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3&rec=106&run=13

【综述】1986年以来,全区科技工作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
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实施“科教兴滨”战略,以科技兴区、富民为
总目标,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首位意识逐步提高。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科技意识不断增强,一把手抓
“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转上政府行为,全社会办“大科技”的氛围已基本形成。
1986~1996年,为加速科技进步,地委、行署相继制订印发了《惠民地区科技管理试
行办法》、《惠民地区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进步奖励试行办法》、《滨州地区发展高
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意见》、《滨州地区关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决定》、《滨州
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
是1995年全国、全省科技大会以后,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加大力度,真抓实
管,专门听取汇报,专题研究科技工作,于9月1日适时召开了全区科学技术大会,以
滨发[1995]16号下发了《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实
施意见》,各县市也相继召开科技大会,从地区到各县市,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
导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计划委员会、经济贸
易委员会、财政局、人事局、税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科技领导小组,标志
着全区科技工作进入了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全区科技大会后,从党委、政府到人大、
政协,从部、委、办、局到乡镇办事处,从领导层到社会各界协力共抓科技工作的局
面开始形成,农业、经济、财政、教育等部门,都结合各自的业务理清了与科技紧密
结合的工作思路,农(农业) 科(科技)教(教育)、经(经济)科(科技)教(教育)、财(财
政)科(科技)教(教育)结合的态势良好。
二、科技系统机构及功能不断增强。地委、行署历来十分重视科委机构建设,为
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各县市科委的人员编制也得到扩充,组织结构得到
改善与加强。据统计,截止1996年底,地、县市科委管理人员已达116人,106个乡镇
建立了科委,在职科技副县市长7人,科技副乡镇长119人;全民所有制地属独立科研
机构7处,在职人员327人;县市属独立科研机构两外,在职人员15人;厂办科研机构
已发展到96处, 从业人员576人;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495个,从业人员1.67万人;农
民技术协会、研究会522个,民营科技企业50家;技术贸易机构238家,从业人员1227
人。科委管理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技体制改
革的进展,地、县市科委已逐步从“项目科委”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到1996年底,其
服务功能已扩展涵盖到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海、科技兴社会等各个方面,负
有发展高新技术、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兴办民
营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事务管理、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外事活动、科技成果奖
励等管理职能。
三、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区在经济实力较差、财政拮据的条件下,仍千方百计
加大科技投入。 据统计, “七五” 期间,地区投入技术开发补助经费累计131万元
(1986年20万元、1987年25万元、1988年25万元、1989年27万元,1990年34万元);争
取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6项, 补助经费199.8万元,省长基金项目7项,周转金150万
元; 科技贷款2253万元。 “八五” 期间,地区财政累计投入技术开发经费191万元
(1991年30万元、1992年30万元、1993年40万元、1994年40万元、1995年51万元),科
技基建费2.0万元,争取省科技攻关项目90项,项目补助经费540万元;另外,将地区
科技奖励经费纳入了财政年初预算。 1996年地区技术投入开发经费100万元,达到了
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争取省以上科技攻关、星火等科技项目70项,国家和省补助
经费459万元,周转金132万元,科技贷款1.18亿元。一个以政府拨款为引导,银行贷
款为支柱,社会筹资为辅助的科技投资体系,逐步形成。
四、科研战线结硕果。全区科技战线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奋力拼搏,锐意创新,
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从“七五”到“八五”期间,全区累计取得科研成果1324
项, 有925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和星火一等奖1项,二等奖
29项, 三等奖7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80项,省内先进水
平的320项。 地区畜牧研究所研究成果禽霍乱灭活蜂胶菌苗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
先进水平,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1995年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专利法
实施10年来, 全区专利申请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累计达460件,授权397件,实施
142件。1996年科技成果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119项,其中,达
到国际水平的占4%,国内首创和国内先进水平占7%,有1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和星
火奖,有94项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在’96全国星火计划实施十周年成果
博览会上,全区70项成果参展,21项获奖,参展项目数和获奖项目数均居全省首位。
专利申请量达82件, 较1995年增长10%。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全区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据统计,从“七五”到“八五”,全区共组织实施攻关、
星火、火炬、兴海、推广五大科技计划,承担完成国家、省、地三级科研、中试、新
产品试制、引进开发、推广等项目1145项,其中工业项目589个,农业项目360个,社
会事业及软科学项目196个,总投资5.43亿元,新增产值60亿元,新增利税12.9亿元,
创节外汇1.56亿美元。 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地区科委1996年制订了“300科
技转化计划”,这项计划的规划目标是:“九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列入省以上计划
100项以上, 科技开发性项目列入省以上计划100项以上,组织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00
项以上。 199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全年共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项,拨款
459万元,科技周转金132万元,科技贷款1.18亿元。1986~1996年,农业科技围绕发
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 和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3
~5次, 良种覆盖面达95%以上;技术开发带动了全区耕作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全区7
县市均跨入了全国产棉百强县和全国小麦基地县行列,6个县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
工业科技紧紧围绕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和培植新兴产业,突出抓基础技术、
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解决了大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出了
如“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铝硅合金活塞制造”、“超高压水射流技术”等一
批重大工业科技成果。海洋科技围绕建设“海上滨州”,培育了如鲁北化工企业集团
的25万亩海水养殖、提溴、制盐“一水多用”新产业,无棣贝壳沙烧制高级日用瓷及
沾化鲁北制药厂新兴支柱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科技围绕人口、
资源、环境三项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健康水平,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
用土地资源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及产业,涌现出
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省级样板企业1个,省级高新技术生长点3个,省级高新技
术生长点企业8个, 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科技工作力度的加大,带动了科
技整体水平的提高,1994年无棣、阳信率先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1995年博
兴、滨州创建成功,1996年邹平、沾化、惠民顺利通过验收,截止1996年底全区六县
一市均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行列。

