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120&run=13

【综述】1986~1996年,全区卫生事业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
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方针,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强化管
理、加快发展,努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一、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11年中, 卫生系统基建投资1.3亿元,新增建筑面积
18.6万平方米,更新增添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96台(套) 。其中地区人民医院投资1600
多万元的万平方米门诊大楼于1996年投入使用。 特别是1993到1996年的4年内,全区
卫生建设投资相当于建国40余年来的总和, 共完成建设项目121项。1996年末,全区
卫生事业机构总数181个, 其中医院131个;卫生队伍总数达12158人,其中卫生专业
技术人员9476人;卫生事业床位总数达7466张。千人均含有卫生技术人员及占有医院
床位数分别比1986年增长23.8%和14.3%。
二、卫生改革不断深化。1986年全区医疗机构推行院科两级聘任制。结合岗位目
标责任制的推行,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基础工资与岗位技能工资(奖金)加权的分配
形式,并实行超任务提成。1988年推行乡镇防保机构与卫生院分离的体制,一个时期
全区乡镇独立建防保站的占乡镇总数的三分之二,经不断探索实践,逐步走上规范化
发展的道路,防保机构的建设根据实际,体制上多数与乡镇卫生院纳入统一管理,在
人员、经费上相对独立,工作任务统筹安排部署。为完善补偿机制,从1988年始,各
级卫生事业单位开展了“以工助医”、“以副补主”,发展产业企业,全系统创办各
种产业实体30多个, 仅邹平县乡两级卫生单位就兴办产业实体9个。同时,为解决社
会特需服务,各级卫生单位开设了专家门诊、特色门诊、特需病房、家庭病房、健康
咨询、消杀灭等服务项目。1993年,试行“一院二制”或“一院多制” (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个人经济成份) ,在地区人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工参与的股份制
办院试点,继而进行了专业技术职称与职务评聘分离的试点。为弥补国家、集体办医
的不足,允许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部队、厂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
也允许对社会开办,一度出现社会办医热潮,同时“乱办医”、“滥办医”现象伴生。
1994年9月1日,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全区全面开展医疗市场整
顿, 据不完全统计共取缔非法行医568家,社会办医开始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在经
营管理方面,一些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承包制,部分卫生机构的后勤科室及院外门诊部
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或租赁制。在总结卫生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全区卫生改革全方
位启动:(1)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特“五项制度三项调控措施”的
卫生综合配套改革。(2)加快职工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在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前提下,
医疗费用实行国家、享受单位、定点医疗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分担。1996年在阳信县进
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实行医疗费用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方法,取得
经验。(3) 探索卫生行政监督执法与监测检查分离的改革,稳步推行综合卫生监督执
法,统一规范市场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卫生执法程序。
三、农村卫生取得新成就。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中心,以三级卫生网建设为重点全
面推进。1989年行署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1989
~1996年,全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县级防疫站、妇保站、乡镇卫生院)共投入资
金9700多万元,其中地区投入100万元,县、乡投入92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400万元。
装备县级卫生防疫站7处、妇幼保健站7处,重点加强了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完成了
93处乡镇卫生院新建、 改建、扩建和维修面积4.13万平方米,购置各种仪器设备270
多台件。各县市重视加强了对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县、乡两级充实计划内大中专
毕业生2600多人, 通过委托培养、选择高考优秀落榜生定向培养大专人才127人,中
专人才1400余人。对全区6000名乡村医生进行普遍轮训。地、县市两级认真落实省提
出的“531工程” ,把支援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作为重要工
作内容, 对31处乡镇卫生院实施对口支援。同时,各城市医院向农村派出141批次巡
