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835&run=13

1998年12月25日, 行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志书的精神和
省政府“开始续修省、市、县三级志书”的要求, 下发《关于续修新方志有关问题的
通知》,决定开始续修地、县市两级地方志。同日, 召开全区续修新方志动员大会,
对全区续志工作做了部署,吴金娃副专员提出要全面启动续志、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前
把资料“抢”起来。续修《滨州地区志》由此拉开序幕。
1999年, 为准备阶段。3月23日,行署办公室印发《续修〈滨州地区志〉实施方
案》,确定上限适当上溯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下限为2000年,于2003年底完成任
务;实行行政领导与主编负责一体制。同月,拟制出《续修〈滨州地区志〉框架设计》
第一稿,征求参加第一届修志人员的意见。之后,又三易其稿,并在省史志办《志与
鉴》上全文刊载,先后征求县市史志办、地区各部门、全省史志界同仁的意见。《框
架设计》着重突出六条原则:各编、章的设置尽量与上部志相对应,体现“续”;增
加方言编和艺文,体现“补”;加大人物记述,设历史人物选粹、传、简介、录,体
现“活”;增设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编,体现“改革”;以单项事业立编、章、
节的, 均设无题概述,体现“总括”;单列组织机构编,体现“适用”。5月18~19
日,召开全区续志理论研讨会,就主编负责制、记事方法、时代特色等问题进行研讨,
为续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0年, 为供稿阶段。1月,编印《续修〈滨州地区志〉辅导材料》,发各供稿
单位,收录了修志的基本知识、志稿的写法、行文规定等,确定供稿程序为“三稿制”:
各供稿单位的第一遍基础材料为草稿,经地区史志办编辑人员与撰稿人共同修改后为
初稿, 经续志主编与供稿单位往返多次、反复修改基本到位后报送审稿。2月23日,
召开续修《滨州地区志》培训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聘请省史志办副主任孙其海、
基层指导处处长王文恒、副编审夏照林给地直和县市各供稿单位辅导续志知识和撰稿
方法等。至4月,建立健全了续志的运作网络:调整领导机制,充实地区史志编委会,
使各委员的工作由“虚”变“实”;完善工作机制,实行编辑承包制,地区史志办的
全体人员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并外聘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原工会主席杨桐林、地区
科技情报所原副所长郭新民做编辑工作;建立供稿机制,各供稿单位均成立续志领导
小组,一般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2~3人任撰
稿人;落实审编机制,提前将责任明确到人,主审由史志编委会主任担任,副主审由
地委、行署秘书长等担任,主编、副主编分别由地区史志办主任、副主任担任;确定
咨询机制,聘请部分老领导及参加第一届修志的人员做顾问,及时研讨疑难问题。同
月,地区史志办制定《关于提高续志供稿质量的有关要求》,对文字、数字、图片及
人物资料的征集和撰写做出详细规定。同年,各编辑主要采用“四个会”的方法督促
供稿:召开单位座谈会,分析供稿情况,制定得力措施;召开各口会,让政法、农业
等口的有关领导协调数据、平衡进度;召开现场会,请后进单位的撰稿人到有业务联
系的先进单位看做法、学经验;召开督促会,把落后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撰稿人集中起
来,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促使整个面上的供稿工作顺利开展。
2001年, 为修改总纂阶段。2月,制定《审稿程序》,把审改各供稿单位志稿的
工作,具体细化为六个步骤,要求各编辑把好志稿进史志办的“入口关”,主编把好
“审改关” , 各供稿单位把好按主编意见修改的“质量关”。整个审编过程体现了
“三个提前介入”:一是各位编辑提前介入所承包的供稿单位的志稿撰写,从确定章、
节和编写提纲起,便参与研究,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二是主编提前介入志稿的审改,
对基本符合志体且材料较齐全的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改,努力减少中间环节;三是总纂
提前介入供稿阶段,打破明确的界限,只要一编志稿全部完成,便着手从成志的角度
对其统编、统纂,以便及早发现问题。下半年,续志篇目趋于最终确定,从总纂的角
度,进一步明确了各编辑的分工。范本龙负责大事记、社会生活编及工业编的第八章;
