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785&run=13

一、饮食
主食 境内居民一向以粗粮为主食。80年代初期,农村为粗细粮搭配,农闲时以
粗粮为主,农忙、节日期间食细粮。粗粮主要为玉米、大豆、谷子、高粱,食品有窝
头、饼子、杂面、粥类、米饭等。细粮为小麦,主要食品有馒头、大饼、花卷、面条、
水饺、蒸包、水煎包、锅子饼等。平时多食馒头、大饼、面条,逢节或待客多食水饺、
蒸包。80年代中期起,城乡均食细粮。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由于营养保健需要,少
量食五谷杂粮作为调剂。
副食 70年代前,肉、蛋在普通家庭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时食用。80年代初期,
肉类、食油等仍较匮乏,城镇居民尚凭票供应。80年代中期起,随着畜牧业发展,猪
肉、羊肉、牛肉、蛋、鸡等副食丰富起来,普通百姓家亦可经常吃到,鱼、虾等水产
品时常出现在饭桌上,奶类日益受到人们欢迎。随着境内种植结构调整,尤其是温室
种植技术推广,人们每天都可吃上新鲜蔬菜,咸菜、虾酱等已降为佐餐品。除常见的
白菜、萝卜、茄子、南瓜、西红柿、韭菜、芹菜、豆角等外,还增添了许多新品种,
如蘑菇、蒜台、绿菜花等。进入90年代,野生荠菜、苦菜、马齿苋等又受到城镇居民
青睐。境内果类品种主要有枣、梨、桃、杏、苹果、葡萄、西瓜等,南方水果如香蕉、
桔子、菠萝等亦逐步涌入。
饮水 80年代前,居民饮水主要取自当地自然水源。黄河以南地区淡水资源较为
丰富,水质较好。黄河以北地区水源为湾塘、土井、沟河,水咸且不卫生。80年代后
期,境内城镇及多数乡村开始饮用自来水,多采自地下水。90年代起,政府筹资修建
引黄工程,使沿海地区也能饮用黄河水。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又时兴饮加工过的矿
泉水、纯净水。
居民久有饮茶习俗,80年代起更为普遍,农村多饮花茶,城镇居民饮绿茶者渐多,
亦有以泡制枣、菊花及中药材代茶者。80年代后期,各类果类饮料陆续进入市场,但
饮者多为儿童,成人较少。
居民(多为男性成人)喜好饮酒。80年代初,多饮散装白酒,后饮瓶装白酒,以地
方产品为主。至90年代,饮用白酒逐步趋向低度和高档。夏季饮啤酒者居多。饮果酒、
米酒者日渐增多。
宴席 居民热情好客,亲朋好友来访大都留饭。一般熟客(又名实在客)招待比较
简单,上几个菜或包水饺即可。若为贵客(如至亲长辈、亲家、新女婿等)则须上等席
面招待。待客程序是先敬烟献茶,再上酒菜,最后上饭。喝茶叙谈时,主家准备菜肴。
酒菜上桌后, 客人入席。 面对门口的右侧为正座,左为次座,由客人坐。旧时曾有
“男女不同席、父子不同桌”的讲究,80年代后,大都不循此陈规,一般来客全家人
都可坐陪。上菜顺序为先上点心让客人“垫底”,避免空腹喝酒。之后依次为“四冷”
(凉菜)、“四热”(炒菜)、“八大碗”(炖鸡、炖肉类)、“两大件”(全鸡、全鱼)。
90年代起,上菜顺序随意,菜肴以海鲜、时令蔬菜为主,肉类次之。当地有敬酒、劝
酒的习俗,一般是主人先敬三杯,然后相互敬酒。如是熟客以猜火柴棍、压指、划拳
等方式劝酒。最隆重的为婚宴(又称红席),场面大,菜肴丰盛。丧席(又称白席)比较
简单,以鱼、素菜为主。家宴较随意,唯除夕夜家宴丰盛,置办各种菜肴饮酒贺岁,
然后吃团圆饺子。90年代后期,招待客人多在酒店举行(或在酒店订菜送至家中),讲
排场摆阔气之风日盛。
礼品80年代前,农村走亲访友,往往以馒头、油条、挂面作为礼品。80年代初,
糕点、水果等一度成为人情往来的礼品。中、末期起,城乡多以酒、茶、特产品、保
健品作为馈送亲友礼品。90年代末期,青年之间相互送饰品、看望病人送鲜花成为时
尚。

