顺利,社会反映良好,达到
了提高企业政工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政工队伍,
调动企业政工干部积极性的目的。

【基层党员教育阵地建设】 1987年,全区有122处乡镇党校;其中98处党校配上了专
职校长, 利用乡镇党校,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20多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47万多人。
1989年,在全区普遍建立乡镇党校的基础上,着重抓了机关党校和农村党员活动室的
建设。 为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及时总结推广了邹平县苑城乡采取切实措施,抓好
“校、室、日”建设的典型经验。至年底,全区建机关党校30余处,农村党员活动室
2000余处,有两个县(市) 和8处企业党校受到省里表彰,全区初步形成了以基层党校
为主体,以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党员教育网络。1990年,全区基层党校发展到226处,
通过升级达标全部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提高了办学质量,有20处达到了省
级先进基层党校的标准,有50处达到了地级先进基层党校的标准。在抓好乡镇党校和
企业党校的同时,是年还突出抓了机关党校和党员活动室建设,全区机关党校发展到
42处, 党员活动室4000处,占全区农村党支部总数的85%以上,有37处被命名为省级
党员活动室。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到1996年,全区基层党校发展到247处,党员活动
室发展到6897处,有33处基层党校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59
处党员活动室受到省委宣传部表彰;全区基层党校和党员活动室总面积达23万多平方
米,电视机、录像机达3900多台,图书资料166万多册,录像带2.8万多盘,专兼职教
师1884人。基层党校和党员活动室作为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已日益成为对广大
党员干部实施理论灌输的课堂、思想教育的阵地和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基地,在全区
党员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耿涛)

【党校工作】中共滨州地委党校是在地委直接领导和省委党校业务指导下培养党员领
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 是地委的一个重要部门。1991年2月,地委、行署决定由
地委党校兼办地区行政管理干部学校,实行“两个牌子,一套机构”。同年12月,地
委党校由省编委(鲁编〔1991〕216号) 批准为大学专科体制,列为比地市低半格的单
位,办学规模设定400~600人。在地委党校业务指导下,滨州地区6县1市党校分两批
由省编委批准为中专体制。
强化主体、舒展两翼,把党校办成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阵地与熔炉。1986
年,地委党校输送了首届毕业的84级二年制脱产形式的大专培训班48人和85级一年制
脱产形式的中专班48人。脱产形式的大专班共举办了五届(84、85、86、87、89)培养
输送了258名大专生。 按照省统一招生计划配合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开办了函授大专
班、本科班、业余大专班、本科班、中专专修班和大专专修班。以上各种班次共计培
训党员6677人,其中大专生5019人,本科生1620人,三届研究生38人。从1990年起,
地委党校按照中发[1990]15号、鲁发[1990]30号文件要求,把党员干部的学历教
育转向轮训培训现职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
后,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后备干部和
理论骨干成为党校的一项根本任务。1994年,组织召开了全区党校工作会议,对全国、
全省党校工作会议和中发[1994] 5号、鲁发[1993]17号文件精神进行了贯彻。同
年,经省委党校批准。地委党校开办首届以县级党政干部和部分优秀科级干部为对象
的研究生班。1986~1996年共举办轮训班、进修班、培训班、研讨班、读书班78期,
培训干部10357人次, 配合了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中发[1995]11号文件即《中
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下发执行后,地委党校的办学进入一个制度化、规范化、
科学化的办学轨道。按照确立的教育方针和办学质量标准,遵循“学马列要精、要管
用”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办了符合班次学制学历规范要求的主体班次,重点开设了以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的理论课和若干专题讲座,建立和
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新的教学体制 (即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为中心内容,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同学习
现代化建设必备的各种知识结合起来) 。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和坚持了问
计于实践、问计于学员、备课于调查研究之后,加强区情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的现实
针对性,结合学习内容的培训目标要求,请党政领导和学员上讲台,组织学员走出校
门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现了内外结合、上下结合、教学结合。
科研工作取得全方位成果。地委党校创办的《党校学刊》1987年获山东省内部期
刊准印证,1989年在全国报刊压缩整顿中,以合格检验继续保持省管期刊,后改为双
月刊。 1988年,组织召开了纪念真理标准讨论十周年理论讨论会,有2篇论文收入省
委党校论文集。1989年,组织召开了正本清源,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讨
论会。1991年组织召开了纪念建党七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同年校党委组织精干师资,
首次编写党校系统三本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纲要》、《党的建设基本知识纲
要》、《基层党员干部领导学》,解决了县市党校干部进修教材缺乏问题。1992年地
委党校编写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被列入中央党校重点科研课题。1993年
组织召开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理论讨论会,收到论文40篇。1995年,参与组织
了地委行署召开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讨会。1996年参与组织了全区农村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1986年~1996年期间,共发表论文1280篇,其中省级论文
238篇,国家级论文4篇,出版专著35部,获地级奖项57个,省级奖项29个。图书资料
根据教学科研和新的形势任务的需要逐年增加投入,现有藏书4万余册,报刊资料300
余种。1996年顺利通过省级规范评估。1996年首次承担省级科研课题:《欠发达地区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同年,《跨世纪领导人才浅谈》一书获山东省和全国党校
系统科研成果二等奖。

(苟宝生)