回医疗队开展义诊, 为农民送医送药上门、 防病治病。1996年,全区乡村医生总数
5504人, 行政村卫生室4770个,建甲级卫生室2372个,改造“炕头医”893处。村级
卫生室和乡医由乡镇卫生院实行统一建设标准、收费标准、工作任务、业务培训、防
保任务、药品代购分发“六统一”和聘任制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
度(1988年恢复建立)覆盖面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0%。
四、预防保健与疾病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人民健康
水平提高,全区传染病总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86年以来全区连续11年无霍乱病发生;
1988年全区通过省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的达标验收;1990年全省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
肝炎、伤寒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控制项目1993年在全区展开,利用世
界银行贷款47.24万元,另外,地区配套资金75.81万元,防治病人3800例,碘缺乏病
防治以食盐加碘为主,重点人群补服碘丸24万人份,邹平县于1995年通过省首批碘缺
乏病防治达标县验收;劳动卫生,职业病、农药中毒、性病防治以及艾滋病高危人群
监测工作不断加强。妇幼卫生工作以实施《母婴保健法》和《九十年代儿童健康发展
纲要》为重点,妇女、儿童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进一步加强。1986~1996年,全区
出生婴儿新法接生率保持在90%以上,住院分娩率为95%,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分别控制在34.01/10万和13.45‰以下。妇幼保健保偿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65%以
上,全区完成计划生育手术569701例,建成“爱婴医院”17所。并于1995年全区开始
推广婚前健康查体。1996年地区卫生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
五、医政工作水平不断提高。(1) 从1986年以来,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落实
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负责制、责任制护理,实行“院长查房”,严格病历规范
化书写。在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控制院内感染组织,健全了地、
县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医疗纠纷处理领导组织。1996年较1986年,诊断符合率
和治愈率分别提高13.7%和17.2%,院内感染率和差错事故率分别下降78.3%和64.1%。
(2)医疗急救工作迅速加强,1988年,在重点加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全区急救网络,1993年地区急救中心成立并挂靠地区人民医院,1996年各
县市全部建立起急救中心,部分中心卫生院建立了急救站,各急救中心向社会开通了
“120急救” 专用电话,全区配备急救车辆20部。博兴县县乡两级急救组织在全区首
家实现县乡二级联网。同时,地区卫生局成立了重大灾害事故救援领导小组,统一指
挥协调全区的工作,急救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现场急救能力和抢救成功率不断提
高。(3)社区康复工作不断发展,1993年全省在邹平县召开“全省社区康复工作会议”,
全国残联及省卫生厅、民政厅、残联的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全区社区康复及残疾人康
复工作受到表彰,邹平县被列为全国社区康复三个示范县之一。11年中,全区共做儿
麻手术1263例,白内障复明手术6059例。(4) 1995年《滨州地区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设
置规划》颁布,依照规划对区域内医疗资源重新进行了布局和结构调整,实行执业许
可证制度,登记审批注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508家,对2571名护士进行了注册登记,
颁发了资格证书。(5)1996年地区中心血站建成投入运行,填补了全区无血站的空白。
同时,全区血液市场实行采、供、输“三统一”管理,血液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六、爱国卫生蓬勃开展。1986年以来,全区爱国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创建卫生城镇、
除害防病、改水改厕和健康教育方面,实行目标管理,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
合, 经常性工作与突击性活动相结合, 取得瞩目的成绩。1989年在全区开展了争夺
“惠城杯”、创建卫生县城的夺杯创城活动。1992年8月滨州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是年博兴、邹平县城分别建成省级卫生县城;1994年无棣建成省级卫生县城,惠民、
阳信建成地级卫生县城。1995年沾化县城又荣获省级卫生县城,全区实现了卫生县城
“一片红” 。各县市从1987到1996年累计投资6.5亿元建设城市卫生基础设施,修建
污水排放系统6.5万米, 硬化街道165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128座,建粪
便垃圾处理场3座,绿化覆盖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到1996年有16个乡镇先后达到地级
卫生乡镇标准(全区创建卫生乡镇始于1994年),还有18个单位荣登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榜。除害防病工作以灭鼠为重点,1988年惠民地区创建为全国第一个无鼠害地区。同