二、服饰
服装 80年代初期,人们多着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制服,农村中老年人仍
有穿对襟袄、宽裆裤者。女性服装逐步由60、70年代男性化款式脱离出来,凸现出女
性特点。80年代中期,男性青年陆续着西装,女性开始穿裙装。进入90年代,服装款
式更趋多样化, 有夹克衫、运动装、风衣、面包服、牛仔裤、健美服、T恤衫、休闲
服等。90年代末,传统民族服装款式又受青睐。引领款式新潮流者多为青年男女。春
秋多着夹克服、 西服、休闲服;夏季男性多着短袖衫、T恤衫,女性多着各式裙装;
冬季内着保暖衣、羊毛衫,外套各种款式羽绒服、皮衣、西服、风衣等。
80年代初期,服装色泽还较单一,男性多为蓝、灰、青色,女性则以红、绿为主
色调。80年代中后期,服装花色呈五彩缤纷,年年流行新花色,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
好任意选择。有些老年人穿红着绿,色泽明快鲜艳,显示青春不老。
80年代,衣服质地由棉布逐步向化纤布料转变,如的确良、腈纶、涤卡布料曾流
行一时。之后,混纺布占主流。90年代,纯棉布、丝绸又受欢迎。
鞋帽 80年代起,人们开始讲究发型,男性多留平头、偏分头、背头,戴帽者渐
少。帽子多为蓝色遮檐帽,后又流行鸭舌帽、遮阳帽、旅游帽。冬日户外活动戴护耳
棉帽、皮帽,后时兴羽绒服,衣帽一体。女性对发型更为讲究,有扎长辫者,也有扎
马尾式的;有削短发者,也有留披肩发的。80年代中期,女性流行烫发。90年代,中
老年时兴(ju)油、染发。80年代,女性时兴裹头巾,戴自编线帽。后裹巾戴帽者愈来
愈少,外出者多戴遮阳帽和旅游帽。
80年代初,穿布鞋者为多,境内流行“三紧鞋”(即在鞋口加弹性布),布底条绒
面,行路方便而结实。80年代中后期,穿皮鞋者增多。春秋季多穿布鞋、皮鞋,夏日
穿塑料或皮凉鞋,冬日则穿棉鞋。城镇居民冬日多在室内活动,很少穿棉鞋。至90年
代,除各种款式的皮鞋外,还有适宜不同需要的功能鞋,如室内穿的各式拖鞋;健身
穿的运动鞋、休闲鞋;远行穿的旅游鞋等。袜子由布袜逐步变为尼龙袜、丝袜、机织
线袜。女性着裙装则穿长筒袜。

三、佩饰
70年代末, 人们开始佩戴各种饰品。80年代,女性时兴戴耳坠(环)、戒指、发簪
等,多为银质。90年代,流行戴项链,以金项链为多,钻石、珍珠项链较少。女性饰
品还有发卡、手镯、手链、胸花、纱巾等。男性饰品主要有领带、领结、胸章、领带
夹等。
四、居住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城乡居民多住平房。农村为土房,因多数地区地势低洼,
房基都需垫高。 墙体先垒1米左右砖或石,称为“坐碱”,然后垒土坯,达到一定高
度搭梁檩,铺苇箔,压墩子(用秫秸扎成捆),垛泥巴,踩实抹平。这种土房冬暖夏凉,
房顶虽起脊,但平缓,可乘凉、晒粮。住房多为四合院格局,正房(北屋)3~5间,两
侧为东西厢房,南为倒座房(亦称南屋)与门洞相连。简易四合院除正房外垒有院墙,
或用树枝、竹片夹成篱笆墙。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一院者渐少。城镇多为砖房,多家
合住一排,房前建有简易厨房。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农
村先建“土洋结合”(即砖基、土墙、瓦顶)房舍,后建砖房且有前厦。至90年代中后
期,时兴建单元式平房和二层楼。城镇住房大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每户住一
套,面积不等,水、电、暖、通讯、卫生设施齐全,生活方便。乔迁之日,邻居亲友
带礼物前来祝贺,谓之“温锅”,主人须设宴款待。随着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建起一
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经济发展快的乡村,居民住房统一规
划,统一建设,向城市化发展。住房习俗发展趋向是住房面积逐步扩大,装修追求美
观,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五、出行
80年代初期,出行渐转方便。自行车成为近途主要代步工具。黄河以北流行一种
钢管焊接的载重自行车, 可载物200余斤,俗称“铁驴”。远途则乘汽车。80年代中
后期至90年代,柏油路四通八达,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各种类型汽车遍及
城乡。尤其公共交通汽车发展迅速,基本达到“村村通”;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城
镇大街小巷。90年代后期,城镇老年人处于健身需要,外出购物时兴骑脚踏三轮车。
旧时人们不愿外出、出行择日的陋习,进入80年代逐步革除,根据需要可随时出
行。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大批青壮年远离家乡到城市打工,一般农闲时走,
农忙时归,被称为“候鸟”。还有一批长期奔波在外的经商者。旧时出行讲究“出门
饺子进门面”,逐步改为以酒饯行、洗尘。