【地直机关党委工作综述】 1988年7月中共惠民地区直属机关委员会分设,建立中共
惠民地委机关委员会和中共惠民地区行署机关委员会,1996年11月,地委决定将两个
机关党委合并成立中共滨州地区直属机关委员会。1986~1996年,地直机关党组织无
论在分设和合并时期,都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开
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
了地直机关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 加强机关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1) 创办机关党校。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1989年7月在地直机关建立地委机关党校和行署机关党校及委、 办、局、处、公司机
关党校34处,与地直各企业、学校等单位基层党校和党员活动室,组成了较为完整的
党员教育网络体系。以此为阵地,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大中型轮训班,对党员和干部
进行培训。如:1989年举办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轮训班,历时两个月,分四批轮
训党员、干部5146人;1990年举办国际国内形势教育轮训班,历时20天,轮训党员干
部5321人。1991年3月机关党委被地委授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先进单位。(2)进行专
题教育。按照上级党委各个时期的部署,结合党员、干部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和反映
的问题,归纳成教育专题,进行集中教育。如开展“双学”(学理论、学党章)活动,
“三学”(学习孔繁森、王廷江、韩素云)教育,定期安排党课教育,1995年8月至9月
地直机关“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教育,1995年12月地直机关县以上领导干部党
课教育,1990年至1996年7次机关社会主义思想教育。(3)教育形式多样化。举办各种
知识竞赛活动:1993年8月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竞赛”,参赛人员1500人次;
1994年5月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知识竞赛”,参赛人员1081人次,被山
东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组织奖” ;1994年7月组织“庆七一学理论知识竞赛”,进
行选拔赛后参加全区竞赛,荣获二等奖;1996年组织“香港回归祖国读书知识竞赛”
和“学理论学党章知识竞赛” ,参赛人员达1.1万人次,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优
秀组织奖”。举办先模报告会。1996年底请人民的好医生李秀峰、不畏艰苦舍家戍边
的边防军人孙洪升作先进事迹报告, 60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受到深刻教育。举行入
党宣誓大会。1995年举行“七一”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有126人参加,1996年有124
人参加。开展党员电化教育。1995~1996年与地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配合,在地直
建立党员电教网络,充分利用《山东党员电教》和《滨州党员电教》对广大党员干部
进行教育,1995年被地委组织部授予“全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二、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1) 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和《基层党
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的要求,按期进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和成员缺额补选
工作。在班子建设中,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热爱党务
工作的同志选进领导班子,尤其注意选配好书记、副书记。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抓好
对班子成员的培训工作。1986~1996年,培训人员达2500人次。(2) 发展党员工作。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从机关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突出了在科研、生产一线和青
年、妇女中发展党员这个重点。1995~1996年,地直发展党员1001名。其中:35岁以
下的766名,占总数的76.6%;发展女党员253名,占25.3%;发展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
842名, 占84.2%;在企业、科研、生产和教学一线发展数超过了70%,使地直党员队
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至1996年底,地直党员总数已达13500名。(3)民主评议党员。
每年结合年终工作总结,对地直机关和单位的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个人总结
汇报,然后召开党员大会进行评议,对所有党员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做出
公正评价。(4) 严格组织生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
度,不断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每年按时组织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对党员特别是党员
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5) 推行和完善党务工作目标化管理。
1991年4月开始, 在地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党务工作目标化管理。年初确
定全年工作目标,研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年终进行总结考评,评选出先进基层党
组织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6) 加强党费收缴管理工作。按要求建立了党费
收缴“一证一册一表”制度 (一证:《党员党费证》,一册:《党费收缴登记册》,
一表:《党费收缴情况公布表》) ,按时足额上交党费。同时,对各基层党组织进行
认真督查,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
三、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中纪委关于反腐倡廉
的会议精神和各项规定,并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党纪教育。1995
年地直机关党委购进电视片《周恩来在大连》和全国纪检宣传工作会议获奖电教片20
余部,在地直组织收看,收到很好效果。1996年组织参加中纪委监察部举办的党纪政
纪条规知识竞赛》,地直参赛党员干部1.35万人,其中荣获一等奖12人,二等奖24人。
山东省纪委、监察厅授予“集体组织纪念奖”;地区纪委、监察局授予“优秀组织奖”。
组织各基层党组织按时召开科以上干部以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和按要
求参加地直单位党组(党委)民主生活会和党风廉政建设座谈会,并对各单位上报的民
主生活会原始记录进行审阅。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和违纪案件进行认真查处,
查结率为100%。
四、加强机关党的制度建设。1986~1996年,地直机关党委紧密结合机关工作实
际,积极探索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新路子,及时修订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
规章制度。如:《党务工作目标化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领导
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关于党内监督的实行意见》、
《严格党费收缴和管理制度》、《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程序》、
《领导干部个人生活重大事项申报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领导
干部接受礼品登记制度》等。
五、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了向孔繁森、王廷江、
韩素云、李秀峰、孙洪升等先进英模人物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爱岗敬业、
甘为公仆的意识。许多单位党组织结合部门、行业的特点,突出抓好“窗口”单位和
重点岗位的文明建设。(2)开展省、地级文明单位评选活动。按照省、地文明委要求,
评选地区电业局、邮电局、公路局、山东活塞厂、沾化电厂为省级文明单位;滨州日
报社、地区河务局等30个单位为地级文明单位。(3)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1986~1996
年,地委、行署机关每年组织一至二次大型机关运动会,每次参赛人数近千人,1995
年曾达1300余人。各单位、系统也都按要求每逢“五一”、“七一”、“十一”等重
大节日,分别组织运动会、文艺联欢会、演唱会、演讲会、书画展等等多种喜闻乐见
的群众性活动。(4) 参与组织社会公益活动。1995年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希望工程”
救助活动。1996年抗洪救灾中,组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捐款捐物,并组织抢险队同当
地群众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1996年小清河治理工程中,积极参与组织开展义
务捐资活动,地直个人捐资达53万余元。

(杨子魁)

【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的决定,根据中宣部
和省、地委关于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的总体部署,地直机关党委从1985~1990年,利
用机关党校,采取脱产轮训的方法,认真组织地直机关广大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取得了显著成绩。 6年中,地直机关凡符合中央规定应学条件的在职干部,分甲乙两
组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四门课程,并参加了全省统一组织的命题考试,其中:1580
名在职干部1986年取得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单科结业证书;1368名在职干部1987年
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单科结业证书;1216名在职干部1988年取得了《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概论》 单科结业证书:683名在职干部1989年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
论》 单科结业证书,741名在职干部1990年按规定学完甲、乙组课程,考试成绩全部
及格,分别领取了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甲、乙组全科结业证书,达到了高等学校文科公
共政治课(甲级组)和理科公共政治课(乙级组)结业的水平。1990年中共滨州地委机关
党委书记孟昭福、地区行署机关党委宣传干事张建国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干部马列
主义理论正规化教育优秀工作者。

(张玉芝)

【辽宁刊授党校惠民分学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班】按照省、地委组织部的要求,1990年
1月至1991年12月, 机关党委举办辽宁刊授党校山东学区惠民分学区马克思主义理论
班, 招收学员743名。为切实做好办学工作,成立了由地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
讲师团、机关党委领导参加的教务委员会,制定了《刊授党校惠民分学区工作条例》
和《刊授党校惠民分学区学员学籍管理办法》。为强化教学管理,从严抓好“三率”,
即:学员集中听课率、作业定期收交阅批率和考试(考察)及格率。随着办学的实践,
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又先后制定了《学员听课制度》、《学员签到制度》、《作业按
时收交阅批制度》等。经过办学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广大学员的奋力拼搏,至1991年12
月, 有670名学员按规定全部学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
共党史等12门课程,达到大专水平,领取了毕业证书。由于办学组织认真、管理严密,
惠民分学区受到辽宁刊授党校校部和山东学区的通报表彰,其办学经验及情况分别刊
登于《刊授党校》和校部内刊印发全国。

(杨子魁)

【“公仆杯” 征文活动】1995年1月26日,省委组织部、省委直属机关党工委联合发
出通知,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组织开展以学习孔繁森、争当好公仆为主题的“齐鲁公
仆征文”活动。为此,中共滨州地委组织部、地委机关党委在全区各级党政机关组织
开展了“公仆杯”征文活动。这项活动,共收到各县市、地直部门报送的征文稿件61
篇, 经组委会审定, 推荐25篇参加了全省“齐鲁公仆征文”活动,共被选用11篇。
《甘做鲁北铺路石》、《就恋这方土地》、《青春热血铸警魂》、《一片赤诚为人民》、
《青春无悔铸警魂》 5篇征文在《机关党建》“齐鲁公仆征文”栏目中刊登;《兴福
赞歌》、《公仆暮年谱新歌》、《心系这方热土》、《水缘》、《廉洁自律好公仆》、
《女县长本色》 6篇征文选登在省委组织部、省委直属机关党工委编辑出版的《公仆
颂》 一书中。在“齐鲁公仆征文”活动评选表彰中,我区获三等奖征文1篇、优秀奖
征文3篇, 滨州地委组织部、地委机关党委获组织奖。为使“公仆杯”征文活动深入
持久地开展下去,1996年5月组委会对滨州地区开展征文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评定。
共评出荣誉奖3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8名,鼓励奖30名。邹平县委组织
部、机关党委,博兴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委,无棣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委获组织奖。
同时,还遴选27篇优秀征文,于1996年5月编辑出版了《公仆风采》一书。

(张玉芝)