时,以降低蚊蝇密度,减少疾病传播为目的,持续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和药物消杀灭
蚊蝇,全区建立了7支专业蚊蝇消杀队伍,城市环境消杀覆盖面达82%。卫生改水累计
总受益人口285万人,其中除氟改水510个村,饮用自来水的人口152.25万人。1994年
博兴县建成为全省第一个自来水化县,全国爱卫会在博兴召开了全国除氟改水会议,
推广博兴县改水工作经验。在沿海贫困地区,采取政府投入与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
建设蓄水池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集中供水,解决人畜饮水,11年中建蓄水池32座,
使29.84万人口饮用上了安全卫生水, 从而结束了人畜共饮“刷街水”的历史。健康
教育广泛开展, 已有95%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健康教育课,部分农村兴办健康教育夜
校,编印发放农民健康教育教材20万册,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公共卫生观念增
强。1995年滨州市被评为全省健康教育先进县。在总结农村家庭厕所改造经验的基础
上,在邹平县研究试建了单池和双池连圈水封式农家厕所,进而在全区推广,经过坚
持不懈的努力, 全区到1996年有近70%的农户改造了连茅圈,家畜吃人粪的不良习惯
得以改变。
七、中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中医事业按照“中西医共存、同重、并举”的
发展总方针,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的重
要组成部分。1988年全区召开建国以来首届振兴中医大会。1990年全区实现了“县县
有中医医院”的目标。1994年博兴县中医院达到部颁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并同时被省
中医管理局命名为山东省示范中医医院” 。 1995年邹平、阳信两县中医院又被列为
“山东省重点中医医院”。1996年地区中医医院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邹平、
阳信两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惠民、无棣、沾化三县中医医院通过
二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全区地县两级中医医院建设走到了全省前列。1987~1996年,
全区中医事业经费平均以每年21.6%的速度递增,中医医院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10倍,
专业设备总值增长14.6倍, 床位增加了328张,翻了近一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增
长了51.2%。 中医教研成绩喜人,全区中医医院内、外、妇、儿各科齐全,针灸、推
拿、骨伤、皮肤、眼科等重点学科已形成特色。阳信县中医院骨伤科等已是地方“名
牌” 。1987年以来,各级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出版专著9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
论文380篇, 获地区科技进步奖6项。1990年5月,由地区中医医院郭洪涛主治医师任
主编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一书出版,获“全国首届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
农杯优秀奖、1991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医史文献工具书一等奖”、“福建省优秀科技
图书一等奖”,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1992年省中医药局在全国首届中医护理
工作大会上,向全国推广了滨州地区采用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系统培训中医护理
人才的经验。1993年12月,滨州卫校和地区中医院与瑞士华裔中医人士的针灸学术合
作,开全区中医对外学术交流的先河,其研究论文在香港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
收入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情报中心全球信息网库。1994年成立了地区针灸学会,并创
办了《滨州中医药杂志》。1996年地区中医院的《常正膏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临
床研究》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支、哮喘临床研究》、《整体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证的临床研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年末,全区已有中
医师156人,中药师53人,中医药队伍占全区卫生人员的12.5%。
八、医学教育与科技进步成效显著。1986~1996年,全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共招
各类新生3310名;卫生职业成人教育招生2245名。1993年开始正式实施继续教育和监
床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全区有1236人参加了各种岗位培训。地、县两级从1994
年对在职无学历的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岗位资格考试,有1400多人参加了各种自学考
试,取得单科毕业证书的1114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证书的3200人。1987~1996年,
晋升中级技术职称人员达2265人, 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16人,中高级技术人员占卫生