六、通讯
80年代初期,通讯方式比较单一,人们联系主要靠逢年过节相互走动,了解信息
通过口耳相传,远方亲友靠书信传递信息,有紧急情况拍发电报。电话只在政府机关
和企事业单位间使用。80年代后期,程控电话发展迅速,除家庭电话、公用电话,还
有移动电话,互通信息十分便利。亲友间足不出户即可互致问候,“电话拜年”成为
时尚。9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人们坐在家中,尽知天下大事,电子邮件成
为更快捷的通讯方式。传统的通讯方式书信、电报等受到冷落。

七、器具
炊具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村仍沿用传统的砖砌灶台,与炕一体。使用大铁
锅、风箱,烧柴禾或煤。城镇居民多使用蜂窝煤炉、煤油炉。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
城乡大都使用液化气灶和各种电炊具,如电饭锅、电炒锅、电壶、微波炉等。但一些
农家仍保留灶台,留做蒸食品用。炊具如铲、勺等先由铁制变为铝制,后又时兴不锈
钢制品。
餐具 80年代初,普通家庭使用的碗、盘、杯、碟、匙等多为粗瓷器,也有少量
塑料制品,后逐步换为细致精美的细瓷,塑料制品逐步淘汰。茶具多为瓷质,造型比
较讲究。多人饮茶使用茶壶、茶碗。个人饮茶多用茶杯,先后流行过搪瓷缸、瓷杯、
玻璃杯、磁化杯、不锈钢保温杯等。酒具多为玻璃器皿,有酒盅、高脚杯、啤酒杯等。
因人们时兴饮凉酒,用来温酒的壶已少见。
家具 80年代起,木制家具除传统的桌、椅、柜、橱外,又增添一些新式样,如
大衣橱、写字台、圆桌、折叠椅、沙发、茶几、角橱、床头橱、组合家具等。家用电
器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主要有收音机、缝纫机、钟表、电风扇、录音机、洗衣机、
黑白电视机等。至90年代,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彩色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照相机、
电冰箱、组合音响、空调机等日渐普及。
卧具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村多睡土炕,城镇居民多睡木制床铺或铁床。至
90年代,农村大都废弃土炕,改用床。城镇时兴席梦思床,床体为木质框架,沙发床
垫。床上用品趋多样化,除普通棉被外,增添太空被、鸭绒被、毛巾被、毛毯、床帷、
床罩、尼龙蚊帐、电热毯等。
取暖 70年代前,农村取暖方式是将炕烧热,一家人坐在炕头上取暖,或用玉米
棒芯点火盘, 提高室内温度。 80年代起,使用铁炉燃煤取暖,亦有使用“土暖气”
(用煤炉将水加热,在室内水管中循环散热)取暖的。城镇居民70、80年代用煤炉取暖,
90年代,大都采用集体供暖方式,一个单位或一个居民区安装大型锅炉,室内安装暖
气片取暖。使用空调器、电暖器取暖者较少。
消暑 70年代前,无论农村、城镇消暑方式均较原始,到树荫下、广场、屋顶、
河边乘凉,用芭蕉扇、折叠扇解热,户外劳作则用草帽遮日。80年代,开始使用电风
扇消暑,有台扇、落地扇、吊扇等。90年代后期,城镇多使用空调器消暑。
照明 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分农村地区仍使用煤油灯、蜡烛照明,室外则用马
灯、汽灯。80年代中后期,才使用电灯照明。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灯具,常
用的有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霓虹灯等。室内使用的灯具装饰性愈来愈强。

八、娱乐
80年代初期,主要娱乐形式有棋类、扑克,听故事、曲艺段子,偶尔看电影和文
艺表演。传统民间艺术恢复演出。一般冬闲时节排练,春节、元宵节间演出。演唱的
剧种有吕剧、京剧、河北梆子等。民间舞蹈有秧歌、舞龙、高跷、芯子、旱船等。居
民尤其喜好评书、大鼓书等曲艺段子,惠民县胡集书会在80年代达到极盛时期。进入
90年代,文化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开辟了许多娱乐场所,如舞厅、卡拉OK歌厅、健
身房、网吧等。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文化风靡千家万户,传统的民间艺术一度受
到冷落,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也在滋生蔓延。90年代后期,文化建设受到政
府重视,以城镇的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组织健康有益的文艺演出和各种
健身活动。民间艺术活动又在各地兴起。

九、旅游
80年代,旅游是少数人行为,一般是公职人员借出差之便,顺便游览人文景观和
自然风光,专程旅游者极少。90年代,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旅游逐
渐升温,一些收入较高的个人、家庭开始自费旅游。90年代末,外出旅游者大幅度增
加。旅游地多选择历史文化名城、海滨城市和山水名胜。出国旅游者仍为少数。境内
景点因规模小和开发宣传不够等原因,游客不多。人们外出旅游多选择由旅行社组团
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