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震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674&run=13

1980年,无棣大山地震台由县科委代管,地区地震办公室兼管业务。1984年7月,
将大山地震台收为省地震局直属台。 同年, 地区地震办公室定为副县级事业单位。
1991年,滨州市成立地震办公室,行使滨州市防震减灾职能,其他各县科委兼负本县
的防震减灾工作。1995年,地区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防震减灾工
作。 1997年1月,地区地震办公室与大山地震台合并,改为行署地震局,为正县级事
业单位。 1998年4月,制定《滨州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把抗震设防纳入
基建管理程序。至2000年底,地区地震局观测仪器有65型微震仪、DK-1中强地震仪、
CR2-69型磁秤、CHD-6型核子旋进磁力仪、电磁波测试仪、FD-105K射气仪、无线遥测
地震仪、断层应力仪、SW-40型水位自记仪等,形成多手段的地震监测网。

一、地震监测
地区地震监测由无棣大山地震台、惠民申桥无线遥测地震台、邹平临池断层应力
站、群众测报点、宏观观测点等专业与群测多种手段承担。
无棣大山地震台 1976年建台,位于无棣县大山(马谷山)北麓(东经117°40′,
北纬38°03′,台址海拔20米) ,属于省测震、水化区域台及地磁局部加密台。1977
年下半年,65型微震仪投入观测,昼夜运转,分早8点和晚8点上、下纸,记到地震半
小时内将处理好的数据报到省地震局监测中心。 同年10月,1号井水化投入观测,每
天早8点专人骑摩托车行程30公里去取水样, 进行氡测量,11点向省监测中心报数。
1978年7月,地磁投入观测,每天早8点专人去磁房上、下印相纸、洗相、烘干、量数,
向省监测中心报数; 核旋每晚9点读数,第二天报出。1980年,DK-1中强地震仪投入
观测, 主要是记录中强地震,弥补微震仪的不足。1981年,2号井进行氡值、流量、
水温测量。 1983年,磁房改建,地磁停测。1985年1月,地磁恢复观测。1986年,水
化1号井断流, 停止氡值观测。2000年,无棣大山地震台被中国地震局定为山东省唯
一的一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的台站。
惠民申桥无线遥测台 1992年,为填补鲁北地震监测的空白,补充地面测震仪的
不足,利用惠民县申桥乡西沟刘村的油田预探井(深2499米) ,安装深井摆(仪器下井
542米),地震信号被调制后,无线传送到滨州市记录室,再经解调后,输入地震记录
仪。 昼夜运转,24小时值班,每天两次换纸。由此,鲁北发生地震的定位,由3.0级
提高到2.5级。 1995年9月20日,清楚地记录了山东苍山5.2级地震。1998年4月2日,
记录的阳信3.8级有感地震,为震中的确定提高了精度。
邹平临池断层应力站 1999年9月, 为准确、及时地掌握断层活动的应变情况,
捕捉断层活动信息,在邹平县临池镇水利组院内打井60米,安装自动断层应变仪,进
行监测禹王山断裂南端的断层活动。
水井观测 1980年1月,利用广饶县陈官乡高斗村西的胜利油田探井(鲁03井) ,
使用SW-40型水位自记仪, 观测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粉砂岩层2047.2~2048.6米含水层
的水位变化。1981年,该井纳入国家地震局华北地下水深井观测网。1983年起,陆续
与东营鲁08井、商河白桥鲁09井、禹城鲁04井建立资料交换关系。1988年起,定时索
取地区水文站20口深水井和200多口民用井的水位动态变化数据及重工局所辖煤矿的
坑道涌水量、瓦斯含量,同时将油田263、265等油气井产量都纳入全区的地震群测群
防范围。1989年,利用自建无线通讯网,承担高青县台李 (鲁28井) 、乐陵县刘武官
(鲁26井)每日向省地震局转报观测数据的任务。
群众测报点及宏观观察点 1975年,在无棣县(6个)、垦利县(7个)、阳信一中、
北镇中学等建立第一批业余群众测报点。1976年,唐山地震前增设群众测报点57处,
唐山地震后又增加15处,共安装土地电、土倾斜、土应力、土地磁仪器269台,有500
多人参加观测,有宏观哨达5000多个,其中有30多个点每日向地区地震办公室报告观
察数据。1979年,进行群测网点调整,保留22个,其中邹平一中、高城中学、博兴师
范、广饶一中、惠民一中、阳信二中、无棣八中、埕口盐场、沾化一中和垦利县永安
中学、建林中学,每日向地区地震办公室报数据,其他点五日信报数据。1983年上半
年,再次调整,保留16个点,邹平一中、博兴师范、桓台一中、垦利永安中学每日报
数,其他点五日信报。同年,地区地震办公室在调整群测网点的同时,在全区的农村、
农场饲养种类多、数量多的养殖场,筛选出15处,建立动物习性宏观观察点,要求每
日定时观察,每周向地区地震办公室报送结果,特殊情况及时报告。
1984年,在全区122个乡镇,建立地震宏观情况义务收集报告网。乡镇文书牵头,
由乡镇的农机站、兽医站、邮电所、水利组、科协等单位,以及科技助理、村干部、
饲养专业户等1200多人入网,承担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收集、落实、报告发现的宏观
现象,平息当地出现的地震谣言或误传。1985年,将动物习性宏观观察点进行调整,
保留无棣种驴场, 惠民棉花原种场、大芦湖养殖场等7处,继续观察报数。1986年,
为拓宽群测群防的路子,扩大群测群防的队伍,联合地区气象局、水利局、水文总站、
重工局、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及山东省惠民水文地质站,建立以地区地震办为主的地
震前兆研讨组,各单位定期向地震办报告异常情况,集中召开震情分析会议,捕捉震
情信息。1989年3月,以研讨组成员为基础,成立地区地震学会,加强地震测报研究。
同年10月,滨州、潍坊、东营、淄博建立鲁北地震监测协作联防区,定期交换监测情
况。2000年,威海地震局加入联防区。同年,地区地震局在博兴县庞家镇、惠民县毛
刘乡、滨州市滨城镇建立三个动物观察点。