技术人员总数的23%。全区评定晋升乡村医师3219人,医士1946人,卫生员584人。加
强中等专业校建设,1993年滨州卫校通过了省部级评估,建成为省部级重点卫生中专。
医学科研取得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6项,其中省级成果5项,地级成果51项。1994年,
地区人民医院孙宝祥医师创造的“人口喉盖瓣发音成形术”,获省等科技成果奖,并
代表国家出席澳大利亚国际医学专业会议。 全区11年中,推广科技成果231项,引进
新技术、 新项目323项。从1993年始每年向农村推广10项适宜技术,取得成效;出版
专著150部, 全区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300篇;区内编辑出版发行了《滨州医药》、
《滨州中医药》、《滨州护理》等多种刊物。
九、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大。(1) 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联合医药、工商、
公安等部门开展医药市场整顿治理和监督管理。全区建立健全了药品执法监督监测机
构。 11年累计检查380个医药经营单位和卫生单位, 检查中西药品23.7万多种次。
1991年集中查处了阳信县温店假药案,并狠抓了医院药剂科达标工作。同年,地区卫
生局药政科被卫生部评为先进集体, 全区有2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1993和1996年
又二次对医药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整顿,查处假冒伪劣药品案件多起,取缔
无证违法经营270家。(2)1986年以来,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1993
年后加大了执法力度和检查监测频率,食品卫生质量提高。1996年,全区食品卫生检
查2次,合格率达到86.7%,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十、 救灾防病成绩显著。1990年全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卫生部门抽调116支医
疗防疫队, 投入卫生人力6815人次,奔赴受灾地区防病治病,建立消杀队4千多个,
拨出专款183万元, 投放各种消杀和治疗药品总值207万元,诊治病人11.33万人,培
训卫生员6.5万人,乡医5909名,举办防病学习班1340多期次,发放大蒜160万斤、食
醋120万斤、 蚊帐11万多床,防病人群77万人。卫生系统有14个单位和38名个人受到
地委、行署表彰。1996年,境内的黄河、小清河、德惠新河、徒骇河、潮河发生百年
不遇的洪水灾害, 全区紧急调动700余名卫生人员战斗在抗洪前线,风餐露宿,昼夜
巡回,出动车辆400余部,投放药品4.2吨、107.9万余片。进行饮水消毒、环境消杀、
疾病防治、 伤病员救护,坚持80余天,保护了230万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1
年来,全区累计无偿向灾区和灾民捐送棉被2624床、衣物3500件、面粉97吨,消杀治
疗药品和器械计72.38万元,总值达630多万元。
十一、红十字工作取得新进展。1986年11月10日地区红十字会正式成立。随即以
建立组织、开展社会救助活动为重点,展开工作。1988年首先在博兴始,继而在全区
开展“董永匾”、“慈善杯”活动,受到总会表彰。地区红十字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
位。 从1988年, 连续组织青少年红十字活动和举办机动车驾驶员卫生救护培训。至
1996年,全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发展到619个,会员16.67多万人,收缴会费1.76万元。
先后接受国际红十字会和有关国家、地区及国内总会、外省分会捐赠的救灾物品14批
次, 价值74.4万元,募捐钱物计折40万元,受益人数150万人。为2900名驾驶员配备
了红十字急救包。同时,红十字会积极促进两岸交流,为两岸离散亲人做查找联络工
作,使两岸骨肉分离的亲人相见和取得联系。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1986年全区卫生系统召开了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
设纠正行业作风工作会议。年底,召开了全区创建文明医院工作经验交流会,把工作
的重点转移到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开展优质服务方面。同时,把精神文明
建设纳入了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医德医风先行考核评估,作为单位和个人评
优争先的首要条件。 1987~1989年,地区卫生局又先后下发了6个治乱治差方面的文
件。1990年春,地区卫生局党委召开了由各县市卫生局长和地直卫生单位科以上干部
参加的“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动员大会”,与地直各卫生单位领导班子签订了《加强廉
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阶段目标责任书》,层层制定纠风措施,健全完善内外部监
督约束机制,成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开办了卫生系统业余党校;在系统内广泛
开展“三学三创”(学雷锋、白求恩、英模人物;创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医院)、
“优质服务劳动竞赛”活动和“六热爱” (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
体、爱患者) 教育;各单位普遍设立了意见箱、举报电话,实行药价、医疗收费、工
作制度三公开,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并向病人及亲属发放征求意见卡,接受群众监督,
系统内形成了讲文明、讲奉献的新局面。1991年结合社教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单位
的质量管理、思想教育、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的建设,在系统内开展了“医德医风大
