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673&run=13

1978年,地区气象局管理11个县气象站和湾湾沟气象站(滨县未设气象站),并对
无棣埕口盐场气象站、垦利黄河农场气象站进行业务管理。各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辖区
的气象观测、 资料积累及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和气象服务工作。1980年7
月5日, 省政府批准省以下气象部门实行省气象局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省气象局
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地区气象局对境内气象站由气象业务技术和气象装备管理,转
变为对所辖气象站实行人、财、物的全面管理。1985年,成立气象咨询服务中心,负
责开展有偿专业气象服务工作,逐步开展天气预警、避雷检测、气象电话自动答询以
及电视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服务。80年代,数值天气预报广泛应用于短期和中期天气
预报。
1992年,地区气象局实现微机自动填图,替代了繁重的手工填图和天气图分析工
作。1994年,针对全区冰雹、干旱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报请行署批准,在全区恢复
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至1995年底,全区六县一市全面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布
设炮点46个,初步形成消雹防护面积300万亩、增雨可影响全区的人工增雨防雹体系。
同年6月,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联网广播,成为《中国气象报》十大新闻之一。
1997年4月20日,滨州市气象局成立。至此,全区7县市均设有气象局,负责各自辖区
的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工作。 其中,惠民县气象局为国家基准站。1999年1月,地区
防雷中心成立,负责避雷检测及防雷工程设计安装工作。同年12月,气象卫星综合应
用业务系统在地区气象局投入业务运行,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气象资料和信息,为天
气预报制作提供丰富可靠的依据。 200 0年7月18日,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暨滨州气
象减灾中心落成,标志着全区以防御气象灾害为主要内容的减灾防灾工作实现由灾后
救助到灾前防御的根本性转变。

一、气象观测
1978年,全区观测项目分为中央气象局确定的基本观测项目和省气象局确定的观
测项目。 地区气象局拥有的主要观测设备是711型天气雷达。惠民县气象局是全国统
一布点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同时又是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定时拍发天气报和补充天
气报,对气压、温度、湿度每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参加国际天气资料交换。其它县气
象站均为一般气候站。惠民、沾化县气象站还承担航空天气报和危险天气报拍发任务,
供军航和民航使用。80年代初,邹平县气象局配备全天云况照相设备。1986年1月1日,
惠民县开始使用PC-1500袖珍机编发气象报。 1992年,地区台、惠民、邹平、无棣县
增加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1996年4月,地区气象局安装卫星云图接收设备。
2000年7月18日,由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行署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内第一部国产S
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建成并交付使用。该设备具有24小时连续工作能力,可接收
半径500公里内的回波强度信息和半径250公里内的大气速度场、速度谱宽等几十种信
息,还具备一定的晴空探测能力,可对暴雨、热带气旋、龙卷、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进
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是监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最有效、最先进的手段。至2000年
底,全区各气象台站配备的仪器有:气压表和气压计、温度表和温度计、湿度表和湿
度计、雨量筒和雨量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日照计、蒸发皿、地温表、冻土器、
量雪器等。地区气象台和惠民县气象局设有80、160、320厘米深层地温表。观测方法
有器测和目测两种,器测项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日
照、地温、冻土等;目测项目包括能见度、云状、云量、云高、天气现象以及地方性
和指示性系统云等。每天于2、5、8、11、14、17、20、23时进行发报观测;6、12、
18时提发雨情报;航空报在指定时限内进行观测发报,多为每小时一次;危险报为指
定台站视出现或消失所规定的危险天气而观测发报。