二、地震预报
1979年6月7日,地区地震办公室据油井、水氡及三个土地电、四个陶瓷偏角仪的
资料异常变化,做出6月中、下旬渤海或唐山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预报意见。结果,
6月9日和30日渤海发生两次4级地震。
1981年12月30日至1982年1月中旬, 地区地震办公室据水氡、水位、群测点的异
常变化,经过三次分析、会商,对1982年1月20日邹平县九户镇一带发生的3.7级地震
提出了预报意见。
1983年7月中、 下旬,地区地震办公室据水氡、水位和垦利县永安中学土地电变
化,提出7月下旬渤海或邻近地区小震活动增高,可能发生4级左右地震的意见。结果,
同年8月3日莱洲湾发生3.9级地震。
1985年4月中、 下旬和10月、11月上旬,地区地震办公室据油井产量、水位、水
氡、地磁的异常变化,分别提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华北东部有发
生中强度地震的可能。 结果,5月上旬,在渤海,河北唐山、青县,山西太谷、长治
附近, 河南渑池,山东菏泽、益都发生一连串4级左右的地震。11月30日,河北宁晋
发生5.3级地震。
1989~1991年, 上报省地震局的年度震情趋势研究报告,对1992年1月23日南黄
海5.3级地震做了中期预报。

三、地震知识宣传
1984年起, 地区地震办公室连续3年共领、购、翻印各种地震知识材料12万份,
发放《地震报》和《山东省地震科普报》12.4万份、宣传画册、挂历1.37万份、宣传
扇8000余把, 放映《动物与地震》电影700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使防震减灾知识
家喻户晓。1986年起,在学校开展地震知识第二课堂活动,逐渐将各县中等学校“三
土”(土地电、土倾斜、土地磁)仪器地震测报点改为地震知识宣传点。1987年、1992
年,地区地震办与地区教育局两次联合下文,要求学校开办地震知识第二课堂,发放
地震知识宣传册1万余册(份)。至1996年,博兴师范举办地震知识学习班11期,每年1
期,每期40人,授课80学时,按《地震知识通俗讲义》,系统地讲授地震方面的知识,
向全区输送具有一定地震知识的教师400多人。 1997年暑假期间,地委宣传部、地区
教委、人寿保险分公司与地震办联合组织全区70万中学生,参加“中保人寿杯”地震
知识竞赛答卷活动,地区地震办购置、印发上万份辅导材料下发各县市。
1998年,地区地震局按照《中国减灾报》竞赛的要求,组织地区地直部、委、办、
局、处及6县1市的科委(地震办),进行地震知识竞赛答卷活动。同年3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颁布,地区地震局及各县市科委
(地震办)采取宣传车、广播、过街横幅、电视讲话、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防震减
灾法》 宣传月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此后,每年3月均开展一次宣传
月活动。 同年4月,行署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制定《滨州地区地震安全性评
价管理办法》 ,把地震设防纳入基建工程管理程序。同年9月,地区地震局举办地震
法律培训班,全区29人取得执法资格,领取防震减灾执法上岗证。至2000年底,共散
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材料10万份,全区90%的新建工程均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