讨论”。1993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态度差、乱收费、吃请受礼、拿回扣、开
大方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3月,地区卫生局组织了以李秀峰为主的由专家教授、
医院领导及青年医护人员组成的“学雷锋精神,树医德新风”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地
直和各县市进行了8场巡回报告, 直接受教育者达3000余人。 1994年全系统开展了
“十佳医生、十佳护士、十佳院长”评选活动,并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1995年,
全面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对“百名优秀护士”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在全系
统推出了“人民的好医生--李秀峰”先进典型,加强正面教育,弘扬正气,用身边的
人和事,引导人们积极向上。1996年是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年。继续加大纠
风工作力度,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地区卫生局党委同各卫生单位签定了目标
责任书,纳入了各级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实行“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卫生系统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发了职业道德规范,卫生工作者“三大纪律、八
项注意”和“十要十不准”;颁布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或服务公约,推行承诺服务;
建立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把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同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工资奖
金挂起钩来,实行“一票否决”;各级医院普遍实行了门诊首诊、首问医师负责制,
医院同住院病人签订双向承诺书,定期向住院病人发放费用通知单,并实行住院费用
结算医患双方签字制度。同时,实行一般手术周内安排、药品进药一律由单位药事委
员会集体决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医疗行为。地、县两级均开通了“绿色生命急救
通道” ,全年救护伤病员5246次、抢救成功率达87%;全区建立“扶贫病房”,接受
了753人次农村贫困农民和特困企业职工入院治疗、减免医药费累计达180多万元;改
革就诊制度,实行分科挂号,增加取药、划价、收费窗口和人员,安排高年资医师值
门诊、免费提供导医服务,消除了看病就医“三长一短”(挂号、取药、候诊时间长,
诊病时间短) 现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行业作风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上升,涌
现出了张观印、宋书圣等一大批廉洁行医的模范典型,受到了社会的赞誉。文明卫生
行业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项制度、 三项调控措施”的卫生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出成效】1993年6月全区
以“五项制度三项调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卫生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深入展开。五项制
度改革:(1) 全面实行院(站、所、校)长负责制。院长实行公开选聘,并实行动态聘
任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院长享有充分的劳动人事管理、财务开支、工资奖金分配和经
营管理决策权。截止1996年全区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各级卫生机构达90%以上。(2)实行
干部职工全员聘任制。在定编、定岗、定职责、定任务目标、定工资总额的基础上,
裁减冗员, 因事设岗,因岗选人,竞争上岗,择扰聘用。全区精简富余人员385人。
(3) 实行效益工资制。对县及以上卫生机构实行结构工资基础上的效益工资,绩效挂
钩,考核发放。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奖金全浮动发放,按劳定酬,
允许建立奖励基金和特殊津贴。(4) 实行政府办医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的体制。
办医模式上实行多种形式办院,采取了合作经营、股份经营、分散设点、发展专科等
多种模式。 全区乡镇卫生院已实行合作经营的8处,形成专科特色的27处,城乡联合
的14处,下村设点或与乡医联办卫生室83处。(5) 改革财政经费投资方向,经费拨款
由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变为主要投入卫生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的更新购置,
激励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实施三项调控措施:(1) 制订推行《区域卫
生发展规划》,调整卫生机构布局和结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1993年始,对乡镇卫
生院做布局调整,重新确定了28家中心卫生院,并进行了重点建设,1996年末全部实
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房屋、设备配套),基本建成区域医疗预防保健
中心;对16处边远贫地区卫生院,实行保护扶持发展,对一般乡镇卫生院稳定医疗规
模,强化预防保健功能,初步解决了盲目建设、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矛盾。同时,