【党史工作综述】 中共惠民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6月,为地
委领导下的部委级事业单位。 此后, 各县市的党史工作机构也相继成立。在1986~
1996年的11年间,全区广大党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紧密配
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坚持和发扬“团结奋进、勇于开拓、不怕清苦、无私奉献”的
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编撰,努力推动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和作风的宣传教育,在“存史、资政、育人”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区党史部门在广泛征集党史资料、认真加以整理与研究,取得大量基础性
成果的基础上, 编写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党史资料书籍, 形成了“党史精品系列”。
1988年前后,全区各级党史部门均完成了两大重点工程--“民主革命时期地方党史大
事记”和“党的组织史资料”的编写任务,并相继出版发行。地区和各县市共编辑、
出版大事记和组织史计16本, 总字数达440余万字。11年来,地委党史委不断加大征
研工作力度,相继编写出版了《渤海星火》、《渤海传奇》、《峥嵘岁月》、《浩气
长存》、《渤海区的经济工作》、《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这里,曾弥漫着硝
烟》 、 《鱼水情深》和渤海子弟兵出征记系列丛书--《从渤海之滨到武夷山下》、
《从渤海到大上海》等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和重要党史资料,共计15本(套),约计
750万字。 各县市党史委也出版了一批史料丰富、质量优良、获得较好社会宣传效益
的党史书籍。如《滨州烽火》、《清河激流》、《血与火的岁月》、《清河寄语》、
《三边特务队》等。经过全区党史界同志的努力奋斗,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表扬、嘉奖,在省、地社会科学成果评
选中多次获奖。其中《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荣获山东省社科
联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中共惠民地区组织史资料》、《从渤海之滨到武夷
山下》 、《光辉业绩,不朽丰碑》等6本书籍,先后获得地区社科联颁发的“特别荣
誉奖”、“优秀成果奖”和“三等奖”。这些书,汇集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
较高的史料价值,为进一步搞好全区党史研究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区党史工作者高度重视党史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使党史工作更好地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1年来,地县两级党史部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工作思路,寻
找党史工作为现实工作服务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建立了一批
宣传、教育基地、基点,为推动全区党的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保
持了党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如1986年,惠民地委党史委将汇集到的重要资料和老同
志的回忆文章汇集编印了内部刊物《党史文萃》(由党史资料通讯改刊),1993年又改
名为《渤海春秋》 ,共52期,计364万字;1989年,博兴县党史委拍制了党史电视专
题片《应该告诉他们》,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博兴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和壮大的战斗历
程。这是全省地区党史系统制作的第一部党史专题电视片,受到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肯
定和表扬;地委党史委还与地区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电视专题片《凝结在渤海大地上
的足迹》 和《英雄郝怀友》、《刘家井战斗》、《孤胆英雄》等3块电视专题报道,
先后分别在地区台、省台和齐鲁电视台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1991年,又与地
区民政局联合举办了永久性的渤海区著名烈士事迹展览。 展览共分6个部分,以3200
多件图片、照片,分别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
55位革命烈士的事迹,内容翔实、事迹感人;为推动党史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
地、县两级党史部门相继编写了《地方党史教材》,印发地、县党校、大专院校和重
点中学,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编写印发这种教材3万余册。同时,党史工作部门注
意了党史宣传教育的多样化、生动性和持久性,开辟和坚持了历史图片展、电台广播
讲座、街头宣传栏、知识竞赛、党史报告会、报刊专栏、编写通俗文艺作品等丰富多
彩的宣传教育形式,使全区党史宣传教育呈现出生动、活泼、有效的好局面。
三、实现党史工作重点的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的征编工作。基于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征编工作已基本完成,1993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确定将工作
重点由建国前转向社会主义时期。为贯彻落实这一总体部署,地委党史委于1994年底
制定出《社会主义时期滨州党史资料征研工作总体规划》,并于1996年底根据全省党
史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地委文件的名义转发全区。这个规划为实现有
计划、分步骤地展开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的征编工作做出了统筹安排。地县两级党
史部门以建国后“地方党史大事记”作为骨干工程来抓,在全省比较看,具有动手早、
工作力度大、进展平衡的特点。至1996年底,《中共惠民地区历史大事记》已修改定
稿,送厂印刷:已有5县市的大事记正式出版,有1县正在印刷。全区党史部门还启动
了一批建国后党史资料征编专题项目,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全区共完成建国后专题
资料50余个,其中地区完成的专题共7个。
四、充分发挥党史学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党史理论研讨活动。为实现党史研究的
科学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结合,推动党史工作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11年来,全区
地、县两级中共党史学会相继建立、健全起来,并充分发挥老干部、党史专职工作人
员和党史理论教学工作者三支队伍的作用,紧紧围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加强党的
建设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为中心内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理论研讨活动,组织
撰写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论文或专著。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全区共召开不同形式的党
史理论座谈会、 研讨会30余次,撰写论文或专著3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获得省、地
理论宣传、社会科学等部门颁发的优秀成果奖。
【《渤海子弟兵出征记》 审稿会先后在山西省大同市和山东省滨州市召开】1992年5
月11日至20日,中共滨州地委党史委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集团军政治部,在山西省
大同市联合召开《渤海子弟兵出征记·从渤海之滨到武夷山下》一书审稿会。参加这
次审稿会有:原华野十纵(28集团军前身)政委景晓村,国防大学副政委李曼村、陈瑛,
原福州军区参谋长陈景三,原外交部副部长王若杰,原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维滋,
原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孙乐洵,原福州军区炮兵参谋长刘华,原28军副军长刘竹溪等
部队老领导同志;滨州地委委员、政法委书记董承福,原地委顾问邢天才和地委党史
委工作人员;28集团军政委、党委书记郭为 ,副政委苏云,政治部副主任林瑞品。
会议对征集的稿件逐篇进行了讨论,进一步确定了稿件的增补、撤并和修改意见。使
该书更加完整、准确地反映出28集团军的前身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驰骋华东、逐鹿中
原、奋战淮海、横渡长江、进军福建、历经百战的光辉历程。
1994年10月22日至26日,《渤海子弟兵出征记·从渤海到大上海》审稿会在滨州
召开。原济南军区副政委欧阳平,原北海舰队副政委辛国治,原南京工程兵学院副政
委尚炜及马法贤、张鹤年、杨一民等老同志应邀参加了审稿会;中共滨州地委委员、
滨州军分区政委于水田,滨州地委党史委主任张裔杰、副主任李晓黎参加了会议。审
稿会对已征集的稿件进行审阅、核实和补充。《从渤海到大上海》一书从不同侧面真
实记载了华野渤海纵队(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今上海警备区前身)在解放战争
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战斗历程。原中顾委委员、33军老政委韩念龙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姜春云为本书题词,济南军区政委宋清渭上将为本
书写来贺词。全书共32万字,由黄河出版社发行。

【奋斗五春秋精心绘“党谱”】按照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的总
体部署,惠民地区党的组织史资料征编工作,从1985年在全区展开,经过全区征编工
作者精心组织, 团结协作,反复查证,埋头苦干,孜孜奋斗5个春秋,终于善始善终
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向党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多达67万字的《中共惠民地区组织
史资料》于1988年12月正式印刷发行。各县、市党的组织史资料此后也相继出版。据
统计, 全区参与组织史征集工作的人员前后达4700余人,访问老同志、老党员15000
余人次, 查、 抄档案7000余卷,发调访信函3000余封,征集到各种类型的资料多达
1000万余字,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审稿会60多次,保证了该资料的“真实性、科
学性、实用性”。

【中共惠民地委党史委被命名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单位】 1991年6月27日至7月1日,
全国党史部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共惠民地委作了题为“坚持历史
与现实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的书面发言。从编写
通俗读物,宣传党的光荣传统;巩固宣传阵地,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形势教育;利用
多种形式、渠道,扩大党史教育的覆盖面三个方面介绍了惠民地委党史委狠抓党史为
现实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党史资料,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做法。
中共惠民地委党史委被命名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单位。

