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2&rec=61&run=13

【概况】 2013年,全市统计系统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市委、市政府负责”
的工作定位,秉承实事求是、科学统计的理念,深入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着
力提升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作用,提供全方位、多
角度的统计服务。建立了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修订完善了节能减排、服务业、文
化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制度。构建统计快报、统计月报、呈阅件、
分析报告、统计年鉴、统计手册等各具特色的统计产品服务体系,及时、便捷、全面
地反映全市的发展成就,客观准确解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参与修订了科学发展
考核、县域经济考核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评定各县区发展、促进决策落实上
发挥了统计监督职能。完成了群众满意度、党风廉政建设、群众安全感和正义感等社
情民意调查20多项,收集到一万余条意见和建议,为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了依据。
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定期会商研判经济走势,及时提供统计分析报告,为党
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分析判断形势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建立了《企业调研联系点
制度》,选取37家企业作为调研联系点,主动下基层、进企业、看项目,研判经济形
势的准确性和预见性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市统计局撰写统计分析、信息近400篇,
国家信息网采用12篇, 市委、市政府采用47篇,省局采用190余篇,市委、市政府领
导肯定性批示23篇次。
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成立了第三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秦传滨常务
副市长担任组长。各级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共选聘普查指导员
4775名,普查员6963名,全市各级实现了机构、人员、办公场所、经费“四落实”。
出台了市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数据管控、网站管理维护、风险防
控等15项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普查工作运行机制。坚持“突出重点、优化方
式、统一组织、创新手段”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完成了PDA使用培训、
普查小区划分、电子地图绘制、“地毯式”单位核查、查遗补漏等工作,为全面开展
现场登记创造了条件。市委宣传部协调主流媒体和相关网络运营商,开展了时间跨度
长、覆盖面广的普查宣传工作。各县区开展了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等丰富多彩的宣
传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统计牵头、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经济普查工作格局。
提升统计质量。制定实施了《全市统计工作培训方案》,出台了《政务信息工作
管理办法》和《企业调研联系点制度》,制定实施了《滨州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
设管理办法》,建立了“滨州市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对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全市统计数据一致性、协调性大幅提升。围绕经济普查和《统计法》颁布30周年,深
入推进统计“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制定实施了《滨州市2013年统计执法检查计划》,
全年共检查单位563家,查处21家,立案5家,并对部分企业给予警告和经济处罚。对
近60家企业的基础工作、数据质量及星级达标情况进行了验收和执法检查。年内,全
市统计系统有省级文明单位3个, 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2个,省统计系统
文明单位8个,与市文明办联合授牌的市级文明统计站28个。
统计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市、县区、乡镇和企业四级统计工作规范化要求,提高
企业统计规范化水平, 全市新增星级企业324家,星级企业建档率100%。升级改版了
滨州统计信息网, 建成了以宏观数据库为主导的统计信息系统。全面升级改造了VPN
设备,优化了服务器性能,保证了数据安全、网络稳定。
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深化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现代服务型统计”实施意见。
组织了市统计局首届统计青年统计分析大赛,一批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人才脱颖而
出。拓宽青年干部眼界,举办了公务员依法行政、专业人员团队创新能力10个专题培
训,举办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等7场专题报告会,市局8次共
17人到各县区培训业务知识,促进了全市统计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
(秦景敏 张志伟 田 野)
【农民收入保持增长】 2013年,滨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
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8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
0.7个百分点。 (1) 务工收入增势明显,带动工资收入较快增长。人均工资性收入
6201元, 增长24.79%。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同比下降47.3%,外出从业
得到的收入同比下降26.39%,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5155元,增长48.55%。
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其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和外出务工收
入,主要是受市委、市政府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民工有序
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根据本地劳务市场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培训、订单培训等,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使其在本乡区域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拉动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2) 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小幅降低。 人均家庭经营收入
4298元, 减少3.27%。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3207.02元,减少9.51%。农业产业
发展格局相对弱势,易受市场不稳定因素和气候性因素等影响,2013年由于禽流感疫
情以及暴雨雹涝灾情等不利因素,粮食、棉花、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存在不同程度减
产, 农产品收益减少。农民人均出售粮食收入1935.43元,同比减少11.22%;出售蔬
菜收入323.70元,同比减少14.76%;出售牧业产品收入1501.46元,同比减少2.55%。
另一方面, 非农产业人均纯收入1091.40元,增长21.32%。总体上,家庭经营收入增
速放缓, 增收贡献率降低。(3)财产性纯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
达416元, 增长71.58%。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增长,随着农民经营收入的不断积累和理
财意识的增强,集体经济分配的红利大幅增长,利息收入也不断增加;随着全市“提
质加速、城乡一体”进程的加快,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转让承包土
地经营权的规模不断扩大, 农民土地租金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也不断增加。
(4)人均转移性纯收入稳步增长。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42元,增长13.03%。其中,人
均各项补贴收入219.15元,增长66.29%。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来自政府的补贴、
离退休金和养老金等方面。 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3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
数37.6万人,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6.93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
人每月7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平均2520元。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
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路来军)

【滨州在黄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差距明显】 2013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黄三角19个县区的区域经济中,与同为黄
三角开发主体城市的东营市相比, 差距明显。 (1) 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2155.73亿元, 增长9.8%。增长速度低于黄三角地区10.9%。(2)全年工业增加值增
长12.58%,与黄三角地区基本持平。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9个县区内位次依次是:第八
名惠民县、第十名博兴县、第十五名滨城区、第十六名沾化县、第十七名邹平县、第
十八名无棣县、第十九名阳信县。(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7.18亿元,占黄三角地
区总量的29.4%, 增速19.6%,增速低于黄三角地区20.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19
个县区内位次依次是:第四名滨城区、第九名无棣县、第十一名邹平县、第十二名博
兴县、第十五名惠民县、第十六名沾化县、第十七名阳信县。增速位次依次是:第二
名滨城区、第三名无棣县、第五名惠民县、第十三名博兴县、第十七名沾化县、第十
八名阳信县、 第十九名邹平县。 (4)外贸进出口。进出口总额83.25亿美元,增长
32.43%, 增速高于全省8.8%及黄三角地区15.3%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在19个县区内
位次依次是:第三名邹平县、第五名博兴县、第八名滨城区、第十三名阳信县、第十
六名沾化县、第十七名惠民县、第十八名无棣县。增速位次依次是:第三名邹平县、
第四名惠民县、第八名滨城区、第十名博兴县、第十四名沾化县、第十七名阳信县、
第十九名无棣县。 (5)财政收入和支出。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09亿元,增长
6.1%,增速低于黄三角地区10.2%。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1.71亿元,增长11.1%,
低于全省13.4%及黄三角地区13.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19个县区内位次依次是:第
二名邹平县、第三名滨城区、第八名博兴县、第十二名无棣县、第十五名沾化县、第
十七名惠民县、第十八名阳信县。增速位次依次是:第四名无棣县、第十三名沾化县、
第十四名惠民县、第十五名阳信县、第十七名滨城区、第十八名博兴县、第十九名邹
平县。
(郭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