对区域内新增卫生资源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2) 理顺乡镇卫
生院管理体制,实行县卫生局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县卫生局负责人员调配、业务指
导。乡镇政府负责安排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3) 建立多渠道筹措卫生发展资金的投
入补偿机制。县、乡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经费“四包一定” (包离退休人员和防保
人员全额工资、 包长期病休人员工资及遗属补助,其余按在编人员经费的80%定额拨
款) 。同时,开辟了“提、集、借、贷、引”五条社会筹资渠道。即:在乡统筹村提
留中提一部分,动员大家在自愿基础上集资办医,向经济条件好的单位借款发展事业,
通过金融部门贷款搞建设,引进外资。1993~1995年,全区增加卫生投入达3460多万
元,新增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大中型设备63台(套),95%的乡镇卫生院改变了面貌。
改革措施的推行,增强了卫生机构的生机与活力,调动了广大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全区各级医院治愈率达到93%,抢救成功率上升到86%,平均住院日缩短3.2
天。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劳动出勤率由47%提高到98%,病床占用率由34%提高到79.6%。
1992年前,全区百余家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的近30家,勉强维持的28家,到1995年
全部恢复正常运转,年人均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3640元上升到1996年的1.62万元。全
区的卫生综合配套改革,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1995年9月,
省政府在滨州地区召开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
省委书记赵志浩专门向大会发贺信,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宋法棠,副省长
吴爱英,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等领导在大会上讲话,全省17个地市、54个县(市、
区) 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惠民、滨州、博兴等县市卫生改革和建设
的现场,行署专员王宗廉在大会上介绍经验,与会的各级领导及代表一致认为滨州经
验应当在全省和全国推广。

【创建全国第一个无鼠害地区】1986年前,全区鼠害严重,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
成极大危害。1986年全区仅鼠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达1702例,死亡14例,粮食年产
量的10%被老鼠吃掉。 地委、行署高度重视鼠害,地区爱国卫生、卫生和农业等部门
联合行动,是年全区在严密组织下进行统一灭鼠“战役”,消灭老鼠1349.5多万只,
实现了“一役达标”。当年减少粮食损失近3亿斤,医药费34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开展宣传,建立健全各级爱卫机构和灭鼠组织,实行全区
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药物,开展了以创建无鼠害地区为
奋斗目标的灭鼠活动。 经过努力,1987年5月,经山东省爱卫会组织灭鼠专家组考核
鉴定,多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无鼠害标准,被省政府命名为“无鼠害地区”,并
颁发了证书和牌匾。 1988年4月,中央爱卫会组织全国灭鼠专家,专程到地区进行大
面积灭鼠现场考察,最后的鉴定意见为:“惠民地区的灭鼠工作,为全国乡镇农村开
展大面积灭鼠开创了范例” 。同年5月20日和6月1日新华分别向全世界和国内发表电
讯稿, “山东惠民地区现已成为中国第一个无鼠害地区”,“对惠民地区所属7个县
和1个市的考核表明, 这个地区的家鼠密度为1.5‰,野鼠密度为1.2‰,均已控制在
国家规定的指标以下”。“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也已被控制下来”。“从城镇到农村,
巩固灭鼠成果的工作也很扎实”。10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惠民成为全国第
一个‘无鼠害地区’”。“中央爱卫会组织专家,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布粉13684
处, 仅发现一只家鼠;在农田布鼠夹622只,未捕到一只野鼠。复查结果表明,各项
指标均大大低于国家规定,家、野鼠密度之低为全国第一。”世界卫生组织的高级顾
问、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脊椎动物控制专家霍华德教授专程来邹平县考察,认为“中
国灭鼠在世界是一流的”,“中国灭鼠由各级政府组织,是美国办不到的”,“灭鼠
在中国已成为人民战争,这也是美国和其它国家办不到的”。在北京召开的五洲及太
平洋地区兽类学学术讨论会上,山东省防疫站灭鼠专家赵承善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对惠民地区创建无鼠害地区作了历史评价:“迄今,世界上尚未见有其它国家在农村
数百万人口的地区彻底控制鼠害的报导。在世界上惠民地区第一个做到了,这不能说
不是一个创举”,“惠民地区人民这一历史性创举为中国人民争了光”。此后,不断
巩固已取得的灭鼠成果,全区各级爱卫会和卫生部门把荣誉当成压力与动力,成立了
灭鼠研究会, 制定了《1986-1995年创建和巩固无鼠害规划》,每年春、冬组织大面
积、群众性灭鼠活动,并用毒饵盒巩固大面积灭鼠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1年中全区
共消灭老鼠1.35亿余只,等于从鼠口夺粮近30亿斤;节约医药费5100万元,出血热发
病1996年下降83.2%。