(夏尚平)

【老干部工作】 1984年4月,地委老干部处成立,为副县级建制,其前身是地委组织
部老干科。1988年8月在地委老干部处的基础上,成立地委老干部局,为正县级建制。
1996年11月,地委老干部局明确由地委组织部管理。全区有8个老干部局(包括地委老
干部局和7个县市委老干部局) ,16个机关企事业老干部科,135个老干部股室。有专
职老干部工作人员302名,兼作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干部工作人员509名。干休所21个,
老干部住房434套,已安置老干部358户,住所老干部遗属64户。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地委、行署和各县市委、政府对老干部工
作比较重视,纳入领导工作议事日程,定期听取老干部工作部门汇报,对重大问题提
出解决措施和办法。为加强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地、县(市) 、乡(镇、办) 及地、县
(市)直部门均成立了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地、县(市)领导小组组长多数由党委分管
领导担任,成员由组织、人事、劳动、财政、卫生、老干部工作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
截止1996年底,滨州地区有离休干部6622人,其中,行政机关2451人,占37.01%;事
业单位2133人,占32.21%,企业单位2038,占30.78%。享受正副地(局) 级待遇的151
人, 占2.28%;享受正副县 (处) 级待遇的1666人,占25.26%;享受正副科级待遇的
3659人,占55.26%;享受其他待遇的1146人,占17.3%。70岁以上的2797人,占42.24
%,去世老干部2038人。
一、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各级老干部部门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组
织老干部学习政治理论。 1991年以来,全区共举办老干部读书学习班332期,参加学
习的离休干部7413名,另有2843名离休干部参加了党校培训。在政治待遇落实方面逐
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如,各级党委、政府定期向老同志通报情况制
度,重要会议按规定请有关老同志参加制度,年节走访慰问老干部制度,定期组织老
同志就近参观视察工农业生产制度和阅文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加深了老
同志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加深了新老干部之间的感情沟通。
1986~1996年,领导干部走访慰问老干部万余人次,组织参观考察8000余人次。结合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建党70周年、75周年,组织老
干部参加传统报告会、座谈会、演唱会、书画展、知识竞赛等纪念活动。
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1990年召开了全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
地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的工作意见》,对老
干部党支部组织建设、 发挥作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1991年6月,地委召开全区老
干部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会,对在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活动和推动两
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是年10月,地委老干部局在邹平县
召开了全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邹平县健全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的
经验。1996年,地委组织部、地委老干部局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党支部
建设的意见》,使老干部党支部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教育、团结、
服务于老同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截止1996年底,全区有离休干部党员4800人,建立
老干部党总支4个,党支部248个,党小组835个。
二、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1986~1988年,为全区3769户离休干部家属子女办理
农转非,人数达6181人。1987年为居住农村86户老干部解决了危房问题;1990年全区
离休干部住城镇公房达标率由1988年的83.5%,上升到98.6%;1990年全区发生特大涝
灾, 老干部住房遭到不同程度损害,危房达700余间,至1991年全区为老干部建房、
买房、解决危房投资达119.2万元。截止1996年为老干部医疗保健设施投资累计达308
万元,设保健病床609张,设家庭病床206张;全区普遍建立了老干部健康档案,每年
组织老同志健康查体,为5217人次老干部办理了护理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老干部离休费和医疗费拖欠问题比较普遍。其中,
困难企业离休干部“两费”拖欠尤为突出。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得力措施,督促有关
部门和基层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清欠力度,基本保证了离休干部“两费”落实。
1991年全区拨款73.75万元,用于解决拖欠老干部医疗费问题;1993年全区拨款150余
万元,缓解了老干部医疗费拖欠的状况。1996年地委召开限期解决老干部离退休费、
医疗费拖欠问题的工作会议,提出了时限要求,地委组织部、地委老干部局、地区人
事局联合下发文件,就如何加强领导、如何筹措资金提出意见,地委老干部局在全区
组织开展了对离休费和医疗费督查落实活动。仅1996年,就为千余名离休干部补发了
离休费13万元,报销拖欠医疗费108万元。是年底,全区各级劳动部门先后下发文件,
做出“凡已参加社会统筹的企业离休人员,其待遇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按时足额发放”
的规定,从而避免了绝大多数企业老干部离休费发生新的拖欠。
三、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为了组织广大离休干部积极参与“两个文明”建设,
1990年至1992年地区连续召开三次老干部开发庭院经济、巡回现场会。全区广大离休
干部大搞庭院经济开发,在农村普遍开展“八大员”(党的政策宣传员、社会治安员、
民事调解员、 校外辅导员、科技知识传播员、红白理事员、义务投递员、文化教员)
活动,积极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至1996年,全区离休干部参与庭院经济开发创收达
4000余万元。在兴办经济实体方面,以1992年发展较快。1993年地委办公室下发文件,
规定对老干部兴办实体给予优惠政策。阳信县离休干部王兆远,受聘担任了阳信县河
流乡经济顾问,他主持创办的餐具厂,成了乡的骨干企业。1993年,他又自筹资金40
余万元, 创建了源远餐具股份有限公司,安置社会青年百余名,当年创利税6万元。
1996年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年创利税20万元。至1996年,全区老干部领办、联办实
体200余个,累计产值达7447万元,税收156万元,利润708万元。
在组织老同志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各级注意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为搞
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0年地委组织部、地委宣传部、地委老干部局联合行文对居
住农村的离休干部参加社教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1990~1991年全区有5000余名离休
干部投身于这项工作。在关心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全区有120个关心教育下一代协会,
近千名老同志活跃在学校。在发挥老同志联络协调作用方面,1988年地委组织部、老
干部局聘请9名地专级离休干部为老干部工作联络员, 分片联系,检查督促地直部门
老干部工作。1996年,根据工作需要对联络员进行了调整充实。至年底,全区老干部
联络员和工作顾问已发展到156人。 还有部分老同志在信访、咨询、基层组织建设、
撰写回忆录、史志等项社会工作中发挥余热。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期间,组织老干部
开展“忆党史、 讲传统” 活动,全区老干部宣讲团109个,有390名老干部参加宣讲
315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3万人。截止1996年底,全区老干部发挥作用人数达4613人,
占离休干部总数的69.7%。
四、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的文体活动。全区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达329处,
累计投资达1449万元,建筑面积27082平方米,其中千平方米以上的6处。全区老年大
学(校) 51所,其中县以上7所,乡镇44所。大学开设书画、烹饪、保健、花卉、栽培
等课程,参加学习的老干部累计达1.6万人次。
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与老年大学、老年体协、老年书画研究会密切配合,地区每
年组织多次门球、台球、太极拳(剑)等大型比赛,各县市每年召开老干部运动会。特
别是门球运动发展迅速, 全区门球队达150余支。1991年惠民县门球队在全省老年门
球赛中取得第一名,1992年惠民县门球队在全国老年门球赛中获第三名,1994年惠民
县门球队在全国“体旅杯”邀请赛中获第五名,在北京中日友好门球赛中荣获冠军。
1995年,惠民县老干部门球队出访泰国,荣获冠军。1996年惠民县军休所门球队在全
国门球“体旅杯”邀请赛中荣获冠军。在各级组织活动的带动下,广大老干部积极参
加气功、武术、太极拳(剑)、棋类、戏曲等文体健身娱乐活动,融学、乐、为、养于
一体,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五、干休所围绕服务开展工作。为了搞好服务,地区干休所党总支狠抓职工队伍
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从“情”字入手,对职工进行尊老敬老教育,增强了职工爱所
如家和视老干部如父母的观念,激发了敬老热情。同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工作
制度和奖惩办法,实行“双项”考评,推行“一步到位”服务法。为适应市场经济发
展的新形势,积极以经营促服务,走以所养所的新路子。1995年始,逐步创办了夕阳
红商店、综合开发中心、机关汽修厂、天利广告装璜公司等实体。通过创收弥补了经
费不足,改善了老干部活动条件,为老干部服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面对资
金紧张状况,坚持自己动手,勤俭办事的原则,积极为老同志办实事。1995年,全所
职工奋战8天,维修架设天然气管道560米,解决了老干部生活用气问题;还为46户老
干部油漆门窗7000多平方米,改善了老干部居住条件。并且争取部分经费,更换了新
的取暖锅炉。1995年,地区干休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山东省老干部工作先进
集体。

