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传染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721&run=13

一、重点传染病防治
霍乱、副霍乱 1979~2000年,各级卫生部门贯彻实施《霍乱防治方案》,开展
业务技术培训、年年组织专业队伍加强外环境疫源检索、疫源地的查源灭源、饮水消
毒、食品卫生管理、医院腹泻病门诊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控制了疫情的发生。
白喉 1978年,国家实行计划免疫,全区防疫机构加强白喉的免疫预防工作,提
高免疫预防覆盖率,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保护易感人群,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
1982~2000年,无病例报告,消灭白喉成果得到巩固。
流脑、乙脑、百日咳 1979年起,加强、完善免疫预防接种工作,保护易感人群,
降低发病率。流脑、乙脑、百日咳的发病率逐年下降。
脊髓灰质炎 1979~1985年,全区发病82例,年均发病率0.20/10万以下,死亡1
例。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战略目标,根据全国、全省消灭
脊髓灰质炎实施方案,在全区建立脊髓灰质炎疫情监测系统,开展常规免疫工作,组
织实施12次、 27轮的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接种372万余人次,脊髓灰质炎控制工作取
得显著成果。1990~2000年,无本地野毒株病例。2000年12月,正式提交滨州地区无
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报告。
麻疹 1978年,麻疹被列入计划免疫,全区各级防疫站认真实施计划免疫的各项
措施,做好疫情监测。1993年,麻疹疫情监测纳入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管理。1998年,
全国提出消除麻疹工作意见,同时下发《全国加速麻疹控制指南》。1999年,山东省
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麻疹消除协作项目正式启动, 为滨州地区无偿投
资7万余元配备麻疹监测设备,建立麻疹实验室。
病毒性肝炎 1978年,病毒性肝炎是境内传染病之一,并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每
年加以防治。1987年,全区各级卫生部门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全国病毒性肝炎
防治方案》,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及各级医疗单位
消毒管理工作,切断疫源性传播。2000年,将乙肝的免疫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发病呈下降趋势。

二、计划免疫
疫苗管理 1978年,对计划免疫用的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
疫苗、白破二联、乙脑疫苗和流脑菌苗实行省、地、县、乡、村逐级计划供应。各级
防疫站建立疫苗领发登记手续,并对疫苗使用、管理情况实行年报制度。1986年,地
区成立冷链领导小组,博兴、邹平、惠民三县建立冷链系统。1987年,制定《惠民地
区冷链管理办法》 , 对具体工作进行规范,并建立使用、维修、养护等管理系统。
1988年,全区冷链装备完成。90年代,针对冷链设备有破损的情况,各级政府及时给
予经费补充。2000年,全区有4个县市的基层冷链设备得到更新。
预防接种 1978年, 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 省在执行国家计划免疫“四苗”
(即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基础上又增加乙脑疫苗、流脑菌
苗简称“六苗”,实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1982年,国家制定免疫程序,要求按程序
进行免疫。全区以村为单位设立接种点,采取双月接种形式。1990年和1995年,世界
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联合组织以县为单位和以乡镇为单位“四
苗”接种率达标评审,全区均实现评审目标。1996年,推行以乡镇为接种点,采取月
接种形式,并制定《滨州地区集中式接种方案》和《滨州地区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标
准及工作要求》 。2000年,有75%的乡镇实行集中式接种门诊接种,“四苗”接种率
达100%。
免疫水平和成功率监测 1981年,首先在滨县对白喉的免疫水平进行监测。1984
年,进行麻疹抗体水平监测。1985年起,每年开展除脊灰以外的其它计划免疫相应传
染病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免疫成功率监测。90年代,按省统一安排,每年完成两种疫苗
相应传染病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
结核病防治 1978年,地、县有健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80年代初期,结防工作
以宣传防痨科普知识为重点,期间创办《惠民防痨》季报,组织编印《卡介苗知识》
一书, 及时下发给群众,为预防结核病起到重要作用。1987年,对邹平县焦桥乡的3
个自然村和惠民县皂户李乡的4个自然村进行结核病发病率调查, 显示全区结核病疫
情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1990年4月13日至5月15日,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结核病流行
病学抽样调查, 分别对沾化县的古城镇和惠民县的香翟乡2个调查点的7个自然村、
4400余人进行结核病患病率调查, 受检率97.6%,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为260/
10万,涂阳患病率79/10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3倍。
1992年4月, 在地区结防院预防科的基础上成立地区结核病防治中心,负责全区
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对七县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实行业务指导。是年,滨州
地区承担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成立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办公室,
负责全区结核病控制工作。1993年3月8日,首先由邹平试点开展世行项目工作。1994
年,在全区铺开。2000年4~6月,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
别对博兴县陈户镇2个自然村的1616人和惠民县大年陈乡3个自然村的1653人进行调查,
共查出活动性结核病人20名, 患病率为676.82/10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9倍。排
菌病人9名,涂阳患病率为304.57/10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6倍,结核病疫情还相
当严重。 至2000年底,世行贷款加配套经费共计近300万元,全部用于全区传染性肺
结核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共免费接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2万人,免费胸透1.8万
人,免费查痰8860人,发现、治疗和管理结核病人5605例,其中新发排菌病人2219人,
复发排菌病人423人,其他排菌病人635人;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216人,肺外结核
病人112例。

三、皮肤病、性病防治
麻风病 1983年,地区组织10人专业队,对70名治疗多年的现症病人进行疗效鉴
定, 判定治愈病人15名。1984~1985年,对邹平、惠民、阳信、无棣、沾化5县普查
20个重点乡镇、 38个自然村、总人口4.29万人,实查4万人,平均受检率93.16%,未
发现现症病人。至1986年,全区发现病人670名,分布于7县1市413个自然村,治愈病
人375名, 治愈率达55.97%,除死亡、外迁等人员外,尚有病人22名。达到基本消灭
麻风病指标(1/10万)。至2000年,无新发现麻风病病人。
头癣病 1977年,开始防治头癣,全区12个县均有发病。至1979年,累计确诊病
人2012名,由县以上皮肤病防治医生根据临床体征、镜检结果确诊登记。采用洗、擦、
服、理、消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治疗。至1980年,全区2012名头癣患者全部治愈,无新
发病例。1981年,经省、地两级医疗组织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头癣病的标准,成
为无头癣病地区。
性病 1960年基本消灭。至1989年,未发生疫情。1990年,出现新的疫情,感染
系外源性。此后,疫情逐年上升。流行的主要病种有: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
尖锐湿疣、 霉菌感染、 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1991年,根据省政府1990年发布的
《山东省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建立地区性病防治领导小组。1992年,成立地区皮肤、
性病防治中心,并开设防治门诊。同年,邹平县在麻风病防治所、皮防站的基础上建
立皮肤病性病监测防治中心,隶属县卫生局直接领导。至1995年,全区性病呈蔓延趋
势。 1999~2000年, 各县市防疫站分别成立合办、协办形式的皮肤病、性病防治站
(所或中心),开展诊治工作。
艾滋病 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始于1994年,主要是对医疗机构献血的职业献血员
进行监测。是年,监测94人。1995年,在监测的222人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这是全
省内的首次发现。 是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境内第一个HIV抗体检测初
筛实验室。此后,监测力度逐年加大,监测范围扩大到性病患者,涉外宾馆服务人员,
在境内就职就业及停留期超过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在外资企业打工者及出境工作的回
国人员,期间相继发现多名HIV感染者。1999年12月,监测发现首例AIDS(艾滋病) 病
人。2000年,从献血人员中查出HIV感染者一例,对其进行档案管理和追踪检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