【初级卫生保健全面实施】1987年全区卫生工作会上确定,农村卫生工作以初级卫生
保健为中心,初保工作在全区开展。1989年行署确定邹平县为示范县,博兴县为试点
县。 1990年9月在博兴县召开了“全区初级卫生保健现场经验交流会”,提出了“长
远规划、立足当前、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同时起步、分段达标”的工作思路。行署
同各县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目标合同书。采取了四步走战略 (试点、普及、全面达
标、总结提高阶段) 。实行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社会各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
极参与,组织卫生工作“大合唱”的作法。1991年,邹平县全面达标,并通过省卫生
厅评审验收,成为全省第一批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92年,博兴县实现初保达标。
同时,全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转入普及阶段。在示范试点经验的指导下,采取了对不
同经济地区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步伐的工作方法。社会
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基金,重点加强了农村三级网建设,大力推行集体
办医和农民集资医疗,改水、改厕进展加快,健康教育迅速普及。1994和1995年滨州
市、惠民县分别实现全面达标。1996年无棣县基本达到了初级卫生保健最低限指标。
阳信、沾化两县在重点指标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三个85%】 1986年在世界儿童基金会资助及地、县、乡三级财政
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全区地、县、乡建立了联动的冷链系统,为施行按程序接种的计
划免疫奠定了基础。1989年全区以儿童“四苗” (麻疹、脊灰、百白破三联疫苗、卡
介苗)接种率99%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卫生部的评审,实现了以地区为单位儿童免疫
接种率85%的目标。 1991年又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童基金会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
接种率第二个85%目标的评审。 此后,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计免工作的
领导,行署同各县市政府签订了计划免疫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卫生部门把
计划免疫工作作为整个卫生工作的重点,并把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放在
了突出位置,制订了《滨州地区消灭脊灰实施方案》,提出了1994年实现第三个85%、
1995年实现消灭脊灰的工作目标。 从1992年始,每年的4月25日全区都组织大规模的
计免宣传活动,每年的元月5日和2月5日都集中时间,统一行动,进行强化服苗活动。
1993年全区脊灰首次实现了“零”发病,无一例“脊灰”病例发生。同年,博兴县代
表全区接受省计免考核名列全省第一。1994年11月滨州地区全面通过省政府的考核,
并两次接受国家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抽验,全部达标,提前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
计划免疫第三个85%和消灭“脊灰”的目标。

【滨州’ 94“11·30”特大火灾事故伤员抢救】1994年11月30日凌晨4时许,地区赢
云宾馆发生了全区建国以来伤亡最惨重的特大火灾事故。 5:05分,滨州医学院附属
医院、地区人民医院、地区机关医院值班人员接到火情报告,迅即通知各自医院的值
班院长及急救人员,携带急救用品和药物,调集救护车辆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赶到
现场。
首批到达的救护人员,面对熊熊燃烧的无法靠近的宾馆主楼,协助消防队员安装
好灭火管,并抢救跳楼逃生受伤人员。以滨州地区人民医院烧伤科耿玉友主任为首的
医护人员冲上楼后房顶,对数十名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包扎止血急救,并紧急向下输送;
地区机关医院在张永杰院长的带领下,率先在宾馆办公室建立了现场抢救室,对抢救
出火海的伤员进行急救;滨医附院在院领导的组织下,医护人员一边在现场抢救伤员,
一边向医院运送伤员。第一批被抢救出来的伤员分别送到地区人民医院(12人)和滨医
附院急诊科(25人)。同时,两院急诊科大批医护人员和院、科两级负责人已集结急诊
科做好了急救组织准备, 并立即投入院内抢救。至6:40分,49名伤亡人员已全部从
火灾现场抢救出来, 并送入医院继续抢救,整个现场抢救行动仅用1小时35分钟,共
出动各种救护车辆8部,救护指挥车2部,往返运送伤员25车次,现场参战人员98人次。
特大火灾发生后,地区卫生局参加现场抢救伤员的负责同志陪同地委、行署领导到地
区清怡宾馆、滨医附院、地区人民医院逐一看望和慰问所有受伤人员;省政府和省卫
生厅领导对抢救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省委副书记、副省长陈建国及省直有关部门的
领导到滨州看望慰问伤员,并对伤员抢救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地区卫生局和各医院都
实行了24小时值班,成立了由院长或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伤员抢救领导小组,建立了专
门的火灾伤员抢救办公室,各有关科室也成立了由科室主任和医疗专家为首的抢救小
组。实行全院总动员,全力以赴做好抢救工作。滨州地区人民医院专门组织了急诊科、
烧伤科、骨伤科、脑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及放射、检验、血库、药房等10个抢救小
组,人员达200名。滨医附院召开了有关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会议,布置抢救治疗工作。