(高曙光)

【“科技兴海”成效显著】自1992年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来,全区围绕发挥海洋
资源、区位和科技优势,召开了3次专家座谈会,结合海岛调查进行了8次现场考察,
制定了“滨州地区科技兴海方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科技兴海”
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6~1996年间, 全区共承提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兴海攻关项目2个,省攻关项
目15个,取得了重要海洋科研成果56项。其中,达国内先进水平的23项、领先水平的
6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项。如地区水产所完成的“河口低盐区罗氏沼虾养殖试验研究”,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地区渔技站完成的“文蛤增殖技术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
平; 鲁北制药厂完成的国家项目--“海洋生物活性物质NNA”,填补了国内空白,达
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底,全区有10个项目列入省“科技兴海”计划,总投资6963.2万元,其中,
科技贷款3110万元, 财政周转金205万元,自筹3648.2万元。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年
新增产值2.0亿元,利税6250万元,节创汇880万美元。无棣县贝壳资源开发总公司承
担的“贝壳沙矿烧制高级日用瓷技术开发”项目,设计开发的产品属国际国内高档瓷
种, 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投资1600万元,年产300万件,
产年值3000万元,年利税1700万元。

(刘峰)

【“科技兴工”步伐不断加快】1988年,地委、行署制定了“科教兴惠”战略,全区
各级各部门为此开展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1993年7月,地委印发了《关于
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
的意见》,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作为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目标,并在
兴办厂办科研机构、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加大新产品研制开发力度等方面制定了
一系列配套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攻关项目。
1986~1996年间, 全区共组织实施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15项, 安排拨款
1043.3万元, 其中国家级2项,拨款288万元;省级111项,拨款532万元;地区级102
项,拨款223万元。项目实施后年新增产值7.94亿元,利税1.4亿元,创外汇2000多万
美元。1996年“汽车发动机高性能活塞设计与精密成形加工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国
家“九五” 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争取无偿拨款280万元,实现了全区历史上争取国家
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山东活塞厂被确定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三十家龙头
企业之一,滨州印染厂、滨州二化、鲁北化工集团等三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带动企业。