(申立新)

【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
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起着其他工作不能替代的作用。1986
~1996年,各级各部门都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强化工作措施。地委、行署为了
加强信访工作,在1994、1996两年中分别以滨发[1994]23号、滨发[1996]11号文
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保证了全区信访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加强信访队伍的组织建设。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
全省的信访工作,于1988年6月21日以鲁发[1988]9号文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
强信访工作的意见》。根据鲁发[1988]9号文件的要求,惠民地委、行署于1988年9
月17日以惠普发[1988]36号文件,印发了《关于设立惠民地区信访局的通知》。通
知指出:“设立惠民地区信访局,为局级单位,由地委、行署共同领导,列行署编制
序列,挂靠在地委办公室、行署办公室”,“设立地区信访局后,地委、行署两个信
访处撤销,原有18人的编制如数划拨给地区信访局”。1990年,根据省里的统一要求
和信访工作任务的需要,惠民地区信访局改称为中共惠民地委、惠民地区行署信访局,
改称后列地委编制序列。1992年随地区更名,改称为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信
访局。 按照鲁发[1988]9号文件的要求,各县市都设立了信访局,各乡镇、街道办
事处都配备了信访助理员。截止1996年底,全区地、县市、乡镇党政信访部门共配备
信访工作人员223人,其中专职198人,健全了县、乡、村三级信访网络,保证了基层
信访工作的正常开展。省信访局于1993年11月在《信访情况》第33期上以《滨州地区
在机构改革中加强信访队伍建设》为题,报道了滨州地区信访队伍的组织建设情况。
二、处理人民来信来访问题。1986~1996年,地委、行署信访局共受理人民来信
来访13195件。 按照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对这些来信来访问题
都及时地进行了妥善处理, 年处结率均达到95%以上。其历年受理来信来访的数量分
别是: 1986年1634件;1987年1337件;1988年910件;1989年915件;1990年892件,
1991年1593件;1992年1387件;1993年1409件;1994年959件;1995年871件;1996年
1288件。在这些来信来访中,揭发控告类信访问题占信访总量的39%;求决类占18%;
民事纠纷类占16%;申诉类占10%;批评建议类占7%;其他方面问题占10%。
三、大力宣传实施《信访条例》。1995年10月28日李鹏总理签署了国务院令,发
布了《信访条例》。这是全国信访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信访工作从此走向法制
轨道,使信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尽快宣传实施《信访条例》,使全区的
信访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利用广播、电视、
报纸等多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信访条例》,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地
委、行署信访局印制《信访手册》2000册,布告6000张,分发至各单位、各村庄,使
《信访条例》的宣传基本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信访条例》对信访干部如何
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和信访人员怎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信访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
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确立了法律依据。
四、开展信访工作理论研讨活动。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信访工作的重要指示发
表40周年, 地委、行署信访局于1991年4月29日在滨州召开了全区信访工作理论研讨
会。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三篇论文报省。1992年10月,滨州地委、行署信访局根
据《山东信访》杂志开展有奖征文活动的要求,在无棣县召开了全区信访系统征文交
流会。会上交流理论文章21篇,其中向省选送18篇。《山东信访》有奖征文组委会对
报送的文章进行了评选。其中阳信县信访局苟青春撰写的《无理上访的悲剧》获二等
奖;博兴县信访局赵发光、张兴先撰写的《架设“金桥”的人》获三等奖。
五、交流信访工作经验。1990年3月,博兴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鲁发[1988]
9号文件,努力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的经验文章在全省信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1995年10月8日至11日, 山东省在沂南县召开了办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滨州地委、
行署信访局《坚持三抓三重(抓认识重制度、抓领导重查办、抓热点重预防),做好处
信工作》和无棣信访局《重视处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文章在大会上进行了
交流。1996年12月,地区局《坚持三抓三重,做好处信工作》的文章,被中国当代改
革丛书编委,选编入《改革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六、受省表彰的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89~1995年,山东省委、省政
府连续5次召开信访工作表彰会议。 滨州地区博兴县、邹平县、阳信县、无棣县、滨
州市分别被授予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同时授予全区26名同志为全省信访工作
先进个人称号,其中苏其洪、秦曰才、李东泉等17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张玉
环、张桂玲等9人受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人事厅的表彰。

(秦曰才)

