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中共地方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93&run=13

1979年起,地委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冲破长期存在的“左”倾错
误的严重束缚,思想逐步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上来。同年
初,高青县花沟公社率先在全区搞起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取得明显效果。1980年初,召开全区地、县、社三级干部会议,下发《关于农
村经济改革的若干具体规定(试行草案)》,制定加快全区农业发展的10项政策。同年
5月, 地委、行署召开全区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总结和推广滨县堡集公社、
惠民县何坊公社建立联产计酬责任制和博兴县纯化公社在困难单位实行包产到户的经
验。同年下半年起,地委先后制定下发《关于贯彻中央七十五号文件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关于发展多种经营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批转《农村工作部
长会议纪要》等,认真抓了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合理调整和利用土地、
签订和执行承包合同问题等。
1982年9月, 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
高的方针。地委确定积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落实活跃农村经
济的10项政策,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农村经济逐步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
至1983年底,全区除个别原来经济较好的单位实行专业承包外,其余全部实行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始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由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发展,达到30余万户,乡镇企业开始异
军突起。
1983年10月至1984年8月, 全区地、县市、乡镇进行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班子,
精简机构,使全区各级的机构、干部年龄、文化程度各方面都得到优化,地直党政群
机构由62个减少为53个, 机关人员由1460人减少为950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51.3
岁降为4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5%;县市党政领导正副职平均年龄由47.9岁降
为42.4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7.6%;乡镇党政领导正副职平均年龄38.8岁,大
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
1984年7~12月,地委先后2次召开全区乡镇企业经验交流会和先进单位代表会,
提出乡镇、村队、联户和家庭企业一齐上;从实际出发搞拳头产品,搞突破;立足农
村,面向市场,跨地区、跨行业搞横向联合,推动乡镇企业发展。1984年12月至1985
年9月, 地委按照上级部署,首先在地直单位进行整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端正业
务指导思想;深入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消除派性;纠正、查处不正
之风,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搞好领导班子建设。至1987年4月,
全区整党前后共历时两年半,地直单位、县市级、乡镇级、村级四个层次分别进行整
党,参加整党的有859个党委(党组)、461个党总支、8788个基层党支部、142658名党
员。整党中受组织处理的党员1349名,占党员总数的0.95%,定为“三种人”(追随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的9人被开除出
党,发展新党员7900名。
1985年1月, 地委、行署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就简政放权、搞好企业内
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搞好管理体制、财政、税收、金融、财政管理、价格体系、
劳动工资制度等配套改革,搞好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搞好技术交流
等工作进行部署。由此,全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
1988年,以引入竞争和搞活内部为重点,从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加快推行小企业租
赁制步伐、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三方面推行和完善承包、租赁经营制,推进和深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波及境内,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针
对部分大专院校学生上街游行的问题,地委要求共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信谣、
不传谣、不参与非法组织活动,坚守工作岗位,坚定地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
持一致。同时帮助滨州医学院和滨州师专党委做好学生的工作,阻止少数人闹事。在
此期间,地委先后召开全区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和地级领导干部会议,要求各级
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统一思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进
一步稳定、发展惠民地区安定团结的局势。政治风波造成的影响很快得到消除。同年
12月,地委制定《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针对全区经济工作中出现的社会需求过旺、物价上涨过快、农业基础
弱化、工业结构不合理、基础工业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财力过于分散、宏观调控能
力下降等问题,提出全区治理整顿工作必须紧紧把握压缩需求、调整结构、整顿秩序、
双增双节四个环节,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着重在理顺关系、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
添后劲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91年,地委结合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奋战十年、再翻两番、
实现小康”的目标,确定“在继续抓好农业的同时,以主要精力抓工业、乡镇企业和
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高起点、全方位、跨越式发展”
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心打破常规,越过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阶段,使全区的新兴
产业、骨干行业、重点企业、主导产品尽可能地采用当代新技术、新设备。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大潮
在中国大地再次涌起。 同年6月,地委、行署以邓小平谈话为指导,制定《关于搞好
全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就改革开放、综合改革、企业股份制、计划单
列、流通“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放开、分配放开)、企业劳动、分配
制度、 农村规范化服务、住房制度等10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同年9月,地委、行署
制定《关于“八五”及十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提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进一步强化基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对外
开放方面,地委制定《关于简政放权搞活对外经贸工作的政策规定》;在吸引人才方
面,地委制定《滨州地区招聘引进人才和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政策规定》等文
件,全区上下焕发了新的活力。同年下半年,地委、行署在确定的“八五”及以后几
年重点建设的46个重点项目中,将滨州大港、小开河工程、德龙铁路、大电厂项目列
为“四大兴滨工程”。1993年,又将鲁北化工总厂放大工程列入,称为“五大兴滨工
程”,并实行责任制,地级领导分工,组织专门班子抓落实。是年,成为全区“思想
大解放的一年,改革开放迈出大步的一年,各项工作大上的一年”。
1994年5月,地委、行署制定《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意见》
和《关于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
见》,提出结合全区实际,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战略,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
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培育生产要素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改革对外经贸体制,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 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6年,地委提出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的“四位一体”(改革、开放、开发、
调整) 战略,加快工业兴区步伐的“优势膨胀”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外向带动”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科教兴
滨”战略,在工交财贸企业开展“振兴杯”活动,在农村开展奔小康“致富杯”竞赛
活动。同时,将经济目标责任分解下达到县市和地直有关部门,实行责任制年度考核。
1998年,地委将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开河扩大治理工程列为全区的“爱民工程”和
“形象工程”,决定缓建地委办公楼,集中资金投入建设。三年的工程一年完成,困
扰多年的沿海两县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加快了两岸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业综合开
发步伐。同年,地委确立高起点积累、超常规增长、跳跃式发展的总体思路,把面向
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定位在追赶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上: 用3年的时间刹住以往主要经济
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 再用7年左右的时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7市地中总量进入中游,人均指标进入中上游,进而向
发达地市迈进。地委在全区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推动
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倡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纪律的五种
风气,树立开拓创新、务实求实、清廉正派、勤政爱民、团结拼搏的五种形象。地委
书记王宗廉致信《滨州日报》,倡议结合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紧密联系滨州实际,
在全区广泛开展“学理论兴滨隆中对”活动,推动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和经济的发展。是年,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满意率上升23.18个百分点。
1999年4月9日至6月30日, 在地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
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地委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
力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讲”期间,地委开门整风,边整边改,并
集中开展了“摸实情、纳谏言、解疑惑、办实事、保稳定、促发展”的“千名干部下
访”活动。同年,地委决定在全区开展“干部素质提高年”活动,集中时间对乡镇基
层站所进行教育整顿,推行“公示制”和“一条龙”服务,年终评议的10个方面的问
题下降17.3个百分点。地委把无棣、沾化县群众吃水、供水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计划两年完成的工程经过半年奋战便竣工送水,两县80万群众从此结束了吃苦水、咸
水、脏水的历史,实现了水源、水质和供水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2000年,地委提出在全区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用“优化发展环境大讨论”
“优质服务在滨州”宣传月和“乡镇基层站所集中教育整顿回头看”等形式,促进了
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年,地委提出实施“追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