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古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691&run=13

一、魏氏庄园
位于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问”户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孙魏肇庆的住宅。庄园主体由城堡、广场、水塘、花园四部
分组成,呈长方形,南北84米,东西46米,占地5.7亩。城墙为砖墙,高10米,底宽3
米, 顶宽1.5米,内砌立墙,外垒垛口,四面临街,为封闭式宅院。院内东南、西北
转角处建圆形碉堡,墙内侧上部及碉堡内遍布射击孔。围墙内以南北轴线,分三进六
院, 共有房屋256间,现存48间,均为砖木结构;前、中、后院,各为厅厢回廊组成
的四合院。正厅为二层楼,山墙辟门,设翻板吊桥与围墙连通。庄园布局严谨,房屋
画梁雕栋, 脊顶房檐有陶禽陶兽,颇具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特色。1994年4月,开始维
修倒座房、 客厅前后院、东西厢房和复原倒座,总造价200多万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王海村东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为青石结
构三孔拱型桥,桥长6.5米,宽4.4米,高3.7米,每孔宽1.35米,起拱0.4米,从分水
石至孔顶1.2米,孔顶至桥面1.5米,孔眉浅浮雕卷草图案,中孔顶部刻一水兽头,獠
牙眦目。桥面铺青石板,每边栏杆用五块石板、六根石柱和两个石鼓组建。北侧中间
栏板上刻“凤阳桥”,下雕“双凤朝阳”图案,其余镌“八仙过海图”。南侧中间栏
板上刻“青龙街”,下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余镌“四季花鸟图”。南北两侧中间
一根石柱分别刻“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岁在戊申重修”铭文。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范公祠
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后殿,
皆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现有重修大殿三间。1990年,邹平县长山镇政府
集资6万元,对范公祠大殿的门窗、楹柱、石阶、匾额、塑像、殿内外装饰进行修复,
基本恢复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墙、大门形成原有的格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唐李庵
位于邹平县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会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记最后一次重修为明隆庆年间。现存大殿、
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客房及山门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内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于1986年春对唐李庵进行部分维修,主要修复
主大殿屋顶, 更换西殿后墙,修复东、西偏殿屋顶和安装所有瓦兽,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县府先后拨款14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对唐李庵主建筑群(大殿、东
西偏殿、影壁、山门、院墙) 进行重建与维修、恢复了原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五、刘庙南清真寺
位于阳信县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杨村南隅,俗称刘庙南寺,建于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毁。1927年重建。为境内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读经“挂帐”的执教者
遍及省内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
筑面积800平方米。

六、大觉寺塔
位于无棣县城东南关,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高13级,八角形密檐
式砖结构。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
落款为“罗柱书” , 塔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经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县政府集资和社会投资155万元,重建海丰塔。
七、吴式芬故居
明清间厅堂建筑。位于无棣县城南门里,是晚清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宅第。吴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时期科甲相继,素有“九世朝运”之称。故居古朴典雅、一宅两院,
南院原称“尚书府”,北院原称“尚书第”,布局呈长方形,坐西面东,占地7000余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县拨款13万元专项维修经费对故居内建筑物进行了抢救性
维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