【保密工作】1986~1996年,全区各级保密组织和广大保密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
于加强保密工作的指示精神和贯彻执行《保密法》及其配套法规,开展保密宣传教育,
进行保密执法检查,发展保密技术,建立健全保密制度,强化保密机构和保密队伍建
设,先后四次受到国家和省保密局的表彰奖励,其中地区保密局和惠民、无棣、博兴、
邹平四县保密局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保密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有23名保密干部被授予
全省保密先进工作者称号,盖希孔同志在1991年被评为全国保密先进工作者。
一、 贯彻落实中央保密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保密工作的通知》 (中发
[1990]11号) 和《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的
报告〉的通知》(中发[1993]14号)下发后,全区各级保密组织立即组织传达学习中
共滨州地委保密委员会根据中央文件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全区实际制定了贯彻落
实的实施意见, 1994年4月, 中共滨州地委办公室以滨办发[1994]8号文件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保密工作的意见》 , 对贯彻中央14号文件提出了六条意见:
(一)深入学习中央14号文件,继续搞好宣传教育;(二)认真抓好重点部门的保密工作;
(三)针对新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四)严肃查处失泄密事件,严格依法办事;
(五)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六)召开全区保密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全省保密
工作会议精神。通过传达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提高了干部职工在新形势下对保密
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保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深入开展保密宣传教育。保密宣传教育是保密工作的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
本着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原则,采取集中教育与平时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广播
电视、报纸刊物、录音录像、标语口号、黑板报、宣传栏、保密法规宣传月、保密知
识竞赛、 保密文艺汇演等形式,广泛开展保密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1987年8月全
区12支代表队36人参加了全省首家举办的保密知识竞赛,获得圆满成功;1991年举办
了全区保密文艺汇演,惠民县的评书作为优秀节目参加了全省、全国的保密文艺会演,
受到省和国家局的表彰奖励; 1994年5月为纪念《保密法》的实施五周年,地区保密
局组织六县一市在《滨州日报》发表了专版纪念文章,成为全省第一家利用党报党刊
专版进行保密宣传教育的地区;1991~1995年,根据全国“二五”普法规划 (第二个
五年普及法律法规常识教育规划),精心组织了全区“二五”保密普法教育,全区2万
余名干部(包括地级干部)职工参加了普法考试,受教育面、参考率和考试成绩均达到
或超过上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全面通过了全省的保密普法验收。历届地委保密委员
会主任冯宝璞、黄学军、贾崇福和分管专员吴金娃等领导同志及各县市委保密委员会
主任多次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和署名文章,对全区保密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三、依法开展保密监督检查,查处失泄密事件。从1986年开始,全区先后组织开
展了对印刷复印、废品收购、文件定点销毁、计算机通信、办公自动化、秘密文件资
料出境、对外经济合作提供资料和会议、新闻出版等执行保密法规情况的专项保密检
查, 有效地堵塞了漏洞,消除了隐患,确保了国家秘密的安全。对发生的6起丢失文
件、违反规定复印秘密文件的失泄密事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了查处。1989年5月1
日《保密法》颁发实施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秘密范围”的划定执行工作,依法划
定密级,加强对清理定密和经常性定密工作的监督指导,初步实现了国家秘密的规范
化、制度化管理。
四、 配备保密技术设施,提高技术防范能力。1988年保密专网电话开通,8年来
加强了对42部专网电话的保密管理,对因工作需要增加或变动的领导专网电话及时做
好调整和安装,确保了专网电话的畅通。从1990年开始,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备密
码报警文件箱,到1986年底,在全区配备3000余只。1993~1996年,在全区33个党政
机关、政法部门和两家企业配备了35台文件粉碎机。
五、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研讨。1989年地委保密办公室举办保密工作理论研
讨会,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保密工作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尔后,
又连续在1990年和1991年举办两次理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3篇,受到省局的充分肯
定和表扬。1994年底组织了全区经济科技保密工作座谈会,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
了交流,会议共收到调查报告11篇,其中无棣县、阳信县的两篇调查报告获地区一等
奖,并代表地区出席了全省经济、科技保密工作座谈会,在会上进行大会发言并获奖。
六、加强保密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1986~1990年,地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在中共滨州地委保密委员会领导下, 开展各项工作。1990年1月成立地区保密局,与
地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副县级行政单位,
编制5人, 隶属于地委办公室领导,各县市也按这个模式分别成立县市保密局,定为
正局级行政单位,隶属于县委办公室领导,编制3~5人。1994年机构改革,除滨州、
邹平、无棣外,阳信、惠民、沾化、博兴四县机构均被撤销,是年,根据中央[1993]
14号文件精神, 中共滨州地委办公室下发了滨办发[1994]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
要恢复保密机构,确定编制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县按照文件精神通过做工作,
到1996年底除沾化县外,惠民、博兴、阳信三县均恢复了组织机构,并配齐了领导干
部和工作人员。为提高保密干部队伍素质,经常利用以会代训,举办培训班、学习班
等形式,对专、兼职保密干部进行培训。

(李春青)

【统一战线工作综述】1986~1996年,中共滨州地委统战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一个
中心(经济建设) ,高举两面旗帜(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认真履行三项职能(团结、
协调、沟通),抓好四个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
统一祖国服务),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善始善终地完成了党的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 1985年8月~1996年底,中共惠民
地委认真贯彻中共山东省委以鲁发[1985]8号文件批转的省委统战部等7部门《关于
全省落实统战政策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并对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一
部分错划右派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投诚人员等几个政策遗留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
意见。 至1986年底,为全区受株连家属子女共78户310人办理了农转非户口;解决了
13人的复工复职问题; 为2人补发工资共4398元;对10人的财物被查抄问题进行了适
当补偿;为1人恢复了干部职级待遇;解决了2人在外地的房产政策;新发现认定起义
投诚人员10人。此后,经过一年多的统战政策遗留问题扫尾工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全区共发现需落实的各项统战政策4057件,全部得到了落实。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加强
自身建设。 一是发展成员。1986年,民主党派成员只有8名,地委统战部协助民主党
派有计划、 稳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到1996年底,民主党派成员已发展到100名。
二是建立组织, 1988年4月,协助民盟在惠民地区建立支部,1989年10月建立民盟惠
民地区筹委会,至1990年11月正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主党派地区级委员会--中国民
主同盟惠民地区委员会;1989年6月建立民革滨州支部;1992年5月建立九三学社滨州
地区支社。三是提高参政党素质。自1989~1996年,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
活动,如以歌颂党、弘扬社会主义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为主题的联欢;深入工厂、
农村调查研究;参观抗日遗址,缅怀英雄业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参观孔繁森纪念
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向优秀党外干部马绪涛同志学习活动等。2.发挥民主党
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随着中共中央[1989]14号
文件的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较好地坚持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项制度,并在
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协商监督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一
是协助地委、行署或受地委委托组织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协商会、情况通报会、征
求意见会39次,就全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通报、协商。地委、行署的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好的意见、 建议均被采纳。1990、
1995两年,全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九个五年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纲要,
广泛征求了各界党外人士的意见,各界党外人士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地委、行署领
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二是发挥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协中的作用。保证了县市
人大代表、常委、副主任中有一定数量的党外人士;1987、1990、1993年各县市政协
党外委员达到了60%,常委占65%以上,主席、副主席党外多于党内;行署、县(市)政
府及地县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培养、选拔了一批党外干部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加
强了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为密切党委、
政府与党外人士的联系与沟通,协助地委、行署领导与19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
表人士建立了固定联系制度,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四是为了拓宽民主党派成员、无党
派人士参政议政和协商监督的渠道,1989年以来,协助地区监察局、教育局、审计局、
检察院聘任了14名党外人士分别担任特约监察员、教育督导员、审计员、检察员,并
在多年的实
际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特约“四员” 的作用。另外,推荐全区3名党外人士担任
了省文史馆员,推荐5名非党知识分子担任了省委统战部非党知识分子联络员。
认真抓好党外人士的安排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按照“统筹兼顾、全面
安排”的方针和有关政策规定,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
1986~1996年,推荐选举产生七届全国人大党外代表1人,八届全国人大党外代表2人;
七届省人大党外代表9人,八届省人大党外代表6人;推荐安排六届省政协委员18人,
其中党外委员12人,七届省政协委员15人,其中党外委员9人(含常委2人)。1987年,
全区7县市人大换届,选出县级人大党外代表805人,产生党外常委11人、党外副主任
7人。 政协换届,安排政协委员1031人,其中党外委员620人;常委178人,其中党外
常委115人;主席、副主席39人,其中党外副主席21人。1990年全区7县市人大换届,
选出党外代表619人,常委20人,副主任7人。政协换届,安排政协委员1126人,其中
党外委员693人; 常委184人,其中党外常委116人;主席、副主席43人,其中党外副
主席22人。1993年县级人大换届,选出党外代表580人,常委18人,副主任7人。是年,
政协换届,安排政协委员1129人,其中党外委员689人;常委191人,其中,党外常委
126人; 主席、副主席44人,其中党外副主席23人。为了切实做好选拔、培养、安排
党外干部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工作,按照中央、省、地委有关文件精神,
会同地委组织部多次研究部署,1990年、1996年两次召开全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
会议,研究制定了全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
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对全区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1995年,
会同地委组织部首次选派2名党外干部挂职锻炼。 截止1996年,行署和县市政府班子
中, 有党外副专员1人,党外副县长4人,还有2名党外干部担任了县长助理,县市政
府职能部门中安排党外领导干部46人。 并已经建立起了一支234人的党外后备干部队
伍。
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1.推动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力量为滨州
地区的经济建设献计出力。组织各界党外人士积极参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要经
济决策和活动的论证,就经济发展中有关问题进行调查、视察,提出意见和建议,为
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989年,民主党派成员孙尊孔《关于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初
步设想》、1995年,陈俊善《关于发展全区环保产业的建议》等受到地委、行署和有
关部门的重视。调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如民主
党派成员的“3055”无毒棉的开发试验、苹果“高节换头”技术的运用、食用菌的开
发利用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沈志强、罗新军、郝思英、韩学军、王大生、
翟焕文、史东、崔寓黔等一大批党外人士受到了各级的表彰和奖励。2.贯彻落实《中
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了工
商联组织建设。1992年7月,建立了山东省工商联滨州地区办事处,1995年5月建立滨
州地区工商业联合会,到1996年底全区7个县(市),有5个县(市)恢复建立了工商联组
织, 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商会组织。至1996年,全区地、县两级工商联共吸收新会员
2499名, 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会员1981名,占会员总数的79%,实现了工商联会员
从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向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的转变。会同地区工商联采取多
种形式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开展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服务的活动, 并涌现了一批爱国、敬业、守法的代表人物。先后推荐安排了115名
代表人士在省、地、县工商联担任职务,26名代表人士被选为县级人大代表,85名代
表人士安排为县级政协委员。支持和推动各级工商联组织积极开展为会员服务的活动。
在贯彻政策,反映会员意见、要求,维护合法权益,开展调查研究,办好自办企业等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广大会员的信赖。3.依托滨州海外联谊会,加强同海外、
区外朋友的联谊和交往,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不少海外、区外朋友为家乡办
实事,投资建厂,捐资助教等。4.重视抓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统战工作。在全区42家
大中型企业配备兼职统战干部;总结推广博兴水泥厂《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
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企业兴旺发达》的经验以及山东活塞厂高级工程师、非党知识分
子翟焕文同志的事迹;将滨州化工厂、山东活塞厂作为联系点,加强了联系和指导等
项工作,调动企业非党知识分子为企业的改革、挖潜、生产和经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
智。
加强了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教育。自1988年起地、县、乡各级党
校开设统战理论政策课;发挥各级统战理论研究会的作用,对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出现
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对统一战线的重大活动以及统
一战线成员奉献在滨州事迹的宣传;在全区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中开展了向优秀
党外干部马绪涛同志学习的活动等。 推动了全区统战工作的开展。地委统战部连续6
年被评为全省统战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抓好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在全区114个乡镇
全部配备专兼职统战委员;加强统战干部队伍的培训,自1987年以来,有计划地对全
区乡镇以上统战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共举办统战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统战干部315人,
选调地县(市)统战部长参加省以上培训11人;按照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
线工作的通知》要求,地区及7个县(市) 的统战部长都分别兼任了同级政协的领导职
务;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统战干部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
线的学习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广大统战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更加牢固,
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保证了各项统一战线工作任务的完成。

