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722&run=13

一、寄生虫病防治
至1986年,黑热病、丝虫病基本消灭。至2000年,未发生疫情。
1988年,经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逐级验收,基本达到消灭疟疾标准。1998年起,
疫情又有发生,患者均系到南非经商或到海南省打工时感染。1999年、2000年连续对
博兴县和滨州市的疟疾防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调查16个行政村、859户、2826人,
查出新发病人一例,监测72名外来人员,血检22人,未查到疟疾病人。

二、肠道寄生虫病防治
1986年起,在全区采取调查监测、健康教育及整体人群服药驱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使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逐年下降。1988年,在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的帮助指导下,在邹
平县、 阳信县6个乡镇的10个自然村,对5096人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查出
蠕虫5种,原虫7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6.37%,蛔虫、鞭虫、钩虫、绦虫、蛲虫
感染率分别为24.36%、 1.98%、0.35%、0.08%、30.90%,溶组织阿米巴、哈门氏阿米
巴、结肠内阿米巴、兰氏贾第鞭毛虫、肠滴虫、微小内蜒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感
染率分别为1.24%、 1.08%、9.56%、6.99%、1.96%、0.06%、0.71%。2362名感染者中
有一种寄生虫感染的占77.43%, 同时有2、 3、4、5种寄生虫感染的分别占19.01%、
3.43%、 0.09%、0.04%。同年起,在中、小学校启动儿童少年的整体服药驱虫工作,
以县市为单位计, 在校学生服药率最高达50%以上。1993年,启动全区整体人群的服
药驱虫工作。1999年,配合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阳信县进行绦(囊)虫病的专题调查,
调查劳店、 河流、银高三乡的16个村,抽取6271人的血样,查出绦虫感染2例,感染
率为0.032%,查出囊虫感染者10例,感染率为0.159%。同时采猪血50头份,查出阳性
血1份,感染率为2.00%。2000年底,组织发动新一轮整体人群驱虫服药工作,全区服
药人数3万余人。

三、华枝睾吸虫病
1974年,境内发现华枝睾吸虫病,并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的查治工作。同年,抽查
289个自然村,调查3.62万人,查出虫卵感染者568名,阳性率为1.57%。其中邹平县、
博兴县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20%、 2.15%,惠民、无棣两县的平均感染率均在1.00%
以下,阳信、沾化两县未查出感染者。至1995年,重点疫区的邹平、博兴两县的平均
感染率下降到0.06%。 全区的防治工作达到有效控制的标准。2000年,全区仍处于低
流行状态。

四、流行性出血热
1986年起, 开始采取以灭鼠为主的防治措施。 1987~1998年,疫情逐年下降。
1999年,疫情又出现上升。同年,各级政府把该病列入“一个确保”中重点防治的传
染病,采用以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明显。2000年,发病率明显下
降,其中预防接种工作较好的博兴县、滨州市下降幅度较大。

五、地方性氟中毒
1979年起,在全区范围内,以氟斑牙为线索,对农村饮用水源进行含氟量测定及
受害公社人口统计,并对饮用高氟水人群进行地方性氟中毒抽样调查。1981年,全区
开始除氟改水,形式分为:理化降氟和选择低氟水源如浅层井水、坑塘水、插花井水、
湾边过滤井水等。至1982年,基本查清全区高氟区的分布和危害情况。1991年,在博
兴县设立全国理化改水降氟观察点。至2000年底,全区改水降氟共投入经费7.8亿元,
其中国家投入3.2亿元, 集体投入1.1亿元,群众集资3.5亿元,全区基本解决氟病的
危害。

六、地方性甲状腺肿
1978年6月至1981年,对邹平、博兴24个公社进行全民普查,共普查70.07万人,
邹平县有9个公社、博兴县有6个公社甲状腺病理性肿超过3%,将之划为病区。1983年
起,贯彻落实国务院《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邹平、博兴两县碘
缺乏病区开展以食盐加碘为主、碘油丸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得到有效控制。
1985年3月, 省地方性甲状腺肿病考核小组对邹平、博兴县进行考核验收,两县基本
达到控制地甲病的标准。1995年,制定《滨州地区碘缺乏病基本情况调查实施方案》,
用PPS法对沾化、 无棣、阳信、惠民、滨州五县市开展碘缺乏病本底调查,经省卫生
厅批准, 全区除无棣县外,均属碘缺乏病区。1996年6月,省卫生厅组织考核组对全
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行评估,认定全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