(张兵)

【“星火计划” 结硕果】1986年以来,滨州地区实施星火计划项目422项。其中,国
家级31项,省级181项,地区级210项,总投资10.32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亿元,这些
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新增产值44.82亿元, 新增利税8.43亿元,创节汇8782.5万美元。
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0余万人次。11年来,全区共有49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星火奖,
其中二等奖17项,三等奖32项;8个企业获省级星火示范企业称号,1个乡镇获省级星
火示范乡镇称号,1人获国家级星火明星企业家称号,2人被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予全
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 4人获全国星火计划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30人获山东省星
火计划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另外,获地级星火科技奖项目154项,其中一等奖35项,
二等奖54项,三等奖65项;授予67家地级星火示范企业,19个地级星火示范乡镇,51
名星火明星企业家,337名星火优秀青年。

(马立嵩)

【技术市场、民营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1989年地区成立技术市场管理站,县市先后
建立办公室,到1996年,全区技术市场、民营科技工作,从无到有,由少渐多,年年
有发展:(1) 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拟制出台了《滨州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暂行办
法》(滨行发[1994]124号) 等政策法规性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认真贯彻落实《技
术合同法》等法规政策,多次与工商等有关部门联合进行清理整顿,搞好省、地年度
技术市场执法大检查,把全区技术市场、民营科技工作纳入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
轨道。(2)在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地县两级管理机构8个;发展各类技术贸易、民营科
技机构186家;发展了一批“齐鲁技术市场网员”。(3)队伍建设方面,技术市场管理、
经营队伍已发展到18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66人,占人员总数的70.33%;经过全
省统一培训、颁证的技术经纪队伍已发展到53人;由省科委发证、地县科委领导参加
的技术市场检查队伍已发展到23人。(4) 在业务建设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业务、
资料档案; 进行了《全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现状及对策研究》等6项课题调研;结合
工作实践进行宣传报道,先后在地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30多篇;举办技术经营、经
纪、 管理人员培训班12期,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资格证书的人数达554人;认真搞好技
术合同认定登记,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技贸展交活动,获省级以上
各类奖59项,实现技术合同和技术贸易额64万元。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
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有祥)

【专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区从1986年开始有专利申请,11年来专利工作有了长足
发展。 (1) 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专利申请持续增长。年申请量从1986年的7件增加到
1996年的96件, 累计申请总量达到513件,在全省所占的位次逐年前移。1989~1992
年度分别获得“山东省专利申请进步奖”。(2) 专利实施效益日渐显著,专利技术市
场较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全区实施专利技术达到309项,创产值18.3亿元,
利税4.8亿元。 引进、转让专利技术107项,技术交易额810万元。鲁北化工总厂的专
利技术还走出国门,与白俄罗斯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3) 企业专利工作日趋深入,
先进典型不断出现。按照《企业专利工作办法》的要求,全区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均
建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并配备了一批企业专利工作者。专利的申请、实施、保护、引
进等工作在企业得到全面开展,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专利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山东
活塞厂的“异形外圆立体仿形机床”、鲁北化工总厂的“由石膏生产硫酸的方法”获
得“山东省专利金奖”,山东活塞厂的“铝合金活塞小冒口铸模”、地区棉麻公司的
“空网式棉短绒分离机”、山东活塞厂的“异形孔镗床”、鲁北化工总厂的“新型烘
干机”等获得“山东省优秀专利奖”。山东活塞厂、鲁北化工总厂、滨州市胜滨石油
机械厂、鲁北制药厂、山东天华集团公司等五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
称号。(4) 专利宣传常抓不懈,社会专利意识显著增强。1986年以来,组织了10余次
专利业务培训班、研讨会,对企业及科研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参训人员
达千余人次。同时组织人员利用新闻媒介发表文章、发放专利宣传品等形式,大力向
社会传播专利知识。(5) 专利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全区的专利机构逐
步健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各县市科委均有专利分管领导和专利工作
人员,各大中型企业也逐步建立起了专利工作机构。

(成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