【黄埔军校山东省同学会惠民地区联络组成立】 1989年9月,惠民地区黄埔同学代表
会暨黄埔军校山东省同学会惠民地区联络组成立会议在滨州召开。山东省黄埔军校同
学会秘书长陈镇中到会祝贺,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刘翠英、地委统战部部长王洪庆出
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黄埔军校山东省同学会惠民地区联络组领导成员,王
健萍当选为组长,冯子彬、刘玉吉、张荣祥为副组长,推举田向前为名誉组长,入会
黄埔同学72名。会议通过了《致全区黄埔同学的一封信》,号召全区黄埔同学,继承
黄埔的优良传统,发挥黄埔的献身精神,秉承“亲爱精诚”的校训,高举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旗帜,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滨州海外联谊会】 1992年8月建立滨州海外联谊会筹备组。经过两年的认真筹备,
1994年9月滨州海外联谊会成立。滨州海外联谊会是滨州各界人士与台、港、澳同胞,
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国际友人及海外各类社团、企业加强联系,增进友谊,促进合
作的民间组织。其宗旨是:广交朋友,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加强各种交流与合作,
为推动滨州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滨州海外联谊会
有会员114人, 其中海外会员15人。张乐敏同志任会长,聘请地委书记王道玉、行署
专员李戈为顾问,黄学军、方宝田、刘翠英、王洪庆、戴云仙为名誉会长。滨州海外
联谊会成立以来,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同海外、区外会员和朋友的联谊、交往,
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不少海外、区外朋友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副会长香港
祥龙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殿杰先生在无棣县投资2500余万元建起了三星级宾馆和枣
制品有限公司;副会长深圳天力经济文化发展总公司总经理崔福生为支援家乡教育事
业捐款50万元等。

【统战理论研究】1987年3月惠民地区统战理论研究会成立。共有会员347人,设理事
45人,统战部长刘翠英任会长,王洪庆、孙向忠、周英田、魏连福任副会长,王洪庆
兼任秘书长。 至1989年8月,全区各县市统战理论研究会相继成立。地区统战理论研
究会成立以来,制定了研究规划,按年度提出研究课题38个。1987~1992年,先后召
开全区统战理论讨论会2次, 全区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企业统战工作、市场经济与统一战线专题讨论会4次。共
撰写论文93篇,分别在省地有关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或在地级以上刊物发表,取得了较
好的研究成果,其中1项获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3项分获地区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一、二等奖,1项获省统战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军)