杨长青负责建置编等;侯玉杰负责环境与保护、人物编;郭新民负责人口、公安司法、
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对外经贸、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卫生编及经济体制改
革编的第二章等;李秀兰负责党派群团、乡镇企业、国内贸易编及经济体制改革编的
第四章、社会生活编的第一章等;杨桐林负责政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编及政
权政协编的第二章、经济体制改革编的第一章等;王少先负责军事、财政税务、金融、
文化、体育编及政权政协编的第一和第三章、环境与保护编的第七章、经济管理编的
第二章等;孟庆永负责组织机构编等。特邀滨州师专副教授沈兴华撰写方言编,特邀
惠民县史志办原主任路公甄别、筛选辑入附录的诗词、著作选目 (后又特邀滨州师专
图书馆馆长张金路撰写社会生活编的第五章) 。主编宋守松一笔主削,除具体撰写相
关内容外,进行全志谋局、统篇总纂。至年底,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完成总纂任务,
续志工作走在全省、全国的最前列。
2002年,为评审出版阶段。1月,编印出260万字的《滨州地区志》(1979~2000)
评审稿,发至市级领导、县区党委和政府、各史志编委会成员、特邀评审人员、省史
志办及各市史志办、国内知名专家等,评审工作全面铺开。整个评审工作实行“四评
制” 。一评为史志编委会评:3月,采用座谈会等形式,重点从行业、部门史实等方
面征集各编委会成员的意见; 二评为老领导评:4月11日,召开市级老领导评审会,
重点从历史事件、 发展大势、总体变化等方面进行评审;三评为全市史志系统评:4
月18~19日,召开全市续志评审及研讨会,请县区志主编及参加第一届修志的老同志
重点从续志体例、 行文方式、撰写技巧等方面进行评审;四评为全省史志系统评:4
月25~26日,召开全省续修《滨州地区志》志稿评审会,这在全省修志史上属首次,
《中国地方志》原主编诸葛计、《黑龙江史志》主编梁滨久,省史志办主任刘秋增、
副主任孙邦信、基层指导处处长王文恒等与各市史志办主任、志书主编50余人到会,
按照省史志办的审稿分工, 对续志评审稿进行了全面评审。至5月中旬,市史志办全
体人员集中精力归纳、梳理评审意见,并研究确定了采纳意见和全面修改的实施方案;
同时,相应制定《审改程序》,要求各编辑根据最终采纳的评审意见分别加工修改,
主编则再次通改全稿, 进入紧张的审改阶段。7月12日,在全市科教文卫口工作调度
会议上,祁维华副市长要求实现《滨州地区志》(1979~2000)成为地、市级改革开放
阶段全国第一部续志的目标, 进一步促进了续志审改工作的顺利开展。8月31日,编
印出208万字的《滨州地区志》(1979~2000) 报批稿,同时向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省
史志办、出版社报送审核。省史志办副主任孙邦信,指导处处长王文恒、副处长徐盛
章,副编审孙春丽,编辑王耀生来滨州对报批稿进行全面审核。与此同时,各编辑根
据审核意见对《滨州地区志》(1979~2000)进入最后的加工、完善阶段,并确定于年
底前后印刷出版。
在《滨州地区志》(1979~2000)的整个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支
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省史志办公室把续修《滨州地区志》作为全省续志工作
的试点来抓,经常了解续修情况,及时给予工作上的协调与帮助,并多次来滨州进行
现场指导。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经常过问续志工作,及时帮助解决遇
到的各种问题;认真审改评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供稿单位、县区史志办及各位撰稿
人,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等重重困难,细心查阅资料,认真撰写志稿,并根据市史志
办的要求,不厌其烦地反复加工,平均每个供稿单位的志稿修改4遍,有的达到6遍,
保证了供稿质量。退离休的老领导积极参与评稿、改稿,为确保续志史料翔实等作出
了贡献。市史志办各位编辑甘于清苦,耐得住寂寞,跑单位、催志稿不惧寒暑,干编
纂、搞审改不计节假,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仍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
作态度,为续志的高质量、早出版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得到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赞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