所有伤员全部经急诊分诊进入病房,护士均把伤员被烟火熏烧的面孔和肢体擦洗干净,
并进行了必要的保护,安排了专人护理,配齐了一切生活用品。由于抢救工作及时、
得力,危重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人员伤亡降到了最低限度。

【人民的好医生--李秀峰】李秀峰,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55年毕业于山东
医学院医疗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山
东省侨联医学院医学顾问,《山东医药》编委,山东省超声学会和省第一届心血管病
学会委员会等职务。并曾当选为山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滨州市政协委员;现任滨州
地区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滨州医学院兼职教授。李秀峰同志是省内外
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被国务院列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1994年被山东省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5月7日,滨州地委、行署授予他“人
民的好医生”光荣称号,并做出《关于开展向李秀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李秀峰同志从医四十多年来,始终发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光荣传统,对患者满
腔热忱、极端负责任,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
发展全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增进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到了患者、社会群众和广大卫生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总
结并实践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行为准则 (医疗卫生工作者要以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为中心,要有高度的医德、精湛的医术)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
贡献,展示了一个白衣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谱写了人生壮丽的篇章。李秀峰同志从
医以来,始终把为人民防病治病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城
的山医附院,但他看到农民看病的艰辛,毅然提出到当时还相当贫困的广饶县人民医
院工作。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当地群众多采集苍耳幼芽食用,造成中毒或死亡,但最
初均误诊为“流脑”,年轻的李秀峰发现后,深入病家调查,确诊为苍耳中毒,并连
夜向公社及县委汇报, 紧急宣传告诫群众不要采食苍耳。当时已发生600多例中毒患
者,经他和全县医务人员奋力抢救,全部治愈。尽一个医生最大的努力去解除群众疾
苦是李秀峰最大的心愿。几十年来,人们已记不清有多少病人经他的手而起死回生。
1989年初,医院收治了一位患左心粘液瘤的中年女病人,入院时病情危重。李秀峰会
同胸外科专家,在手术室抢救7天7夜,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为了方便病人找他,他
把电话安在床头, 电话号码公开。1995年9月23日深夜11点半,他刚睡电话就响了,
一位病人突发心肌梗塞,他立即穿衣,驱车赶到病家紧急抢救,连续守候病人48小时,
直到病人脱离危险。 他经常一天出诊4、5次,有时一天接到9次出诊电话,他都随叫
随到。他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逢节假日、星期天,总要到门诊、病房去走走看
看。 1996年腊月三十下午4点多,他又习惯地来到创伤科病房,正遇上一位遭车祸的
姑娘, 立即投入抢救,并召集各科专家会诊,直到晚8点多抢救成功,这才想起家人
等他吃年夜饭。像这样的事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李秀峰在科技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早在1963年他就把穿刺针与心电图机的
胸导联接在儿童身上,在做心包穿刺的同时做心电监护,填补了全区医疗技术史上的
空白。15年后《中华内科杂志》才有类似报道;1964年,他首次在全区发现嗜铬细胞
瘤,当时国内亦属罕见;1972年,在全区首次发现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同年又在全
区开展了首例腹膜透析术,使已12小时停止呼吸的冬眠灵中毒患者复苏;1979年他在
全区首次开展电除颤;1980年,又在全区首次对一例急性心梗并发室颤而猝死的中年
妇女进行三次电除颤,而使其生还。随后,又成功地对一例猝死病人进行9次电除颤、
10次药物冲击除颤,救活了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予了报道,并在中美急救医学
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以他为主把地区人民医院心血管专业建成了在全省比较有影响的
重点科室,培训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带教了全区第一位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几十
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并担任美国医学会杂
志中文版和《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的特邀译稿人,并两次赴美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