二、气象预报
1978年,全区气象台站定期制作12小时、24小时和2~3天、10天及月、季的短、
中、长期天气预报。1979年,地区气象台改用无线电传机电传打字收报。1980年起,
全区各县气象局先后配备气象图片传真机,直接接收分析各类天气图表。1987年,地
区气象局和惠民县气象局各引进一套天气警报服务系统,直接将气象服务信息传递给
各类用户,提高了服务效能。是年,全区地、县高频电话辅助通讯网建成。80年代,
数值天气预报日益广泛应用于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应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建立的模
式输出统计预报方法(简称MOS方法) 在气象台、站天气预报业务中推广应用,并运用
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接收设备随时进行天气监测。1992年,地区气象局实现微机自动
填图,替代了繁重的手工填图和天气图分析工作。1993年,地区气象局对预报会商室
进行改造,建立省、地远程微机工作站,省、地间气象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
提高。1994年,为适应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地区气象局和博兴、无棣、惠民县气象局
各购置微机一台并进行地、县微机联网,地区气象局组成局域网络。1995年春,地区
气象局的测雨雷达进行数字化改造。是年,沾化、阳信、邹平县气象局购置微机,实
现全区气象系统微机联网。
1996年4月, 地区气象局安装卫星云图接收设备。1997年12月,气象卫星综合应
用业务系统(9210工程)安装调试成功,在地区气象局投入业务运行。该系统由VAST卫
星通讯网和计算机网络组成,可进行点对点数据传输、多址话音通信和气象资料的中
速广播,使地、县级气象台站更加快捷地获取范围更大、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实时
气象资料和信息产品。 1999年5月,购进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系统,开始自行制作电视
天气预报节目,通过电视台向社会各界发布全区各县市及周边地市天气预报。同年,
对“121”气象电话自动答询系统进行改造、完善,使之可随时为社会各界提供6小时、
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双休日及五日天气预报。同年11月26日起,地区气象台开
始发布降水概率预报。

三、气象服务
气象决策服务 1979年起,地区气象台每年定期发布年、季、月的天气预报,供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地、县两级每年定期发布旬、月报,及时向领导机关和有
关部门提供实时天气资料和中期天气预报趋势。除搞好常规服务外,麦收、汛期等农
时关键季节,逐步开展一周滚动天气预报服务;遇到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
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天气变化发展情况。1996年7月29日至8
月11日,出现三次全区性暴雨或大暴雨,地区气象台均提前24~48小时作出准确预报
并及时向行署汇报, 为领导组织防洪排涝提供了决策依据。199 7年8月19~20日,
由11号台风减弱形成的强热带风暴影响境内,全区各级气象台、站提前1~2天作出预
报并积极开展服务,有效地减轻了暴风雨和风暴潮天气造成的危害。1999年7月初至8
月上旬, 全区出现历史上少有的严重伏旱。地区气象台早在5月份就准确地作出趋势
预报,及时向领导机关进行汇报,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发布。广大群众积极抗
旱,仅黄河引水量就达2亿立方米,创汛期引黄最高记录,使大灾之年仍获丰收。
专业气象服务 1985年,全区气象系统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推行有偿专业气
象服务。地区气象局成立咨询服务中心,逐步开展长期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避雷
监测等服务项目。1987年,地区气象局和惠民县气象局各引进一套天气警报服务系统,
开始对部分乡镇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无线传输天气预报。 1992年5月中旬,博兴县率先
把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普及到全县12个乡镇的446个行政村, 实现全县乡村联网。
1994年, 地区和博兴、无棣、惠民、邹平县购置双管三七高炮17门,修复高炮4门,
在以上四县的20个乡镇布设炮点并配备相应通讯设备,组建地、县人工增雨防雹指挥
机构和作业队伍,初步形成全区人工增雨防雹系统。1995年6月6日,全区农村科技信
息服务实现联网广播,全区96%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联网,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
家,被列为《中国气象报》年度十大新闻之一。是年,地区气象局与电视台协作开展
电视天气预报服务。
1996年,与邮电部门协同开辟“121”天气预报电话自动答询服务业务。1999年1
月,成立地区防雷中心,在全区开展了避雷工程检测工作,并逐步开展对避雷工程实
行设计、安装、检测一条龙服务,防御和减轻了雷电灾害。同年,新型农村科技信息
服务网设备研制成功,生产的新一代警报接收机在全区布设。至2000年底,全区布设
增雨防雹高炮76门, 形成防雹覆盖面积500余万亩、增雨可影响全区的人工增雨防雹
系统。 共进行人工增雨作业207次,人工消雹83次,有2118炮次参加作业,发射炮弹
近4万发, 获直接经济效益13多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61,连续5年实现防区内无冰
雹灾害。