【对台工作综述】 1981年3月,中共惠民地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中共惠民
地委对台工作办公室与地委统战部合署办公。 1984年7月,惠民地委对台办改为惠民
地委统战部的内部科级编制。
1987年11月以后,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台湾当局相继宣布开放台湾民
众赴大陆探亲和有限度地开放大陆人民赴台探病、奔丧,从而结束了海峡两岸人民40
年不能自由来往的局面。1988年10月,为了加强对台工作,中共惠民地委确定设立中
共惠民地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对外使用“山东省惠民地区行政公署台湾事务办公室”)。
惠民地委对台工作办公室为地委归口管理对台事务的工作机构(正县级),暂定编制五
人。1991年5月更名为中共惠民地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惠民地区行署台湾事务办公室,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归地委序列。核定编制12人,下设秘书科、宣传科和对台经贸科。
同年12月,人员编制调减为9人。1995年4月人员编制增至12人,并增设交往交流科。
同年6月经地区编委批准, 成立了“山东省滨州地区滨台经贸服务中心”,科级事业
单位,编制4人,经费自收自支,隶属地委台办领导。
滨州地委台办自成立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个总方针,突出
两个工作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对台经贸和交往交流工作),强化对台
宣传和涉台教育,立足滨州实际,确定了“接待搭桥、宣传开路、经贸唱戏,抓住重
点搞突破”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组织、指导、管理、协调”的职能,全区的各项
对台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
滨台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全区各级台办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部门
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广大台属开展
“三个一”(给在台亲人写一封信,邀请一位台商,引荐一个项目)活动,宣传本地优
惠政策和家乡投资环境,吸引台胞回乡考察、投资;加强对台资企业的管理,引导台
属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挥台资、台属企业“以台引台”的窗口作用,同时积极
采取“主动出击,多方联络,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参加青岛对外经济
贸易洽淡会、潍坊鲁台经贸洽谈会,充分利用阳信梨花节、无棣金丝小枣节等机会,
邀请台商和台湾经贸团组来滨州考察投资环境,开展经贸洽谈活动。为加快滨台经贸
合作,促进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到1996年底,全区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
目32个, 项目投资总额6312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台资2502.15万美元。主要分布在
轻工、电子、纺织及机械工程、配件维修、副食品加工和水产养殖等行业。经批准全
区公益福利事业共接受台胞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00多万元。
滨台交往交流更加活跃。 全区各级台办为了做好台胞的接待工作, 制定完善了
《接待台胞工作规程》,建立了地、县、乡、村四级接待台胞网络,实现了接待工作
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986~1996年,全区共接待台胞3292人次。其中,台湾
中上层人士296人次,占接待总数的9%;工商经济界人士1020人次,占接待总数的31%;
二、 三代台胞988人次,占接待总数的30%;台湾退伍老兵和其他人士988人次,占接
待总数的30%。 针对全区因私赴台人数逐年增长的趋势,制定、实行了《赴台人员辅
导通知书》 制度,对批准赴台的193名台属进行了一人不漏的行前教育、指导和归后
管理。按照“从严掌握、妥善安置”的原则,对来滨定居的44名台胞进行了妥善安置,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台胞的关怀。对台交流开始起步。1990~1995年,先后成功地接待
了著名京剧大师方荣翔的关门弟子、台湾著名京剧女花脸演员王海波,台湾著名心理
学教授杨国枢,台湾艺人凌峰执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片摄制组,台湾澹宁书
法学会等台湾文化、 学术交流团组5批,共55人次。1994~1996年,筛选确定了全区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一批对台交流优势项目;印制了《赴台交流
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加强了全区对台交流归口管理部门的协调管理,建立了地直
对台交流归口管理部门联系会制度,为促进滨台双向交流奠定了基础。
对台宣传和涉台教育不断加强。在对台宣传方面:①利用接待台胞、书信、电话
联络等形式,顺乎自然地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和大陆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成就。②
先后成功地接待了《联合报》社、《工商时报》社、《大地地理》杂志社、《时代周
刊》杂志社和《远见》杂志社等5家台湾新闻单位的7名编辑、记者来滨州采访,开辟
了利用岛内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的途径。③在《台声》杂志上刊发了滨州专版,刊登文
章21篇、图片30幅。④编印《海峡两岸话滨州》彩色折页,送进岛内,宣传滨州的人
文、资源优势。⑤与滨州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对台宣传专题片《孙子故里行》,并争取
国务院台办列为1996年度对外宣传项目。据统计1986~1996年,全区共向涉外新闻单
位发稿1870多篇, 采用1140篇,刊登专版13个,采用图片135幅;制作对台宣传品31
种, 12万件;向台胞赠送音像、文字、实物宣传品9万多件。对台宣传的不断深入,
提高了滨州在岛内的知名度。在涉台教育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区广泛深入地开展
了以“学讲话(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讲话)、促统一、
批‘台独’、反分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1986~1996年,全区共召开各类报告会、
座谈会、 研讨会510场次,举办培训班12期,发表电视讲话26次,利用党校阵地开设
涉台教育课1500多课时, 受教育人数达100多万人次。编印《对台工作简报》、《台
情信息》 、《台情调研》、《滨台工作》等内部刊物4种,1200多期,为地委、行署
工作决策提供信息,当好参谋。对全区对台工作适时指导,交流经验。举办各种形式
的涉台知识竞赛15次, 扩大了涉台教育面。1996年7月与滨州电视台首次举办的“全
区涉台知识电视大赛” , 在电视台播放后,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扩大“两刊”
(《台湾工作通讯》、《山东涉台工作》)的征订发行量。1996年全区征订份数名列全
省第二,博兴县、邹平县、滨州市还受到了中央台办的表彰奖励。涉台教育深度、广
度的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对台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

【完善“接待台胞工作规程”】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来滨台胞迅速增多。
1988年来滨州探亲、旅游的台胞达508人次,是1982~1987年接待总数的8.5倍。为了
在接待台胞工作中做好对台胞的影响、 争取工作,1989年5月中共惠民地委对台工作
办公室向全区转发了《阳信县接待台胞工作规程》,推动了全区接待台胞工作的深入
开展。同年,中共山东省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向全省各地推广了惠民地区接待台胞工作
的经验和做法,并得到了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办公室有关领导的肯定。这个接待规程,
对接待工作的方针、政策、程序、措施和目的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在实施过程中
充实完善了台胞接待网络建设的内容,做到了地、县(市)建立台胞接待站,乡、镇、
办事处成立台胞接待小组,村村确定台胞接待联络员,实行接待工作分级负责、责任
落实。台胞接待规程的制定和完善为接待台胞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网络
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发展台属民营经济】全区各级台办把发展台属民营经济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联系起
来,发挥台属联络、争取台胞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台属利用与在台亲友的特殊关系,
积极引进台湾的资金、技术和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发展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
农村经济; 实施示范带动战略, 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开展“争十创先”
(争创十个先进台属企业,十个双文明台属个体工商户,十个台属种植、养殖、加工、
运输专业户) 活动,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台属投身市场经济行列,兴办经济实体,广
开致富门路;并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帮助台属解决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
困难,为台属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1996年底,全区共创办台属企业36家,
个体工商户、 专业户310个,从业人数近2500人。投资总额4600万元,年产值7800万
元, 利税500万元。台属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台商投资家乡的信心,
为滨州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增长点。

【滨州地区台胞台属联谊会成立】 1995年9月滨州地区首届台胞台属代表会议暨滨州
地区台胞台属联谊会成立大会在滨州隆重召开。 170名台胞、台属代表和社会各界人
士欢聚一堂,共庆滨州地区台联会成立。中共山东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刘鸿喜同
志到会祝贺;中共滨州地委书记王道玉、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冯宝璞、地区纪委书记李
建业、地区行署副专员惠华玉、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张乐敏等领导同志应邀出席了大
会。刘鸿喜主任代表山东省委台办、山东省台联会向大会致贺词,惠华玉副专员作了
重要讲话。大会审议通过了《滨州地区台胞台属联谊会章程》,发出了《致全区台胞
台属倡议书》,确定了台联会的立会宗旨,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高举爱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旗帜,广泛联络团结台胞、台属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展两
岸关系,促进交往交流,繁荣滨台经济,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积极贡献。会
议选举产生了由91位理事组成的滨州地区台联会理事会。在台联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
选举产生了台联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决定聘请王道玉、王宗廉、盖
国强、冯宝璞、刘翠英、惠华玉等6人为名誉会长,聘请杨?、王子翰、周瑞泉、张述
仁等4位台胞为名誉顾问,聘请李凤越、信建成、何继曾、焦均、吴国贞等5位台胞为
名誉理事。地委台办主任马士进当选为会长。大会动员和号召全区广大台胞、台属团
结奋斗,开拓进取,为促进滨台交往交流,发展两岸经济贸易,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
程贡献力量。

【首次举办全区涉台知识电视大赛】 1996年7月由中共滨州地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滨
州地区行署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滨州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次“全区涉台知识电视大赛”
在滨州举行。本次大赛以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
兼顾台湾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
广泛深入地推动对台宣传和涉台教育的进展,进一步增强全民对“祖国统一,人人有
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区干部群众更加关心支持和自觉做好各项对台工作,
为促进祖国统一做出贡献。经过选拔,邹平、博兴、滨州、阳信、无棣、沾化和地直
共7支代表队参加了决赛。 经过激烈角逐,无棣县代表队获得一等奖,邹平县和沾化
县代表队分获二等奖。中共山东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董振生、中共滨州地委副
书记盖国强观看了现场比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地区人大工委、地区行署、政协工委
和滨州军分区的有关领导及地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200余人观看了现场比赛。 这次
大赛的录像向全区播放后,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